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無論情感上還是技術上,人們其實都沒真正意識到自己會死。因為如果意識到,人們應該不會選擇像眼下這么活。
有一年,東北連續發生了兩起空難。我陪我媽去菜市場買桃,桃有好有差,好的貴,差的便宜。我媽正猶豫,水果攤的電視里突然報道發生了第二起空難。我和我媽吃驚地看了一會兒,又沉默了一會兒一起說:“買好的!”
后來,凡遇新聞里的天災人禍,我總想起買桃,我總覺得它是在提醒我們此生有涯,應該多吃點兒好桃。那時候小,很難說清生死大限,只覺得想問題是有個新角度的,這個新角度又很好用——每念及我也會死,就可以讓無心的事變鄭重,緊張的事變松弛。長大后,每次不得不考慮自己的活法兒的時候,總會提醒自己——我會死,我只有這一輩子。
這本書,我打算寫一個像我這樣的人,這唯一的一輩子要怎么活的事。因為從記事起,我幾乎沒有一天不在想這件事——我為什么在這里,我還可以在別處嗎?我現在真難,我必須面臨這種困難嗎?那個人的生活看起來好棒,我能過上嗎?我現在的生活沒希望都是暫時的對嗎?我想要的一切不是白日做夢對嗎?我會跳出現在去往更好的地方對嗎?
無論吃什么干什么在哪里,尤其是煎熬和絕望時刻來臨,我一定會重新陷入以上追問。而事實經驗證明,追問總會等到答案,只是答案的形式各異——每個階段的考試成績、鏡中樣子、錄用通知、存折數字、伴侶質量,都是答案的不同樣貌。當然還有一種,那就是你也曾不停追問,但幾年來,一切停滯原地,幻想從未如期發生。還有,成年后,你發現糟糕感似曾相識:打開卷子,發現考題艱深而你沒復習,只好茫然無措;然而下一回難題重現,你發呆你追問,只有不會做,然后必然地做錯,然后必然地成績揭曉你再次低迷。你困惑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問前輩,前輩說知足常樂;翻開雞湯書,雞湯書說你得努力。
以上那些,整二十年,我一直想,一直陷入,進去出來,終于有了眉目?,F在我信我印證的路徑,選定的這種活法。在追問和答案之間,人得經由好幾個步驟,沒法偷工減料。也是大概得用去二十年,我才把這幾個步驟看懂弄清。不只我,在每一個人的世界里,他必須自證自信,必須做他自己由他自己。他未必知足,未必努力,但必須終生追問,然后依仗踐行那幾個步驟,才能得到答案。
這幾個步驟提煉起來,真是異常簡單:1.觀摩活法;2.研究自己;3.發現意義;4.踏上征程;5.循環往復。
以上五步二十個字,做到大概明白用了二十年。感覺懂的人看到這里,已經可以扔下書微微一笑出門去。
按說,其余耐心看完全書并踐行的我的同類,理論上僅用兩年反復論證,即可心里有數情緒穩定地活著。真的,心里有數,情緒穩定,這倆核心素質極其重要,一經掌握,漫長生活里那幸福的點陣會逐漸密集起來。當然,之后會歸于不過如此,然后再出現新一輪密集。這個回頭說。
我先要時光倒流,悉數把每個步驟中具體的一套打怪升級做任務重新分析回顧,挑出并描述怪獸、升級節點及任務完成情況。我還要不回避,坦蕩剖析,把一切問題都當作研究對象。我本人必須在這個論證過程里,負責提供主要案例。
畢竟,我差三年四十歲,算用前半生親身論證了這五個步驟可行,衷心希望未來四十年也可行。四十年或者再之后,如果我有個墓碑,上面寫一句話就夠:
“這個人,按她自己的意愿過了一生?!?
