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積極向上(3)
- 成大事必備的九種心態
- 王志剛
- 4732字
- 2016-03-22 15:18:30
5.放棄也是一種成功的開始
“放棄”是處事手段,也是成大事者常用的一種有效“武器”。有的時候,你不得不對這件事情做一個了斷,過多的爭執只是一種損害,所以,你選擇了放棄。放棄后你會一身輕松,有時間去從事自己愿意做的事;放棄后你也許真的變成了另一個人,一個懂得了一點點入世門道的道理,那樣你在父母長輩面前就長大了。所以,你遇到事情的時候(當然是必須要放棄的事情),你就放棄吧,過多的糾纏,又何必呢?你要多學學那些成大事者,因為他們是成功的,誰叫我們是個好虛心學習的民族呢?如果不學會放棄的話,吃虧的很可能是自己。所以,你應該向善于放棄的成大事者學習……
如果喜歡一樣東西的話,你就要學會去欣賞它,去珍惜它,使它更加珍貴。
如果喜歡一個人的話,你就要給他快樂,給他幸福,使那份彼此都珍惜的感情更誠摯。
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欣賞、不能珍惜那件珍貴的東西,你就不要在強求自己留下已毫無用處的事物,還不如要它物有所值,去找能欣賞它的人呢?
如果你不能給予你愛的人快樂和幸福,那你還承諾什么,還束縛她的自由做什么,還不如要她去飛,去找能給予他幸福和快樂的人。
你放棄這一切,都是因為你是真的喜歡你所喜歡的東西或人。你的勇氣證明著你的放棄是正確的,并沒有一絲荒唐的成分。
也許你會笑,我為什么要放棄,東西好好的擺在家里。所愛的人,也沒有受到不應該的苦。
你的這種想法說明人總是希望有所得,以為自己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才會越快樂。可是有一天,你會驚奇的發覺:你的無聊、無奈、憂郁都和你的要求有關,你將會不快樂,都是因為你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的緣故。
正是這樣,許多事情,總是在你經歷過以后才會真正的明白。就像感情的事,只有痛過了,你才會懂得如何的保護自己;只有傻過了,你才會懂得適時的堅持與放棄。有些事情仔細一想你就會明白,生活并不都是需要那些無謂的執著。學會了放棄,生活就好像變的容易了。
正如有句話說的好:“收拾好你的心情,繼續走吧,錯過了太陽,你將獲得星星;錯過了她,我才遇見了你。繼續走吧,你終將收獲自己的美麗。”
在放棄的例子中,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在這方面就做出了相當驚人的舉措:
80年代,李嘉誠就有要收購香港碼頭九龍倉的意愿,雖然,在80年代中期,李嘉誠就已經做上了香港首席富豪的寶座。可當時他的實力和聲譽,還都比不上船王包玉剛。
在李嘉誠有意于九龍倉的同時,船王包玉剛也想第一個吃掉九龍倉,好為自己減船登陸后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事實對李嘉誠非常明顯,在自己收購九龍倉的時候,遭到了九龍倉故主怡和財團的強力抵抗,收購將會帶來沉重的損失。以后,還有可能和包玉剛有遭遇戰,這樣自己說什么也不可能有勝出的機會。
而在華人商界,論實力,論與銀行業的關系,能與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屬,況且,現在包玉剛又有意于九龍倉。
李嘉誠權衡得失,胸有成竹,毅然決定把球踢給包玉剛,預料包玉剛得球后會奮力射門——直搗九龍倉,并且他還會還一個人情。
事情真的和李嘉誠想的一樣,當他把九龍倉的1000萬股股票轉給包玉剛后,他得到了豐厚的利潤。
首先,他把原來10—30元市價買的九龍倉股票以30多元脫手給包玉剛,一下子就獲利數千萬元。更重要的是,他可以通過包玉剛的關系,從匯豐銀行那里承接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并成為和記黃埔的董事會主席。
李嘉誠在這次對九龍倉的戰役中可謂是一本萬利,他果斷的放棄為他帶來豐厚回報的做法,頗令人玩味。
同樣還有一個放棄的故事:
擁有中國色彩第一人稱號的于西蔓回國建立了“西蔓色彩工作室”。她將國際流行的“色彩季節理論”帶到了中國,她使中國女性認識到了色彩的魅力。
