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不是天生敢在公眾場合自如說話的,都有一個艱難的“第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過:每一個新手,常常都有一種心慌病。古羅馬著名演講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講就臉色發白、四肢顫抖;美國的雄辯家查理士初次登臺時兩個膝蓋不停地顫抖;印度前總理英·甘地首次演講不敢看聽眾,臉孔朝天。可見,要想練就一流的社交口才,先得過心理關。鍛煉口才,要先從鍛煉強大的內心開始。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只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態,整個人也便放開了。心放開了,說起話來也就流暢自如了。
你自認為不善于表達嗎?請不要為此煩惱,這是很正常的,你并不比別人遲鈍,世界上哪有天生就辯才無礙的人呢?如果真有的話,那他不是天才,就是個愛出風頭、思慮不周的人。
大部分人一開始都無法在眾人面前暢所欲言,但是后來,有的人能成為著名的雄辯家、演說家,有的人卻還停留在原地毫無進步。那些成功的人,大多能冷靜地分析出自己的缺點所在,知道有什么該加強。然后,誠心誠意地說出自己準備好的話,這樣才能讓聽者感動并付之會心的一笑。
有些膚淺的想法,經常會成為自己表達的絆腳石。真正的秘訣是,在上臺說話之前告訴自己:“我就照這個方法說吧!”下定決心之后,你就可以很輕松地說出來。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一點點的勇氣和一點點的決斷,而不是懦弱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該往何處走。
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遇見一群陌生的人,用什么態度去面對完全取決于你自己,那何不充滿勇氣,突破心理的牢籠,大膽地去與人交流呢?
口才好的人其心理素質都比較好。良好的心理素質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鍛煉和培養。所以,練口才,先從心理素質的訓練和培養開始。
說話自信的人氣場強
有人曾作過調查,想搞清楚人們進行口才訓練的原因和內心愿望是什么,調查的結果驚人的一致。大多數人的中心愿望與基本需要是一樣的,他們是這樣回答的:“當人們要我站起來講話時,我覺得很不自在,很害怕,使我不能清晰地思考,不能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要說的是什么。所以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可以在公眾面前自信、泰然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且邏輯清晰,內涵豐富,讓人折服。”
有的人常常為自己的容貌、服飾、年齡、性別而惴惴不安;有的人以自己的職業“不高尚”而自慚形穢;有的人為自己的交談話題內容過于平淡而認定難以成功;有的人又以聽眾的文化教養、理論素質、欣賞水平不高或過高而感到憂慮、畏懼,等等。
其實,這些不利因素,只要能夠正確對待,想方設法加以改進,是可以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的,大可不必把這些問題看得過于嚴重。特別是一些客觀原因造成的不利因素,即使造成了某些干擾,聽眾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說話時完全可以放下思想包袱,不要被不良心理所影響。
《演講與口才》雜志有一期上登載了這樣一篇文章:一位大專畢業的女生有一次接到同學的電話,問她愿不愿意做家教。她很驚奇,以為是天方夜譚,疑惑地問:“我能行嗎?”同學說:“行不行,你去試試看嘛!”父母認為她平時做事總是缺乏信心,就鼓勵她去做。被教的是個初中女生,智力稍弱,經她一番細心輔導,學習有了明顯進步,不久又參加了“高中—大學”的一體化考試,結果初試告捷,順利進入復試。初中生的家長很高興,對女兒說:“能考上一體化,多虧了這位小教師,往后啥時候也不能忘了你的啟蒙教師。”這位大專女生方才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家教才能。她找到了自信,勇氣倍增。這說明放棄實踐,不敢試驗,自信就找不到基石與支點;抓住機會,努力進取,就會找到自信。
我們不妨從別人的經驗開始我們的信心訓練。
卡耐基是一位享譽全球的當眾講話訓練大師,在他的一生中所收到的感謝信堆積如山。他的學生各行各業、三教九流都有。所有這些人都感到需要自信,需要有在公開場合中表達自己的能力,好讓別人接納自己的意見。他們在達到目的之后,就滿懷感激地給卡耐基寫信,以表示謝意。
看一看成功的范例,或許可以讓我們從感性上認識到獲得出色的當眾講話能力并非什么很難的事情,他們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從戰略上藐視敵人”!
