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發布了一個文告說:“石苞不能正確估計敵人的情況就修筑工事,封鎖水路,勞累和干擾了百姓,應該罷免他的職務。”接著就派遣太尉司馬望帶領大軍前去征討石苞,又調來一支人馬從下邳趕到壽春,形成對石苞的合圍之勢。
真是飛來橫禍啊!王琛的誣告,晉武帝的懷疑,石苞一點也不知道,到了司馬炎派兵來討伐他時,他還莫明其妙。但他想:“自己對朝廷和國家一向忠心耿耿,坦蕩無私,怎么會出現這種事情呢?這里面一定有嚴重的誤會。一個正直無私的人,做事情應該光明磊落,無所畏懼。”于是,他采納了孫鑠的意見,放下身上的武器,步行出城,來到都亭住下來,等候晉武帝的處理。
武帝在得知石苞的行動以后,頓時清醒過來,他想:討伐石苞本來就沒有什么真憑實據,如果石苞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守城工事,早就反抗了,怎么會親自出城接受處罰?再說,如果他真的勾結了敵人,怎么沒有敵人前來幫助他呢?司馬炎也不是一個徹頭徹腦的糊涂蛋,想到這些,晉武帝的懷疑一下子打消了。后來,石苞回到朝廷,還受到了司馬炎的盛情優待,得到晉武帝的重用。
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腳正不怕鞋子歪。石苞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在大是大非面前,在事情的緊急關頭,應該冷靜地對待,低調地處理,要多一份耐心,對于自己所遇到的不平遭遇危難處境,要耐心接受考驗,不要因此而驚恐不安或是氣憤不平。只要心底無私、坦然面對,總有云開霧散的時候。
人的一生不可能如一潭死水,沒有一點波瀾起伏,也不可能一馬平川,不遭受一點挫折。不一定什么時候,寂寞、孤獨、失敗、委屈、誤解、鮮花、掌聲、成功、輝煌都會出現在面前,這個時候,耐心的態度,平和的心態,低調做人處事,是接受考驗脫離困境成就事業的保障。
耐心,是處事低調的人都具備的良好品質。不管是身處高位還是功成名就,無論是面對不平還是遇到挫折,多一分耐心可能就多一次機會。勾踐用幾十年的耐心打垮吞滅了強悍的吳國,一學前恥;夫差濫用武力,自高自大結果人死國亡。
在《勸忍百箴》中說道:處于不平的情形就會出聲,這是事物的常性。豁達的人目光遠大,與世無爭,即使別人得到的東西多,給予我的卻很少,即使別人自以為是,卻認為我愚笨,我也不去計較。別人不能忍受爭斗引起大禍。我的心境淡泊寡欲,低調而平和。他強大而我弱小,他興盛而我衰微,那一定有它的原因;人在很多時候能戰勝天的意志,而天的意志也常常能左右人。世態炎涼不定,而我的心境卻和春天一樣溫和平靜。
這里反映了古人的態度。人的一生中隨時可能陷于不好的境遇。低調做人,耐心處事,心胸要寬廣,心態要平和,不去計較那些小事,應該自我完善。曾經聽老人講過一個故事:以前有一位老和尚收徒弟,土地第一天進門后,老和尚肯定要安排徒弟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掃地。
過了一段時間后,徒弟來稟報,已經把地掃好了。師父問:“掃干凈了嗎?”徒弟回答:“掃干凈了。”師父不放心,再問:“真的掃干凈了?”徒弟仔細想想后,肯定地回答:“真的掃干凈了。”這時,師父嘆息一聲,說:“好了,你現在可以回家了。”徒弟很奇怪:“怎么剛來就讓我回家?不收我了?”“是的,不收了。”師父擺擺手,徒弟只好走人,不明白這師父怎么只讓掃了次地也不查驗查驗就不要自己了?