于西蔓在日本學習的本是經濟,但她在畢業后,憑著自己對色彩的愛好,苦學了兩年,取得了相關專業色彩的資格,在當時,她成為了全球2000多名色彩顧問中唯一的華人。
在國外,她看到了中國同胞的穿著經常引起別人的非議,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她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感覺,要讓中國人也美起來。
隨后,她放棄了在國外優厚的生活,毅然回到了祖國,并于1998年在北京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色彩工作室。面對中國消費群體的不同,剛開始時,于西蔓只是憑自己的主觀確定了價位。
一段時間后,他發現這并不能適合大多數群體,同時也違背了她的初衷,要讓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什么是色彩。于是,她又重新做了計劃,降低價位,并做了很多的輔助工作,結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不僅僅是富婆,而且年輕的時尚一族也紛至沓來,連上了年紀的人也成了工作室的座上賓,熱線咨詢電話也響個不斷。
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時,于西蔓說: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懂得放棄,因為沒有放棄就沒有新的開始。
于西蔓幾次放棄了自己令人羨慕的工作,而重新開始,是因為她深深地了解了自己的興趣、特點及自身的價值。
在李嘉誠和于西蔓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把精力分散到其他的事情上,期望都有好的發展。學會適時放棄,才是成大事者明智的選擇。
要靈活的看待放棄和選擇,什么時候應該放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也許你當時只要再堅持一下就能成功,但你要看到成功后面將是什么,如果有什么風險,那我們還是要舍棄放棄這一步棋子。
有的時候,你為了強求一樣東西而令自己的身心疲憊不堪,這樣做是不是很不劃算,也未可知。況且,有些東西只是可遠觀而不可近瞧,它會變化的,就算你得到了它,可是日子一久你會發現其實它并不如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好。為什么呢?也許你也不知道為什么?這時候,如果你再發現你失去的和放棄的東西更珍貴的時候,你一定會懊惱不已,當初為什么沒想清楚而輕易就揮去。所以就流行這樣一句話,“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因此,當你喜歡一樣東西時,你要想好,得到它是不是你最明智的選擇?
在你知道了什么是放棄和怎樣放棄后,你是不是應該有所領悟呢,是不是能夠在你的生活中做到放棄呢。也許這樣很難,尤其是那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對于一個想成大事的人來說,正確的放棄并不是什么苦惱的事情。因為一個意志堅定,有遠大抱負的人,絕不會為一點點小利而舍不得放棄。
由此可見,成大事者的放棄是成功的另一種選擇,現實生活中的選擇與放棄太多了,不妨向那些成大事者學一學,學會選擇,學會放棄,相信必然會有一番收獲。
6.在平凡中做不平凡的事
善于成大事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做出明智的選擇,根據自己的喜好、能力、和現實做出實際的決定。他們隨時能在平凡中找到自己的快樂,并有勇氣去追尋它。
人們都在為了理想而拼搏著,理想也就理所當然成了人們生命的動力。有的人,由于過分的執著反而使它變成了生命的一種桎梏。這些人只能背負著沉重的枷鎖在人生道路上慢慢的顛簸,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在不斷的失望中不堪重負而去。
因此,我們要銘記:“平凡的即是偉大的”這樣的格言。因為,一切偉大的事物都是在我們所謂“平凡”的積累過程中誕生的。
記得臺灣一所大學的一次新生接待會上,這所大學的校長在會上就問過一個這樣的問題:
“同學們,你們快樂嗎?”
