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要被陋習絆倒(3)
- 猶太人做人與經商的智慧全集
- 王志剛
- 4404字
- 2016-03-09 12:00:09
“那你就問吧。”拉比和藹地說。他便問:“為什么非洲人的腳板跟我們不一樣?”拉比說:“他們居住在潮濕的沼澤中,為了生活,他們需要經常在水里找食物,時間一長,他們的腳板就變得平平的了。”
這個人離開了,不大一會兒,他又敲起了拉比的大門:“拉比在嗎?”
拉比再次放下手中的活兒,走了出來,依舊和藹地說:“孩子,你還有事情嗎?”
“我還需要問你幾個問題。”
“那你問吧。”
“塔德莫瑞特人的眼睛為何看不清東西?”
“塔德莫瑞特人住在沙漠里,沙漠里的風沙特別大,他們的眼睛總會流眼淚,慢慢地,他們的視力就下降了,因此就看不清東西了。”
這個人得到了答案,他再次離開,這時的天已經黑了,溫度也有所下降。
可是,正當拉比要吃飯的時候,這個人又來了,拉比披了件外套,把這個人請了進來,與他對坐著問道:“你是不是還有問題要問啊?”
“天啊,你一直都是這樣回答別人的問題嗎?以色列恐怕找不出第二個像你這樣的人了!”然后,他繼續(xù)問道:“為什么巴勒斯坦人的頭是圓的?”
“孩子,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在巴勒斯坦,接生婆的技術比較熟練,嬰兒一出生便得到了很好的照料,接生婆把嬰兒放在搖籃里,有利于頭皮的摩擦,所以巴勒斯坦人的頭是圓的。”
“你為什么要這樣,你就不會發(fā)火嗎?你知不知道,因為你,我要白白付出400元啊!”
“你丟掉400元總比拉比發(fā)怒要好。”拉比平靜地說道。
拉比的故事講述的就是猶太人不易動怒的事實。
憤怒是一種情緒,是一個人遇到讓自己不滿的事情時的一種過激表現(xiàn)。當一個人的忍耐達到一定限度時,便會義憤填膺,怒發(fā)沖冠,有人甚至因憤怒過度,而吐血身亡。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令自己不滿意的事情。
無論是自己遇到的還是聽別人說到的,有些事情總會讓人生氣與憤怒。人是有感情的,每個正常的人都有喜怒哀樂。既然人有憤怒的感情,就有能力、有權利發(fā)怒,這一點誰也不可否認。
可是,雖然人會表達憤怒,但不能無節(jié)制、不分程度地發(fā)怒。不輕易發(fā)怒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yǎng)。不輕易發(fā)怒的人讓人尊敬,讓人欽佩。猶太人認為,不輕易發(fā)怒的人是聰明的人。
在為人處世中,有時因為某些事情而發(fā)怒,把心中的憤懣不加掩飾而又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或許能夠讓人感到心情舒暢,可是,問題還是沒有因為你的憤怒而得到解決,而是更加復雜化。生活中,往往有人會不加考慮,遇到不痛快的事情便大發(fā)雷霆,等到自己清醒后,又后悔不已,或覺得是在跟自己生氣,或覺得無意中得罪了朋友。跟自己斗氣還好,不會損失什么東西,作為女孩子,買一大包零食,吃完了也就沒事了;要是得罪了朋友,那可就慘了,必須花時間去彌補、鞏固兩個人的友誼。
當然,一味地忍讓也并非良策,有些時候,我們還是得憤怒,正義的憤怒是一種力量,它能讓壞人改過自新。
讓我們不輕易動怒,輕易動怒有害無益。
猶太智慧借鑒:
一個不輕易動怒的人,是一個易于親近的人。在控制自己感情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修養(yǎng),獲得了他人的尊重。
7、不要嘲笑敵人的摔跤
在敵人摔倒的時候,不要幸災樂禍。如果不把傷害過你的人作為敵人,他就會成為你的朋友。化敵為友的人是真正強大的人。
——猶太智語
猶太民族的歷史充滿了辛酸與血淚,如果把所有的仇恨記住,猶太民族可能不堪重負。生活中,即使有人對他們極度不滿或充滿仇恨,他們也會諒解并接受這些曾經傷害過他們的人。在這些人處于困難的時候,猶太人會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因為猶太人清楚,活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誰,都會遇到困難,即使是自己的敵人。在敵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幸災樂禍,而要給予適當?shù)膸椭瑪橙艘矔淖冏约旱膽B(tài)度。
