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貨幣簡史(2)
書名: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金融史作者名: 斯凱恩本章字數: 3561字更新時間: 2016-02-29 16:24:47
為了避免劣幣充斥市場,人們開始反對私人鑄幣。他們更愿意信賴政府鑄幣,并相信政府能夠防止或者懲罰那些私人鑄幣的欺詐行為。于是,政府漸漸地壟斷了鑄幣權。
可是政府就真的值得信賴嗎?
在16世紀英國,貴金屬不敷造幣使用,必須在新鑄造的貨幣之中加入其他金屬成分,故當時市場上就有兩種貨幣,一種是原先不含雜質的貨幣,另一種是被加入其他金屬的貨幣。雖然兩種貨幣在法律上的價值相等,但人們卻能加以辨認,并且儲存不含雜質的貨幣,將含雜質的貨幣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幣就漸漸被儲存而減少流通,市場上就只剩下劣幣在交易。
公元1世紀,在臭名昭著的尼祿皇帝時期,這些鑄幣的貴金屬含量開始減少,金幣和銀幣中越來越多地摻進了合金。緊接著用這種計量單位表示的價格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上漲,羅馬帝國的衰落也就從通貨膨脹開始了。
但是很多時候,經濟生活中也存在“反格雷欣法則”的現象,也就是說良幣驅逐劣幣。
你拿著100元在菜市場買菜,當你認真檢視找回來的50元鈔票時,是否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你在檢查收到的是否是假鈔,套用經濟學術語:你在驅逐劣幣。
沒錯,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劣幣不能驅逐良幣,因為每一天都有無數的人在自發地驅逐劣幣。買主固然傾向于使用劣幣支付,但他們未必能夠得逞。因為賣主和買主一樣精明,他們會拒絕接受劣幣。買主要想買到商品,只好把藏起來的良幣投入使用。
每個人既是買主又是賣主,當他作為買主被賣主拒絕劣幣之后,他做賣主時自然也會拒絕劣幣。你為什么反復檢查出租車司機找給你的錢?因為你知道如果你收到假幣,就很難把它花出去。長期下來,劣幣就將退出流通。因此,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總是良幣驅逐劣幣,而不是劣幣驅逐良幣。
比如在中國的錢莊、票號時代,哪家的信用好,哪家的銀票就堅挺。山西的四大恒票號信用卓著,四家的銀票同時通行全國,連慈禧太后也得使用。而那些信用成問題的錢莊票號,它們的銀票就會被迅速拋離市場,充分體現了良幣驅逐劣幣的威力。紅頂商人胡雪巖的阜康錢莊,信用出問題后也是落得個被拋棄的命運。銀元時代,墨西哥鷹洋和袁大頭由于其優質的成色,一直作為良幣穩占市場,從來沒有被驅逐之憂。
也就是說,當金融貨幣被銀行券或紙幣替代后,“格雷欣法則”就被倒置了,即良幣驅逐了劣幣。這是因為,金融貨幣與商品相交換時,體現的是一種“錢貨兩清”的等價交易;而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與商品的交換體現的是一種債權債務的信用關系,商品生產者售出商品接受紙幣,以信任紙幣發行人的信用為前提。所以,“好”的紙幣發行人發行的紙幣必然受到歡迎,而“差”的紙幣發行人發行的紙幣必然遭到抵制,于是良幣驅逐了劣幣。
紙幣的起源與盛行
18世紀,歐洲各國貨幣還是采用金屬本位,市場上不是金幣就是銀幣,總之沒有紙幣。因為歐洲人民都覺得跟黃金白銀相比,紙幣太不可靠了。但是,當時的金融家約翰·勞先生說“不,紙幣是一個國家繁榮的最好方法。”他的信念就是,“要繁榮,發紙幣”。
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去世。這個死去的國王生前喜歡奢侈品,倡導高消費,搞得法國財政瀕于破產的地步。在他死后掌管法國的攝政王奧爾良公爵,為了還清他哥哥生前留下的財政窟窿,傷透了腦筋。這時約翰·勞先生出現了,他說紙幣可以帶來繁榮,可以輕松地還清債務。奧爾良公爵立刻聽從了約翰·勞的建議,授權這個英國人組建法國歷史上第一家銀行,發行紙幣。在開業初期,約翰·勞先生堅守承諾,他的任何銀行發行的紙幣都可以立刻兌換相當于面值的金幣。老百姓因此相信他的紙幣是有價值的,爭相持有。可是,到了后來,法國政府頂不住增發紙幣的誘惑,紙幣泛濫成災。終于在1720年的某一天,人們發現紙幣的面值已經超過了全國金屬硬幣總和的一倍還多,于是紙幣崩潰了,不得不全數被折價收回,重新流通金屬硬幣。無數人遭受巨大損失,法國差點爆發革命。約翰·勞先生逃到了意大利,這位曾經的全法國最大的紅人,1729年無聲無息地死在威尼斯的一個貧民窟里。
這位約翰·勞先生可以算得上是貨幣史上的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發行紙幣這個觀念本身并沒有錯。那么,約翰·勞先生為什么會失敗呢?他的錯誤又是什么呢?
