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好學與敬神同等重要
老學者年齡越大,智慧日益豐富;
無知者活得越久,愚蠢與日俱增。
——猶太格言
在猶太人眼中,智慧和知識是同蜜一樣的甜。
古時候猶太人家庭有個風俗,他們把蜂蜜滴在圣經上,讓稍微懂事的孩子去舔,讓他們嘗到“知識”的甜蜜。
而且這種風俗是一種非常正規的儀式。猶太小孩第一次上課,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由拉比或教師領進教室。然后,拉比或教師會給每位孩子一塊干凈的石板,他們把希伯來字母和簡單的《圣經》短句用蜂蜜寫在這塊石板上,孩子們一邊誦讀字母的名稱,一邊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隨后,拉比或教師會分給他們蜜糕、蘋果和核桃。所有這一切都在告誡孩子們學習是有甜頭的。
如今,這種儀式早已成為歷史,但是透過這種儀式,人們可以直接看到猶太人對待學習的態度。
不僅如此,猶太人還有這樣一種觀點,勤奮好學與敬神是同等重要的。
《猶太法典》中這樣寫道:“無論是誰鉆研《托拉》,都值得受到種種尊敬;而且整個世界都受惠于他;他被稱為一個朋友、一個可愛的人、一個愛神的人;他因此會變得溫順謙恭,他會變得公正、虔誠正直、富有信仰;因此他能遠離罪惡,接近美德;因為有了許多這樣的人,世界才享有聰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著名的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也說過:
“任何一個猶太人,不管是老年人,還是青年人;不管身體強健還是羸弱,都必須認真學習《托拉》。哪怕是一個靠施舍度日和沿街乞討的乞丐,也要學習《托拉》。總之,只要是一個要生活的人,就必須擠出一段時間潛心鉆研《托拉》。”
所以,猶太人認為世間人人都是富有的,除非他沒有知識。擁有知識的人必會擁有一切。
一位杰出的拉比對此有過很突出的論證:“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那他還能擁有什么呢?一個人如果擁有知識,那他還會缺什么呢?如果一個人不去學習,那他還能做些什么呢?”
這就是猶太人的教育和學習觀點,他們把學習知識提到敬神的高度,由于信仰常在心中,所以日日不忘學習知識,在這種教育方法指引下,猶太人自然把學習看成神圣、高尚的事情。
11.金錢與智慧是最完美的組合
金錢是惟一的陽光,它照到哪里,哪里就發光。
——猶太智語
猶太人將知識視作一種財富,用智慧謀取財富。這種把智慧與金錢相互統一的教育原則,也許是猶太民族成為世界優秀民族的重要原因。
世界上每個民族的人都很聰明,但是只有猶太人是最能夠運用智慧的,因為他們知道如何把自己頭腦中的智慧變成他們手中的金錢,這就是猶太人的聰明之處。
猶太人對知識的渴望和敬愛之情達到了近似瘋狂的程度,因為這些知識不只是顯示他們的博學,最關鍵的是這些知識教會了他們如何賺錢。可以想象,假如這些知識沒有給他們帶來現實的收獲,他們是不會去學習的。
猶太人說:“手藝者比宗教家更值得尊敬。”因為宗教家雖然擁有知識,但是他的知識只是照本宣科,沒有發揮作用,這樣的知識等于沒有。
而手藝者雖然知識不多,但是他們卻把自己僅有的一點知識也發揮出來了,這樣他的智慧雖然少,但卻起到了作用,更值得尊敬。
他們認為如果知識不能運用到實踐中去,知識沒有轉化為金錢也是沒有價值的。
猶太人對那些整天只知道學習而不能實際運用的人的看法是:“有些人過度鉆研學問,以至于無暇了解真相,真讓人感到可惜。”
知識雖然是劫不走的財富,但它畢竟不是真正的財富,要將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財富就要靠運用智慧,運用智慧就是把所學知識,轉化為掌握、駕馭知識的能力。
知識是后天學習而得來的,而智慧更體現在潛移默化的民族特性當中。
有位叫拉巴的外科醫生非常有名,他給人看病是收費的。
當時人們認為醫生是救死扶傷的天使,收費是不合理的。
可是這位醫生卻在大街最搶眼的位置擺上一只箱子,向路人募捐。人們紛紛指責這位醫生,但是拉巴告訴他們:“不收費的醫生是不值錢的醫生。”