猶太民族流傳這樣一則以德報怨的故事:
古時候的以色列人來自12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祖先,他們的祖先是12個同父異母的兄弟,雅各便是這12個部落祖先的共同父親。
約瑟夫是雅各的一個兒子,由于他聰明乖巧,深得雅各的寵愛。其他的兄長對他充滿了妒嫉和怨恨,在他年少的時候,這些兄長偷偷地把他賣到了埃及。在埃及,約瑟夫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工作,逐漸擺脫了被奴役的命運,他結束了奴隸生活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權力,最后在埃及擔任了首相,手握大權。這些年,他與他的兄長們一直沒有往來。
有一年,約瑟夫的家鄉(xiāng)鬧饑荒,餓死者不計其數(shù),約瑟夫的兄長也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為了填飽肚子,他們帶著仆人,一路乞討來到了埃及。約瑟夫見到了他的兄長——這些曾經和他在一起生活并把他賣為奴隸的狠毒的人。十幾年的光景過去了,約瑟夫的兄長根本認不出他的樣子,他們并不知道站在他們眼前的這位首相就是約瑟夫。
此時,約瑟夫的心情百感交集,他把那些仆人打發(fā)走,只留下他的兄長。他緩和了一下心情,開始和他的兄長講話:“我是約瑟夫,十幾年沒見到父親了,他還好嗎……”這些兄長們聽到這些感人的話語,幾乎不敢相信自己面前的埃及首相竟是曾經被他們賣為奴隸的弟弟。
他們的眼中充滿了恐懼。“離我近一些,”約瑟夫命令式地說道,他們不敢反抗,順從地向前走了幾步,“你們把我賣到了埃及,還記得嗎?”威風凜凜的弟弟聲色俱厲的話把他們嚇得魂不附體,顫抖不止,沒有一個人敢回答。
約瑟夫繼續(xù)說道:“不過,你們現(xiàn)在不必譴責自己。你們把我賣到埃及也許是上帝的旨意。上帝知道家鄉(xiāng)在以后的幾年中要發(fā)生饑荒,讓我先來到埃及。當你們遇難的時候,我就可以救助你們。上帝讓我成為了埃及的首相,負責掌管這里的一切。”
約瑟夫沒有因為仇恨而懲罰這些殘忍的兄長,而是以上帝的名義寬恕了他們,并愿意幫助他們度過災荒,由此可見他的寬容待人的胸懷與以德報怨的大度。
還有一個與此類似的故事:一個富翁在晚年時候突然患了重病,他知道自己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他有三個兒子,只能讓其中的一個兒子繼承他的財產。究竟把財產交給誰?富翁告訴他的三個兒子:出去闖蕩,一年之后,誰做了最高尚的事情,誰就有資格繼承他的財產。
轉眼間一年過去了,三個兒子從不同的地方返回家中,富翁讓他們把各自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講給他聽。大兒子告訴父親:路上,他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們雖然萍水相逢,但那位陌生人卻對他非常信任,讓他幫忙保管一袋金幣。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長時間,陌生人竟意外地死亡,他埋葬了陌生人,并把金幣如數(shù)奉還給陌生人的家人。二兒子講述了自己感到最有意義的事:在旅途中,他走過一個村落,碰巧一個小孩掉進了水里,四周沒有人,眼看孩子就要溺水身亡。他毫不猶豫地跳進河中,把小孩救起。三兒子覺得一路上沒什么特別經歷,不過還是記得一件事情:路上,他遇到了一個惡人,由于覬覦他的金錢,總在尋找機會殺害他。一天,他來到了懸崖邊,這個惡人正在崖邊的樹下睡覺。他本可以把惡人推下懸崖,可想了想,還是把這個惡人叫醒了,并告訴惡人,在懸崖邊睡覺是很危險的。富翁聽了三個兒子的故事,對他們說道:“誠實和見義勇為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品格,不能稱之為高尚,以德報怨,寬恕仇人,乃高尚之舉。小兒子可以繼承我的財產。”
一人難調百口,做飯如此,做人亦如此。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畢竟,個人的想法和看法是無法統(tǒng)一的。其中,難免有人會不滿意,甚至對你的做法非常反感。遇到這樣的情況,難免有人互不相讓,要么公開對壘,形成僵持的局面;要么當時不表示敵意,然后尋找機會對那些表示不滿的人進行打擊和報復,這樣的做法欠妥。
