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修煉之錘煉心智(1)
- 成大事必備的九項修煉
- 王志剛
- 4946字
- 2016-03-22 15:04:47
古人說:“哀莫大于心死。”又說:“兵強于心而不強于力。”這就強調了心智的重要性;高士偉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猛虎趨于后而心不驚。”這也是心智的作用。
成大事者善于錘煉心智,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他們都能勝不驕、敗不餒。正如安東尼·羅賓所說:“除非我的意識同意,否則任何事物都無法左右我!”
1.錘煉心智,是成大事的基本功
每個人都想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但成就大事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要經過一番磨練,才可能有豁然開朗的境界,功成名就的業績。
成大事者不會在任何困難面前屈服,他們的生活理念是永遠熱情地工作。在每天的工作中錘煉心智。
小時候,阿蓮就非常羨慕畫家,渴望有朝一日也能像他們一樣,拿起手中的畫筆畫出生活,畫出情感,同時還能收獲榮譽。這個美好的愿望支撐著她,讓她擁有一股強大的動力,一直激勵著她堅持不懈地追求著這個目標。
阿蓮把自己的作品郵寄給畫界的老師。但是,所投的作品都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每幅畫都認認真真地畫出來,卻一次次地被否定,那種感覺是相當痛苦的,就如同把自信一點點地擊碎。
夢想是美好而又美妙的,而一旦將它付諸于行動,則是相當艱辛和苦澀的。
為了自己的夢想,阿蓮告訴自己必須堅強。阿蓮說:“我知道,成功的過程是相當漫長的。但我怎能沮喪不前?我要把失敗當做墊腳石,走到成功的高境界去!”
阿蓮相信只要自己踏實認真地去走,心地坦然,就會慢慢地走向成功,定會有一番作為。
阿蓮在追求的過程中找到了一種享受,面對困難沒有氣餒,堅信自己能成功。就這樣她仿佛獲得了一種領悟,冷靜地面對成敗得失,使意志更加堅定。
經營好過程,必然有一個好結果。阿蓮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走向成功的。
司馬遷也是經過心智錘煉,才成就大事的。他生活在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伺候的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司馬遷的父親是一名記載文史的史官。
在司馬遷小的時候,父親就給他灌輸成大事的思想,說:“每五百年就會出現一部偉大的作品,現在距離孔子作《春秋》已經有五百年了,又該出現偉大的人物和作品了。”司馬遷牢記著父親的話,因為父親希望他就是那位偉大的人物。
漢武帝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養兵征戰開拓疆域,使華夏版圖空前遼闊。這些都成了司馬遷成就《史記》的歷史背景。
為了寫這部鴻篇巨制的史書,司馬遷實地巡訪祖國的名山大川,考察古代流傳下來的趣聞軼事,了解和搜集各種散失的歷史資料,歷經數年,行程幾萬里,為寫作《史記》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公元前108年,司馬遷被正式任命為太史令,開始了《史記》的編撰工作。
公元前98年,名將李廣的后人李陵率兵攻打匈奴,陷入重圍,兵敗投降。朝臣們諱言主將李廣利的無能(李廣利是皇親國戚,他妹妹是漢武帝的美人),將敗北責任都推到李陵身上,而司馬遷這時候卻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是名將李廣之后,絕對不會無緣無故投降的,就是因為這件事,沒想到落了個“誣罔主上”的死罪。按漢律規定,交50萬錢或受宮刑可以免除死罪,司馬遷家貧,交不出錢贖罪,但為了完成編寫《史記》的大任,只好蒙受宮刑的奇恥大辱。
兩年后,司馬遷遇大赦出獄。他被漢武帝任命為“中書令”(在皇帝身邊掌管文書機要的宦官),繼續《史記》的撰寫工作。
受刑后的司馬遷,遭受著世人百般誹謗和恥笑,終日冷汗滲背,神情恍惚,苦不堪言。縱然如此,他仍是筆耕不輟,歷經十幾個春秋,大約在公元前93年,完成了這部史學巨著:中國第一部融史學、文學于一體的紀傳體通史——《史記》,理清了中國從遠古到漢武帝的歷史,實現了自己的鴻鵠大志。
司馬遷生活在封建社會,受宮刑足以使一個意志薄弱的人想到自殺。因為受過宮刑,就是一個不完整的人了,要備受世人的嘲笑與欺凌,就連自己的親人也避而遠之。司馬遷精神幾乎崩潰,但是《史記》剛剛開始撰寫,他必須活下去,去完成這部睥睨古今、彪炳千古的鴻篇巨制。這需要有非凡的毅力才能完成,司馬遷歷經身心煎熬終于造就出了前無古人的事業。
司馬遷是百年不遇的偉大人物,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能經受住像司馬遷一樣苦難的人并不多,而隨便的小小打擊就使人一蹶不振的事例卻屢見不鮮,這的確該使人覺醒。
看到許多成功者和失敗者的故事,你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你不是干不好這個,干不好那個,而應該對自己充滿信心,錘煉心智。
沒有困難,不必制造困難;遇到困難,不要回避困難,去積極面對,你才有機會成功,才能做出大事業。
2.有所得必有所失
