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禍水,這個對女人的特殊“待遇”,不知起自何時。的的確確,中國傳統社會的男人對待女人的態度一直很復雜。紅顏禍水、粉黛知己、溫柔鄉是英雄冢;家有賢妻,男兒不做壞事:巾幗英雄,巾幗不讓須眉。這自然是實實在在的兩種論斷。正乎?邪乎?福兮?禍兮?實在有些令人無所適從。
1.妲己誤國,還是殷紂亡國?
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是商朝末代君王。千百年來,人們把商紂滅亡的原因歸在妲已身上,并因此出了一則成語:“助紂為虐”,照此說來,妲己即便是幫助紂王做了壞事,總還不至于因她亡國吧!在一個男權社會里,一個女人真的有如此威力嗎?據說,商朝的滅亡是因妲已誤國,我們先不說這種說法的正與誤,來看看紂王都做了些什么?
商王朝的第三十位王帝辛,身材高大,舉止瀟灑,見多識廣,聰明過人。按理說,他有可能成為一個很賢明的君主。然而,帝辛心性邪惡,道德低下,他依恃自己的聰明,拒絕任何人規勸;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掩飾任何錯誤。最終他得到了一個“殘義損善”的謚號“紂”。
紂不但是中國歷史上最暴虐的君王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聰明的君王之一,而且還很“能干”。這里所指的能干,一方面是,正因為他聰明能干,才想得出種種整人的花樣;另方面是,正因為他聰明能干,才能把自己的鐵打江山,折騰粉碎。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紂太聰明能干了,所以他瞧不起他的部下,萬一部下中有人比他更聰明能干,他就“打掃清潔”,或貶,或殺,然后舉目都是奴才,方才龍心大悅。
紂有三位輔政大臣,也就是后世稱的三公,日:九侯、鄂侯、西伯。九侯的女兒是紂的妃妾之一,她既然能選入宮廷,當然花容月貌,再加上父親是三公之一,有高貴的家世,按說應十分得寵才是。嗟呼,閨房之中,愛是第一,敬是第二。她既抓不住丈夫,又無法擊敗競爭者蘇妲己,自然大禍臨頭。有一天,她看紂的暴虐統治太苛刻了,便勸了幾句,不想一下激怒了紂王,紂下令把她處斬,接著,可能是遷怒,也可能是預防報復,又把她父親九侯也處斬,而且剁成肉醬。鄂侯一瞧,這簡直不像話,如此君王,實在古來少有,極力規勸。但是,他忘了,暴君有缺少人性的一面。紂一怒之下索性連鄂侯也一并剁成肉醬。九侯女兒應是中國歷代皇后死于非命的第三人,并且是死于丈夫之手的第一人,可惜姓名不傳,事跡又少,然而慘劇終是慘劇。
西伯侯姬昌聽到九侯、鄂侯被紂王剁成肉醬的消息后,情不自禁地嘆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帝辛啊帝辛,你竟這樣殘害忠良,傷天害理啊!”不想這句話被人向紂王作了舉報。姬昌行德政、施恩惠,被周部落稱為“圣人”。紂王對他十分反感,一直懷恨在心,這下被紂王抓住了把柄,他下令逮捕姬昌,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湯陰)。下令處死姬昌的兒子伯邑考,并把他剁成肉醬,再做成肉羹,然后紂王派人把肉羹送給姬昌,強迫他吃下去。事后,紂王得意洋洋地在朝中宣稱:“都說姬昌是圣人,他連親生兒子的肉也吃嘛!”
紂王吃喝玩樂,傷天害理,搞得天怒人怨,國勢一天天衰落,大廈將傾的忽喇喇之聲已隱約可聞。紂王的叔父比干寒心極了,有一天,他不顧阻攔,一頭闖進宮里,要與紂王說個清楚。紂王在宮中正擁著妲己調情作樂,被叔父沖散了興頭,好不氣惱,陰沉著臉問道:“你有什么事非要在這時候來不可?”比干對紂王說:“我有很多的話要說,但今天只說一句話,國家危急已到了臨界線了。”
紂王一聽叔叔這喪氣話,看看皇叔的一副認真嚴肅的神情,只覺得好笑,說:“你老糊涂了,盡說混賬話!”說完,拉著妲己一走了之。
倔犟的比干,想以自己的行動感化紂王,以喚醒他的良知。紂王拂袖而去后,比干三天三夜,既不吃又不喝,一步也不挪地站在那里。沉醉三日醒來的紂王,見比干仍在宮中沒有離去,一股無名之火直竄腦門,“你這樣頑固不化,竟然以絕食來要挾我。你當我會憐惜你?你這樣的人,死一百個,我也不會皺一皺眉頭。”
比干老淚縱橫,哽咽著說:“大王,你終日嬉戲享樂,沉醉不醒,你已經眾叛親離了知道嗎?你不睜眼看看,西岐的姬發,對商朝虎視眈眈,大有一口吞滅我朝之勢啊!”紂王不耐煩地打斷比干的話,說:“我是天子,有天命在身,任何人都奈何我不得,何況小小的姬發,他老子姬昌還不被我制得服服帖帖,他這小子還能翻天不成!你不要危言聳聽,擾亂朝政,信口胡說離散人心。”紂王說著,又冷笑了兩聲,摟著妲己,接著說:“滿朝都說你比干是一個大賢人,人說賢人的心有七竅,可我們從來還沒見過,今天倒想看看你比干,是真賢人還是假賢人?”比干氣得渾身發抖,憤怒地喊道:“紂啊!你這沒人性的狗東西,你……”話未講完,紂王已對武士大喊:“快,把他的心挖出來,看看是怎么長的!”