不能更贊了,真的,簡直滿意得令人心碎。
Ⅰ.一生的計劃
我是一個計劃迷。
我已經記不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熱衷于定計劃的。
最早應該是小學的班主任說:“每一個同學都要有一個記作業的本?!庇谑俏一丶蚁蛭覌層懸@個本。我媽拿給我一個黑色硬皮手冊,巴掌大,德國或者日本產的,整潔又嚴謹。我開始按照手冊里面的日歷記錄作業任務,再后來寫復習計劃,摘抄心靈雞湯(那時候叫名人名言),也在空白處畫畫兒解悶兒。但我除了作業早點做完、考試名次靠前等樸素的愿望外,并沒有什么人生愿景或成長策略。每次遇到“你長大了想干什么”這樣的問題,我都重復一個老氣橫秋的回答:“好好學習,長大不愁沒有出路?!笨梢姡宜坪醪皇且粋€天賦異稟富于夢想的小孩。
我成為計劃迷的關鍵轉折發生于高中時期。
我有個表姐,是我姨的女兒,天蝎座,比我大整整十一歲。十一歲基本就是一整輪的時代差距,意味著我剛上中學,她已完成大學畢業工作結婚等一系列標準動作。按說這個差距在表姐妹間不構成影響,但她不一樣,她是學霸!每個親戚團體中總會有那么一個學霸負責成為集體勵志樣本,在我家則非她莫屬。每逢年中年尾,永遠傳來她令人絕望的考試捷報,讓爸媽第一時間用來鞭策我勇猛精進。好在年齡差距實在過大,等我上初中,她已碩士畢業成為大學老師,終于讓我從家族榜樣的陰影中暫時解脫出來。
表姐自己是學霸,還嫁了一個超級學霸,我姐夫。
我姐夫不是一般人,他是當年浙江地區的高考狀元,然后保送讀碩讀博。博士畢業后,他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據說工作內容是國家機密,我只知道他研究載人航天飛機,屬于科學家。關于航天飛機,我的科學家姐夫只透露過一句——早在1996年,他就告訴我中國宇航員已經在訓練了,說我這一代,如果想上天,還是有希望的。
高中一年級文理科分班后,我姐夫開始幫我補習數學。為了補習效果好,我爸整個暑假都安排我住在學霸夫婦家。如果說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存在改變錨點的話,那么我的錨點就在1995年的夏天。
那個暑假異常漫長,我為了學習,寄居在學霸夫婦家,同時必須適應他們的生活方式。學霸夫婦早起第一件事是播放教學錄像帶《走遍美國》,在播放的同時完成洗漱早飯等準備活動。說早飯是準備活動,是因為在早飯后,他們一定會關閉電視,各自拿出一個記事本安靜讀寫十分鐘,再開始一天的工作生活。一天結束后,偶爾會在樓下打一會兒羽毛球,晚飯時則需再次溫習早上看過的《走遍美國》,飯后立刻關閉錄像,兩人各自關進一個房間內長達三小時。這三小時嚴格計時、雷打不動。每晚,整個家中無聲無息,堪比圖書館或者大學自習室,徹底隔絕了外部世界。幾天之后,我就快瘋了。
我表姐當時是大學老師,大部分時間與我一樣放假,為我編排了和她一致的生活日程;而我的學習計劃,則由我姐夫制定。制定那天,我看見我學了一年都沒弄通的數學書,被我姐夫三分鐘翻完,合上書他問我:“大學你想上哪兒?”
“啊?”我呆住,我心說我當然想上清華北大,我也得能考上啊。
“你有特別喜歡的行業嗎?”他又問。
除了我爸我媽我表姐姐夫,我根本就沒見過這世界上都有什么行業,更談不上喜歡了。只好說:“不知道啊?!钡钟X得這個回答太弱智,趕緊補充:“我喜歡好看的行業?!?
“好看?好看的行業是什么行業?”
我支支吾吾說不出來。
我姐夫只好繼續啟發我:“你就這么想,你認識的人里,誰的生活你最想過,你未來想成為誰那樣的人;還有,你最喜歡干什么看什么。綜合起來畫一個交集,看這里是不是存在你喜歡的行業?!?
我在認識的這幾個人里面想:我媽做外事的,學的英文;我爸做能源的,學的電力;我表姐學的光學,做大學老師;我姐夫學的遙感,做了科學家。這里面只有我媽,經常出差去別的國家,出門穿得好看,拿回的照片景色也都挺好看的,這些我都很羨慕。我自己呢倒是喜歡畫畫,但由于沒有專業系統訓練,畫得并不好看,但能畫總是高興的。其他,我就是喜歡看好看的東西,擁有好看的東西,要是能創造好看的東西,就更好了。
于是我說:“穿得好看……去好看地方……能畫畫……能把好看的東西做出來給人看的行業……”
科學家姐夫把數學書扔回桌上,看著我,就像看著個傻子。
盡管問答結果如此,學習計劃還是定了,我猜那估計只是個數學及格計劃,科學家姐夫有很大可能在那天就放棄了我。
總之,漫長寂寞的暑假補課開始了。表姐家的書房墻上張貼了整幅美利堅合眾國地圖,我做題中一抬頭就能看到。其中幾個城市被標注了五角星。每次在書房做好題,我百無聊賴,就只好看一會兒美國地圖,再依次認讀那幾個城市。幾乎每晚夜幕降臨,我都會從窗口望著別人家的燈光,近處的遠處的,心里想,其他人都是怎樣生活的呢?
