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張仲景醫圣食療法研究——食療為治胃病之首法
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不僅創立了中醫辨證論治方法,記載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劑,并且提出了食療藥物、食療方劑以及食療原則,對后世食療學的發展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1.首重食療
《金匱·禽獸魚蟲禁忌并治》曰:“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自非服藥煉液,焉能不飲食乎?”“民以食為天”,人類必須攝入食物,才能維持生命,但是攝入食物如果不適合身體需要,就會損害身體的生理功能和健康,而產生疾病。所以張仲景就痛惜地講道:“切見時人,不閑調攝,疾病競起,若不因食而生,茍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正因為人們不知調生攝養的方法,以致疾病叢生,要想使自己的身體安然無恙,健康長壽,就必須懂得飲食的宜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合理的飲食,不僅可以提高人體素質,還可增強抗病能力。由此可見,張仲景認為疾病的發生多與飲食不當有關,因此,臨床治病應以食治為先,首重食療。
2.藥食同治
《金匱·禽獸魚蟲禁忌并治》:“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致于危,例皆難療。”正確的飲食,不僅能夠益體,同時對疾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一個好的醫生,不僅要懂得藥療,更應懂得食療,因為“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所以,根據人體臟腑的具體情況使用正確的食療是非常重要的。
(1)藥借食力,增強療效。
①熱食助藥力:《金匱·水氣病》治療黃汗的桂枝加黃芪湯證,用桂枝湯解肌調營衛,用黃芪走表逐濕,方后指出:“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服藥后片刻,飲熱稀粥,取微汗,使郁陽得伸,則熱可外達,營衛調和,而病自解。《金匱·痙濕暍病》治療柔痙的栝蔞桂枝湯證,在用法上指出:“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本證機理為汗出津傷,筋脈失養,用桂枝湯解肌發表,栝蔞根清熱生津,如果汗不出,啜熱粥一可資助汗源,二可助藥發汗。另有《金匱·痰飲病》五苓散方后曰:“多飲暖水,汗出愈”;《金匱·消渴病》文蛤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等,與以上所述機理相同,不一一贅述。
②冷食助藥力:《金匱·中風歷節病篇》用侯氏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指出:“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可見此證服冷食非常重要,因本病為風邪直中臟腑,邪在心脾,服用冷食,可使藥力保留于腹中不下,達到養血補脾,化痰祛風的目的。
③用蔥、姜、鹽等佐料助藥力:《傷寒論》314條和315條的白通湯證和白通豬膽汁湯證,是治療下利脈微或無脈,機理為陰陽格拒,真寒假熱。方中以蔥白為君,取其急通上下格拒之陽氣,配姜附溫中下焦以消陰寒。生姜多為食用,而仲景多次入藥,在《傷寒論》中有生姜的方劑有64個,取其味辛性溫,入肺脾腎三經,發表、止嘔、和中、散飲。取其止嘔,多以生姜為主藥,如生姜瀉心湯和生姜半夏湯;取其發表,多以生姜為輔藥,如桂枝湯、葛根湯等。《金匱·中風歷節》頭風摩散方,還提到用鹽,本方治療頭風疬,病在頭部經絡,故用之外搽頭部。方中附子味辛大熱,可以散經絡之風寒,鹽味咸,入血分去皮膚風毒,二者合用,共奏散風寒止疼痛之功。
(2)食助藥威,相得益彰:仲景創造性地把雞子(黃)、羊肉、小麥、豬膏(膚)等用于臨床,通過食物的五味屬性,與藥物合用,相輔相承,增強人體抵抗力,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傷寒論》中,用雞子黃的方劑有四個(黃連阿膠湯、苦酒湯、百合雞子黃湯、排膿湯),雞子黃味甘性平,入心腎二經,可滋補肝腎養血潤燥。如百合雞子黃湯治療“百合病吐之后者”,陰傷氣損,中氣不足,以雞子黃配百合,養陰清熱,安五臟,補虛勞,以扶正祛邪,增強療效。又如當歸生姜羊肉湯用于治療寒疝和產后腹痛,均屬血虛寒凝所致,取血肉有情之品羊肉,氣味濃郁,補益氣血,與當歸、生姜同用,溫肝脾,散寒邪而止痛。另外,甘麥大棗湯中之小麥,豬膏發煎中豬膏,臨床使用都極具特色。
3.以食調養
仲景不但強調食療的重要性,且非常重視以食調養,如“服食節其冷熱酸苦甘辛,不遺形體有余(《金匱·臟腑經絡病》)。”“以飲食消息止之(《金匱·瘧病》)。”通過食物的調養,增強脾腎功能,提高人體抵抗力,促使病體早日康復。如《金匱·百合病》指出:“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方后云:“洗已,食煮餅。”百合病一月之久而口渴,說明陰虛內熱較甚,此時服百合地黃湯藥力不夠,應內服外洗并用,洗后食煮餅(小麥粉制成),能益氣養陰,說明調其飲食亦可幫助除熱止渴。又如治療懸飲病用十棗湯,方后指出:“得快下利,糜粥自養。”因十棗湯比較峻猛,服后食糜粥以保護胃氣。另外,仲景還提出,病人應注意飲食禁忌。如“病人不可食胡荽及黃花菜”。“時病差未健,食生菜,手足必腫”,“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金匱·果實菜谷禁忌并治》)。”這些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需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4.以食養生
仲景所著《禽獸魚蟲禁忌并治》與《果實菜谷禁忌并治》兩篇,提出了許多食療原則,對養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注重營養:多食禽獸魚蟲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對人體能量的供給,是非常重要的。
(2)多食果實菜谷:各種水果蔬菜及谷物之中,含有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對健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3)注意飲食衛生:“穢飯、餒肉、臭魚,皆可傷人”,“果子生食生瘡”,“果子落地經宿,蟲蟻食之者,人大忌食之”。
(4)切忌飲食偏嗜:“梅多食,壞人齒”,“梨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否則有礙健康。
綜上所述,張仲景非常注重食療,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食療方法,對臨床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需要我們珍惜和進一步探求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