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文化服務理論與實務
- 張瑋玲 崔娜
- 1820字
- 2019-01-02 13:33:20
第二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點
作為綜合性的文化遺產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基本特點。但作為具體的各種遺產,則是各有側重。現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作一些概括。
一、獨特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是作為藝術或文化的表達形式而存在的,體現了特定民族、國家或地域內的人民的獨特的創造力,或表現為物質的成果,或表現為具體的行為方式、禮儀、習俗,這些都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而且,它們間接體現出來的思想、情感、意識、價值觀也都有其獨特性,是難以被模仿和再生的。任何民族的文化、文明中都含有獨特的傳統因素、基本文化基因和民族記憶,這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動力。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了特定民族的獨特的智慧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社會得以延續的命脈和源泉。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獨特的民族記憶,而記憶卻又是容易被忽視和遺忘的,極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因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保護了獨特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和民族記憶。
二、活態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有物質的因素、物質的載體,但其價值并非主要通過物質形態體現出來,它屬于人類行為活動的范疇,有的需要借助于行動才能展示出來;有的需要通過某種高超、精湛的技藝才能被創造和傳承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傳承都需要語言和行為,都是動態的過程。對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來說,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類型都是在動態的表現中完成的;圖騰崇拜、巫術、民俗、節慶等儀式的表現也都是動態的過程;器物、器具的制作技藝也是在動態的過程中得以表現的。具體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存在形態和特性等方面:“非物質文化作為民族(社群)民間文化,它的存在必須依靠傳承主體(社群民眾)的實際參與,體現為特定時空下一種立體復合的能動活動;如果離開這種活動,其生命便無法實現。發展地看,還指它的變化。一切現存的非物質文化事項,都需要在與自然、現實、歷史的互動中,不斷生發、變異和創新,這也注定它處在永不停息的運變之中。總之,特定的價值觀、生存形態以及變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特性。”(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三、傳承性
所謂傳承性,就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被人類以集體、群體或個體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繼承或發展的性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性是由遺產的本質所決定的。人類遺產的本質就是人類的前代遺留因被后代認為具有價值而享用或傳承的財富,所以傳承性是人類所有遺產的共同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不例外。從歷時性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依靠世代相傳保留下來,具有鮮明的民族、家族的特性,傳承人的選擇和確定主要著眼于與被選擇者的親密關系及對其保密性的認可。通常,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使這些技能、技藝、技巧由前輩那里流傳到下一代,正是這種傳承才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延續有了可能。
四、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為某一民族獨有,深深地打上了該民族的烙印,體現了特定民族的獨特的思維方式、智慧、世界觀、價值觀、審美意識、情感表達等因素。特定民族的特性表現在從形式到內容的各個方面。從民族的形式特征方面看,民族的人種(包括膚色、形體等)、服飾(尤其是該民族創建期的有顯著特色的服飾)、飲食、生產方式、語言、風俗等,這些大都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受自然生態的影響很大,有的還有遺傳的作用;從更深層的民族特性來看,世界觀、人生觀、信仰、思維方式、宗教觀、價值觀、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審美趣味、生活方式、民族認同等,這些因素是長期以來形成的,表現在日常生活和行為的方方面面,有很強的穩定性,不太容易改變。2006年,寧夏的花兒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而民族性就是其重要的價值之一。
五、地域性
每一個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動的地域,該地域的自然環境對該民族有很大影響,進而會在此基礎上形成該民族的文化特征。通常,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產生的,與所處環境息息相關,該地域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產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習慣、習俗等各個方面都決定了其特點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典型地代表了該地域的特色,是該地域的產物,也與該地域息息相關;離開了該地域,便失去了其賴以存在的土壤和條件,也就談不上保護、傳承和發展。地域性既體現又進一步強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性。(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