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失眠從胃腸辨治 ——胃不和則夜不安
《內經》認為胃氣不和是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素問·逆調論》曰:“人有逆氣不得臥……是陽明之逆,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不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并強調太陰主脾,其臟為陰,淫邪所至,易從寒化,留而不去,則令人不寐;陽明乃多氣多血之腑,不為燥氣所主,故邪氣所奏,易從燥化熱,熱擾神明,亦可導致不寐。并明確指出治法,如《靈樞·邪客篇》說:“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
唐代孫思邈認為胃虛冷、脾實熱、脾虛冷、心小腸俱實是引起不寐的主要原因。《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若脈寒不得臥……胃虛冷也。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也……煩擾不得臥,名曰脾實熱也。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者泄注……不得臥,名曰脾虛冷也。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太陰與巨陽經俱實也……不得臥,以胃氣不轉,水谷實也。”并在《內經》半夏秫米湯的基礎上,擬用溫膽湯治療大病后,虛煩不得臥,此膽寒故也。對現代臨床有一定指導意義。
另外通過對明清不寐病例發生原因進行分析總結,認為胃氣不和是不寐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常見痰濕中阻、胃腑邪結、胃陰虧虛、脾胃氣虛、心脾兩虛、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等證型。
痰濕中阻,常見不寐,脘悶,苔膩,脈滑,治療以化痰和胃安神為主,多以二陳湯加減。還可用《內經》半夏秫米湯治療。《靈樞·邪客》提出在治療時運用半夏湯:“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也。”對此后世醫家均有不同的闡發,如李東垣曰:“內經半夏湯,治不得臥,乃去飲之劑也。”林佩琴認為:“蓋不寐多由思慮勞神,驚憂怒火,氣郁生涎,用半夏湯。半夏除痰而利小便,秫米益陰而利大腸,則陰陽交通而得臥也。”吳鞠通云:“半夏逐痰飲而和胃。”因此半夏能祛痰飲和胃而安神。現在用半夏治療失眠,僅次于酸棗仁和茯神兩味安神藥,用量可達15~30g,配以夏枯草效果更佳,半夏得陰而生,夏枯草得陽而長,是陰陽配合之妙。
胃腑邪結,癥見不寐,脘腹脹悶,大便溏而不爽,食少不知饑,面黃瘦,脈弦實。治以通腑瀉濁,方用大承氣湯加減治療。
胃陰虧虛,癥見不寐,虛煩,食少,目赤夜痛,脈細弱。治以養陰和胃,藥用北沙參、麥冬、甘草、枳殼、生石決明、川貝、瓜蔞皮、川石斛、冬瓜子、生熟谷芽、鮮竹茹加減。
脾胃氣虛,癥見不寐,食少乏力,腹脹,厭油膩,脈虛弱。治以補益脾胃,藥用補中益氣湯和歸脾湯加減。
另外還有心脾兩虛,癥見不寐,多慮,心悸,食少,神疲,脈細軟。治以補益心脾,安神定志,藥用歸脾湯加減治療。
肝脾不和,癥見不寐,易怒,面黃乏力,腹脹便溏,脈弦澀。治以疏肝健脾安神,藥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
肝胃不和,癥見不寐,腹痛,胸脘窒悶。治以疏肝和胃,藥用十味溫膽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