“快樂!”下面的同學立即歡呼起來。
校長又說:“好,好,我的話到此結束。”同學門驚異了半天,怎么校長給我們講一句話就完了嗎?待大家恍然大悟后,頓時掌聲大作。
因為這位頗有風趣的校長很了解年輕學生的心理。他認為人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快樂,而如果大家都很快樂,自己也就不必再掃別人的興趣了。因此我們認為,這位校長的做法是很高明的。
同時記得,有一位西方哲人說過,成功是沒有標準的。不錯,只要我們盡了我們應該盡到的力量,發揮了我們所應該發揮的潛力,并且拿出我們所有的精力和物力,這樣,盡管所做到的結果不是最優秀的,也是一種成功。
因為成功并不意味著都能成為第一,結果在于有的領域是主要的,有的領域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而過程自有它的魅力之處。我們不斷地重復著結果,并不是說我們不要過程,結果給人帶來的快樂只是暫時的,而過程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回憶則是無盡的和永恒的。
在平凡的快樂中,有時候也是蘊涵著一些偉大的道理,或者可以說成“一切事物是因為平凡而偉大的。”
中國偉大的儒學思想家荀子在他闡述的思想理論里就有這么一句話,它的大意是:沒有大煩惱與災禍的日子,就是天大的幸福。
古希臘的大哲人伊壁鳩魯說得就更為經典:“幸福,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兩大偉人都在鮮明的揭示著平凡的快樂化。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都想自己要過出人頭地的日子,這些都可以說是一種相當積極的心態,可是這些都是對平凡生活的肯定。惟有對平凡生活的肯定,才能讓人更加發憤向上。相反,如果你對平凡生活的狀況一直抱著不滿的態度,那么出人頭地的想法會給你帶來負面的影響。
就算你現在是個有錢人,已經擁有百萬家產,可是你想著千萬家產;擁有千萬家產后,還想著要是位居高官該多好啊!那么,什么時候是個終結,你也不知道。所以,我們說安于本分,安于擁有,這便是知足常樂、樂天知命了。
無論一個人被認為是如何的平凡、渺小,在一個家庭中,一個能把一家大小的生活都照顧好的母親,就有足夠的理由值得我們去尊敬她,愛戴她,并要像她那樣做。
不僅我們需要這樣想,那些默默耕耘的人更需要有這樣的自信。那些不懂得成功的人,通常是那種不懂得從平凡中找出偉大的人。這種人就只能麻木一生而無法真正明白什么是快樂。
日本學者田山花袋說過:“如果能夠拋掉一切的野心,平平和和地孝順父母,照顧他們終老,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個更有成就了。”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成功哲學,每個人都向著成功的目標前進著,可是有的時候你總是離成功有著一段可望而不可及的距離。如果你能夠從內心深處對自己充滿信心,那么你已經離成功不遠了。
一個人如果無法正確對待人生的話,那么他的一生就會變得毫無意義。為了做到這點,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心里描繪出自己成功的樣子來。
日本的芥川龍之介說:“希望自己的人生過得幸福快樂,必須從日常的瑣事做起。”
這句話你不用擔心無法理解,它字面的意思就已經把含義告訴我們了。人生其實就是由一大堆瑣事堆積起來的,然而就因為是瑣事,所以我們都不會去在意它,甚至記不得它。可是,想去把它們都做好,必須有相當大的努力與能力才能做到,不然瑣事也會牽絆你的事業。
愛因斯坦這個被世界人們認為是迄今為止最有智慧的人,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偉大的發明和理論,他所說的格言也深深地教誨著許多人,例如,他告訴過我們:“不要努力去做一個成功的人,寧可努力去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他給人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同時也對人們給予了教誨,愛因斯坦的話被認為是最有智慧的人生箴言。
在對待事業與修身、做人與做事的態度和做法上,總是千差萬別,總得因人而異。不過,大體說來,在眾多成大事的人物中,就他們的個人品德修養與精神境界來說,可以把他們區分為高尚、平庸、卑下幾類。
古往今來,對歷史做出過貢獻和業績的人沒有被歷史忘記,都被載入史冊并且名垂千古。可是,有些人的道德品質卻同他們的功績很不相稱,有的甚至不堪言狀,其中被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真正始祖”的弗蘭西斯·培根便是個斂財收賄,賣友求榮的人,這樣的人不能算是高尚的人,因為他雖然成就了輝煌的事業,但他不具備成大事的高尚心態。
愛因斯坦一生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討科學的未知領域,休閑時也只是演奏音樂與讀書,他淡泊明志,最終成為本世紀的科學巨人。這是在平凡中找到了自己樂趣的偉大之人,因為他在平凡中做出了偉大的事業。
世界上有許多成大事者,留給我們的故事很多。故事中蘊涵的東西也是想成大事者所要極力汲取的營養來源。
我們在公司中能經常發現這樣一種人,他們表面上給人的感覺是踏實樸素,怎么看也沒有什么過人的能力,可是事情一到他們的手中就做的快速而簡單、有條不紊的進行,并且他們還在步步高升。
這時有人就會想“為什么像那樣的人也可以當上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