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際交往有學問,未可全拋一片心(1)
- 適度的藝術
- 張易山
- 4993字
- 2016-03-09 11:09:06
交往要適度
社交場合,交往雙方難免會產生利益上的沖突。面對爭執,如果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那么矛盾就有可能要進一步升級;相反,如果忍氣吞聲,又容易讓對方的陰謀得逞,所以,要掌握好一定的尺寸。
1.對待仇恨能放下就放下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雙方之間產生一定的摩擦與沖突是常見的。當發生矛盾后,兩者之間應多一份諒解,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責怪;多一份包容,少一份爭執。只有這樣,矛盾才會從大到小,化為烏有。否則等待他們的便只有矛盾升級,爭執不斷。
晉文公原名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未登基之前,受到其弟夷吾的四處追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有一天,他和隨從路過一片土地,當時他們身上所帶的糧食已吃完,而他們都已經饑腸轆轆,于是他們便打算向田里的農夫討些糧食,讓他們深感意外的是那位農夫卻捧給他們一堆土。
重耳感到自己受到了農夫的侮辱,不禁勃然大怒,大發雷霆,他準備出手打農夫。就在這時,他的隨從狐晏馬上阻止了他,說道:“大王,這泥土代表大地,這正表示你即將要稱王了,是一個吉兆??!”重耳一聽,心中的怒火頓時被平息了,隨后他還恭敬地將泥土收好,向農夫表示感謝。
狐晏身懷忍讓之心,用智慧化解了一場難堪,體現了其博大的胸懷。如果重耳當時盛怒之下打了農夫,甚至殺了人,不僅暴露了他們的行蹤,而且也成就不了大事。狐晏的一句忠言,既寬容了農夫,又化解了屈辱,且成就了重耳。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面對同樣一堆泥土,重耳認為這是農夫在羞辱他,而狐晏卻覺得那是稱王的吉兆。換個角度,想法卻是大相徑庭,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因此,當和別人產生小摩擦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就會心平氣和地去看待諸如此類的小風波,從而避免更大的爭執。其實,很多時候,很多大的禍端都是由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引起的。
歐洲有一句廣為人知的諺語:為了得到一根鐵釘,我們失去了一塊馬蹄鐵;為了得到一塊馬蹄鐵,我們失去了一匹駿馬;為了得到一匹駿馬,我們失去了一名騎手;為了得到一名騎手,我們失去了一場戰爭的勝利。僅僅為了一根鐵釘,最后輸掉了一場戰爭。由此可見,平時導致人們失敗的罪魁禍首不是外界變化的環境,而是平時被忽視的小習慣。如果平時懷著容忍之心,不和別人斤斤計較,對他人寬宏大量,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情,那他一定會前途無量,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
每個人只要是在社會上生存,與別人發生爭執與摩擦就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產生矛盾后,如果彼此雙方冤冤相報,心中總是裝著仇恨,那么他們只能整日生活在相互埋怨之中。長期這樣,人們互相之間滿腦子想的只有沒完沒了的仇恨,于是人們只會陷入無休止的煩惱之中。
相傳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大英雄名叫海格力斯。有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發現自己腳下有個東西很礙腳,定睛一看,原來是一個類似袋子的東西。出于憤怒,海格力斯使勁踢了這個袋子一腳,沒想到這個袋子竟然膨脹起來,而且越來越大。海格力斯惱羞成怒,從地下撿來一根木棒砸它,希望將它捅破。然而事與愿違,只見那東西變本加厲,竟然大到把路給堵死了。
這時,一位圣人路過此地,他告訴海格力斯:“朋友,請你別動它,忘了它,離它遠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當初;你侵犯它,它就會膨脹起來,擋住你的路,與你敵對到底。”
如果人們之間沒有了寬容,那么世界上便是漫天的指責和埋怨。所以當矛盾產生時,只要心中常懷容忍之心,所有的不快都可以化解,所有的摩擦都可以消失,到時候我們的世界便會充滿和諧,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安寧。
有句古訓這樣講道:“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能夠做到諒解他人的人擁有廣闊的胸懷、博大的情操。那是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是一種偉大的仁慈。古往今來,寬容一直被廣大民眾視為是做人的準則和信念,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育人律己的光輝準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兩軍進行了激戰,戰爭結束后,兩名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系。經過了解,兩人竟然來自同一個小鎮,他們是患難中相遇的朋友,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扶持,在森林中艱難地跋涉。時間過去了十多天,可是他們一直仍未與部隊聯系上。
有一天,他們打死了一只鹿。終于可以飽食一頓了。他們依靠鹿肉艱難地度過了幾天,也許是戰爭使動物四散奔逃或被殺光,這以后他們再也沒看到過任何動物。他們僅剩下的一點鹿肉,背在年輕戰士的身上。
這一天,兩人在森林中再次與敵人相遇,經過再一次激戰,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人。
就在自以為已經安全時,只聽一聲槍響,走在前面的年輕戰士中了一槍——幸虧傷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過來,他害怕得語無倫次,抱著戰友的身體淚流不止,并趕快把自己的襯衣撕下來包扎戰友的傷口。
晚上,未受傷的士兵一直念叨著母親的名字,兩眼直勾勾的。他們都以為他們熬不過這一關了,盡管饑餓難耐,可他們誰也沒動身邊的鹿肉。天知道他們是怎么度過那一夜的。第二天,部隊找到了他們。
時隔30年,那位受傷的戰士安德森說:“我知道誰開的那一槍,他就是我的戰友。當時在他抱住我時,我碰到他發熱的槍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為什么要對我開槍?但當晚我就寬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為了他的母親而活下來。此后30年,我假裝根本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戰爭太殘酷了,他母親還是沒有等到他回來,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來,請求我原諒他,我沒讓他說下去。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朋友,我寬容了他?!?