有一位叫彼得森的醫生,是位熱心的棒球迷,經常去看球員們練球。不久,他就和球員們成為好朋友,并被邀請參加一次為球隊舉行的宴會。
在侍者送上咖啡與糖果之后,有幾位著名的賓客被請上臺“說幾句話”。突然之間,在事先沒有通知的情況下,宴會主持人突然宣布說:“今晚有一位醫學界的朋友在座,我特別請彼得森大夫上來向我們談談棒球隊員的健康問題。”
作為一位已從醫30余年,有豐富衛生保健知識的人,按說回答這類問題是小菜一碟。彼得森大夫可以坐在椅子里向坐在兩旁的人侃侃談論這個問題談一整晚。但是,要他當眾,即使面對很少的人講這個問題,那卻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個問題令他不知所措,心跳加速,而他一旦沉思,心臟就立即停止跳動。他一生中從未作過演講,而他腦海中的記憶,現在全飛到爪哇國去了。
結果呢?宴會上的人全在鼓掌,大家都望著他,他搖搖頭,表示謝絕。但他這樣做反而引來了更熱烈的掌聲,紛紛要求他上臺演講。“彼得森大夫!請講!請講!”的呼聲愈來愈大,也更堅決。
他心情非常矛盾,他知道,如果他站起來演講一定會失敗,他將無法講出完整的五六個句子。因此,他站起身來,一句話也沒說,轉身背對著他的朋友們,默默地走了出去,深感難堪,更覺得是莫大的恥辱。
他不愿再度陷入臉紅及啞口無言的困境了,他開始進行當眾講話訓練。他有極為迫切的需要。他希望擁有演講的能力,他鍥而不舍地練習自己當眾講話的能力和信心。
通過努力練習,他的進步簡直是一日千里,緊張的情緒消失了,信心愈來愈強。兩個月后,他甚至開始接受邀請,前往各地演講。他現在很喜歡演講的感覺及那份成就感,以及所獲得的榮譽,更喜歡從演講中結交到更多的朋友。
勇敢嘗試,克服發言恐懼癥
一次,一個公司的董事長找到卡耐基。他對卡耐基說:我這一生每逢要說話時都很緊張。身為董事長不能不主持開會。董事們個個都已熟悉多年,大家圍桌而坐時,我同他們對答如流,一點困難也沒有,然而一旦起身說話,我竟然一個字也說不出來。這種情形已有多年。我不奢求你的訓練有幫助,這個毛病已經根深蒂固了。卡耐基說:你既然認為我幫不上你的忙,干嗎還要找我?只為了一個原因,他答道,我有一個下屬以前內向靦腆,每次見我都眼觀地面,很少說話,但最近每次進辦公室時,他都顯得神采奕奕,信心十足,頭顱高昂,還主動和我打招呼,甚至有一次開會時竟然當眾作了10分鐘發言,我驚訝于他的變化,后來才知是因為他參加了當眾講話的訓練。
卡耐基告訴他,定期來上課,并照課程的要求做,不出幾星期,就會喜歡在聽眾面前講話了。
這位董事長果然來參加課程,并且進步神速。3個月后,卡耐基邀請他參加阿斯特飯店舞廳里的3 000人聚會,并談談自己在訓練中所獲得的收益。為了以自己的故事激勵更多的人去除講話的恐懼,他推掉了自己的其他約會,如約在聚會上發言,卡耐基說讓他講兩分鐘就行,結果對著3 000人,他足足講了10多分鐘。
類似的奇跡還有很多,許多人因此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其中,有好多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獲得了遠遠超過自己所希望的擢升,在商業上、事業上和社會上取得了顯赫的地位。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正確的時刻,一場演說就足以使你大功告成。因為在這樣一場演說中,人們可以以別人的經驗為梯,摘取當眾講話的信心、勇氣和技巧。
突破羞于啟齒的心理
人都有羞怯感,在某些交際場合中,由于各種原因“羞于啟齒”是很正常的。但是社交活動中,說話是人們傳情達意、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如果“羞于啟齒”就會造成交際障礙。
美國的一個心理調查表明,在宴會上與陌生人相處時,有四分之三的成年人會感到局促不安,而在一些演講場合,由于羞怯心理造成的演講失敗更是屢見不鮮。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說話時的羞怯感是正常的心理現象,而任其發展。作為談話場面的一分子,出現此類窘境,不僅有礙自身能力的發揮,也不利于各抒己見的良好氣氛的形成。下面具體談談幾種說話羞怯現象及克服方法。
說話羞怯現象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在別人發表獨到見解時自慚形穢。別人的發言,我們感到都是真知灼見,能給人以啟迪,自己置身其中,不覺心有所動:別人的水平那么高,見解那么獨到、深刻、精辟,我是無法企及的。我要保持沉默,不要說出來鬧了笑話,結果錯過了許多說話的機會。如果仰面看人,小覷自己,怎能不出現羞怯現象呢?
