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圖說字源
  • 唐漢
  • 6060字
  • 2019-01-01 19:45:45

第一章 漢字與動物

中國人的漢字,最初,大多來自對身邊動物形體的描摹。這些“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象形文字,與動物的外形特征是直接對應的;它們個個形神兼備,生動活潑,描繪出了各類動物最典型的特征。例如:牛()、羊()、馬()、豕()、象()、犬()、鹿()、虎()、鼠()、蟲()、萬()魚()、貝()、鳥()、燕()……

令人驚嘆的是,上古先民們的目光同今日孩子們的目光是一樣的,直觀而敏銳:張口虎,長鼻象,短腿大肚豬;瘦身犬,鹿角叉,牛羊有耳角不同;長尾鳥,短尾隹,老鼠齜牙長尾巴……面對三千三百年前上古先民的文字造型,人們在折服的同時,感到不可思議!這些出自先民刀筆下的象形文字,無論哪一個都能與畫壇大師畢加索的抽象畫相媲美。

甲金文中的動物象形字

一、說羊道吉祥

羊是人們熟悉的一種家畜。這種善良溫馴的動物,遠在人類的新石器時代初期,已經為人類所馴化。據說,羊的馴化家養至少已有六千年的歷史。

羊yánɡ”的構形,從造字方法上講,叫做“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雖然不同,但都像簡化了的一只羊頭:彎角雙耳,特別是突出了彎卷的羊角,使人一看便知不是別的動物。“羊”字描摹的不是羊的整體形象,而是羊的局部特征。這種以典型特征替代事物整體概念的方法,是象形造字法的主要方式之一。據說孔子在見到這些象形文字后,驚嘆不已:“牛羊之字,以形舉也。”

六千年前陶片上的羊

實際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甲骨文“羊”字,從創意方法講,不僅是一種從形體上捕捉局部典型特征,化復雜為簡單,而且是一種具有現代思辨的“抽象”方法;無論是作為一種藝術思維,還是作為符號成果,都將給21世紀新型的電腦界面文字帶來啟迪。

“羊”字也是一個部首字。例如,漢字中的“羞、群、美、善、羔、姜、羌、祥、養、庠、烊、氧、漾、佯、詳、癢、翔”等字,都以“羊”為其構字符號,或者以其作為聲義偏旁。

羊的性格溫順和善,食草而不與人爭食,更不會傷害人類。羊之奉獻,肉可食、皮可衣,既可果腹又能保暖;因此,古人從實用、功利出發,把羊視作大吉大利的吉祥征兆。古代物品上常有“吉羊”二字的文飾,這個“羊”也就是后世的“祥”字。

金文中的羊

從文字創制的先后順序講,“羊”字是“古字”,“祥”字是后造的,稱為“今字”,羊、祥原本在表示“吉祥”時可相通換用。后來為了表義明確,便給羊字加上“示”旁,造出“祥”字,專表吉祥之義。這里的“示”,取象于祭祀時的供桌,含有祭獻、祈求的意思。合體后的字形,便以會意的方式表示吉祥、和和美美的意思。

《左傳》是中國最早的史書之一,其中有一段與羊有關的描述:楚國攻打鄭國,鄭國被打敗了。鄭國的國君鄭伯,在投降的時候“肉袒牽羊以迎”。“肉袒”是說摘掉王冠,脫去王服,裸露身體,表示愿意接受鞭打懲罰。為什么還要牽羊呢?因為羊象征著吉祥,在亡國臨危之際,希望得到楚國方面的寬恕,免遭屠殺。又如前蜀皇帝王衍,貪生怕死,率兵不戰而投降后唐,投降時也不忘牽上一只羊,表示自己會像羊一樣溫順,希望獲得茍延殘喘下的“吉祥”。當時,有個叫王承旨的人悲憤至極,賦詩怒斥:“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系旗。二十萬人齊拱手,更無一個是男兒!”

