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臨證經(jīng)驗

一、察舌驗苔辨胃病

古語云:“舌為胃之鏡。”故察舌驗苔是診治胃病的重要方法。清代醫(yī)家楊云峰在《臨證驗舌法》曰:“據(jù)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jù)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jù)舌以分臟腑、配主方,而臟腑不差、主方不誤焉。危急疑難之頃,往往證無可參,脈無可按,而唯以舌為憑。”

舌苔乃胃氣之反映、腸道通暢與否的表現(xiàn),白苔主寒,黃苔主熱;白滑苔乃寒濕中阻;黃膩苔乃濕熱壅結;苔黃白相間,多為寒熱錯雜之象;白底黃心乃脾虛濕郁化熱之征;舌苔灰黑而干乃熱極化火之重證;如苔灰黑而潤,則為濕聚寒極之危候;舌上少苔,乃胃陰大傷;舌光紅裂痕,此胃陰將絕;氣虛陽弱,濕濁上泛,必見舌有苔垢。

舌質是體質的反映,舌質暗是心血瘀阻,舌質胖伴有齒痕是脾胃濕聚,舌光紅是胃中陰液缺乏。舌質偏淡胖,邊有齒印,或舌質淡紫,中有裂紋,苔白或白膩,多屬脾氣虛。舌紅苔少,干絳無苔,舌中有裂紋或苔逆白,或舌苔剝裂,舌體干瘦者,多屬胃陰不足。淡白無苔,多屬氣陰兩虛。以此辨證治療,取效甚速。但是對于一些特殊的舌質與舌苔,需另當別論,如舌質淡潤胖大邊有齒印,苔厚膩,黃白相間,或邊白心黃,此時若用理氣、活血、補虛、溫陽諸法以求之,很難見效。若用一般祛濕之劑,舌苔常退而復生,病情反復。遇此舌象,常采用自擬藿香化濕湯,上中下三焦同治,意在熱隨濕去,寒隨濕化,脾運復而邪濁去,則病自向愈。若舌面光滑無苔,為胃陰不足之象,臨床少見,見則難治,需大劑沙參、麥冬之類久服以濡養(yǎng)胃陰,待舌苔漸生,病情方有轉機,此時雖有脹痛,也應慎用辛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市| 时尚| 苏尼特左旗| 开封县| 治多县| 顺平县| 杭州市| 浦城县| 潼南县| 江津市| 周口市| 山东省| 高青县| 肇州县| 顺昌县| 镇巴县| 库尔勒市| 高阳县| 仪陇县| 栖霞市| 金秀| 河间市| 布尔津县| 石屏县| 龙山县| 方正县| 清涧县| 阜南县| 甘孜| 常德市| 景谷| 宁德市| 成武县| 西盟| 金华市| 丁青县| 鹤峰县| 阜新| 太湖县| 剑川县| 九龙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