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民族不但是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而且還是一個了不起的民族。
他們沒有家園,流離失所,安寧與幸福對猶太人來說只是曇花一現。相反,苦難、迫害、殘殺幾乎將他們的生命之火滅絕。
但是他們卻以頑強的毅力,過人的勇氣,超人的智慧,戰勝了一切災難,頑強地生存下來,并且建立了美滿的家園,成就了輝煌的事業。
1.忍耐也是一種美
每當災難來臨,以色列人總是最先察覺;而當幸運來臨,以色列人總是最后感知。
——《塔木德》
忍耐也是一種生存方法,《塔木德》中就有許多關于忍耐的故事,猶太史上最偉大的希雷爾拉比就非常善于忍耐:
希雷爾拉比是一個忍耐力極強的人。
一次,有兩個年輕人打賭,如果誰能讓希雷爾拉比發怒,誰就可以贏400元錢。這天剛好是安息日前夜,希雷爾拉比正在洗頭。
這時,有個人來敲門,并大聲喊道:“希雷爾,希雷爾在家嗎?”
希雷爾拉比忙用毛巾包好頭,出門見是個年輕人,問道:“孩子,你有什么事嗎?”
“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年輕人說。
“那就請講吧,孩子。”希雷爾拉比說。
“為什么巴比倫人的頭是圓的?”年輕人問道。
“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原因在于巴比倫人缺乏熟練的產婆。”希雷爾拉比回答。
那個年輕人聽完就走了。沒過多久,這個年輕人又來了,大聲喊道:“希雷爾,希雷爾在家嗎?”
希雷爾拉比連忙又包好頭,走出門來問道:“孩子,你有什么事嗎?”
“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這個年輕人說。
“那就請講吧,孩子。”希雷爾拉比說。
“為什么帕爾米拉地方的居民都長爛眼睛?”那人問道。
“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他們生活在沙塵飛揚的地區。”希雷爾拉比回答。
這個年輕人聽完后沒走,又說道:“我還有許多問題要問,但我怕惹您生氣。”
希雷爾拉比干脆把身上都裹好,坐下來說:“年輕人,有什么問題,你盡管問吧。”
“你就是那個被人們稱為以色列親王的希雷爾嗎?”
“不錯。”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但愿以色列不要有太多像你這樣的人。”
“為什么呢?”
“因為為了你,我輸掉了400元錢。”
希雷爾問明情況后,對他說:“年輕人記住了,希雷爾是值得你為他輸掉400元錢的,即使再加400元錢也不算多,不過希雷爾是肯定不會發火的。”
由此可見猶太人的忍耐力之強,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他們常常表現得從容自信,練就了一種特殊的心理素質,能忍一切不可忍之事。
在猶太人心目中,忍耐不可恥,一個人越有耐力,別人越尊重他,忍耐已被猶太人看作是一種美德了。
2.競爭越烈,斗志越高
生命有限,時光荏苒,只有奮斗不已,方能生生不息。
——《塔木德》
猶太人認為,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為了生存,就要競爭,自己和別人競爭,同時也是在和自己競爭,一個人雖然能夠掌控自己,卻控制不了時間,因此,時間只屬于永不停息奔跑的人。所以,他們為了生活忙碌著,他們為了自己心中的目標,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如果停止奔跑,就可能被別人甩在身后,更可能因此而失掉積極進取的斗志,最終被社會淘汰出局。
有這樣一個故事:
荷蘭的漁民出海去捕捉沙丁魚,捕到后將魚放入魚槽運回碼頭。如果魚仍然活著的話,就能賣個很高的價錢。但是,沙丁魚很難運輸,容易在抵達港口前就死掉。于是,漁民們千方百計地要讓魚活著回海港。
可是,除了一艘漁船外,其他漁船的種種努力都是白費的,沙丁魚到達港口前還是死掉了。而那艘漁船的船長卻一直不公開他的秘密,直到他死了以后,人們去參觀他的魚槽,秘密才被揭開:魚槽里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而已。
為什么在沙丁魚槽中加入一條鯰魚,就能讓沙丁魚活下去呢?原來,鯰魚放進魚槽內,由于環境陌生,便不安地四處游動,處處挑起摩擦,沙丁魚發現多了一個“另類”,自然就緊張起來,于是便不停地游動。這樣一來,沙丁魚就一條條活蹦亂跳地被運到了港口。
