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做命運的主人(4)
- 猶太人做人與經商的智慧全集
- 王志剛
- 4935字
- 2016-03-09 12:00:09
猶太人認為,既然自己有了會思考和判斷的大腦,就應該好好利用。他們以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不論遇到什么事情,他們總會仔細思考,謹慎判斷。在猶太人眼里,沒有思考就沒有智慧,因為智慧是在不斷的思考中積累下來的。不會思考的人,就不會學到真正的東西。
在日常生活中,猶太民族勤于思考,面對權威時,他們同樣能做到積極思考,懷疑值得懷疑的一切。
諾亞的第十代子孫中有一個人叫亞伯拉罕,他充滿了正義感。
一次,上帝懷疑兩個城鎮的人民違背了他的旨意。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他決定毀滅這兩個城鎮。對他來說,做這件事是易如反掌。
亞伯拉罕聽到這個消息以后十分震驚,他開始懷疑這位在他眼中萬分神圣萬分仁慈的上帝。為了挽救這兩個城鎮的人民,亞伯拉罕首當其沖,他代表人民們去和萬能的上帝進行談判。
到了上帝那里,表明來意之后,亞伯拉罕便質問上帝:“如果城鎮上有50名擁有正義的人,難道他們也要和邪惡的人一起遭受被毀滅的懲罰嗎?”
上帝沒有回答,好像在想些什么,亞伯拉罕緊追不舍:“如果有了這50名正義之人,難道上帝不愿意看在他們的份上饒恕其他人嗎?”
為了維護自己正義的形象,上帝只好說:“如果這兩個城鎮上的確有50名充滿正義的人,我愿意看在他們的份上饒恕所有人。”
聽了上帝的這句話后,亞伯拉罕更加懷疑上帝了:難道非要有50個正義之人做保證,才能原諒兩個城鎮所有的人嗎?他又問道:“如果湊不足50個正義之人,但僅僅缺幾個,是不是還是要毀掉這兩個城鎮呢?”
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上帝再次做出了讓步,他保證如果是亞伯拉罕說的這種情況,他同樣可以饒恕這兩個城鎮的人民。亞伯拉罕愈加懷疑這位寬容的上帝了,他把正義之人的數量假設得越來越少,以相同的方式質問上帝。在亞伯拉罕接二連三地逼問下,上帝理屈詞窮,但作為萬物的主宰者,必須言出必行,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最后,他堅決說道:“如果從這兩個城鎮中能夠找出10名正義之人,我就不再毀滅這兩個城鎮。”
判斷問題時習慣懷疑和思考,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猶太人的頭腦中,并成為他們處世的方式,懷疑和思考讓他們明白了做一件事情的目的以及做這件事情能夠帶來的好處。他們善于抓住事情的根本,盡量做到“欲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他們總是能夠把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
猶太人正是憑著這種態度,以一種獨特的眼光看待事物,冷靜地分析問題,在不同的領域中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沒有思考就沒有發展,社會中各個領域的發展都是這樣。只有通過思考和判斷,才能夠從眾多前人留下的遺產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大多數人總愛用一種既成的眼光看待問題,不愿意進行深入的思考,遇到什么事總是“隨大眾”,不敢打破常規,最終毫無進展與突破。但如果能夠獨立思考和判斷,就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自由而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所以,學習猶太人的處世智慧,用自己的大腦冷靜、獨立地思考問題,不要將自己的腦袋交由別人支配。
猶太智慧借鑒:
日常生活中,思考和判斷有著獨特的作用。如果不假思索地相信別人,說不準會被人捉弄。認真獨立地思考和判斷,就會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會知道做什么會讓別人開心,做什么會讓別人生氣,同時,也就會少犯一些錯誤。
9、活著的人都有價值
任何一個人的價值都不會低于其他人的價值;真正的超越不是僅僅超越別人,真正的超越是要超越以前的自己。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要超越自己。
——猶太智語
猶太人相信一個人的價值是無法估計的,在他們的眼中,任何一個活著的人都與眾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價值,因此不可小瞧任何一個人。不管是誰,只要給他一個發展的平臺,他定能做出一番不平常的成就。
畢加索的繪畫天賦是他父親偶爾發現的。
當畢加索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個令自己感到非常奇怪的事情:媽媽的肚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越來越大。
一次,他的姑姑、表姐來看望他的媽媽,大家聊得正高興。這時候,小畢加索好像也想湊個熱鬧,他眨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稚氣地問媽媽:“媽媽,你的肚子是怎么回事啊,我發現它越來越大,是不是在里面放什么東西了?”
