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如果有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標但是不去實踐,這些藍圖就只能停留在空想。有人曾經(jīng)問古希臘的雄辯家德謨斯特斯,雄辯之術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他說:“行動。”同樣,通向理想的唯一道路就是實踐。當朝陽升起時,有人將理想付諸行動,而有人則把理想留在了昨日的夜空。十個想法也不如一個行動,如果沒有了實踐,就如同大海航行沒有了船,就好像過河沒有了橋。所以,男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人生,就必須在實踐中歷練自己。
1.一百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
在成大事的男人眼中,思想與行動同等重要。如果每天都在想著做什么,而不付諸實際行動,那只能是空想,永遠也不會成功。克雷洛夫說:“現(xiàn)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行動才會產(chǎn)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保證。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落實到行動上才能得到實現(xiàn)。
成功在于采取了多少行動。不管現(xiàn)在決定做什么事,不管設定了多少目標,一定要立刻行動,唯有行動才能使你成功。現(xiàn)在做,馬上就做,是每個成大事者必備的品格。
人有兩種能力,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往往不是因為缺乏思維能力,而是因為沒有行動能力。
我們讀過這樣一則古文:《蜀之鄙有二僧》。
在四川的偏遠地區(qū)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樣?”
富和尚說:“你憑借什么呢?”
窮和尚說:“我有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多年來就想買船沿著長江而下,現(xiàn)在還沒做到呢,你就憑這些去?”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去南海的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
光說不動是達不到目的的。
拿破侖說:“想得好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最好的。”
成功開始于一個明確的目標,但這只相當于給賽車加滿了油,弄清了前進的方向和線路,要抵達目的地,還得把車開動起來,并保持足夠的動力。
有一篇僅幾百字的短文,幾乎世界上主要的語種都把它翻譯出來了。僅紐約中央車站就將它印了150萬份,分送給路人。
日俄戰(zhàn)爭的時候,每一個俄國士兵都帶著這篇短文。日軍從俄軍俘虜身上發(fā)現(xiàn)了它,相信這是一件法寶,就把它譯成日文。于是在天皇的命令下,日本政府的每位公務員、軍人和老百姓,都擁有這篇短文。
目前,這篇《把信帶給加西亞》已被印了億萬份,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這對有史以來的任何作者來說,都是無法打破的紀錄。
這篇短文的作者是Eebert Hubbard,文章最先出現(xiàn)在1899年的Philitinc雜志,后來被收錄在戴爾·卡耐基的一本書中:
在一切有關古巴的事情中,有一個人最讓我忘不了。當美西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必須立即跟西班牙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lián)系。加西亞在古巴叢林的山里——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地點,所以無法寫信或打電話給他。但美國總統(tǒng)必須盡快與他合作。怎么辦呢?
有人對總統(tǒng)說:“有一個名叫羅文的人,有辦法找到加西亞,也只有他才找得到。”
他們把羅文找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那個叫羅文的人拿了信,把它裝進一個油質(zhì)袋子里,封好掛在胸口,劃著一艘小船,四天以后的一個夜里,在古巴上岸,消失于叢林中,接著在三個星期之后,把那封信交給了加西亞。
麥金利總統(tǒng)把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交給羅文,而羅文接過信之后,沒有問題,沒有條件,更沒有抱怨,只有行動,積極、堅決的行動!
“只有行動賦予生命力量。”羅文為德謨斯特斯、克雷洛夫、拿破侖的話做了最好的注解。人是自己行為的總和,是行動最終體現(xiàn)了人的價值。
據(jù)說,在美國一個小城的廣場上,塑著一個老人的銅像。他既不是什么名人,也沒有任何輝煌的業(yè)績和驚人的舉動。他只是該城一個餐館端菜送水的普通服務員。但他對客人無微不至的服務,令人們永生難忘。
他是一個聾子,他一生從沒有說過一句表白的話,也沒有聽過一句贊美之辭,他只能憑“行動”二字,使平凡的人生永垂不朽!
