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聊天和與人溝通中,有時并不需要我們有多么言行俱佳,如雷貫耳,我們需要的是言簡意賅,或者通俗易懂,或者聲音甜美,或者誠懇親切。我們需要常人可以理解的真摯的思想和話語,而非華麗的辭藻、嚴謹的修辭和泛泛而談。說話不是一門閉鎖的藝術,其實說話簡單易學,只要遵循一些簡單的原則就行。這些原則可以被認為是口才訓練的基本功,比如怎樣做到有邏輯地說話,讓聽眾聽懂而不是不知所云;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動聽一些,而不是啰唆拖沓、東拉西扯地惹人厭;怎樣把握說話的分寸,讓語言更得體更受歡迎。
口才大師卡耐基在紐約市青年基督協會開始教授學生時,講授那些低年級的方法,同他在給大學新生演講的方式大同小異。但是他很快發現,把商界中的大人當成大學新生來教是一種很大的失誤。因為學生們所需要的并不是這些,而是在面對聽眾時有足夠的勇氣直起腰來,做一番明確、連貫的報告。于是他拋棄教條,用一些簡單的概念和那些學生互相交流和切磋,直到他們的報告辭達意盡、深得人心為止。事實證明,把話說得簡單一些,通俗易懂,讓聽者聽得親切又明白,就可以達到日常交流和溝通的目的。
如何提高說話的水平
每一種談話,無論怎樣瑣碎,總要保持中心點,這也是所謂談話目的,其目的就是能夠促進你和對方的關系。你必須使人覺察你是一個有思想有觀點的人,絕非是個糊涂蟲。單單無聊地空談,是絕不能使對方對你有一點良好印象的,更不能顯出你說話的水平。
當你們談話正用閑語來進行時,你必須要成為“虛心”者,不可自傲。
如果具有豐富的一般知識,你可以拿出來隨時應付。我們每天在生活當中,須與他人頻繁發生接觸,對于世界上的形形色色,應當努力去獲得各方面的知識。
怎樣可以得到這些知識,以便在你談話之時有所幫助呢?比較好的方法之一,便是每天閱讀報紙。還有一個方法,是隨時留意你周圍所發生的事,雖然只是極瑣碎的事也不要輕易放過它。另外還有個方法便是時常和人談話。你和別人閑著無事時談談天,次數多了,不單腦子里可以貯藏起許多知識,可當成下次談話的資料,而且也可以使你對談話有興趣,甚至談話的技術因而會更加熟練起來。
世界著名的談話藝術專家切司脫·費爾特先生,曾經教人談話時注意下列一些問題。他說道:
“你應該時常說話,但不必說得太長。少敘述故事,除了真正貼切而簡短之外,總以絕對不講為妙。
“和人談話,同時也要注意到態度。切不要拉住別人的衣袖,手舞足蹈地講話,應當和順一些,切忌妄自尊大,平常的話要避免爭論。談話最好要一般化,勿作自我的宣傳,把自己捧上天去。外表應該坦白而率直,內心應該謹慎而仔細。
“談話的時候,姿態可以表現你的誠意,所以要正面向著人家,不要隨隨便便,不要模仿對方。
“和人家開口賭咒,閉口發毒誓,是既壞又蠢而且粗鄙拙劣的事。高聲哄笑,是文化素養不高的表現,真實的機智和健全的理性,絕不會引人哄笑的。此外,再沒有比咬人耳朵,像蚊蟲叫似的談話態度,更叫人難受的了?”