成大事不是一味地要得到所有東西,而是要善于放棄一些自己本來就力所不及的東西。因此,懂得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記得一位外國學者這樣說:會快樂生活的人,并不一味地爭強好勝,在必要的時候,寧肯后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犧牲。
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選擇,無奈的是往往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在把握命運的十字路口,我們應學會放棄,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失去的,會有回報,不要悲觀地感慨“不可兼得”的失去,要樂觀地看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仔細觀察你會不難發現:成功者往往有著很強烈的緊迫感,他們一旦認識到所面臨的事情有價值,就會全身心地去奮斗,巧妙策劃,不怕挫折,直至達到目的。
魯光,這個名字大部分讀者是從《中國姑娘》這篇轟動全國的報告文學中知道的,也正是這篇報告文學的發表,使魯光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
故事發生在1981年春節前后的那段時間。當時的中國正處于一個百廢待興的年代,特別需要鼓舞人心的作品產生。這一年年末將有世界杯足球預選賽和世界杯女排賽,這兩項大賽要是取勝,無疑是一件振奮人心的大事,將對體育戰線產生重大影響。當時,魯光是體育記者,因此了解中國女排和足球隊的任務就幸運地落在他頭上。
魯光深知這一任務的重大價值,他決心努力把它完成好。然而,就在魯光即將動身前往女排訓練基地時,父親去世的噩耗傳來。對父親一直有著深深感情的魯光陷入了矛盾和痛苦之中。
奔喪回家就意味著要失去采訪女排這一特殊機遇,而不回家又要擔上“不孝”的罵名,何去何從?經過權衡,魯光還是以事業為重,只寄回一筆錢,便忍著悲痛,踏上了采訪之路。
魯光終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寫出了成名作《中國姑娘》。他的成功經歷告訴我們,把握現實給予我們的機遇,一定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老子曾說:“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只有不做,才能無所不做,唯有不為,才能無所不為。就是說無為比有為更有意思。不僅客觀世界的情況如此,人的行為也如此。人的“無為”比“有為”更能給人帶來益處,讓人更快樂。一味地爭強好勝,刀兵相見,橫征暴斂,“有為”過盛,最終只能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這樣,還怎會有快樂的人生呢?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是否能夠判斷應該在什么時候有為,在什么時候無為呢?無為和有為的選擇取決于雙方力量的對比。當主體力量明顯占優勢,居高臨下,以一當十,采取行動后,可以取得顯著的效果,應該有為。而當主體處在劣勢的位置上,稍一動作,就可能被對方“吃掉”,或者陷于更加被動的境地,那么便應該以退為進,堅守“無為”方式。
無為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和求生手段,待時機成熟,成功條件已具備,便可由無為轉為有為,由守轉為攻,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屈伸之術、快樂之道。為此,我們提醒人們,在人生大道的某一個點上,只有有為,方能無所不為。
年少時常州人張史和孟州人何仁可在同一個學堂讀書,并且經常在一起研究經書。后來張史先做了官,但他總是比不上何仁可的名譽好,心里就開始嫉妒何仁可的才能,在和別人談話時,總是不說何仁可的好話。世上沒有不漏風的墻,何仁可聽說到這事,就想出了一個應對的辦法。
張史有一個愛好,就是經常召集門生,講解經書,以促進門生的發展。一到這個時候,何仁可就要自己的門生到他那里去非常虔誠地請教疑難問題,并且一心一意、認認真真地做筆記。一來二去,隨著時間的流逝,張史明白了,這是何仁可在有意地推崇自己,為此心中十分慚愧。后來,在同僚的交往中,再也聽不到他貶低何仁可的聲音了,而是不斷地贊揚何仁可的人品和作為。
何仁可的這種無為化有為的做法,明代時的王陽明也用過,正是這種無為才使他免去了殺身之禍。
明朝正德年間,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朝廷派王陽明率兵去征討,由于他出色的指揮,一舉擒獲朱宸濠,立下了大功。
當時的總督江彬——這位受到正德皇帝寵信之人,十分嫉妒王陽明的功績,認為他奪走了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于是,廣布流言說:“最初王陽明和朱宸濠是同黨,后來聽說朝廷派兵征討,才抓住朱宸濠為自己解脫。”想以此嫁禍于王陽明,并除掉他,把這個功勞奪為己有。