媽媽摸著他的頭,溫和地對小畢加索說:“是啊,你的弟弟或妹妹在媽媽的肚子里玩耍呢。”
小畢加索更覺得好奇,于是就不斷地向媽媽提問,是誰把弟弟、妹妹放進去的,是怎么放進去的等等。媽媽告訴他,這些事情他現在還不懂,得好好學習知識,等到長大后,慢慢就會明白的。
可是,小畢加索還是不滿意,他拿了一張紙,把大肚子的媽媽畫了下來,在場的人們被他逗樂了。
他的父親拿起了小畢加索的“杰作”,仔細一瞧,發現畢加索畫得很逼真,頓時覺得兒子很有繪畫天賦。后來,小畢加索上學了,一段時間過后,父親發現他不怎么愛讀書,索性就讓他呆在家里,并從外邊雇了一個繪畫老師做畢加索的家庭教師,畢加索的繪畫之路便從此開始了。
價值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價值得以實現的標準是一個人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獲得的勞動結晶。這種創造力在一個人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可以認為這是一種天賦,或是一個人在后天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興趣與愛好。
不要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認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天下雖大,卻無容身之處,而應該意識到自己也有這么一種創造力。如果是天賦,自己恰好又一直在沿著這樣的方向發展自己,那么就應該更加努力,爭取在這方面做出些成就來,像畢加索那樣,在他的繪畫之路上不斷前行;如果自己的天賦與自身的發展沒有多大關系,可以立足現實,去探索一種新的創造力;如果在后天的學習中形成了自己的創造力,那就要好好珍惜、利用它,因為它不像金子,不管放在哪里,放多久,最終都會發光。這種創造力來自于知識和實踐,是從不斷地學習中濃縮、凝集而成的,它像知識一樣,如果長久地被置之不理便會消失在記憶的汪洋大海里難以尋覓。所以,應該不斷地磨礪它,讓它像寶劍一樣,漸漸閃現出智慧的光芒。
此外,猶太民族在生活當中始終有一種動力,這種動力不是來自于外部,而是來自于他們自身,那就是不斷地超越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一次次挑戰自己,不斷地超越自己,他們相信,人活著都有自身的價值,總有一天,自己也能超越別人。
猶太社會中流傳著這樣一則寓言:一天,三只青蛙一同掉進了一個桶里,更不幸的是,這個桶里裝著滿滿的新鮮牛奶。粘粘的鮮奶把它們緊緊裹住,它們幾乎動彈不得。
一只青蛙說:“這或許是神的旨意,命當如此,無需掙扎,再怎么掙扎也是徒勞無益。”于是,它一動不動,雙眼緊閉,等待著死神的到來。
另一只青蛙說:“這只桶太深了,縱使我擺脫了鮮奶的束縛,我也無法跳出去的,怪只怪當時的不小心,現在后悔都來不及了。”它一臉悲哀,同樣一動不動地待在桶里等待死亡。
第三只青蛙什么都沒有說,它試了試,發現后腿還可以活動,于是它運足力氣,使勁地蹬著,跳著。鮮奶在它的劇烈運動下結成了疙瘩。它跳到奶塊上,然后便借助奶塊跳出了這只深桶。
猶太人就像第三只青蛙一樣,當他們遇到憑借自己的能力做不到的事情時,他們不會去抱怨,他們相信,大危機中必然存在著小生機,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超越自己。就這樣,他們憑著自己的能力,在拯救自己的同時,也實現了人生價值的又一次超越。
超越自己也可以作為自己的一個生活標準,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應該這樣,人只有在不斷地超越自我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有的人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總是在琢磨為什么別人比自己強,為什么別人能做到的自己卻不能做到。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身獨特的價值,只要活著,就有用處。人們應該靜下心來,從自我出發,正確分析自己的實際情況,認清自己存在的缺點與不足,然后不斷地改進,從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能力的提高就意味著實現了自我超越。無形之中,自己已經是一個讓人刮目相看的人了,這時候再去觀察一下身旁的人,也許自己已經超過他人了。
可是,大多數人是不能夠做到這些的,所以,世界上的平庸之人還是占大多數。超越自我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消滅自己的惰性,看似不起眼的惰性恰恰是使人停滯不前的原因。有些時候,容易忽略的東西卻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給人造成不利的影響。比如,鞋子里的一顆沙子,你或許不會在意它,可隨著你的不斷行走,就會發現這不起眼的沙子連累了你,讓你感到吃力。