這位談話藝術專家以上列的各條警戒人的談話藝術,除開“禁止大家哄笑”這一條外,大多都是正確的。因為粗聲喧鬧固然有失常態,但是出自情感挑動的大笑,是不會妨害到任何人的。
在任何談話之中,必須記住,切不可以說到會觸怒他人的話題上去。因為凡是在你面前聽你談話的人,一定會從你的談話中窺測你的個性,同時也在留意你日后是否會說他本人的壞話。
以下是幾個口頭表達的基本技巧。
1. 輕松自然
約翰·莫菲說:“我們不要硬是從頭腦中榨出一些名言警句。當我們放松下來的時候,很多妙語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甚至在最具刺激性的談話中,也有50%的內容是沒什么意義的。只有經過一段加熱過程,思想的車輪才能轉動起來。
2. 循循善誘
成為一位出色的交談家并不在于你有多聰明,或者有多少傳奇性的經歷,而在于啟發、誘導別人講話。值得一提的是,“你”在談話中是一個前進的信號,而“我”則是一個停止的信號。要設法把談話引向對方的興趣點,多用“為什么”“哪里”“怎么樣”等。當他說“我在寧夏老家開了個店”時,你千萬不要匆忙搶著說:“啊,我在西安也有兩家店鋪。”而應該問:“在寧夏的什么地方?”
3. 長于忍耐
在與人交談中,千萬不要期望對方一開始就熱情高漲,善言者總是等到對方變得熱心以后,才試圖從他們那里引導出一些有趣的想法,因此,在談話中一定要長于忍耐。例如,他們會先問:“請問您尊姓大名?您是哪里人?您的丈夫干什么?您準備在這兒待多久?您是乘飛機來我市的吧?”等等,以激起對方的談話興趣。誰關心這些?你也許會這樣問。誠然,這些問題似乎沒有任何風采和智慧可言,但它們的確能使交談啟動起來。
4. 注意談話重心
無可否認,人們總是對自己的工作、家庭、故鄉、理想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其實,即使像“你從哪里來”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也說明你對別人感興趣,結果會使別人也對你產生興趣。但你千萬別像一位年輕的劇作家那樣,跟他的女朋友談論了自己的劇本兩個小時后,接著說:“有關我已經談得夠多了,現在來談談你吧。你認為我的劇作怎么樣?”
5. 多說贊同的話
如果他說:“我是在農村長大的。”你最好回答:“我也是。”或多少講一點你有關農業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這會讓他感到很親切。如果他說:“我喜歡吃冰淇淋。”恰好你也有同樣的愛好,一定要想辦法告訴他。如果他說他出生在東北的一個小鎮上,碰巧你過去也喜歡在那里度暑假,那你也一定要告訴他……
6. 適當談談自己
當有人要求你講自己的時候,不要守口如瓶地拒絕。稍微告訴對方一點你的情況,他會感到十分榮幸,因為你是用非常友好的姿態與他交談的。
7. 尊重對方
交談雙方應相互尊重,即使已經相熟,也不可胡亂開玩笑,逗弄和取笑會觸痛別人的自尊,而威脅他人自尊的任何事情都是危險的,即使在玩笑中也是如此。民意測驗的結果表明,人們不喜歡被取笑,即使是他們的親朋密友。只有在非常親密的朋友之間,才可以開一些充滿善意的玩笑,因為他們是不會追究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的。如果別人非常了解你,非常喜歡你,你也可以與他開個玩笑,但千萬別開得過了頭。
條理清晰,邏輯嚴密
言之有序是指說話要有條有理,不顛三倒四,不丟三落四,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把事情、道理說清楚,體現說話人思路清晰;還指說話者觀點明確,前后一致,說理嚴密,合乎邏輯。這個邏輯就是說話人要共同遵守的說理規則,下面介紹兩種說理的邏輯方法。
1. 類比法
這是一種根據兩類事物某些屬性的相同或相似,推斷出它們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邏輯方法。運用這種方法說理,有助于聽話人觸類旁通地明白事理。例如作家秦牧《試談積累知識和描繪事物》中的一段話:“最后談談基本功的問題。基本功對于拿筆桿子的人很重要。不練是不行的。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繪畫的人常畫,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么可以幾個月不寫東西呢?”把寫作和繪畫、唱歌類比,它們都屬于文藝創作的范圍,具有相同的基本屬性,且通俗易懂,有說服力。但是要注意不要機械類比,所謂機械類比,就是把事物間的偶然相同或相似作為論據,或者是把表面上有些相似,而實質上完全不同的事物進行類比,從而推出一個荒謬的或毫不相干的結論。
2. 反證法
中國成語中有一個“自相矛盾”的故事,有一個人同時販賣矛與盾,他向買家吹噓他的矛是“無堅不摧”的,盾呢,是刀槍不入的。于是,有人馬上提議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來驗證一下他的宣傳是否可靠,這人當場啞口無言。這就是反證法的具體運用。有時對某個道理或問題,不容易從正面解釋或反駁,不妨就換個說理方法,通過論證與此相反的論題的正確與否,來反面說明問題的是非曲直。
為了讓我們說話更加具有說服力,不妨學習一些簡單的邏輯方法,除了以上介紹的兩種,還有兩難邏輯、歸謬法等。
恰到好處,一語中的
說話力求做到恰到好處,過與不及都不值得提倡。一次成功的交談應像一場接力賽,每個人都是集體接力的一員,既要接好棒,也要交好棒,棒在自己手上時,要盡心盡力跑好,棒在他人手上時,不妨為之加油,為之喝彩。