這就是“鯰魚效應”。它告訴人們,只有不停地游動,生命才會頑強地保持下去。只有不停地奮斗,才能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有位記者問一位著名的登山家:“你已經是登山者中最成功的一位了,為何還要去登那座無人敢登的山?”那位著名的登山家回答說:“因為山就在那兒。”
的確,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不停地奔跑,就在于向更高的山峰發起沖鋒。只有不停地奮斗,主動出擊,不斷探索,不斷前進的人才會為自己贏得主動,才會在人生和事業當中常變常新、不斷向前。如果沉醉于一時的成功或安于一時的快活而不思進取,最終會落后于別人,一無所獲。
猶太人流浪漂泊的歷史際遇更讓人們看到,盡管他們受盡了歧視和迫害,但他們從來不消極悲觀,而是積極進取,不停地奮斗。他們有極強的時間觀念,認為消沉和坐以待斃不但是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更會白白浪費掉有限的寶貴時間,使可能的財富和機會白白地丟失。
經常運動的人會有這樣的經歷:在長距離越野中,如果中途停了下來,休息一下再起跑的話,就會感到渾身無力,如果你一直跑下來,面對越來越近的目標,你就會渾身充滿力量。人就是這樣,只有在不斷地奔跑中才會有成績、有目標、有斗志。
3.做最后的努力
笑對苦難,它最終也將會向你露出微笑。
——《塔木德》
成功是每個人都向往和追求的目標,然而成功似乎并不服從某個人的意愿而去垂青他。一個人可以沒有過人的聰明才智,但是他需要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一個人可以沒有各種熟人關系,但是他需要有一副真誠的態度,真誠的人給人以可靠和信賴感,能真正得到有益的幫助。
一個人可以暫時沒有機會,但是他需要有一份安寧的心情,能夠安心地繼續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情,因為偶然的機會常常隱含著一些必然的聯系,如果能堅持與繼續,不斷前進,那么機會總是會伴隨在左右。
在猶太典籍《塔木德》中有一則名叫“飛馬騰空”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有一個猶太人因惹怒了國王而被判死刑,這個人向國王請求饒恕一命,他說:“您只要給我一年的時間,我就能讓您最心愛的馬飛上天空。如果過了一年,您的馬不能飛上天空的話,我寧愿被處死刑,絕不會有半點怨言。”
國王想了想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這個人回到牢房之后,另一位囚犯很不解地說:“你這不是信口胡說嗎,馬怎么能飛上天空呢?”
這個猶太人卻說:“一年之內,也許國王會病死,也許我會病死,說不定那匹馬會意外地死去。總之,在這一年之內,誰知道會發生什么事呢?所以只要有一年的時間,沒準兒馬真的能飛上天空!”
大概沒有人會相信馬能飛上天,但這個猶太人卻異想天開,想出了一個“飛馬騰空”的故事。在緊要關頭做了最后的努力,為自已贏得了機會。
正如那個猶太人所講,一年之內誰知道會發生什么事情,如果什么事都沒發生,這個猶太人還是多活了一年,這就是猶太人的樂觀精神。
猶太人雖然歷經艱難困苦,但他們對未來生活始終充滿著憧憬,他們可以在別人覺得不可能的地方找出可能,讓不可思議的事情變為現實。
4.凝聚的力量
提供幫助是“富人的責任”,獲得幫助是“窮人的權利”。
——《猶太法典》
猶太人十分注重自己周圍的環境,他們認為這是生存的基礎。
猶太人對自己身邊的人非常關注,團結互助的觀念已深深的根植于猶太人心中。他們認為提供幫助是“富人的責任”,獲得幫助是“窮人的權利”。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中,猶太人每次籌集向國王交納的稅款時,富人往往主動地替窮人把稅款交上,接濟貧窮在猶太人中蔚然成風。哪怕是家無三餐的窮苦猶太人,也都保存著一個存錢的小盒子,準備施舍給比他們更窮的人家。
上帝為什么在創世紀的時候只造了一個亞當呢?這種問題流傳了許多年,也有了太多的解釋,但只有猶太民族的解釋最為獨特。猶太典籍《塔木德》是這樣解釋的:“神在開始時,為什么只創造一個人呢?因為當初只造出一個人,那么溯源而上,每個人都會發覺大家都是來自同一個祖先。所以,也就不會有這一個人不同于另一個人的說法了,因為大家都是從同一個亞當那里繁衍下來的。”
既然是一個祖先就都不是外人,理當團結互助,這就是猶太人的團結意識。有了這種團結意識,他們遇事從不會感到孤單,很自然的結合在一起,因為他們相信凝聚的力量。