即使一個非常寬容的人,也往往很難容忍別人對自己的惡意誹謗和致命的傷害。但唯有以德報怨,把傷害留給自己,才能贏得一個溫馨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相互打交道,難免會發生矛盾與沖突。就算是最親密無間的朋友,也會在無意或有意中做了傷害自己的事。如果以牙還牙、睚眥必報,雙方只能怨越結越深,仇越積越多,最后只能是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面對自己的對手,是寬容以對,還是待機報復,這一念之差將會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幸福。
用平和的心態來面對對手,用寬廣的胸懷來對待紛爭,一個人的形象就會瞬間高大起來,你的寬宏大量、光明磊落就會使你的精神達到一個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將會折射出高尚的光芒。寬容,作為一種美德受到了人們的推崇,作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
2.把更寬闊的路留給他人
發生利益沖突的時候,有的人會堅決維護自己的小利益,不愿意做出任何讓步;有的人則甘愿犧牲自己、委屈自己而換來難得的共贏局面。那種甘愿犧牲的精神是值得發揚光大的。
在一個校園里有一片柿林,每當柿子成熟時,總是掛滿又大又甜的柿子,它們沉甸甸的,都快將樹枝壓彎了。盡管學校明文規定“未經管理人員許可,不得私自進入園內采摘果實”,但還是有不少學生違背校規,抓住機會偷幾個柿子解解饞。
那是一個周末的夜晚,明月高照。學生們剛剛上完自習課,整個教學樓的燈都給熄滅了。有三個住校的學生覺得柿林的管理人員應該回家了,于是他們便想乘著這個機會偷柿子解饞。他們三人找來了手電筒,進行了明確的分工。經過商量,他們決定三人中間,一人在園外負責看人,一人上樹摘柿子,一人在樹下接柿子。于是他們便緊急行動,不到一會兒他們便裝滿了一包柿子。就在大家洋洋自得的同時,突然那位放風的學生喊道:“管理人員來了,大家趕緊走!”
樹上的學生一聽,覺得大事不妙,趕快從樹上往下滑。然而這時守柿林的老者已經趕到,正好逮住他們。就在他們惶恐不安的同時,讓他們驚訝的是那位老者緩緩地用手電照在樹上,告訴在樹上的學生別著急,下來時要注意安全。
當他們三人站在老者對面的時候,他們面紅耳赤,解釋道:“我們想吃柿子,于是就想摘幾個?!睕]想到那位老者竟然沒有斥責他們,他說道:“大家想吃柿子和我說一聲,晚上摘柿子多危險?!?
這三個人心里清楚,他們的學校向來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如果這次他們被學校通報,將來就會影響他們的畢業。而且不久他們將要畢業,如果這事讓學校知道,他們的下場可想而知。
就在他們在這里周旋的時候,校方的兩個值勤人員聽到響聲趕到了。這事要是讓他們知道,那等待他們的肯定是嚴厲的處分。只見他們手里拿著電筒,一個還拿著違規學生登記本,嚴肅地詢問:“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是不是有人在偷柿子?叫什么名字?”
讓學生意外的是,老者搶在他們前面說道:“今晚閑著想吃柿子,就叫了三個剛下自習的學生幫我摘幾個嘗嘗?!?
