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利堅之矛:美國海軍陸戰隊
- 周明 李巍
- 1713字
- 2018-12-30 03:25:41
作戰能力淺析
具備兵力投送能力是陸戰隊的一大特色,因為實施兩棲登陸作戰就是從海向陸的兵力投送,而陸戰隊兵力投送的力量相當可觀。陸戰隊利用編制內的大量直升機和兩棲運輸工具,不但可以運送攜帶輕武器的人員,還可以運載包括主戰坦克、自行火炮、牽引榴彈炮在內的重型裝備,因而能迅速應對高強度作戰,與敵重裝部隊展開戰斗。這一優勢是空降部隊和其他快速反應部隊所無法比肩的。陸戰隊以兩棲登陸作戰為核心,雖然具備重裝備的投送能力,但是投送距離一般只是從海上到內陸約40公里左右,因此“腿短”是陸戰隊兵力投送的一大局限。
空地協同能力則是陸戰隊的一大強項,陸軍和空軍分屬不同軍種,有著各自不同的訓練標準和武器裝備,只有在戰時才湊在一起,再怎么重視協同總是有幾分欠缺的。但陸戰隊就完全不同了。陸戰隊本身的編制里就有航空部隊,平時無論是在行政管理、裝備采購還是訓練演習,都是長期與地面部隊同在一起,彼此之間的默契在戰時就是異常寶貴的財富了,所以陸戰隊的空地協同能力一向大大高于陸空兩軍。而且陸戰隊航空隊不僅有大量直升機,還裝備著獨一無二的AV-8B垂直起降攻擊機,可以利用其優異的短距起降性能在臨時開辟的野戰機場上進行展開,緊隨地面部隊推進,提供及時有效的空中支援。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陸戰隊的AV-8B就曾經部署到距離前線僅60公里的野戰機場,那里也是所有多國部隊中最接近前線的機場。這樣近的距離,不僅大大提高了攻擊機的載彈量,而且縮短反應時間,空中支援的強度和力度自然就提高了。

正從V22飛機上進行跳傘訓練的陸戰隊
比較起來,陸戰隊裝甲作戰能力稍稍遜色,雖然陸戰隊的裝甲部隊(一般叫坦克/兩棲突擊車部隊)主力是陸戰師所屬的坦克營,規模遠遠大于一般陸軍的坦克營,達到70輛主戰坦克的規模。但是與之配合的兩棲突擊車火力弱、機動性差,無法隨伴主戰坦克實施裝甲突擊,更不適應遠距離縱深突擊,而遠距離縱深突擊恰恰是裝甲部隊的強項。因此,陸戰隊的裝甲部隊主要還是作為直接支援步兵和反坦克預備隊。而反坦克作戰的主力則是陸戰隊航空隊的攻擊直升機。1991年海灣戰爭,陸戰隊航空隊的攻擊直升機就曾創下了擊毀97輛坦克和104輛裝甲車的戰績。
炮戰能力就是陸戰隊的軟肋所在了。盡管每個陸戰師都配屬有炮兵團,裝備的火炮數量也不算少,但是火炮性能比較落后,即使面對像伊拉克軍隊炮兵都絲毫沒有優勢,只能在低強度作戰中發揮作用,真正高強度作戰的火力支援主要還是靠陸戰隊的法寶—空中支援。
陸戰隊的步兵作戰能力自然不容小覷,陸戰師不用說了,不但在美軍而且在全世界師級地面部隊中都是規模最為龐大的,陸戰團的兵力則比美國陸軍旅的都多,陸戰隊營、連、排、班各級建制都要比陸軍同級建制要大。這當然是與陸戰隊主要擔負背水攻堅的艱巨任務有關,需要這樣超大規模保證部隊在遭遇較大傷亡情況下依然還能保持一定作戰能力,因此陸戰隊步兵作戰能力的特點,一是突擊力強,二是持續作戰能力強。而陸戰隊步兵編制大的同時也就配備了更多的武器,火力也比一般陸軍同級建制要強,除了常規的機槍、步槍以外,陸戰隊還配備大量SMAW肩射多用途突擊武器,能有效攻擊土木工事和混凝土建筑。換言之,一般部隊比較發怵的近戰和巷戰,陸戰隊都可以勝任。1993年美陸軍特種部隊在索馬里的破街漏巷中鎩羽而歸,要是換了陸戰隊就不大可能出現這樣的窘境。
后勤保障能力也是陸戰隊的優勢,遠征部隊、遠征旅和遠征分隊內都直接編有勤務支援大隊,能分別為所在部隊提供60天、30天和15天的后勤補給。再加上海上預置艦儲存的補給物資和裝備,陸戰隊的后勤保障能力遠遠要強過陸軍。1991年海灣戰爭初期,陸戰隊就曾向陸軍第82空降師提供過后勤支援。

陸戰隊的M1A1坦克
應該注意的是,一支部隊的綜合戰斗力不僅要在這些看得見、算得出的硬件方面,更是要取決于團隊精神、部隊榮譽和戰斗作風意志等軟件方面,而這方面恰恰是陸戰隊最大的財富。陸戰隊歷來重視團隊精神和部隊榮譽,是目前美軍部隊中唯一一支對新兵系統進行部隊戰史教育的軍種。戰斗作風頑強、意志堅韌是陸戰隊一貫的傳統,這些“情商”因素對于部隊戰斗力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特別是在危急關頭,往往這才是決定勝負的最后一個籌碼,陸戰隊這個籌碼的分量自然不在話下了。

陸戰隊炮兵主力裝備M198牽引式155毫米榴彈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