5.幫助別人等于在幫助自己
不要鄙視任何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在有錢和有時間的條件下創造奇跡。
——猶太智語
猶太人認為:幫助別人等于幫助自己。在一些猶太社團,都設有一種“吃飯日”的制度。每個禮拜里,窮苦的猶太學生分別到不同的猶太人家中去吃飯,以便使這些窮苦的學生能夠安心讀書。
猶太社團里有固定的慈善機構,這些慈善機構都是靠著富裕的猶太人捐助來維持的。
富裕的猶太人幫助窮苦猶太人的方式是為他們提供一定的貸款,或接受他作為商業伙伴,或幫助他找到一份維持生計的工作。總而言之,使他能夠無需別人幫助就能維持生活。
猶太人之間的相互幫助是發自內心的,他們從內心深處幫助自己的同胞,發自內心地喜愛自己的同胞。有位猶太拉比說:“要想測知你是否真心敬愛神,只要看你是否愛你的朋友就知道了。”
古代猶太人在神廟中有若干個小房間,稱之為“靜室”或“禁聲室”。猶太人把他們為窮人準備的東西秘密地放在里面,窮人們來到這里就秘密地得到幫助,讓給予者不知道給的是誰,接受者不知道是誰給的。
在施舍時,猶太人很注重并允許窮困的人在接受幫助時保持尊嚴。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所做的捐贈中,還有許多是匿名的。
猶太的法律規定,富人要留下一定量的莊稼、葡萄或是橄欖讓窮人來拿。在收獲季節掉在地上的幾捆小麥,或幾堆玉米屬于窮人,而長在地邊的莊稼也屬于窮人。相互幫助成為他們的生存法則和經久不衰的民族意識。
猶太人之間的這種團結和幫助,讓其他民族非常嫉妒,有人問猶太人為什么要這樣相互幫助,猶太人會回答:“我們自己不相互幫助,難道還等別人幫助我們嗎?”正是依靠這種團結互助,猶太人在歷經追殺、迫害、侮辱之后,反而更加繁榮興旺,在生存的惡風險浪中幸存下來。
6.化敵為友,擇人交友
誰是最強大的人?化敵為友的人。
——《塔木德》
猶太人認為,諒解和接受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是最好的待人之道,這樣雙方之間都會得到回報。所以猶太拉比高度贊美那些受到侮辱卻不侮辱別人的人,聽到誹謗卻不反擊的人。
今天的猶太人非常重視團結,東歐一些國家的猶太社團成員為了消除相互之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隔閡,在贖罪日前夕做禮拜時,往往真誠地向相遇者打招呼,說聲“請寬恕我”。
這個時候,那個人一定會全神貫注地聽完他的話,然后立即回答:“我寬恕你。”他也要向對方尋求寬恕。這種方式成為猶太人中一條不成文的法律,即便是社團的首領和德高望重的長者也不例外。有些時候,如果兩個猶太人誤會太深,以至于碰在一起也視而不見,互相躲避,那么最好的調節方法是雙方都很熟的老人主動上前,打破僵局,使其中一方首先開口。這樣做,至少會使他們相互平息怒氣,甚至有可能握手言和。
對于朋友,更要團結。千百年來,猶太人備受迫害和欺辱,但是他們能夠從事物的正反方面看待福禍關系,相信一切的好是因為曾經的錯。所以猶太人對待朋友以真誠為本。
猶太人把朋友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像面包的朋友,這種朋友是必須需要的;第二類是像菜的朋友,這種朋友是偶爾來一次的;最后一類是像病的朋友,這種朋友是一定要避開的。因為“跟狗玩,就會有跳蚤上身”。可見,擇友重要。
7.知識的力量
即使最聰明的智者也要永遠學習。
——猶太智語
“知”就是知道,“識”就是識別、見識;“知”是獲得資訊,“識”是運用資訊,對某一事物的現狀及其發展進行判斷、把握和認識,即新知。“辦大事由于才,而成大事卻由于識。”有知才有識,而識又決定了知的發揮程度和數量。
如果說創新是成功的常青樹,那么知識就是滋養長青樹的長流水。
如果說潛能是創造力的根基,那么知識就是潛能的主要內容。
貝弗里奇在《科學研究的藝術》里寫道:“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我們知識的寶藏越豐富,產生重要設想的可能就越大。此外,如果具有有關學科或者邊緣學科的廣博知識,那么,獨創的見解就更可能產生。”
猶太人有著“雜學博士”的稱號,和他們在談判的時候,他們講話頭頭是道、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精彩,所談內容左右逢源,似乎世界上沒有他們不知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