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貨幣簡史(1)

貨幣的出現是金融史的起點。

而且,當代經濟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所有的金融行為、金融現象,都是某種程度上的或大或小的“貨幣”事件。

因此,我們要先從貨幣開始講述波瀾壯闊的金融史。

從物物交換到貨幣交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納粹的戰俘集中營中流通著一種特殊的商品貨幣:香煙。當時的紅十字會設法向戰俘營提供各種人道主義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煙等。由于數量有限,這些物品只能根據某種平均主義的原則在戰俘之間進行分配,而無法顧及每個戰俘的特定偏好。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偏好顯然是會有所不同的,有人喜歡巧克力,有人喜歡奶酪,還有人則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煙。因此這種分配顯然是缺乏效率的,戰俘們有進行交換的需要。

但是即便在戰俘營這樣一個狹小的范圍內,物物交換也顯得非常不方便,因為它要求交易雙方恰巧都想要對方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需求的雙重巧合。為了使交換能夠更加順利地進行,需要有一種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即貨幣。那么,在戰俘營中,究竟哪一種物品適合做交易媒介呢?許多戰俘營都不約而同地選擇香煙來扮演這一角色。戰俘們用香煙來進行計價和交易,如一根香腸值10支香煙,一件襯衣值80支香煙,替別人洗一件衣服則可以換得兩支香煙。有了這樣一種記賬單位和交易媒介之后,戰俘之間的交換就方便多了。

在過去100多年的時間里,無政府主義者,甚至那些極端的保守分子和嬉皮士,他們都曾經夢想廢除貨幣。那么讓我們想象一下:一個沒有貨幣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呢?

在現代社會中,每一個家庭或個人、各類經濟單位幾乎每天都要接觸貨幣;任何商品都需要用貨幣來計價,任何購買都要用貨幣來支付。但是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地方,假設這里是一個沒有貨幣的世界,那么,我們的生活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現在我們就來復活一下古老的交易方式:一個村子里住著養羊的人、種麥子的人、打鐵的人?,F在養羊的人想要一把斧頭,但是打鐵的人卻固執地只愿意接受面包,那么養羊的人會怎么做呢?首先,在和種麥子的人討價還價之后,他會讓對方牽走一只羊,然后換來50個面包。接下來,他再和鐵匠商量,最終用20個面包換來自己需要的一把斧頭。

在貨幣出現之前,人們采取的就是這種物物交換形式。這樣直接的物物交換是極其麻煩的,人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為最瑣碎的結果而討價還價,而且這種交換往往還會帶來一些不快。

但是隨著人口增加,物產增多,商品流通規模也隨之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單純的物物交換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而為了加快貿易的速度,人們發明了“錢”。在上面的例子中,一只羊最終可以換來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于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按照現代經濟學的解釋,貨幣是交易的手段,制度化的信用象征,它能有效降低交易的成本。當人們將貨幣引入經濟系統之后,任何商品的價格都可以用這個“度”來表示,由此經濟系統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荷馬史詩》就記載著這樣的內容:當時的人們經常用牛來代表物品的價值,一個工藝嫻熟的女奴值4頭牛,而第一名角斗士的獎品值12頭牛。但是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流通的貨幣就好像一條公路,盡管它們可以流通,可以把所有的牧草和谷物從農村帶到市場上,但貨幣本身不具備任何價值,它只是價值的載體。

最后,我們簡單總結一下貨幣的功能:

(1)計價單位。所有的交換都以貨幣為媒介,于是人們擁有了一項衡量任何一種商品的標準了。

通過貨幣,我們可以輕松地將一種商品或服務同其他商品或服務聯系起來,由此誕生了偉大的價格體系,人們能夠從經濟的角度計算得失:一輛汽車大概價值60盎司黃金,而一間房子價值180盎司黃金,也就是說一間房子能換來三輛汽車。瞧,這非常簡單明了!