酬志,就在于能不能邁出第一步,如果沒有行動,它只能是一個空想。行動,這就是成大事者的秘訣。沒有行動的志向,只能是紙上談兵,黃粱一夢。
2.壯志凌云地想,腳踏實地地干
人生有了初步的規(guī)劃,就應該向實踐階段邁進了,此時就需要腳踏實地地行動,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漂浮,才能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只要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即使是一個能力一般的男人,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
金斯利說:“每天早晨起床后,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想著自己有事做,強迫自己工作并盡最大努力做好,這樣可以培養(yǎng)你的自控能力、勤奮、意志力等各種美德。在懶惰的人那里,沒有這些優(yōu)點可言。”
如果你是公司的一位員工,那就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全神貫注、充滿熱情地工作,才會得到老板的賞識。同時,這也向上司表明了你的忠心,使他更貼近你,并且你的積極心態(tài)常常感染著上司,激勵著上司積極進取。
人們對待工作的不同態(tài)度,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因為,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的結果有著天壤之別。
例如補鞋的工作,有些鞋匠把它當作一項愛好來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管是打一個補丁還是換一個鞋底,他們都會一針一線地精心縫補。另外一些鞋匠卻截然相反,隨便打一個補丁,根本不管它的外觀,好像自己只是在謀生,根本沒有熱情來關心工作的質(zhì)量。前一種人熱愛這項工作,不是總想著從修鞋中賺多少錢,而是希望自己手藝更精,成為當?shù)刈詈玫难a鞋匠。
約翰·密爾這段話的意思是:勤奮工作是快樂的源泉。有人要他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生活的準則時,他說:“這條準則可以用一個詞表達:工作。工作是生活的第一要義;不工作,生命就會變得空虛,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也不會有樂趣。沒有人游手好閑卻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對于剛剛跨入社會門檻的年輕人來說,我的建議只是三個詞:工作,工作,工作!”
詩人朗費羅則說:“日常生活看似枯燥乏味卻非常重要!就像時鐘的發(fā)條一樣,可以讓鐘擺勻速地擺動,讓指針指示正確的時間。當發(fā)條失去動力時,鐘擺就會停止,指針也不再前進,時鐘靜靜地躺在那里,不再有任何價值。”只要我們能鼓起勇氣,拿出力量和行動來,堅信我們一定能夠完成任務,那我們就沒有不成功的道理了。
有一個一百多年前留下的石墻一直是人們思考的對象。它是一個家住在羅德島的人殫精竭慮砌成的。這個人如同一位大師創(chuàng)作作品一樣,他翻來覆去地審視著每一塊石頭,研究每一塊石頭的特點,思考著它的最佳位置。砌好以后,又從不同的角度細細打量,像一位偉大的雕刻家,欣賞著粗糙的大理石變成的精美雕塑,其滿足程度可想而知。他把自己的品格和熱情都傾注到了每一塊石頭上。每年到他農(nóng)莊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他也很樂意解說每一塊石頭的特點以及自己是如何把它們的個性充分展現(xiàn)出來的。你會問砌一堵墻有什么意義呢?那就要思考一下一堵已經(jīng)存在了一個多世紀的圍墻,是如何走過漫漫長夜的,這可能就是最好的回答。
一個靠自己的奮斗,經(jīng)過克服無數(shù)艱辛謀到職位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光榮,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如果你現(xiàn)在的職位并非通過自己的苦干,而是通過其他方式謀到的,那你做起事來感覺一定不太好,一定會覺得工作非常生疏難做,因為這個職位不是你腳踏實地謀得的。
“工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至今仍保存完好,它是最有效的心靈滋補劑,是醫(yī)治精神疾病的良藥。這從自然界就可以得到體現(xiàn)。一潭死水會逐漸變臭,奔流的小溪會更加清澈。如果沒有狂風暴雨,沒有颶風海嘯,地球上會全部是陸地,空氣也會靜止不動,這樣的世界就毫無生趣。在氣候宜人、四季溫暖如春的地方,人們十分愜意地享受著生活,自然容易無精打采,甚至對生活產(chǎn)生厭倦。但是,如果每天要為自己的生計奔波,一個人就會精神抖擻,發(fā)出最強的力量。”這是迪恩·法拉闡述給我們的對腳踏實地工作的理解。