武士們一擁而上,把比干綁在大殿的柱子上,用利劍劃開了比干的胸膛,隨即把一顆鮮血淋淋的心捧到了紂王面前。紂王看著還在跳動的心臟,用手指了指,對妲己說:“比干的心哪有七竅?他怎能妄稱是賢人?這樣的人,也要來教訓我,太自不量力了!”
比干之死,斬斷了大臣們對商王朝最后一縷感情。
紂王一生與醇酒、美色分不開,他酷愛飲酒,居然能一連幾天杯不離手,是一個真正的“海量”。他在沙丘(今河北巨鹿)擴建皇家御苑,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一年之后,御苑竣工。只見苑囿相連,臺閣相望,苑中布滿了名貴花木,珍禽異獸。苑中開鑿了一個大池,池底用顏色不同的鵝卵石鋪砌,池中灌滿酒,稱為酒池。醇香的酒味,飄散空中,幾里路外都能聞到。酒池四周樹枝纏上錦帛,掛上一串串烤肉,稱作肉林。向來以豪飲聞名的紂王帶著妲己,泛舟于酒池之上,渴了,隨手就舀酒喝,餓了從肉林取肉吃,逍遙自在,盡情享受。不僅如此,他還修建了一個方圓3里、高千尺的鹿臺。鹿臺的底基由鵝卵石鋪成,上面再用巨石雕成的猛獸或黃銅鑄成的巨象作為柱礎,柱礎上是丹漆金紋的梓木柱,柱上架著龍飛鳳舞的雕梁,四壁嵌著珠玉,地上鋪著錦席,金碧輝煌,琳瑯滿目。鹿臺四周,廣建苑囿,珍禽異獸,在這里追逐嬉戲;奇花異草,在這里爭艷斗妍。更有那巧奪天工的池塘,碧波粼粼;茂林修竹的假山,曲徑通幽。紂王每天和他的近臣們在鹿臺上飲酒作樂,和他的美女們調情罵俏。酒足飯飽之后,到鹿臺四周的苑囿中去劃劃船、觀觀景,真是個神仙般的生活。昏君紂王,無論他的想法荒唐到什么程度,都必須變成現實。酒是釀酒的人一滴一滴釀出來的,要注入池中,能浮起船來,不知要多少啊,不知多少人要為他這一荒唐行為付出汗水!熟肉掛在林中,比擺在盤中,要增多千百倍,這要從人民的血汗中去榨取,已經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奴隸們,能承受得了嗎!可是,紂王不管這些,在他的頭腦中一個更荒唐的想法產生了。一天,他在苑囿中看見一對梅花鹿自由自在地追逐著調情,便想人若能如此豈不快哉。于是,一聲令下,3000男女,赤身裸體,來到酒池肉林,縱情狂歡。紂王命令,今天必須把酒池的酒喝干,肉林中的肉吃完。可是,哪里辦得到喲。酒沒有喝干,肉也沒有吃完,3000男女已經變成橫躺豎臥、你擠我壓的3000堆爛泥了。
紂王的暴虐荒唐行為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的反對,為了對付這些大臣,他制造了一種叫“炮烙”的酷刑,即用銅鑄成空心柱子,懸空架起,下面是燒紅的炭火,銅柱外表涂上膏油,命武士舉刀,逼著受刑者赤身裸體地從銅柱上爬過去,受刑者被銅柱燙得皮焦肉爛,呼天搶地哭喊著,爬不出一截就會掉下去,摔在炭火中。他們扭動身軀,拼命掙扎,很快就被活活燒死。紂王與妲己高坐在鹿臺上,一面飲酒,一面津津有味地欣賞著這慘絕人寰的刑罰。
紂王的暴虐荒唐到了一定程度,一次,他與妲己坐在鹿臺上飲酒賞雪,遠遠地看見兩個人擔柴涉水過河,一個是一二十歲的青年,另一個是四五十歲的老者。可是,令人奇怪的是:那老者走到河邊,毫不猶豫地脫掉鞋子,跳入水中,嘩嘩地趟過去,穿上鞋子,揚長而去,好像水一點兒也不冷;那年輕人卻猶猶豫豫,脫掉鞋子后試了幾試,方才下水,過河后坐在地上,用大衣襟包著自己的腳,揉搓了許久,方才穿上鞋子挑起擔子走去,邊走還邊歪歪斜斜的。
商紂王不解,問道:“這年輕人為什么比那老者還怕冷?”妲己回答道:“這是因為,那老者是他父母在壯年得的子,腿骨里滿是骨髓,所以一點兒也不怕冷。那年輕人則相反,是他父親在年老時得的子,腿骨里是空空的,所以最怕冷。”商紂王聽妲己說得有理,想不到自己美人兒的學問竟然如此淵博,禁不住高興地逗她道:“隨便妄說,我卻不信。”妲己瞟他一眼,平靜地說:“你不信?把他二人的腿截下來看一看,你就信了!”