說話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話,也會平添幾許分量,話少又精到,給人感覺深思熟慮。而說話的分寸取決于你談話的對象、話題和語境等諸多因素。換句話說,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面則是“失度”,一般說來,對人出言不遜,或當著眾人之面揭人短處,或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都說了。這些都是“失度”的表現。
1. 避免“一言堂”
如果把交談變成一個人的獨白,盡管你講得眉飛色舞,口干舌燥,也沒有人為你鼓掌喝彩,所以能說善侃者切忌扮演“一言堂主”的角色。
2. 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
在交談中,由于各人的閱歷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盡一致,觀點的分歧、碰撞、交鋒不可避免。這本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一聽到對方提出不同的意見,就急迫地插話或打斷他人的話,欲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這樣必然給人留下狹隘偏激的印象。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大度寬容,不要盲目排斥,人家觀點與你不一致,你可以說服或被說服,可以妥協,也可以求同存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才能使我們既長智慧,又得人心。
3. 不能只熱衷于表現自己,而輕視他人
在交談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表現欲,同時也有被發現、被承認、被贊賞的內在心理需求。如果只熱衷于表現自己,而輕視他人的表現,對自己的一切津津樂道,而對他人的一切不屑一顧,就勢必造成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不良印象。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注意恰到好處對說話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是“一言堂”,就會被人稱為“話簍子”,甚至會妨礙與他人的繼續交往。
4. 談話的禁忌話題
第一,健康狀況。當然如果是和十分親密的人交談,這種情況不在此列。
第二,有爭議性的話題,除非很清楚對方的立場,否則應避免談到具有爭論性的敏感話題,如宗教、政治、黨派等易引起雙方抬杠或對立僵持的話題。
第三,他人的隱私。年齡、東西的價錢、薪酬等涉及隱私的話題不要觸及,否則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第四,個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傷害,例如他離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當然,若是對方主動提起,則要表現出同情并聽他訴說,但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問不休。
第五,還包括一些不同品味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話,在房間內說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尷尬和反感。
在人際交往中,談話要有分寸,要認清自己的身份,適當考慮措辭。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應該怎樣說才能獲得更好的交談效果,是談話時應注意的。同時還要注意講話盡量客觀,實事求是,不夸大其詞,不斷章取義。講話盡量真誠,要有善意,盡量不說刻薄挖苦別人的話,不說刺激傷害別人的話。
抑揚頓挫,把握節奏
20世紀的口才大師、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自己的第一篇口才學論文中曾認真地分析和論證了口才的語言技能問題。他得出結論:口頭表達藝術主要有四大要素,而其中占第一位的就是口語的節奏。丘吉爾是深諳口才之道的,他切實體會到和懂得口語節奏具有十分強烈、深刻和豐富的表現力。
我國的古代典籍《禮記》中說:“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還說,“言語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教以和;皇皇者,正而美”。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就對琵琶音樂節奏有過絕妙的描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
這里的“急雨”“私語”“鶯語”和“大珠小珠”等就生動地展現了琵琶樂音的輕重快慢及起伏停頓的節奏。
古人早就認識到了節奏的性質和口語節奏的表現力。現代人也常說,“急人快語”“疾言厲色”“語重心長”“聽話聽聲,鑼鼓聽音”等。這些,也都從不同角度說明了口語節奏所具有的感情色彩、形象內涵和動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