“不可能吧?摘幾個柿子用得著幾個包嗎?肯定是你有私心,想拿到校外去賣?!敝登诘娜瞬粦押靡獾卣f。
“不信你可以問問他們?。 崩险咂届o地說。
于是他們異口同聲幫老者圓謊,值勤的人悻悻然走了。
老者說:“孩子,回去吧,以后可別犯錯誤,前途要緊!”
后來,老者的身影消失在了校園里。原來學校認為老者私自在夜里偷學校的柿子到外面賣,被學校辭退了。正是老者的諒解讓三個學生免于受到處分。如果老人向校方如實坦白,他不會丟掉自己的工作。而受處分的將是三個涉世未深的學生,他們將會因一時的沖動付出慘重的代價。老人用犧牲自己來換三位學生的前途,他的品德實在是讓人欽佩不已,他的義舉實在是讓人感動不已。
現實中能夠像老人那樣犧牲自己來為別人鋪路的人寥寥無幾。在大多數人的眼中,他們更加重視的是自己的個人利益。一旦公眾利益和自己的私人小利發生沖突,他們會堅決維護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愿意考慮別人?!叭瞬粸榧?,天誅地滅”便形象地說明了這一現象。
可是社會中也不乏那種舍生救人的英雄的存在。一個大一班的學生在一次郊游途中,在長江邊上發現了兩個在水中掙扎的男孩。為了拯救這兩位落水男孩,十幾位學生決定手拉手,將在水中的男孩救出。可是不幸的是由于水中淤泥很多,當他們救出男孩的時候,他們用手拉成的生命線一下子斷了,他們頓時都掉進了深水中。幸虧有三位臨時趕來的會水的大人及時把好幾個學生救了上來。然而由于時間太緊,依然有三位花季少年獻出了他們年僅十八歲的生命。
十八歲,對于人生而言,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一生最寶貴的年華??墒悄侨豢捎H可敬的少年卻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他人。在兩位落水兒童在水中呼喊救命的時候,他們首先想到的便是不顧自己個人安危,如何去救落水的兒童。且不提他們救人的方法是否科學,單單是他們那種甘愿犧牲的精神就難能可貴,這種精神應該成為這個時代中青年一代承擔建設祖國重任的主旋律?!爱攤€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要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去犧牲個人利益來保全集體利益?!边@是上學時候政治課本里經常提及的一句話。三位少年用自己的實踐來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他們的品德是高尚的,他們的精神是永存的。
3.尊敬他人換回雙倍的尊重
“讓人三分”是做人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質。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難免讓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脅。如果一味地不甘示弱、針鋒相對或以牙還牙,都只會使矛盾激化。唯有后退一步,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宋朝一位大哲學家邵康節因精通《易經》而出名,他和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是表兄弟,同時他又與蘇東坡有所往來,而二程和蘇東坡一向不睦。
當時邵康節已經病入膏肓,命在旦夕,平日里二程兄弟在病榻前精心照顧這位表兄弟。一日忽有外人前來拜訪,程氏兄弟得知來者是自己的對手蘇東坡后,就下令吩咐千萬不要讓蘇東坡進來。邵康節當時躺在床上不能自語,他只好舉起雙手來比作一個缺口,程氏兄弟有點莫名其妙,不知手勢的意思。不久,邵康節稍微喘過氣來,說道:“把眼前的路留寬一點,好讓后來的人走走。”他話剛說完便咽氣了。
邵康節的話語重心長,令人深思。人生路上少點計較便多點信任,少點埋怨便多點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留有余地會使自己一生受益,給自己留下生機和希望。人生苦短,就幾十年的光景,很多人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相互之間為點事情而產生小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關鍵是當矛盾發生后如何去面對,如何巧妙解決雙方的不快。《菜根譚》中講道:“人情反復,世路崎嶇。行不去,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務加讓三分之功?!比耸篱g人情冷暖是變化無常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當遇到困難走不通時,必須明白退一步的為人之道;當你事業一帆風順時,一定要有謙讓三分與人的胸襟和美德。
官渡之戰前,在中國北方袁紹的勢力最強大。公元199年,袁紹統率十萬大軍進逼許都,當時正是曹操駐守許都。面對敵強我弱、眾寡懸殊的實力,曹操的部屬個個心驚膽戰,惶恐不安,而關中諸將都是持中立觀望的態度,有的甚至唯恐自己前途受阻,暗中與袁紹勾結,以謀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