(2)流通手段。貨幣的引入消除了物物交換中的各種弊端,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中介,為商品和服務交換提供便利,不僅提高了交換的效率,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貨幣源于流通,服務于流通。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任何形式的貨幣運動的最終歸宿都是交換,無論是借、貸、存、貯、匯等運動,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消費(即交換),它的終點總是商品,否則貨幣就失去了意義。

(3)價值貯藏。貨幣可以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被貯藏起來,即“把現在的購買力轉變為未來的購買力”。

作為價值的載體,貨幣的運動就是價值的運動,貨幣的貯藏也就是價值的貯藏。一般來說,紙幣的穩定性要比實物貨幣相對差一些。因為紙幣的價值及其發行是央行人為決定的,具有無限擴大的可能。而且現代政府和央行也喜歡這種憑空創造財富的機制,總是具有擴大發行的沖動。紙幣的價值穩定性比商品貨幣要差得多,因此削弱了紙幣的價值貯藏職能。在極端情況下,紙幣就變成了白紙一張,完全失去了價值,不具備貨幣真正的職能,比如津巴布韋的100萬億紙幣。

(4)支付手段。貨幣的轉移就意味著價值的轉移,這種轉移就是支付過程。

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無論是由商品轉化為貨幣,還是由貨幣再轉化為商品從而最終完成商品間的交換都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為商品的轉移,即交貨的過程,賣的過程。其二為貨幣的轉移,即付款的過程,買的過程。買或賣的過程以交貨及付款的完成而結束。其中付款的過程就是支付的過程。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是貨幣充當交易媒介的必要條件。

金銀是天然的貨幣

遠古時代以物易物的方式極其繁瑣,因此當時的人們漸漸想到找一種交易媒介來簡化這種交易。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為我們描述了人們的要求:這種東西可以在人們之間彼此平等交換,自身必須有價值,出于生活的考慮,它應如鐵和銀或其他類似性質的物品一樣有方便攜帶的額外優點。

那么用什么媒介來交易呢?這種東西必須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還要不容易大量獲取,還必須可以攜帶……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羽毛、石頭等都曾作為貨幣使用過。但是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這些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所取代。不僅是在中國,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如此。也就是說,當人們需要選擇最適合充當貨幣形式的商品時,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了金銀。所以凱恩斯說:金本位是野蠻的遺跡。

人們說,金銀是天然的貨幣,在這里不妨詮釋一下黃金成為貨幣的先天條件和優勢:

首先,黃金色彩鮮艷,有光澤,是唯一不褪色、不生銹的金屬。其次,黃金價值高,便于攜帶。試想一下,如果以羊作為貨幣,那么在匆忙之間我們又該如何攜帶呢?再次,黃金易于分割,便于鍛造,可以滿足不同數額的支付需求。最后,黃金易于識別,便于測量。

但是使用黃金交易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成色需要鑒定,重量需要稱量。漸漸地,人們又想出了一個更好的辦法——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貴金屬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稱重,也不需要測試成色。這些硬幣上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小亞細亞呂底亞王國(今土耳其西部)金幣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金幣。幣材采用流經呂底亞王國首府薩迪斯河中的自然金銀礦粒打制而成。這種礦粒成分約為3金1銀,呈黃白色,俗稱琥珀金。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制造。隨著歐洲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

慢慢地,人們發現金屬貨幣使用起來也并不方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請看一個驚人的事實: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了。

在這種情況下,金本位出現了。在金本位貨幣制度下,政府規定金銀之間的價值比率并按這一比率無限買賣金銀。讓我們來看一下金本位的基本特征: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他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金幣本位制國際貨幣體系,以黃金為核心和本位貨幣。到1914年,已有59個國家實行了金本位制。黃金是貨幣歷史上第一個國際性也是最后一個本身擁有價值而又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與價值尺度的實質性貨幣。黃金是本位貨幣,是國際硬通貨,可自由進出口,可支付貿易赤字,可作為國內貨幣流通。黃金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自由輸出。就這樣,黃金成了貨幣的中心,也成了經濟的中心,黃金的金融屬性非常完備。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對金本位制造了很大的沖擊: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時,黃金緊缺并且受到官方控制,倫敦黃金市場關閉,“金本位制”徹底崩潰,我們從此進入了貨幣信用時代。