當然,學霸夫婦生活也有樂趣和笑聲,一個月里有過兩個晚上,他們倆會商量著拆開電腦主機,用我聽不懂的專業詞匯討論著什么問題,然后,一起拿起燒熱的電焊槍,開始快樂地焊!主!板!我就像一個地球人看著倆外星人修飛碟一樣在旁邊呆立,悲愴地注視著我完全無法理解的世界。
在暑假尾聲的一天晚上,我的忍耐接近極限,坐立不安。為了挨過最后三個小時的全家自習時間,我轉到書架旁,胡亂翻書打發時間。在書架上,我發現了一個黑皮記事本,好像是每天早晨我表姐要花十分鐘讀寫的那個。當我翻開來看,我深深震驚了。
這本子的內容分為兩部分,前面是人生大事年表,后面是各計劃的拆分執行。在大事年表里,起始時間是中學,按年代悉數寫下了表姐的大學愿望,一個個具體事項都有達成時間,還有心情批注。很明顯,碩士研究生以前的計劃是從之前的某個本子謄寫過來的,筆跡都相同,而工作后的大事年表則是重新開始寫,一直寫到未發生的十年后!來到北京當大學老師,與姐夫結婚,這兩項顯示為最近達成的目標。之后的目標有:GRE,GMAT,美國大學的Offer,夫婦赴美,地圖標注城市的名字,美國工作Offer,房子的樣子與規劃,她的理想形象,生一個男孩,生一個女孩……
本來我覺得他們每天的三小時太長、太多、太苦了,一下子都有了解釋。原來我所見的每一小時,都是其中某個大事件目標的執行拆分。到今天,我依然能十分清晰地回憶起那個時刻,在北京西部的一個居民區窗口前,我震驚無比地捧著我表姐的記事本,就像捧著她的人生。在那之前,我從未見過,有人敢這樣步步為營地計劃自己的一切,也從未知道,原來人生竟然可以精細落實到這個地步。這記事本上的信息表明,表姐很可能從中學時候起就清晰大膽地寫下了她所有的愿望,然后用未來每一天的時間去付諸實現。
我震驚了一會兒,卻同時又感覺好了一些——我寧愿相信,他們是因為有著人生維度的宏大計劃才能做到嚴格自律,也不愿意真的承認,他們持續學習,是因為他們可以在學習中體驗到巨大的樂趣。就像他們焊主板,只是像其他夫婦做手工一樣,是一種溫馨的玩耍。我一直不愿意真的相信人與人有這樣懸殊的差別——他們所有因學習帶來的快樂,已遠遠超過庸常的我們玩耍和看電視劇的快樂。
我有點兒理解了姐夫問我“喜歡的行業”和“想去的大學”是什么意思。我開始羨慕表姐,并也想有這樣一個記事本,為自己列舉一些宏大的計劃。但由于對想要的未來實在沒有章法,從高中到大學,我一直沒有寫。
我大概還能記得十年前,2002年7月30日。夏日雨后,我第一次寫下了這個文檔——《一生的計劃》。
我大學剛畢業第一年,住在北京西城,每天上班乘坐地鐵,在國貿站的報攤看到了一本書,暗紅色封面,書名叫《一生的計劃》。電光石火間,這書名讓我想起了表姐的記事本,以及我那要寫沒寫的計劃,于是迅速買下。
那時我剪短發,臉頰和全身還有嬰兒肥。我對人世好多不懂,對未來充滿迷茫,但有無數幻想和愿望,大概有點兒王小波所說的“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那個意思。
年輕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怕,相信所有電視里書里的奇跡,覺得哪兒都可以去,怎么樣都可以過。只要愿意,自己可以變身,成為任何人。那時候我每天琢磨的,就是我怎么變身,我要成為誰。
表達少年的愿望有很多途徑,可以想一想,說一說,我像表姐一樣,選擇了寫一寫。對我來說,寫一寫踏實。就這樣,二十三歲的我寫下了自己人生中一個最重要的綱領性文獻——《一生的計劃》。一生太長看不到頭兒,我就先寫了未來十年。因為許多愿望當時看起來太宏大太遙遠,所以索性把期限留得長些。比如在計劃里的畢生愿望欄(Things to do before I die)我寫下“出版一本書”,我想那估計是到暮年才能完成的事——當時絕對沒敢寫“暢銷書”仨字。
后來的十年真的非常非常漫長,其中幾番說“恍如隔世”也不過分。住址電腦都換過,這份Word文檔始終妥帖地存著。有時候整整一年人生都好像沒有期待中的變化,我打開那計劃翻看時就有點悲傷和自我懷疑,愿望顯得格外刺眼和可笑。有時候一件事情一個方向會無心插柳,不經意打開了另外一扇門,我就打開計劃對照修改,有時候會產生新的想法和愿望。隨著時間流逝,這樣想象之外的驚喜會一個一個發生。我后來意識到,這些驚喜才是生活里最精彩動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