就這樣,這一老一少的過路人,被無端地截去了雙腿。又有一次,紂王對懷孕的女人發生了興趣,下令割開孕婦的肚子,把胎兒拿出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嗚呼,斷腿還有活的可能,孕婦只有慘死。
這就是歷史上的商紂王。
其實商紂王滅亡絕非是妲己的責任,而是紂王自身的責任,這其中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從主觀上講:首先,他頻繁發動戰爭,窮兵黷武,使人民苦不堪言。其次,其生活奢侈荒淫。自古君王皆好色,但像紂王這樣胡搞的卻在歷史上找不出幾個來,找出來的都是亡國之君,如隋煬帝等。
其三,行為殘暴,絕不是草菅人命4個字所能形容,簡直是滅絕人性。
其四,濫殺大臣,殘害忠良,使正真朝臣徹底對商王朝失去了信心。紂王的罪行,其乃罄竹難書,流惡勿盡,又豈有不滅亡之理?
從客觀上分析:
在商紂繼位之時,商朝就已危機四伏,以陜西岐山為中心的另一部落周迅速崛起,并逐漸向東擴展領地。在周文王時,就曾率兵討伐商王,但沒有成功,反被紂王捉住,囚禁在羑里,后來紂王又放了周文王,并封他為西伯。周文王被釋放回到周后,并沒有放棄討伐商朝的打算,反而是在積極隱蔽地進行伐商的準備工作。他為了聯合各族人民共同滅商,主動調整了與這些部落的關系,就在周朝積極進行戰爭準備的同時,商紂王還根本沒有察覺到。周文王為了麻痹紂王,表面上對紂王特別溫順,并把自己裝成胸無大志、貪圖享樂的樣子,以掩蓋自己積極進行戰備的實質,致使紂王放松了警惕,認為沒有什么可擔憂的。在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為了測定各國對周的態度有沒有變化,在公元前1029年載著文王的靈牌興師東進,以觀察各諸侯國的態度,在來會盟的八百諸侯都認為可以伐商后,武王便又率軍西歸,回到了周。做了上面這一系列的工作之后,周武王仍不滿足,他要等待最有利的時機攻打商朝。因此他不斷派出間諜去刺探情報,當他得知商朝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禁,微子又出走后,認為攻打商朝的時機已成熟了,便約會各諸侯國討伐商朝。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率兵車三百乘,近衛部隊三千人,甲士四五萬人,聯合各諸侯國大舉伐商。直撲商朝都城朝歌,隊伍路過孟津之時,又會合了前來助陣的各諸侯國軍隊,兵力更加強大,周朝軍隊所到之處,商軍紛紛投降,2月4日已進軍到距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這時,商紂王還在慶賀打退東夷的勝利,聽說周朝威風凜凜地殺來之后,急忙停止了歌舞,撤除了酒席,倉促布置對付周朝。這時,商朝的主力還遠在東南作戰,一時之間根本調不回來,只好把從東夷抓回的戰俘都統統組織起來,勉強拼湊了17萬軍隊,由商紂王親自率領,開赴牧野,企圖阻擋周的進攻。2月5日凌晨,武王召開了誓師大會,發表了氣壯山河的誓詞,歷數了紂王的種種罪行,所有將士同仇敵愾,誓與紂王決一死戰。武王令姜尚率少數軍隊為前鋒,向商軍挑戰,主力部隊采取了嚴整的車陣戰法,向商軍沖擊,商軍的人數雖比周多,但是,商紂王把奴隸和戰俘部署在前面去打頭陣,而把自己的親信部隊布置在后邊,不想,戰爭一開始,商軍的奴隸和戰俘就紛紛倒戈,不僅不拼命作戰,反而幫助周軍作戰,商紂王的十幾萬軍隊,頃刻土崩瓦解。商紂王無可奈何,只得連夜逃回了朝歌。武王抓住戰機,乘勝追擊,直搗紂王老巢。紂王眼看周軍涌進朝歌,自知難免一死,于是登上鹿臺,搬出寶庫里的金銀珠寶圍在自己身邊,自焚而死。牧野之戰,宣告商王朝600年統治的結束和周王朝統治的開始。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任何事物都是由內因決定其發展的,因而我們可以說,即使不是周滅掉了商,也必然會有另一部落來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也許事情不是發生在公元前1027年,也許不是發生在牧野,但是,由于商王朝的內部原因,它遲早是會走上滅亡的道路,因而我們說,內部原因才是首要原因,而外部條件只是第二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