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胃腸病診斷四大特殊指征
纖維內窺鏡的廣泛使用,使胃腸病的診斷越來越直觀化、具體化。中醫在臨床中如何判定胃腸病的發病、病情、預后呢?《漢書·酈食其傳》曰:“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通過我們近十年的臨床觀察發現胃腸病的四大指征,如果四證共現,大多數患者為萎縮性胃炎或伴增生、腸化,或預示著胃腸道黏膜已經損傷。如頭眩、胸悶氣短并見,多伴有循環系統受損。現就胃腸病四大特殊指征分述如下。
1.頭眩
脾胃病所致的頭眩,張仲景分三個方面對其機理進行了闡述。在《傷寒論》17條中,運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治的頭眩,證見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脈沉緊;是由水氣上逆,清陽郁遏所致。《傷寒論》195條明確指出:“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謂陽明病即胃腸病,在胃腸機能減退(脈遲)的情況下,就會出現食難用飽,即想吃不敢多吃,多食則不能運化,水谷之邪上犯,出現頭眩的癥狀。《傷寒論》198條:陽明邪熱上沖,亦旋擾空竅,出現頭眩,并出現火熱上灼咽喉,兼見咽痛。如陽明病但眩不惡寒,能食而咳,其人咽不痛,屬于陽明病火熱內旋,熱能消谷,故食欲很好。但火熱上灼咽喉,因咽喉為肺胃之門戶,故咽痛而咳。所以,頭眩是陽明病常見之證,是虛實兩種情況必然出現的病理變化,必須重視。
2.咽痛咽燥
咽喉為肺胃的門戶,胃腸有熱,必然上灼于咽,發生咽痛咽燥。《傷寒論》198條:“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傷寒論》189條:“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陽明與太陽合病,邪熱內盛,上灼咽喉,故口苦咽干,燥熱內盛,腑氣不通,上逆于肺,故腹滿喘。《傷寒論》320條:“少陰熱化,轉屬陽明,腑實已成,出現口燥咽干,應急下存陰,用大承氣湯。”《傷寒論》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李千佑傷寒論》嗌干舌燥論:“陽明病身大熱,背惡寒,口燥嗌干者,乃陽熱內陷,屬正陽明腑病,宜白虎湯以清之。”王肯堂《證治準繩》:“太陽、陽明咽痛各一證,悉屬熱也,太陽治以半夏散,陽明治以四逆散加桔梗。”張錫駒《傷寒論直解》:“脾足太陰之脈貫咽,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肝足厥陰之脈貫喉嚨之后,皆三陰經脈所循之處也。三陰經血虛少,不能上滋于咽喉,故干燥。”
3.胸脅滿悶
指自覺胸脅間痞滿不舒,如物堵塞之狀,陽明病證見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治宜和解少陽,可用小柴胡湯(《傷寒論》229條)。成無己解釋:“傷寒胸脅滿,何以明之?胸滿者,謂胸膈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者也。脅滿者,謂脅肋下氣脹填滿也,非腹滿者也。邪氣自表傳里,必先自胸膈,依次經心脅而入胃,邪氣入胃,為入腑也。”(《傷寒明理論》卷一)舒詔又說:“陽明病……兼見胸脅滿者,是胃中留飲旁流入脅也。”(《舒氏傷寒集注》卷六)
4.日晡加劇
日晡為古記時法,指申時,午后三時至五時,為陽明之氣旺盛之時,“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靈樞·歲露》論:“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疾病的發作反映了疾病邪正雙方斗爭盛衰的變化與時間的關系,從病情加重的規律看,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指出:“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214條);“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215條)。均以潮熱作為陽明病里實熱盛之證,這里之潮熱可理解為煩躁之證,一種不適感,并且這種反應多發于下午3~5時,即“日晡所發潮熱”(104條、212條),這是由于日晡之時,陽明氣血得到本經相應的天時之助,因而比平時旺盛,機體抗邪有力,如正氣已復則一舉祛邪于外,故病多在此時有所反應,出現不適、潮熱、煩躁、脹滿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