從1938年開始,已沒有一個國家允許國民將貨幣或存款兌換成黃金,黃金的貨幣屬性已經消失。盡管近幾年來黃金價格不斷上漲,但金本位復歸仍然是一種渺茫的夢想。

劣幣與良幣的競爭

400多年以前,英國財政大臣格雷欣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名義價值相同的貨幣同時流通時,實際價值較高的貨幣,也就是“良幣”,必然退出流通——它們被收藏、熔化或被輸出國外;實際價值較低的貨幣,也就是“劣幣”,卻充斥市場。人們稱這種現象為“格雷欣法則”,也就是“劣幣驅逐良幣規律”。

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后,人們就傾向于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后,良幣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了。在金銀復本位制度下,由于金和銀本身的價值是變動的,這種金屬貨幣本身價值的變動與兩者兌換比率相對保持不變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使復本位制無法實現。比如說當金和銀的兌換比率是1∶15,當銀由于銀的開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價值降低時,人們就按上述比率用銀兌換金,將其貯藏,最后使銀充斥于貨幣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銀的價值上升而金的價值降低,人們就會用金按上述比例兌換銀,將銀貯藏,流通中就只會是金幣。

事實上,劣幣驅逐良幣規律不難理解,因為這種情況在生活中也廣泛存在。比如在公共領域,當潛規則盛行時,守規矩的人肯定爭不過不守規矩者。就說排隊購物或上車吧,文明程度低的城市,守規矩排隊者總是被擠得東倒西歪,幾趟車也上不去,而不守秩序的人倒常常能夠捷足先登,爭得座位或搶得時間。最后遵守秩序排隊上車的人越來越少,車輛一來,眾人都爭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車都如同打仗,苦不堪言。

回歸正題,劣幣驅逐良幣這種現象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我相信,世界各國的君主,都是貪婪不公的。他們欺騙臣民,把貨幣最初所含的金屬分量,次第削減?!痹跉W洲,從羅馬時代到17世紀,鑄幣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不斷貶值的歷史。臣民可以拒絕貶值的貨幣嗎?不能!那將被視為對王權的挑戰。

在中國,漢武帝曾經把禁苑里的白鹿皮做成錢幣,規定一塊白鹿皮幣值40萬錢,強行賣給王侯宗室。在歐洲,對政府鑄造的金幣、銅幣,也總有人想辦法從邊緣弄下一些邊角余料,降低了貨幣的實際價值,但由于是法定貨幣,它們仍然能得以流通。總之,在每一個大規模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案例中,都能看到“法定貨幣”的身影。

如果再進一步探討一下,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貨幣都是國家“壟斷”呢?私人為什么不能鑄幣呢?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鑄幣行業與其他行業沒有什么區別,19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時期,鑄幣權都是分散的,每一個鑄幣者生產最討顧客喜歡的錢幣——大小或形狀討顧客喜歡,其價格經市場自由競爭后確定。古希臘幾乎每座城邦都有自己鑄造的貨幣,中世紀的德國各封建領主的鑄幣機構有600多所。

人類用貨幣欺騙人類的歷史和人類最早使用金幣的歷史一樣久遠。在坦桑尼亞,牛曾經被用來當作貨幣,可不幸的是,人們發現交易中所支付的牛都是瘦弱的病牛,因為人們價格只是用牛的數量來表示,價格在優質牛和劣質牛之間沒有區別,因此將劣質牛作為支付,而將優質牛保留起來就是很自然的事。即使在納粹集中營里,劣幣也會驅逐良幣,因為手工卷煙很快就將機器卷煙驅逐了出去。

古羅馬時期這種做法達到了最瘋狂的程度,鑄幣機構曾鑄造僅含白銀2%的銀幣。漸漸地,那些足值的貨幣會離開市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口县| 永平县| 白玉县| 老河口市| 常山县| 云梦县| 当涂县| 出国| 盐源县| 黄梅县| 鄂伦春自治旗| 大安市| 宜丰县| 岳池县| 枣庄市| 璧山县| 丹凤县| 神农架林区| 银川市| 井冈山市| 太湖县| 镇赉县| 大厂| 三穗县| 鄢陵县| 奉节县| 咸宁市| 丰镇市| 南阳市| 毕节市| 高要市| 田阳县| 福海县| 买车| 商城县| 巴林右旗| 和平区| 乌拉特后旗| 韩城市| 永州市|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