正因為成大事者每天腳踏實地地工作才使其走向了成功。我們每天早起一點,就能用有限的時間去做一些事情;我們每天對待工作認真一點,就會在工作上少一些阻礙,多一些舒暢。
因此,男人應該腳踏實地地生活,腳踏實地地工作,腳踏實地地做人。因為這是一種向上的心態(tài),是一種成功的心態(tài),更是成大事者應該具備的一種優(yōu)秀品質(zhì)。
3.只有耕耘不輟,才會收獲不止
人人都明白“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的道理,因為春種秋收,這是自然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做事、成就事業(yè)的一個規(guī)律。凡事要想成功,必須經(jīng)過艱苦的奮斗,只想享受,不知勤奮,想成就一番事業(yè)是不可能的。只有養(yǎng)成勤勞的習慣,才能換來不菲的收獲。
古希臘有位演講家,他的口才很好,每一次演講都能吸引眾多的聽眾。但他年輕的時候卻有口吃的毛病,經(jīng)常受到大家的嘲笑。為了改正這一缺點,他堅持天天練習說話。有的時候跑到山頂上,嘴里含著小石子,訓練自己的口型,摸索發(fā)音的規(guī)律。正是不懈的努力使他改掉了口吃的毛病,也實現(xiàn)了做演講家的志向。
自身有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改變?nèi)秉c的精神。自身之拙,可能會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障礙。但許多偉人、名人都是在克服自身障礙后才取得成功桂冠的。即使是太行、王屋二山那么大的障礙也會被我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勤奮的毅力一點點地挖掉,如果我們堅持不放棄理想,勤奮努力,再艱巨的任務也可以完成,再大的山也會被“移走”。只有勤奮、踏實勤勞,才能獲得真正的東西,才能走向成功。
下面的這個故事也同樣說明了勤奮才能成功的道理。
清朝的時候,有位叫王生的青年,是個大戶人家的子弟,在家排行第七。他從小就愛慕道術,聽人說嶗山上有很多得道的仙人,就背上書籍前去學道。
王生來到一座道士廟,在清幽寂靜的廟宇中,一位老道正在蒲團上打坐。只見這位老道滿頭白發(fā)垂掛到衣領處,精神清爽豪邁,氣度不凡。王生連忙上前磕頭行禮,并且和他交談起來。交談中,王生覺得老道講的道理深奧奇妙,便一定要拜他為師。老道說:“只怕你嬌生慣養(yǎng),性情懶惰,不能吃苦。”王生連忙說:“我能吃苦。”老道的弟子很多,傍晚時他們都回到廟里,王生一個一個都見過后,便留在了廟中。第二天,王生拿著老道交給自己的斧頭在師父的吩咐下隨眾人上山砍柴。
過了一個多月,王生的手和腳都磨出了很厚的繭子,他忍受不了這種艱苦的生活,暗暗產(chǎn)生了回家的念頭。
終于,又過了一個月后,王生吃不消了,可是老道卻不向他傳授任何道術。他等不下去了,便去向老道告辭說:“弟子從好幾百里外的地方前來投拜你,我這一片苦心不指望學到什么長生不老的仙術,但您不能傳些一般的技藝給我嗎?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兩三個月了,每天不過是早出晚歸在山里砍柴,我在家里,從來沒吃過這樣的苦。”老道聽了大笑說:“我開始就說你不能吃苦,現(xiàn)在果然如此,明天早上就送你走。”
王生聽老道這樣說,只好懇求說:“弟子在這里辛苦勞作了這么多天,只求師父教我一些小技術也不枉我此行了。”老道問:“你想學什么法術呢?”王生說:“平時常見師父不論走到哪兒,墻壁都不能阻隔,如果學到這個法術就滿足了。”
老道笑著答應了他,并領他來到一面墻前,向他傳授了秘訣,然后讓他自己念完秘訣后,喊聲“進去”,就可以出去了。王生對著墻壁,不敢走過去。老道說:“試試看。”王生只好慢慢走過去,到墻壁時被擋住了。老道指點說:“要低頭猛沖過去,不要猶豫。”當他照老道的話再向前沖到墻壁處,真的未受阻礙,睜眼已在墻外了。王生高興極了,又穿墻而回,向老道致謝。老道告誡他:“回去以后,要好好修身養(yǎng)性,否則法術就不靈驗了。”說完,送他一些路費,就讓他回去了。
自稱得到嶗山仙人傳授的王生在家中自得不已,可以穿越厚厚的墻壁而暢通無阻了。他妻子不相信,于是,王生按照在老道處學的方法,離開墻壁數(shù)尺,低頭猛沖過去,結果一頭撞在墻壁上,立即倒地。面對頭上的包和妻子的嘲笑,他又羞又惱,同時又止不住罵老道無良心。其實,這是他渴望不經(jīng)過努力就想天上掉餡餅的結果。
沒有付出,就不會有回報。這是每個人都懂得的道理。如果春天的時候沒有耕耘的辛苦,那么秋天的時候就不會有豐收的喜悅。做人如此,做事如此,如果想要成功,就要為成功做好準備,不斷努力,不停地前進,直達成功的目標。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有辛勤勞作的汗水,才會換來成功的歡樂。辛勤地付出了,努力了,忙過了人生的風雨,就會在收獲的季節(jié)里享受喜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