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通降止痛療胃痛——急則治標法

胃腸為囊性器官,主受盛、腐熟消化食物,其受損后邪氣易留于中,導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氣機壅滯,水谷之氣即水谷之邪,谷反為滯,則氣滯、血瘀、濕阻、食積、痰結、火郁即“七郁”而生,所以胃腸疾病的病理特點是以“滯”為主。另外,胃為水谷之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因此通降是治療胃腸疾病的主要方法。葉天士認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胃氣以通為順,以降為貴。所以,治療胃病的關鍵是以通降為法,通可行滯、通可去結、通可止痛。正如高士宗在《醫學真傳》中所說:“夫通者不痛也。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通,亦通也;虛者補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通可使胃氣下降,胃降則和,腑以通為補。

慢性胃炎是常見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病程長,復發率高。朱老師通過用通降法治療30余例慢性胃炎的臨床觀察,發現癥狀減輕快,療效顯著,復發率低,現將資料完整的30例病例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3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0~40歲14例,41~50歲5例, 51~60歲7例,61~70歲4例;病程短者1年,長者20年,其中以2~3年者居多。30例均有胃脘部脹滿疼痛,其中15例有頭暈頭昏(血壓均正常),18例有大便干或大便不爽,7例伴納呆,8例有惡心嘔吐。30例均經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胃炎。

2.治療方法

基本方:石決明15g,旋覆花(布包)、代赭石各10g,蘇子、枳實、厚樸、杏仁、郁李仁、桃仁、半夏、陳皮各10g,橘核、神曲各12g。加減:有寒加烏藥9g、炮姜10g;陰虛加石斛10g、玉竹10g;熱象明顯加知母6g、竹茹12g;濕重加牛膝10g、桑寄生15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空腹服用。服后如果大便變稀,次數增多,每日1劑改為每一日半1劑,1周為1療程。

3.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鏡檢基本正常。

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和大部分消失、鏡檢好轉。

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鏡檢無變化。

4.治療結果

30例患者,服藥1~2劑后,大便變稀,次數有不同程度增加,癥狀亦隨之減輕。用藥最短2個療程,最長9個療程,平均3個療程。其中治愈16例,占53%;有效12例,占40%;無效2例,占7%。總有效率93%。

5.典型病例

張某,女,55歲,1998年7月6日初診。患者自訴胃痛2年,加重10天。因感冒嘔吐后,胃中脹痛,嘈雜不適,經多方治療無效。伴有納呆,惡心欲吐,頭暈頭昏,失眠,大便干,每2~3日1次。舌紅苔薄白,脈沉細。胃鏡診斷為慢性胃炎。辨證為胃氣壅滯型胃脘痛。治以降氣通滯,佐以行氣止痛。予上方加川楝子10g,4劑。至晚則電話告知藥后大便已3次,先干后稀。囑明日1劑煎后一日半服完。7月11日二診:胃中脹痛若失,頭昏頭暈消失。繼服上方4劑,每劑服一日半,服完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四周后胃鏡檢查,胃黏膜基本修復。隨訪至今未復發。

6.治療體會

中焦為脾胃所主,是氣機升降的樞紐。慢性胃脘痛,多是由中焦氣機阻滯,上下之氣不通所致,胃氣當降不降,氣逆于上惡心嘔吐,甚則頭暈頭昏;脾氣當升不升,運化功能失常,大便干或不爽。因此治療的關鍵以通降為法,通則以順脾氣,降則以順胃氣,佐以行氣,加上潤腸下氣之品,使中焦壅滯之氣,從下而走,中焦通暢,諸癥自除。方中石決明、旋覆花、代赭石使上逆之氣下降;半夏、陳皮、蘇子助其降逆,和神曲可調理脾胃;川楝子、橘核行氣止痛,且可散結;枳實、厚樸行氣降逆散結。用藥關鍵是杏仁、郁李仁不但可降逆下氣,還可潤腸通便,加桃仁以助其力,使塞滯之氣從下而去,使邪有出路。本方中雖然行氣止痛藥甚少,但脹滿疼痛緩解甚速,是臨床值得推廣而行之有效之法。臨床應用時宜把握杏仁、郁李仁、桃仁的用量,年老體弱之人,酌情減量,體實之人,有無大便異常均可加用,如果藥后大便次數增多,也應酌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开区| 九龙城区| 烟台市| 奉贤区| 凌海市| 玉环县| 扶余县| 通山县| 祁阳县| 怀集县| 新乡市| 荆州市| 兖州市| 沧州市| 鹤岗市| 长阳| 江孜县| 湖南省| 万全县| 上蔡县| 嘉义市| 郴州市| 历史| 潮安县| 且末县| 宁陵县| 巨鹿县| 文昌市| 孝昌县| 德钦县| 灵寿县| 山东省| 江油市| 越西县| 广西| 靖宇县| 泰和县| 左贡县| 甘谷县| 平谷区| 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