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和好友張永不得不對這一不白之冤討論對策:“如果退讓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勞讓給江彬,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堅持下去,不做妥協,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墻,做出傷天害理的勾當。”為此,他將朱宸濠交給張永,使之重新報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總督大人的功勞。”就這樣,堵住了江彬的嘴,使其不再亂說話。隨后,王陽明就以病體纏身為由,回家休養去了。
張永回到朝廷后,大力稱頌王陽明的忠誠和讓功避禍的高尚事跡。正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起始猶末后,就重新給予了王陽明應得的封賞。
王陽明以退讓之術,避免了飛來的橫禍。這種以退讓求生存的方法,同樣也蘊含了深刻的哲理。
若干年前,魯國的大臣公儀休,是一個嗜魚如命的人。他被升任宰相以后,魯國各地有許多人爭著給公儀休送魚。可是,公儀休卻正眼不看,并命令管事人員不準接受。
他的弟弟看到這么多從四面八方精選來的活魚都被退了回去,很是不解,就問他:“兄長最喜歡吃魚,現在卻一條也不接受,為何?”
“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才不接受這些人送的魚。”公儀休很嚴肅地對弟弟說,“你以為這幫人是喜歡我、愛護我嗎?不是。他們喜歡的是我手中的權力,希望我運用權力去偏袒他們、壓制別人,為他們辦事。吃了人家的魚,必然要給送魚的人辦事,執法必然有不公正的地方,不公正的事做多了,天長日久哪能瞞得住人?宰相的官位就會被人撤掉。到那時,不管我多想吃魚,他們也不會給我送來了,我也沒有薪俸買魚了。現在不接受他們的魚,公公正正地辦事,才能長遠地吃魚。靠人不如靠己呀。”
有一次,一個不知名的人偷偷往他家中送了一些魚,他無法退回,就把魚掛到家門口,直到幾天后魚變得臭不可聞才把它們扔掉,從那以后,再也沒有人敢給他送魚了。
生活中充滿了種種誘惑,在誘惑面前我們也應當把握住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適當放棄,對不應得到的不存非分之想,才是明智的作為。
一個人能夠約束自己的得利之心,懂得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即使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仍能自律,在人生道路上就能把握好自己的命運,不會為得失越軌翻車。
3.打造意志力,構建成大事平臺
每位成大事者都知道取得成功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需要一定的基礎,我們暫且把這種基礎叫做平臺。構建這座平臺,需頑強的意志力、堅定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有一位意志堅定的人,他的故事一定會對你有所啟發。
那是1832年,當時他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而糟糕的是競選失敗了。在一年里接連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
他又開始著手辦企業,可不到一年,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后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四處奔波、歷盡磨難。
當他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時,他成功了。因此,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他的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
1838年,他覺得身體狀況有所好轉時,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又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了競選美國國會議員,這次他仍然沒有成功。
他雖然一次次地嘗試,但卻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未婚妻去世、競選失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放棄這些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事情?
他沒有放棄,也沒有說:“要是失敗了會怎樣?”
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這次終于成功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的表現很出色,相信選民會繼續擁戴他,但結果他落選了。
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筆錢,所以在他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時,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回來,上面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