原來,老和尚事先在屋子犄角旮旯處悄悄丟下了幾枚銅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掃地時發現,大凡那些心浮氣躁沒有耐心或偷奸耍滑的年輕人,只會做表面文章,是不會認認真真地去打掃那些犄角旮旯處的地面,因此,也不會看到銅板交給老和尚。老和尚正是這樣“考驗”了徒弟,或者說,看出了徒弟的“破綻”——如果他藏匿了銅板不交給師父,那破綻就更大了,這樣的徒弟自然更不能要了。
有人這樣形容過貓捕鼠的情形:一日下午,去磨房,剛進門,陡然看見家里的老貓伏在墻角,不遠處的墻縫有一小洞,明白是盯上耗子了,于是悄然退出。半小時后,再去,老貓仍在原地,又半小時,仍未動,一直偷偷察看了三次,沒見任何動靜,老貓靜伏如故。不耐煩了,于是走開。傍晚在院子里卻看見老貓從磨房里竄出,嘴里叼著一只還在抽搐的老鼠,心里不由得大為嘆服。
也許有人認為這跟守株待兔沒什么兩樣,細細想來,根本就是兩碼事。在這次捕鼠的過程中,其實雙方比拼的就是耐心。老貓將耐心這一品質發揮的淋漓盡致,終于等到老鼠從洞里出來,相反,老鼠明知道天敵在外面虎視眈眈,雖然在洞里耐心等待了好長時間,卻沒能堅持到最后,最終成為老貓的美餐。
耐心如同盛水的杯子,成功就是盛在杯子里的水,杯子越大盛放的水也就越多;耐心如同遮風避雨的房子,房子越堅固,住在屋里的人越安全;耐心就是用來撈魚的網,網上的線越密,撈住魚的機會就越大。
脫離困境,需要耐心,想要成功,更需要耐心。
8、禍福來去,泰然處之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樹活千載,生老病死不可免;人生百年,旦夕禍福難預料。禍福來去,既然不能左右,不妨坦然面對,泰然處之。
老子曾經有句話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就是在災禍的里面,未必不隱藏著幸福的因素,而在幸福之中,未必不隱含著禍患的根源。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中也有這么一段話:“世事就是倆字:福禍。倆字半邊一樣,半邊不一樣,就是說,倆字相互牽連著。就好比籮面的籮筐,咣當搖過去是福,咣當搖過來就是禍。”多么淺顯而富有哲理的話啊,形象地說明了禍福之間相依相存的關系。
再看看下邊這個故事: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年輕人,希望上天能賜予他幸福。因此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虔誠地向神佛祈禱。終于,他的誠心感動了帝釋天。一天夜里,他聽到有人敲門,當他把門打開時,看見門外站著一位美如天仙的姑娘。這時,這位美麗的姑娘開口了,她說話的聲音非常好聽,就好像出谷的黃鶯一般:“我是吉祥天,負責管理幸福的女神。”
年輕人聽了驚喜萬分,立刻邀請她進屋里坐,吉祥天含笑說:“請等一等,我還有一個妹妹,她跟我是形影不離的。”就將站在身后暗處的妹妹介紹給年輕人。
當年輕人看清她的面孔后,嚇的面無人色,心想,世界上怎么會有如此丑陋的女人啊?她的姐姐卻如此美麗!
他疑惑地問吉祥天:“這位姑娘真的是你的妹妹嗎?”
吉祥天嚴肅地回答:“她確實是我的妹妹,叫黑暗天,是負責掌管不幸的女神。”
年輕人聽了連忙懇求吉祥天:“只要你進來就行了,叫你妹妹黑暗天留在門外好嗎?”
吉祥天回答道:“你的要求恕我無法接受,因為我和我的妹妹從小到大都是形影不離的。”年輕人聽了不由得猶豫不決,不知道如何決定才好。
這時,吉祥天說話了:“如果你還是難以決定,那我倆就告辭了。”當年輕人還在苦惱中進退兩難時,她們很快就消失了。
這個故事出自于《阿毗達摩俱舍論》,它很清楚地說明一件事情:福與禍是同一個體的兩面,是分不開的,福也好,禍也罷,也許僅僅就是一念之差。人生在世如果不懂得這其中的道理,一味趨福避禍反而會受到福禍的捉弄,即使幸福來臨,也來不及把握,轉眼就會失去。
在中國,也有一個關于禍福的故事,那就是“塞翁失馬”。
故事說的是:有個老頭不小心丟失了一匹馬,鄰居朋友都替他惋惜,紛紛前來勸慰他。老頭卻說:“這或許是件好事。”眾人聽了大笑,以為老頭被氣糊涂了。不料想,沒過幾天,丟失的馬不但自己跑了回來,而且還帶回了另一匹馬。眾人看到這情景羨慕的不行,前去給老頭道賀。沒想到老頭卻不高興地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不是件壞事呢?”大伙聽了這話都以為老頭給樂瘋了,連好事壞事都分不清。可是幾天后,意外就發生了,老頭的兒子騎著馬在場院里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于是眾人都勸老頭不要傷心難過。老頭卻笑著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不是一件好事呢?”鄰居們聽了都覺得不可思議,認為老頭的腦子肯定出了問題。然而這個事情過去沒多長時間,這個地方就爆發了戰爭,凡是身體好的青年人都被拉去當兵,戰后很少有人還能夠回來,而老翁的兒子因腿瘸了卻留在家里,安然無事。
趨福避禍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心態,但是過分地追求未必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如同向上天祈禱幸福的年輕人,就算幸福降臨也沒能好好把握。反倒是失馬的塞翁,面對福禍,心境平和,坦然處之,成為美談。
