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砥身之道 以誠感人(2)
- 經商要學胡雪巖
- 王志剛
- 3015字
- 2016-03-22 14:41:21
李嘉誠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同時,還給自己定了兩門必修功課:其一是時時處處揣測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性格等等,然后去證實自己的揣測;其二是揣測顧客的消費心理,既要真誠待客,又要投其所好,讓顧客在高興之余掏出腰包。不久,李嘉誠對顧客的消費需要和消費習慣就完全掌握了,誰愛吃蝦餃,誰愛吃腸粉和辣椒,誰愛喝紅茶,綠茶,什么時候上什么茶點,李嘉誠都心中有數。他能讓顧客乖乖掏錢,當然也討得老板的歡心,李嘉誠成為“春茗”茶樓加薪最快的堂倌。但是,李嘉誠總覺得茶樓工作難以出頭。為了學習技術,一年后,李嘉誠辭別老板,到舅父的鐘表公司任職。
開始,舅父莊靜庵只讓他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李嘉誠就偷師學藝,僅半年時間,他就掌握了鐘表的裝配及修理的有關技術。
莊靜庵很快就對少年李嘉誠刮目相看,將李嘉誠調往公司屬下的高升街鐘表店當店員。
1946年初,17歲的李嘉誠突然辭別舅父莊靜庵。因為他此時已有了強烈的獨立思想,開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一條路,在舅父蔭庇下謀求發展,收入穩定,生活安逸;另一條路再一次到社會上闖蕩,但要艱辛的多,充滿風險。
李嘉誠選擇了后者,他喜歡做充滿挑戰的事。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縛自己,貪圖安逸。要趁現在年輕,多學一些謀生的本領拓寬視野,增長見識,今后做大事業!所以,17歲的李嘉誠離開了發展勢頭極佳的中南公司,而去了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五金廠做了一名小小的推銷員。
上門推銷,是李嘉誠一生最好的經商鍛煉,這段經歷與茶樓侍候客人和坐店銷售鐘表皆不同。后者顧客已有購買的意向,而上門推銷最初只是一方的意向。對方有沒有買的意圖?需不需要你的產品?你如何尋找客戶、聯系客戶?你與客戶初次會面該說什么話?穿什么衣服?客戶沒有合作意向,你如何激發他的合作意向?建立了購銷關系的客戶,你又該如何鞏固這種關系?
五金廠出品的日用五金,比如鍍鋅鐵桶這一項,最理想的客戶,是賣日雜貨的店鋪。大家都看好的銷售對象,競爭自然激烈。李嘉誠卻時時繞開代銷的線路,向用戶直銷。靠著誠實和勤奮,李嘉誠攻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銷了100多只。家庭用戶都是散戶,一戶家庭通常只是一兩只。高級住宅區的家庭,早就使用上了鋁桶。李嘉誠來到中下層居民區,專找老太太賣桶。他很清楚這點,只要賣動了一只,就等于賣出了一大批——因為老太太不上班閑居在家,喜歡串門嘮叨,自然而然成了李嘉誠的義務推銷員。
自從李嘉誠加盟五金廠,五金廠的業務蒸蒸日上,以銷促產,產銷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員工面前稱阿誠是第一功臣,但就在這時,李嘉誠又要辭職,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給李嘉誠晉升加薪,但他仍不回心轉意。
李嘉誠去了塑膠褲帶制造公司。20世紀40年代中期,塑膠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興起,香港作為全方位開放的世界自由貿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現歐美輸入的塑膠制品。塑膠制品易成型,重量輕,色彩豐富,美觀適用,能夠替代眾多的木質或金屬制品。塑膠制品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特點,但這些缺點,被人們趨趕時髦的風氣所淹沒。
李嘉誠在推銷五金制品之時,就感到塑膠制品的巨大威脅。最初,塑膠制品是奢侈品,價格昂貴,消費者皆是富人階層。但塑膠制品的價格一直呈下降趨勢,舶來品愈來愈多,尤其是港產塑膠制品面市,造成價格大跌。李嘉誠清晰地意識到,要不了多久,塑膠制品將成為物美價廉的大眾消費品。
塑膠褲帶公司的老板,是個具有現代意識的經營者。他靠塑膠褲帶起家,短短一年,開發出10多個產品。香港的塑膠廠愈來愈多,競爭也愈來愈激烈。老板四處招聘推銷員,前后又20多人做過推銷,真正能勝任寥寥無幾。
老板自己也常常出去推銷,他到酒店推銷塑膠桶時,與推銷白鐵桶的李嘉誠不其而遇。李嘉誠成了塑膠公司老板手下的敗將,酒店更青睞塑膠桶,而不惜廢掉進白鐵桶的口頭協議。
不打不相識,李嘉誠雖敗在塑膠公司老板手下,他的推銷才能深得老板賞識。老板認為,李嘉誠未推銷出白鐵桶,問題在白鐵桶本身,而不是他的推銷術火候欠佳。老板有意與李嘉誠交朋友,約他去喝晚茶,誠心誠意拉李嘉誠加盟。李嘉誠同意了。