漢代銅洗上的“吉羊”文飾

羊肉有一種特殊的美味,熱量高,饑餓之時,尤其是冬天,吃起來渾身暖烘烘的。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羊肉和魚都是刺激味覺和嗅覺的特殊食品。所以,由魚和羊組成的“鮮”字,真實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對羊肉這種食物的特殊愛好。這種以兩種形象或字體組成的甲、金文字,便叫做會意字。它用兩種或兩個以上的“字根”,會同表達一種新的意義。

金文的“鮮”字,羊在上,魚在下,為上下結構;小篆的“鮮”字,則改變為左右結構;楷書承接小篆,也是左右合體的會意字。

河坶渡遺址出土的陶羊

三千三百年前,在黃河流域中部繁榮一時的殷商王朝,他們占卜使用的龜甲上,便常常刻有“用羊十牛二”之類的卜辭。意思是在祭拜祖先神靈時,用十只羊和兩只牛作為祭品。在上古先民的心目中,把最好吃、最鮮美的食物貢獻在祖宗神靈面前,乃是承認他們對于這些祭品享有最高的主權和優先權。在我們祖先的心目中,羊肉確是一種很“鮮”的食物。

羊肉作為人間食品,最初的吃法有兩種:一是煮,二是炙。“炙”就是今日的燒烤羊肉。

美měi”是以“羊、大”二字構成的會意字。“大”,在這里既表示健康強壯的男子漢,也有“羊大為美”的含義。“美”字包含有上古先民意識中的四種感受:第一,視覺上的,即對羊體肥胖強壯的姿態感受;第二,味覺上的,對于羊肉肥厚多油的官能性感受;第三,觸覺上的,期待羊毛羊皮作為防寒必需品,從而產生一種舒適溫暖的感覺;第四,從經濟角度預想羊的交換價值,從而產生一種擁有的喜悅感。當這四種感受混合在一起,無疑,稍微震顫的心靈便有了“美”的感覺。

商代青銅器上的羊頭雕像

在北方人的審美意識中,“以大為美”的觀念根深蒂固:從房屋、陵墓到工藝品。南方人則講求精致、細膩和復雜。越往北方走,粗獷、雄偉和碩大,便越來越成為審美意識中的靈魂。《論語·泰伯》一章,表述了孔子“以大為美”的見解:“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這種見解,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

“美”字是由羊、大合體構成的會意字,既可以理解為“羊大為美”,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健壯如羊”。兩種釋意都可以歸結出“美好”這一基本概念。從文字學角度講,便叫做“美”字的本義。

“美”字從美麗、美好的義項中,可以引申出贊美的意思。春秋戰國時,越地有美女西施(西子),齊國無鹽的地方有丑女鐘離春,一美一丑,相去甚遠。所以《三國演義》中講:“越之西子,善毀者不能閉其美;齊之無鹽,善美者不能掩其丑。”這段話中,前一個“美”字指美貌,后一個“美”字就是指贊美。

小篆中的“羨xiàn”字寫作“”:下面的“”(由水和欠構成)表示一個張口之人饞涎下滴,像流“水”不斷;上面恰恰是一只羊,乃是其“想吃”之物。因此,《說文》將“羨”釋為“貪欲也”。

《淮南子·說林》:“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去結網。”宋代文豪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兩段文字中的“羨”字,可釋為羨慕、欣羨,乃是“羨”字“欲吃”意的泛化。

“羨”字在現代漢語中,下半部是從兩點水的“次”字;而在古漢字中,下半部是從三點水的“ ”字。“羨”字與“羨”字屬于異體字關系,即彼此的讀音和釋義相同,只是字形稍有區別。因此,“羨、羨”是可以互相替代,讀音和釋義完全相同的異體字。現今書寫,則應按照現代漢語的正字要求寫作“羨”。