惰性亦如此,惰性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多數人的習慣是安于現狀,總是默默地生活著,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回家以后,看看報紙或電視,不知不覺中,就會適應這種生活環境。漸漸地,人就忘記了思考,忘記了反省,認為自己只有這么大的能耐,因為,羊再怎么吃,再怎么長,也不會變成駱駝。于是,惰性便在這舒適的環境中萌芽生長,最后形成了一張無形而又巨大的網,讓人無法呼吸到外面世界的新鮮空氣,無法發展,更不可能超越自己。
一塵不變的生活,就如一潭死水;不去超越自己的人,不懂得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的人最終會落入平庸。一個懂得超越自己,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是一個深受大家歡迎的人,因為大家能夠從他身上看到勃勃生機,從而使自己得到感染。
猶太人認為,要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要超越自己,由此可以體現出猶太人杰出的自我修養智慧,這一點值得借鑒。
猶太智慧借鑒:
人活著就有價值,每一個活著的人都能創造價值。千千萬萬的人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進步,這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大智慧。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在不斷超越自己;只有超越自己,自身的價值才能得以實現。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10、將生命堅持到底
生命很脆弱,但我們要堅持到底。
——猶太智語
猶太民族是一個異常珍惜生命的民族。猶太人認為,上帝既然賦予人生命,那么,人就沒有權利結束自己的生命。只要能夠擁有生命,希望的光芒總能夠照耀在他們的臉上。
猶太人中很少有人輕生。1980年,一個關于世界各國人口自殺率的調查統計顯示,在以色列每10萬人口中僅有5.6人自殺,這個數字在世界范圍內是最低的。
為什么猶太人會有著如此強烈的生存意識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他們的生活環境比較和諧,全家人能夠和睦相處,猶太組織中的成員之間也有著深厚的感情。遇到難辦的事情時,他們會把困難告訴自己的家庭成員以及團結緊密的猶太組織成員,然后大家共同想辦法解決難題。
第二,猶太民族是一個具有非凡想象力的民族,他們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頭腦積極思索,即使碰壁也不灰心,他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很早以前,有一個阿拉伯統治者,他對猶太人的成見特別深。空閑的時候,他總是絞盡腦汁、處心積慮地懲處猶太人。
有一次,他在自己統治的領域里立了一條規定:“任何一個猶太人進入我國領土,必須在守衛士兵面前停下,然后講一些有關自己的事情。如果他說了謊,守衛士兵可以直接把他槍斃;如果他講的是真話,守衛士兵可以把他絞死。”
這個殘酷的統治者竟然想到了如此狠毒的方法來對付猶太人,規定剛頒布不久,一個猶太人就來到了這個王國,守衛士兵按照國王的吩咐,讓這個猶太人講一件與自己有關的事情。
他回答道:“我今天來到這里,是要準備被槍斃的。”
他如此簡單的一句話竟把士兵弄糊涂了,他們向國王報告了這件事。
這個老奸巨猾的統治者也陷入了沉思:這個猶太人太狡猾了。如果我下令槍斃他,這就證明了他說了實話,而按照規定,說實話的猶太人人是要被絞死的;如果我下令絞死他,那么他說的話便是謊話,可按照規定,說謊的猶太人是要被槍斃的。
這個統治者無可奈何,為了能夠服眾,他沒有懲處這個猶太人。
這個猶太人在死亡來臨的時刻,并沒有絕望,而是積極地思考,智慧使他免于被屠殺。
但是現實生活中不乏有輕生的人。有人因家庭破裂而自殺,有人因生意失意而輕生,也有人因賭博輸得傾家蕩產而割脈自盡。這些人就這樣匆匆而去,轉眼間已白骨一堆。
試想一下,這些人既然有死的勇氣,難道就沒有活著的勇氣嗎?他們為什么還害怕活著呢?生死一念間。就在死前的那一剎那,他們的心中正進行著一場異常激烈的思想斗爭,這是一場冰與火的斗爭,是一場生與死的較量。然而,就在那一刻,他們的心卻如鋼鐵般冰冷,他們萬念俱灰,為了解脫,草草了結此生。
生命是何等脆弱,生命又是何等的來之不易!每個人都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視孩子為自己的心頭肉、掌中寶,他們總是默默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孩子終于長大了,懂事了,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選擇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