舉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一個人剛來到一個地方從事某一職業(yè)時,一切都像通往這里的路那么陌生,他只是按照公司的規(guī)定做著自己應該做的工作。這時候,有同事在背后議論他,因為外地來的陌生人總是能夠讓人感到新奇,這是人的共性。有人會對他產生好感,這當然不錯,但也有人會對他感到不滿,因為有些人往往是憑第一印象給人打分的。于是,有人肯定他,也有人否定他。這時候應該怎么辦呢?不如先保持沉默。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如果自己的確是一個容易相處而待人友好的人,同事們會慢慢地接受自己的。因此,不用去計較剛來的時候誰對自己怎么樣,更不要想著以后怎么去報復別人。
一個人不應該害怕別人的指責和埋怨,別人的指責和埋怨說明了還有人記得你。但不要誤解,以這樣的想法支撐自己的前提是必須首先做一個好人,時間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它也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一段時間的結束,標志著一個人的一段經歷告一段落,通過他的表現(xiàn),人們會對他的形象了解得更加全面。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像猶太人那樣,不要幸災樂禍,要學會以德報怨。當一直對你不滿甚至心懷仇恨的人遇到困難時,你不應該高興,詛咒他惡有惡報,甚至還可以去幫助他。如果此時你幸災樂禍,那么只會加深他對你的敵意,在以后的交往中,大家會更加難以相處;如果此時你雪中送炭,他定會深深記得,說不準他還會為自己過去的不友好向你表示歉意,隨后不再找你麻煩。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即使是你的敵人,他也會心懷內疚,對你的憤恨也會有所減輕,幾次雪中送炭后,你與他化干戈為玉帛,何樂而不為?
因此,在為人處世中,不要嘲笑敵人的摔跤,要學一學猶太人以德報怨的寬容與大度,這樣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猶太智慧借鑒:
以德報怨,化敵為友的人,是一個可以團結所有人的人,是一個強大的人,也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8、吝嗇和貪婪是生活的牢籠
放在錢柜里的金錢只會吸引所有者無意義的注意力,如同螢火蟲的微光只會暴露自己。
——猶太智語
猶太人視吝嗇和貪婪為毒藥,他們認為吝嗇和貪婪是一種惡習,一旦沾染上,不僅會讓人失去自由的生活,還會讓人變得卑鄙無恥,遭人唾棄。
一個猶太人雖然非常富有,但是他特別吝嗇。
有一次,這個富翁得了一場重病,醫(yī)生沒有辦法治好他,幾天后,他就離開了人世。他的靈魂從體內爬出來以后,在另一個世界游蕩。
突然,魔鬼出現(xiàn)了,緊緊抓住了他。然后,他被魔鬼帶到了地獄。
地獄里的那些人正受著煎熬,他不想自己的來世如此痛苦,大叫起來:“你們放開我,我不應該下地獄,天堂才是我要到的地方!”
魔鬼聽了他憤怒的話語,蔑視地對他說:“在人間做過善事的人,死后才能夠上天堂,可你一件善事都沒做過,地獄就是你的歸宿。”
他乞求道:“生前,我做過善事。”
魔鬼們想聽聽他到底有什么樣的善行。
他說道:“十幾年前,一個窮人來到我家門口,我給過他一個錢幣。不信的話,你們可以查一查。”
魔鬼們頓時沒了辦法,于是他們派人去向上帝征求意見。
上帝聽了使者的話后,生氣地對使者說:“把一個錢幣還給那個吝嗇鬼,然后把他送進地獄!”
富翁過分吝嗇,連上帝都不饒恕他,所以,他死后只能進地獄。
吝嗇和貪婪是一對孿生兄弟,吝嗇和貪婪是某類人聚財?shù)奶厥夥绞剑@類人對金錢有著一種狂熱的愛。他們往往欲壑難填,會不斷地去謀取個人利益;他們成了金錢、財富的奴隸;看到金錢,他們會欣喜若狂。錢是他們的一切,他們會為錢活著。于是,他們會不擇手段地聚財、斂財,不斷地把錢往自己的口袋里裝,同時,他們不愿意讓自己的財富外流,他們貪得無厭,永遠不會滿足。在他們看來,不需要花錢的地方,他們會盡量省著,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們才會心疼地拿出一二個子兒來救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