羞xiū”,這是一個典型的會意字。甲骨文寫作“”,描摹的是一只手手持羊腿(肉)的形象。金文和小篆中的“羞”字,將下邊的手形(又)插入“羊”字之中。楷書在經過隸書的演變后,為了適應漢字方方正正、上下均勻的特點,寫成“羞”。

在古籍文獻中,“羞”字常見的意義,均與“以手持羊”的構形相聯系。如《左傳·隱公三年》:“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羞于王公,就是將美食獻給王公大人們。《周禮·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后世子。”注曰:“羞,有滋味者。”“羞”在這里的意思是有滋有味的食物,即“美食”,但這一詞義,已由后起的轉注字“”和“饈”來承擔。

“羞”字除了表示美味可口的食物,如“珍饈”等詞義外,現在更多使用在“羞恥、羞愧”等詞語中,表示恥辱、難為情之義。這種意義,源于一個人手持羊腿,獨吃“美食”被人撞見時的心理感受吧。

從字形來看,羞字下部原本是一個來自手形的“又”,經隸變后,逐漸演化成一個“丑”字。“丑”,源自嬰兒出生后,小拳頭緊緊握住,乃是“地支”中的第二字,引申后表示含有貶義的“手爪”。楷書中的羞下為“丑”,乃是文字構形隨詞義的發展而做出的適應性變異(因音形變)。這就是“羞”字含有“羞恥、羞愧”義的原因。

“群qún”,這是個會意兼形聲字。金文和小篆的字形,均為上下結構:上半部是一個“君”字,既有領頭君王的意義,也用作聲符;下半部是“羊”字,用作形符。兩形會意,表示許多羊(或其他動物或人)集聚在頭領周圍。

“群”字如此“造”,源出羊這種動物性喜群體相聚,每群羊都有自己的首領,即領頭羊。整群羊聚集在頭羊之側,并隨頭羊前行,哪怕是跟著走向屠宰場也罷。所以“群”字用羊和君來表示群體,并告誡人們“跟對人才能出頭天”。《國語》中說:“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句中的“三”是虛數,表示多。意思是說:獸畜聚合在一起便成為“群”,人聚合在一起便成為“眾”。由于“群、眾”兩字意義相近,后來便組合成了“群眾”一詞。

新疆巖畫

“群”字由群體之義,又引申出集體、種類、會合、眾多等意義。如“合群、離群索居、物以群分、群天下之英雄、群策群力”等等。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有“群賢畢至”的話,意指眾多的賢人聚集在一起。

羶shān”,甲骨文寫作“”。這個字形的下部是一個“羊”字,上部是一個表示雄性生殖器的圖形。兩個字根會意,表示一群羊中領頭的大公羊,即“種羊”,俗稱“羊公子”。金文和小篆中的“羶”字承接甲骨文,楷書在隸變過程中,將上下結構演變為左右結構的“羶”(右半部字形略有變異)。

青銅器《乙觚》上的公羊

在上古時代的牧羊人看來,“羊公子”十分淫蕩,總是在母羊的背上不停地跨上爬下;嘴唇上翻,不停地發出淫欲的叫聲,不斷地用角觸趕想靠近母羊的其他公羊;因此,“ ”字有強迫的意義,也有古人稱之為“敦倫”、今人稱之為“交配”的意思。又因為“羊公子”身上有一種臭氣沖天的腥臊味,所以又有“羊臭”之義,即現代漢語中“羶”字仍保留的基本意思。

漢字規范化后,“羶”字已被“膻”字所取代。因為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已聞不到“羊公子”身上的羶味,只能聞到羊肉的膻味了。后造的“膻”字,本來只是“羶”的異體字。

“敦dūn”是甲骨文“ lt@span b=1>”的分化孳乳字,即為了表示專一詞義,從原初的“ lt@span b=1>”中分化而出的后造字。金文的“敦”,乃是在甲文的“lt@span b=1>”旁增“攴”而形成的會意字:“攴”乃手持棍杖之形,含有驅趕、強迫的意思。小篆的“敦”字承接金文;楷書一脈相承,只是省掉了左邊下部的“羊”形,寫作“敦”。