有了喜事,不用歡呼雀躍,遭遇災禍,不必沮喪絕望。駐足于一棵大樹,也許就看不到整個森林;為一顆流星傷神,可能失去的是整個星空。平和心境,心向遠方,人生才會更好。
9、欲速則不達,根深才能葉茂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成功是一步步走出來的,羅馬也不是一日建成的。只有夯實基礎,百丈高樓才能更牢固;只有扎好根基,千年大樹才能更葉茂。
劉翔,這個名字在現在可說的上是大名鼎鼎了,世界冠軍、奧運冠軍、世界紀錄保持者,一大串成績,簡直讓人眼花繚亂,尤其是他的這些成績是在黃種人的弱項──跨欄上取得的,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雞年的首次亮相,劉翔就在全國室內田徑賽上海站的決賽中因為搶跑而被罰出場,未能完成比賽。以這樣一個頗具戲劇性的結尾收場,劉翔的表現實在讓很多人大跌眼鏡。而這也是劉翔職業生涯中第一次在正式比賽中被罰出場。
在上午的預賽中,劉翔在有所保留的情況下以7秒87的成績排在首位,河北的史冬鵬排在第二位。人們都期待著這兩位目前國內跨欄成績最好的選手在下午的決賽中上演一場“龍爭虎斗”。但在決賽中,先是史冬鵬在第一聲槍響之前搶跑,接著第二次出發時第三道的劉翔也意外地搶跑,知道將要受罰出場的劉翔自覺地撕下了參賽號碼,走出了場外,當然,他本次的比賽也提前結束了。
沒能奪冠還是讓劉翔有些懊惱,賽后談到自己搶跑,劉翔無奈地解釋說,發令員的口令太慢了,仳的手已經撐不住了,只好憑著自己的感覺彈出去了。
欲速則不達,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劉翔這次比賽的表現那是再恰當不過了。也許劉翔說的是事實,但是搶跑犯規也是事實。本來以他的實力,奪取第一應該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可他卻用一個搶跑犯規直接將本可收入囊中的冠軍拱手于人,這才是讓人感嘆的地方。當然,出現過這樣狀況的大有人在,劉翔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南齊人張融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過去曾經要求做三吳一帶的一個縣丞,沒有辦到,現在聽說南康郡缺太守,我愿意出任。”張融不懂得官階的順序,因求縣丞不得,就去求太守,結果為人所笑。
宋朝宰相范質有一個侄子叫范景,要求升官,于是范質寫詩教導他說:“任官是有一定的程序的,一下子想青云直上是不可能的。我想告訴你們年輕人,心情急躁是沒有用的。”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做事應該遵循程序,不能逾越事物的自然發展階段,做官如此,經商如此,別的事情也是這樣。
有一個小朋友,他很喜歡研究生物學,很想知道那些蝴蝶是如何從蛹殼里出來的,又是如何飛起來的。
有一次,他出去的時候在路邊看見一個蛹,便把它帶回家,然后仔細地觀察,過了幾天以后,這個蛹出現了一條裂痕,他看見里面的蝴蝶開始掙扎,想抓破蛹殼飛出來。
這個過程前后持續了幾個小時,蝴蝶雖然拼命掙扎,卻始終出不來。看見蝴蝶在蛹里面很辛苦地掙扎,怎么也沒法子爬出來。這個小孩有些不忍心,心想不如讓我幫幫它吧,便隨手拿起剪刀在蛹上剪開了一條大口子,使蝴蝶破蛹而出。
蝴蝶是出來了,但因為它不是靠自己的力量爬出來的,翅膀不夠有力,變得很臃腫,怎么也飛不起來。而且這只蝴蝶以后也沒飛起來過,只能在地上爬,因為它沒有經歷自己奮斗,將蛹打開然后飛出來的這個過程。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說明必須瓜熟,方能蒂落,必須水到,方能渠成,說明欲速則不達。
人們常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又說功到自然成。看看那些古樹,雖然經歷了千年風雨仍舊枝繁葉茂,那是因為它們把根基扎的夠深。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良好的心態,不懈的努力,看看那些成功人士,有哪個不是這樣一步步走出來的。
我們看看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的經歷: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出生于廣東省潮安縣府城(現潮州市湘橋區)北門街面線巷的書香世家。
1940年初,為了逃避戰禍,李嘉誠舉家去了香港。
194年,李嘉誠父親李云經英年早逝,李嘉誠輟學打工,先后在茶館做過學徒,在鐘表店做過店員。
1948年,剛滿20歲的李嘉誠出任長江塑膠廠總經理。
1950年夏,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塑膠廠,經營塑膠產品。
1957年,李嘉誠將公司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和總經理,公司主要生產塑膠花,并很快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商,譽為“塑膠花大王”。
1971年6月,李嘉誠成立了長江地產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財力精力發展房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