猶太民族是一個崇尚智慧和知識的民族,但他們認為智慧與知識是有區別的。
在他們看來,只有你能夠創造財富,你才懂得智慧,也就是說能賺錢才是有真智慧。
假如你是個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人,但是你卻不能用你學到的知識去賺錢,那你頂多被稱為是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但不是智者。
相反,假如你是個窮光蛋,也沒有讀什么書,但你能夠靠自己的智慧一夜成為富翁,猶太人肯定會對你很佩服,因為他們認為你已經真正擁有了賺錢的智慧。
《塔木德》說:“智慧勝過勇力,然而貧窮人的智慧被人藐視,他的話也無人聽從。”到了這種時候,智慧只有深深地埋藏了,不能很好地體現它的價值。
猶太人熱愛智慧,那么他們認為的真智慧又是什么呢?猶太人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則笑話,談的是智慧與財富的關系,回答了這個問題。
兩位拉比在交談:
“智慧與金錢,這兩種東西哪一樣更重要?”
“當然是智慧更重要。”
“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為何要為那些有錢人做事?而那些有錢人卻不為有智慧的人做事?大家都看到,學者、哲學家老是在討好那些有錢人,而那些有錢人卻對有智慧的人擺出輕狂的態度呢?”
“這個道理很簡單。有智慧的人知道金錢的價值,而那些有錢人卻不知道智慧的重要。”
在這個故事里,拉比認識到金錢的重要性。他說的很對,有智慧的人應該知道金錢的價值,智慧不應該和金錢相脫離。
猶太人認為真正的智慧是和金錢聯系在一起的。沒有金錢的智慧是沒有用的智慧,甚至沒有什么價值。而智慧和金錢的結合,智慧的價值才顯露出來。假如金錢是衡量智慧的價值標準,那么,智慧的價值又怎么體現呢?
因此,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金錢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學識來獲取金錢,用自己的知識來創造現實社會的財富。拉比是猶太教教士,也是猶太人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教師”,經常被稱作為智慧的化身。所以,這則笑話實際上也就是“智者說智”。
拉比的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有智慧的人正因為知道金錢的重要性,才會去為有錢人做事;有錢人不知道智慧的價值,才會在智者面前露出輕狂的態度。
但笑話明顯的調侃意味又體現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一個擁有知識的人,也擁有了智慧,但卻只會靠為富人效力,以求獲得生存,試問這智慧的價值又有多大呢?這樣只能把自己的智慧白白地浪費,還能稱得上是智慧嗎?
所以,學者、哲學家的智慧即使可以稱得上智慧,卻不是真正的智慧。因為它同金錢無緣,而金錢正是智慧價值的表現。
讓有錢的人在有智慧的人面前施展他們的權威,顯露他們的輕狂的態度,這算是有智慧的人嗎?真正擁有智慧的人會通過自己的智慧,來獲取相應的財富,匍匐在金錢腳下的智慧那不是真正的智慧。
在有錢人的狂態面前俯首帖耳的智慧,怎么可能和金錢同日而語呢?
相反,有錢人沒有學者的智慧,但他卻擁有駕馭金錢的能力,擁有聚斂金錢的智慧,又通過金錢駕馭智慧,他的智慧才是猶太人認可的真正智慧。有了這種智慧,窮可以變成富,這樣的智慧比金錢重要。
很多人擁有智慧,但是他們的智慧都沒有用來賺取價值,所以他們始終是十分貧困的。學者運用自己的知識來獲得智慧,而且學習那些真正的、可以賺錢的智慧。
智慧可以分為“死”的智慧和“活”的智慧,而“死”的智慧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智慧。只有用于實踐并產生了效益的智慧才可算作真正的智慧,這樣的智慧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