勞最初的成功在于,他發現當商品貨幣短缺時,可以通過發行信用或紙幣來重新達到最優,這樣就彌補了貨幣不足對經濟的影響。但約翰·勞后來的錯誤在于,他將創造貨幣等同于創造財富。然而對于國家而言,重要的不是創造貨幣,而是創造財富。
紙幣作為貨幣的價值符號,現在已經通行世界。如中國的人民幣、美國的美元等都是一個國家的法定貨幣,由這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統一發行、強制流通,以國家信用作保障,私人不能印制、發行貨幣。紙幣本身沒有金屬貨幣那種內在價值,紙幣本身的價值也比國家確定的貨幣價值要小得多,它只是一種貨幣價值的符號。
如果單從紙幣本身的質地看,它自身的價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紙幣不僅可以交換任何商品,甚至連昔日的貨幣貴族——黃金也可以交換。這是為什么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紙幣的歷史說起。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在中國。北宋時期,四川缺銅,流通中主要使用鐵錢。鐵錢易腐爛、價值低,10單位鐵錢只相當于1單位銅錢,用起來極為笨重。比如,買一匹布需要鐵錢2萬,重達500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富有的商人就開起了“交子鋪”,人們可以把笨重的鐵錢交給交子鋪保管,同時換取交子鋪開出的紙票——交子,然后拿著輕便的交子去買賣貨物,交子鋪則收取一定比例的保管費。最早的交子印有密碼、花押,以防偽造,金額是兌換時臨時填寫的。后來,有些富商聯合起來,共同發行數額已經寫好的標準化交子。
有了交子和交子鋪,人們可以隨時把錢幣換成交子用于買賣,也可以隨時憑交子從交子鋪兌換現錢,確實大大便利了流通。但是問題出現了,如果發行交子的商人不講信用,或者因經營虧損而拿不出別人要兌換的現錢,甚至是弄虛作假,就會導致交子票無法兌現,持有交子的人就和開交子鋪的富商打起官司來。后來,北宋政府不得不進行干預,禁止私人發行交子,改由政府印制發行官方交子,稱為錢引。可惜的是由于種種原因,這種紙幣未能持續流通。
紙幣誕生后,在很長的時期內只能充當金屬貨幣(主要是黃金,也有的國家是白銀)的“附庸”,就像影子一樣,它只不過是黃金的價值符號。國家以法律形式確定紙幣的含金量,人們可以用紙幣自由兌換黃金,這種貨幣制度也被稱為金本位制。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金本位制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貨幣制度,但它存在著先天無法克服的缺陷。
困擾金本位制的就是紙幣與黃金的比價和數量問題。當依據黃金發行紙幣的時候,必須確定一個比價,而此后不論是黃金數量發生變化還是紙幣數量發生變化,原先的比價都無法維持,金本位制也就無法穩定運行。
英國最早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規定紙幣與黃金的固定比價,紙幣可以自由兌換黃金。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為了籌措軍費大量發行紙幣,同時從美國購買軍用物資,支付了大量的黃金。紙幣發行量劇增,黃金儲備量急劇下降,原先紙幣和黃金的比價無法維持。英國不得不在戰時停止英鎊兌換黃金,暫時放棄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中,英國的金本位制徹底崩潰了。
這個問題在后來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仍然存在,并最終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金本位制最終崩潰并退出歷史舞臺表明,紙幣再也不能直接兌換成黃金,也就是不能直接兌換回金屬貨幣,紙幣這個金屬貨幣的“附庸”終于走上了舞臺的中央,成為貨幣家族的主角。紙幣成為本位貨幣,以國家信用作保障,依靠國家的強制力流通。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大發戰爭橫財,黃金儲備居世界第一。1944年,各國在布雷頓森林市召開會議,決定確定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價(35美元=1盎司),各國貨幣再與美元確定固定比價。這個新的貨幣體系也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此后,為了適應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美國大量發行美元,遠遠超過黃金儲備量,人們對美元逐漸失去信心,黃金搶購狂潮不斷。1971年8月,美國不得不宣布停止以美元兌換黃金,金本位制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從此紙幣大行其道。
從美元到美金
前面我們曾經說過:黃金是天然的貨幣。事實上在人類的文明史里,無論國家、信仰、種族發生了何種變換,黃金始終都是世人公認的財富形式。盡管這種信任曾經隨著金礦的發現而產生波動,比如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使得大量的金銀進入西歐,物價飛漲,但隨后經濟學家們發現,金銀的增加僅僅引起物價的飛漲,人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提高。為了擺脫黃金數量帶來的波動,經濟學家威廉·費雪甚至提出了激進的方案:如果黃金價格相對于其他商品價格下降了,那么就應該提高美元中黃金的含量,從而相對于其他商品價格而言,美元保持相對穩定;如果黃金價格上升了,那么就應該相應地減少黃金比例。當然,這樣的方案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因為黃金含量的變化并不能隨意改變,但是,重大的貨幣改革已經為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