第二,在別人說話優勢面前的羞怯現象。有的人口齒伶俐;有的人嚴謹清晰;有的人音色悅耳,抑揚頓挫。在別人這些口才優勢面前,有人可能會想:我能有這樣的說話能力嗎?我如何比得上他呀?如果我也發言,豈不大煞風景,讓人難堪?還是不說為好,免得丟人現眼。其實這是心理上把別人的說話優勢放大所致,不知不覺地將自己的說話劣勢與對方的優勢進行參照。只看到了別人說話的優勢,卻忽視了自己的優勢,由此產生羞怯心理,這實在大可不必。
第三,在別人心理優勢面前的羞怯現象。比如一個領導,他在部屬面前談話就具有心理優勢,說起話來,思路大開,氣暢語酣,妙語連珠,通常能超水平發揮。此時我們會感佩不已,覺得對方說話水平就是高人一籌。自己未等開口,早已先泄了氣,應有的水平也削了一半,只好怯怯懦懦洗耳恭聽,勉強說幾句也語氣虛弱,缺少底氣。
因此,只有克服交談時羞怯的心理障礙,說話才能輕松自然,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效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生理調節法
當說話怯懦不由自主、難以控制時,可通過深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走動、洗涮等方式緩解。口舌哆嗦,喝幾口水,也有助于消除羞怯心理。
2. 心理暗示法
如當別人說話顯示出我們所無法達到的優勢時,我們可作這樣的暗示:這是他的優勢所在,我同樣也有優勢,一樣是他比不上的。一個女孩對一個善搭腔會交友的青年羨慕不已,但她暗示自己:我會分析善演說,他比得上我嗎?結果她在這個青年面前便不再有羞怯心理了。
3. 加強對對方的認識,提高自信心
說話的羞怯現象,從本質上說是對對方評估過高而看輕了自己,產生距離意識,正確認識自我,擺正自己位置,提高自信心,這樣還談得上羞怯心理嗎?
4. 增強責任感,消除退卻情緒
在別人出色的表現面前,打退堂鼓草草收場,難免尷尬,而增強說話的責任感,堅持下去決不退卻,怯懦心理反會得到克服。
說話時的表現欲調節
人們大都喜歡表現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講,喜歡說話也是一種自我表現。一個健談的人往往需要有一定的自我表現意識,因為適當地表現欲能激勵他的自信心和上進心。但表現欲過于強烈,超出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公眾接受的限度,就會把口才藝術變成純粹的自我表現。這樣的人在任何人面前都表現出躍躍欲試,急迫地想要發表自己的意見,急于想贏得聽眾的掌聲和喝彩聲,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如果發言成功,贏得了掌聲,他會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自豪感;而要是聽眾不買賬,會場掌聲稀疏,會后評價不高,頗高的期望值和自己的虛榮心得不到滿足,他又會氣急敗壞,惱羞成怒,或自輕自賤,悲觀喪氣,成了泄了氣的皮球。
極強的表現欲望也會造成說話的羞怯心理。說話之初一心想著一鳴驚人,壓倒他人:當發現別人口才卓絕、見解精到時,心理上便會產生失落感、挫折感,情緒受到沖擊而一落千丈。所以,與其有過高的表現欲,不如培養樸實、自然的說話風格,把自己的意思圓滿地表達出來就行了,不要期望值太高。有個教師參加省里的一個教研會,發言時揮灑自如,從容鎮定。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人何以如此練達?關鍵是他心態平穩、正常,沒有過高的期望。
過分強烈的發言表現欲是一種十分有害的心理障礙,而要克服這種障礙,我們主要得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1)端正演講動機,明確說話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