塑膠褲帶公司有7名推銷員,數李嘉誠最年輕,資歷最淺。另幾位是歷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經驗豐富,已有固定的客戶。
李嘉誠心高氣傲,他不想輸于他人。他給自己定下目標:3個月內,干得和別的推銷員一樣出色,半年后,超過他們。李嘉誠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他認為這樣才會奮發。
塑膠褲帶公司在港島的西北角,而客戶多在港島中區和隔海的九龍半島,李嘉誠每天都要背著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出發,乘巴士或坐渡輪,然后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李嘉誠說:“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開初別無他法,只能以勤補拙。”
要做一名推銷員,一要勤勉,二要動腦——李嘉誠對此有深切的體會。
李嘉誠推銷新型產品——塑膠灑水器,走了幾家都無人問津。這一天上班前,李嘉誠來到一家批發行,等職員上班聯系洽談。清潔工正在打掃衛生,李嘉誠靈機一動,自告奮勇地拿灑水器幫清潔工灑水。李嘉誠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職員,讓職員眼見為實,這樣洽談起來更有說服力。果真就有職員早到,并且還是負責日用器具的部門經理,李嘉誠順利達到目的,該經理很爽快的答應試用塑膠灑水器。
李嘉誠做推銷愈來愈老練,他深知:一個推銷員,在推銷產品之時,也在推銷自己,并且更應注重推銷自己。
李嘉誠有意去結交朋友,先不談生意,而是建立友誼,友誼常在,生意自然就不成問題。他結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戶為選擇標準。如俗語所說:“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不了的客戶,或許將來會是客戶;自己做不了的客戶,會引薦其他的客戶;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幫著出出點子,敘敘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李嘉誠把推銷當事業看待,而不是僅僅為了錢。他很關注塑膠制品的國際市場變化,他的信息來自報刊資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他建議老板該上什么產品,該壓縮什么產品的批量。他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他知道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推銷,銷量應該是多少。
加盟塑膠公司僅一年工夫,李嘉誠就實現了他的預定目標:他超越了另外6個推銷員,這些經驗豐富的老手只能望其項背。老板拿出財務的統計結果,連李嘉誠都大吃一驚——他的銷售額是第二名的7倍。
18歲的李嘉誠被提拔為業務經理,統管產品銷售。兩年后,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
他已熟練推銷工作,生產及管理是他的薄弱處。李嘉誠身為總經理,但內心卻把自己當成小學生。他極少坐在總經理辦公室,總是蹲在工作現場,身著工作服,同工人一道干,每道工序他都要親自嘗試,興趣盎然,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
20歲出頭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了令人羨慕的業績,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李嘉誠應該心滿意足了。然而,正干得順遂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
老板挽留不住李嘉誠,并未指責李嘉誠“羽毛豐滿,不記栽培器重之恩”。老板約李嘉誠到酒樓,設宴為他餞行,令李嘉誠十分感動。
李嘉誠說:“我離開你的塑膠公司,是打算自己也辦一家塑膠廠,我會使用在你手下學到的技術,也大概會開發一些同樣的產品。不過我絕不會把客戶帶走,用你的銷售網推銷我的產品,我會另外開辟銷售線路。”
就這樣,李嘉誠開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轉折,邁上了充滿艱辛與希望的創業之路。與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巖一樣,李嘉誠的青少年時期,歷盡了各種人生磨難。但也正是這種磨難,礪練了他的意志和精神,培養了他的能力與慧眼,使他日后終于有所作為,能夠成為華人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