公羊配種,看起來有點野蠻,常常是不管母羊是否情愿,便強行爬跨上去。因此,“敦”有猛地往下放的意思,這一意義由后起的“蹾”字承擔。公羊跳上母羊背,兩者體積似乎合一,顯得大多了,因此,“敦”有大而厚的意思,由這一意義后來創制了“墩”字。公羊在羊群中總是不斷地尋覓可交配的對象,因此,“敦”字又有邪惡、心術不正的意思,此義后來由“憝”字專一承擔。

“敦”由猛然跳上母羊背,引申出敦促之義,如《詩·北門》:“王事敦我。”其中的“敦”,意謂一下甩過來,含有逼迫之義。由“敦倫”一詞的誠心給予之義,又引申出了質厚、誠懇之義,如“敦厚、敦請、敦聘”,都包含有實心實意、不求索取、不再改變的意思。但是,“倫敦”一詞在古文中卻表示為男女之間干那種性事。

民間工藝品:對抵羊

成語中有“羊狠狼貪”一詞,似乎很令人費解。人們會問:羊怎么會狠呢?羊不是任人宰割的動物嗎?《史記·項羽本紀》中,記錄了宋義訓斥項羽的一段話:“貪如虎、狠如羊。”宋義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公羊為爭奪交配權,以角相頂,死不相讓,而且大公羊都有一種愈牽愈不肯走的犟脾氣,所以說羊有狠勁。

善shàn”字,甲骨文寫作“ ”,這是在羊頭的下邊畫上一雙眼睛,刻意強調由羊眼睛表示出來的溫順。隨著漢字的演變,下部的羊眼斷裂訛變為“誩”,成為“從羊從誩”的會意字(見圖)。楷書在演變的過程中,簡省為下邊只有一“言”的“善”。在“善”字的構成中:“誩”或“言”都表示羊的叫聲,恐怕正是這種“咩咩”的叫聲,或者說眼光透露出來的綿軟無助、毫不反抗,使羊成為“善”或“善良”的象征。

“善”的本義為善良、慈祥,與“惡”相對。“善”字用作動詞,則有“喜好、愛惜、親善、擅長”等義。

中國人喜歡羊,不僅因為羊是美的象征,更由于羊是“善”的典型代表。羊之所以具有善良的象征意義,中國的儒家學派有種種解釋:如“羔取其贄(嘴里的食品或玩物)之不鳴,殺之不號,乳必跪而受之……群而不黨”等等。羊的這種善良品性和道德含義,現代人顯然是無法效仿的。

“羔ɡāo”,即羊羔,小羊也。甲骨文寫作“ ”,小篆寫作“ ”,都是在羊下增添一個“火”字。只是甲骨文的“火”字更有象形意味,到了楷書,下部的火已演變為“四點火”。

古人有炮肉(即燒烤)的習慣。漢代的古文字學大師鄭玄說“:炮者,以塗燒之為名也。”就是把動物用泥土裹起來燒烤,類同“叫化雞”;這種吃法自然要用小動物了。《楚辭·招魂》中所說的“靦鱉炮羔”,正體現了這種吃法。可見,小羊羔在古人的食譜中,不僅吃法獨特,而且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古人在羊下增火表示“小羊”。

造字之初,“羔”字也許并不特指小羊,表示的只是將羊放在火上燒烤;但在實際生活中,留下母羊專一繁殖,只宰殺小羊,把十分容易烤熟的“小羊”作為燒烤的專用材料后,“羔”字的詞義便漸漸集中在“小羊”身上了。

