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家人︱一家人怎么買保險最英明?
很多人買保險都是為了給自己以及所愛的人一份保障。先爸媽還是先自己?先大人還是先孩子?老班覺得這就如同“媳婦和媽同時掉水里先救誰”一樣,屬于哲學問題,窮盡一生都找不到正確答案。但如果你正在做保險規劃,我們就討論一下好了。
買保險的第一個問題,給誰買?(為什么買這個問題,似乎答案也各不相同,但一言以蔽之:怕風險。)
一、先來聊聊保險規劃中的幾個優先原則。
1.先保障,后儲備。
有一種說法叫“先保障,后投資”,但我們建議買保險的時候不要考慮“投資”需求,原因在于:如果你需要保險,一定是基本保障尚未完善;相反,如果你想投資,總有更好的投資方式可以替代理財型保險。
什么東西都有自己特定的用途,保險的作用有三:保障!保障!保障!有了保障計劃,再說其他。人最需要保障的是什么?生命啊!理財型保險什么時候出現?當做強制儲蓄的時候,這個需求應該往后排,具體原因下文會講。
2.先大人,后小孩。
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險,應在大人的保障完善后,再考慮小孩。
3.先社保,后商保。
社保由企業或政府分擔繳費,是性價比最高的保險,應優先參保。
4.先生存,后生活。
先通過意外險、重疾險和壽險這些對“生命”的保障,再購買醫療險、教育保險、養老保險這些對生活質量的保障。
二、重點說兩個原則。
1.先大人后小孩。
這句實際上要說的意思是:優先為家庭的經濟支柱投保。具體來說,是按照家庭成員的經濟貢獻度來決定投保順序和保費。
這么做的原因是,人不可能不遇到風險,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概率,一旦經濟支柱發生不測,家庭收入變化,其他家庭成員的生計或短或長會受影響。為經濟支柱投保,要實現讓保險賠付可以替代經濟支柱一定時間的收入,留給家庭足夠的時間應對。這個時間是因人而異的,但基礎是要覆蓋全部家庭債務。
家庭支柱是家庭的保障,父母是孩子的保障。給他們買保險的意圖是“一旦風險來臨,讓保費成為保障”。當然,除了騙保,買保險的人其實都不希望保單生效。
2.先保障后儲備。
所謂保險,就是保證萬一風險降臨后還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既然保障是保險的核心,老班覺得應當從下面兩方面來考慮優先順序:(1) 風險對經濟的危害程度,(2) 除保險外應對危害的替代方案。
說通俗點兒:某種風險一旦發生(不管概率多低)將對家庭造成多大的損失和未來會承擔多久的財務壓力?我們自身應對這個問題的可選方法有多少?損失越大、替代方案越少的風險,優先級最高。
按照這個思路對風險排序:身故(家庭直接失去主要經濟來源)、殘疾(失去勞動能力,影響收入)、重大疾病(開支大幅增加、收入減少)、財產損失、衰老和成長(漸進性的)。你可以發現,子女教育金或養老金的儲備,不一定借助保險實現,合理的資產配置或者職業進步帶來的資產增值就可以實現。先保障后儲備,就是這個意思。
- 哈佛商業評論(增刊):剛晉升的管理者——這些坑別跳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19年第8期)
- 哈佛商業評論(增刊):拒絕成為愚蠢的老好人,要做聰明的“給予者”
- 對話:拉斯·特維德(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25期)
- 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東方管理學
- 雪球專刊199期:2018年中特輯:賺錢那些事
- 客戶洞察新思維(《哈佛商業評論》2016年第9期)
- 商業周刊·中文版:焊槍、代碼與年輕人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32期)
- 《商界》2022年第1期:下一站:商業航天
- 《商界》2018年第6期:營銷大遷徙
- 平臺競爭法則(《哈佛商業評論》2016年第4期)
- 《北大金融評論》2020年第4期:全球收入不平等,金融何為?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2年第05期)
- 經濟學課件XV:軟預算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