“養yǎnɡ”是“養”字的簡體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養”字,本來是個會意字:像人手執鞭杖趕羊之形,表示放牧羊群。甲骨文和金文中還有一個“牧”字,寫作“ ”。在放養牲畜的意義上,養和牧字完全相同,只是放養的牲畜種類不同,一個是放羊,一個是放牛而已。漢字在它的發展演進過程中,將兩個字作了分工:從牛的“”表示放牧,從羊的“ ”則表示圈養。因而,小篆依據這一詞義變為“從羊從食”上下結構的“養”字。“羊”代表讀音,“食”則表示喂養,合起來便成為一個形聲字,表示以食物飼養牲畜的意思。

由飼養牲畜,引申出了一般意義上的“養”。如現代漢語中的“生養、培養、療養、教養、修養、涵養”等詞,以及用在人類自身上的“養生、養老、養志、賾養天年、休養生息”等詞組。

“羌qiānɡ、姜jiānɡ”是與羊有關的兩個特殊字。這兩個字都同一個古老而且多災多難的民族有關。他們世代牧羊,以羊為自己的生活來源和圖騰崇拜物,然而,羊卻沒有給他們帶來吉祥。

“羌”,甲骨文寫作“ ”,由“羊”和一個側立的“人”合成。從字形結構看,十分像“人飾羊首之形,蓋羌族人民的標識也”。因此,《說文》訓“羌”為“西方牧羊人”,這雖是后起之義,但也暗示“羌”是一個以“羊”為氏族圖騰的民族,而且與畜牧的生活方式緊密聯系在一起。

羌人,本指古代我國西北部(今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一帶)一支以游牧為生的部族。后來則泛指北方所有以游牧為生的民族。

在殷商王朝的甲骨文卜辭中,有許多將羌人活埋、砍殺、焚燒、肢解,然后當作祭祀品的記載。其中,最多的一次竟然有一千個羌人被同時殺戮,用作祭祀祖先神靈的供品。

出土的商代玉人

羌人,祖輩不易死守著游牧業,雖然與漢族也有過通婚,生過混血兒,但仍然受到中原漢族的不斷征伐和搶掠,于是逐漸遷往更遠的西北。漢代時,人們稱之為“西羌”,北宋時代則稱“突厥”,或說是唐代的“吐蕃”。他們中的一支經過數代遷徙,后來融會于青海和西藏的少數民族之中。據說,生活在云南的納西族人(至今仍保持著母系社會),也是羌人的后裔。

甲骨文的“姜”字寫作“ ”,與“羌”的構形相仿,只是羊下之人乃是一個“女”人之形。《說文解字》注解為:“姜,從女羊聲,男羌為羌,女羌為姜。”“姜”即女羌人也。

“姜”,也是上古時期母系社會遺留下來的一大姓氏。據史書記載,周人的女性始祖便叫做姜嫄,即是一證。由此也可以證明,我們的祖先周人的血脈中有羌人的血液在流淌。

“姜”與生姜的“薑”字,原本沒有關系。漢字簡化,因發聲相同,借用“姜”做“薑”的簡體字。這種方法,稱之為替代性簡化。

漢字中還有許多與羊有關的文字。如“佯、徉、垟、羕、樣(樣)、洋(漾)、烊、氧、恙、癢(癢)、詳、翔、牂、羼”等字。分辨它們并了解字形后面的故事,原本是十分有趣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谷区| 金门县| 冷水江市| 绥中县| 太康县| 长岛县| 内黄县| 奉新县| 兴化市| 额尔古纳市| 石景山区| 贞丰县| 汉中市| 广元市| 南江县| 宿州市| 吴江市| 轮台县| 库尔勒市| 共和县| 中牟县| 平湖市| 新营市| 封丘县| 竹北市| 长武县| 慈利县| 察隅县| 哈尔滨市| 临安市| 普洱| 广德县| 宣汉县| 隆德县| 沾化县| 阿图什市| 栾城县| 炎陵县| 高要市| 乐山市| 江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