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爸爸財富大趨勢
- (美)羅伯特·清崎 莎倫·萊希特
- 10633字
- 2018-12-29 19:06:30
第9章 完美風暴
我看過著名影星喬治·克魯尼主演的《完美風暴》。影片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講的是一艘漁船在遭遇了一系列惡劣天氣之后最終沉沒的故事。換句話說,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如果連番遭遇各種惡劣天氣,漁船的命運將會怎樣。從很多方面來說,2000年都可以看做一種“完美金融風暴”的開始。
2000年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是非同尋常的一年。400多年前,一位預言家曾經說過,第三個反對基督的人將在1998年出現。現在很多人認為,本·拉登可能就是預言家口中的那個人。你或許還記得“電腦千年蟲”,據說它有可能讓整個世界癱瘓。我還聽到有人講,2000年是世界末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許的確如此,至少對于我們過去熟悉的世界是這樣的。
我已經介紹了從固定福利型退休金計劃到固定繳款型退休金計劃的重大轉變。固定福利型退休金計劃是工業時代的退休金計劃,而固定繳款型退休金計劃是信息時代的退休金計劃。現在很多人都開始認識到,信息時代的規則和工業時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不同。例如,在工業時代,有所謂的工作安全和對公司的忠誠度。而在信息時代,員工的工作安全和對公司的忠誠度都已經降低了。在工業時代,員工越老越吃香。在信息時代,情況則恰好相反,尤其是在科技領域。從工業時代末期到信息時代的過渡,進一步加劇了即將到來的完美金融風暴。
全世界的海員都熟悉這句話:“晚上天色紅,海員樂呵呵;早上天色紅,海員急煞煞。”我在美國商船學院獲得了學士學位。正如諾亞有建造方舟的遠見,美國商船學院(它是一所培養商業船只指揮人員的學院)也一直要求學員們時刻警惕天氣變化的預兆,注意天氣的細微變化。這些訓練讓我即使身處商界也獲益匪淺。
我認為,很多人不能預見即將到來的變化,是因為他們無法看到工業時代與信息時代的區別。正如很多人不了解固定福利型退休金計劃與固定繳款型退休金計劃的區別一樣,很多人也注意不到現在雖未出現,但是即將到來的變化。
在任何風暴,比如颶風,來臨之前,人們在岸邊就能感覺到風、水和空氣的變化。如今,我們就有類似的感受。很多人都覺察到了這種變化,但還沒有多少人能確定風暴的方向、強度以及準確的登陸地點。不過,如果我們身處岸邊,大概就能明白我們需要采取一些和以往不同的措施。
下面就是我看到的一些讓我非常擔憂、驚訝和興奮的變化,這些變化將推動完美風暴的來臨。
變化一:無數人在年老時陷于貧困
二戰時出生的那一代人擁有穩定可靠的工作,在年老時還享有退休金和醫療保險。從嬰兒潮中出生的那一代人開始,一切都改變了。盡管我們已經感受到風力的變化,感受到安然公司丑聞所引起的市場情勢變化,但我認為這次風暴的全面爆發將在2025年前后,也就是大約在《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通過50年之后。2025年,數百萬在嬰兒潮中出生的人將步入80歲大關,此時他們囊中空空,上帝留給他們的時間也所剩無幾,他們正處在一生中最需要醫療保健的時候。然而到那個時候,政府的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計劃可能已經破產,如何照管這些貧窮的老人可能就會成為后來人要面對的嚴峻的財務挑戰。
變化二:醫療費用將會上漲
2000年,股市和共同基金暴跌,醫療費用卻上漲了17個百分點。如果再考慮到很多醫護人員可能也要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了,而那個時候在嬰兒潮中出生的一代人卻急需他們的服務,這又將成為風暴來臨的一個原因。
變化三:恐怖主義將會加劇
2001年9月11日,我和妻子金正在羅馬的一家飯店登記入住。服務生將我們的行李箱放在地上,拿著遙控器,打開了電視機,突然他失手將遙控器掉在了地上。我和金看到了我們后來無數次在電視上看過的畫面——兩架大型客機撞向紐約世貿中心。因為電視臺用的是意大利語,所以我們聽不懂電視評論員在說什么,但服務生能聽懂。他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半天說不出一句話。后來,我們將電視調到了英語頻道,這才意識到多年前被人預言的事件終于發生了。
之所以說有人預言了這件事,是因為一本書——《偉大的猜想》,作者是詹姆斯·戴維森和洛德·里斯莫格,我推薦大家看一看。書中講到美國即將遭遇大蕭條。該書第一版在1993年面世,恰好在世貿中心第一次受到恐怖襲擊之前。書中有很多預言,其中不少已經變成了現實,盡管有些預言的時間并不十分準確。我過去也讀過一些他們預言未來的書,他們的很多預言也都變成了現實。
在《偉大的猜想》中,戴維森和里斯莫格指出,恐怖主義由于成本低廉,在未來可能會有所加劇。武裝一個恐怖分子用不了多少錢,科隆比納中學事件、炭疽信件
、城市流氓、種族沖突、南美洲的毒品加工廠,當然還有本·拉登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恐怖主義在全世界蔓延,它讓人們非常害怕,媒體也一直在報道這些。即便什么都沒發生,恐怖主義也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人們對恐怖主義的畏懼,就足以使其產生同實際的恐怖打擊一樣的效果。每當我聽到政治領袖警告民眾恐怖主義的威脅正在上升,我就知道恐怖主義又贏了,因為政客們的警告無異于在為他們作宣傳。正如戴維森和里斯莫格所說的,恐怖主義的成本很低,而且會不斷蔓延。即便我們摧毀了本·拉登和他的網絡,還是無法消滅恐怖主義的源頭。
“9·11”事件后一個月,美國一家電視臺的主持人采訪了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反恐專家。主持人說我們轟炸了阿富汗,所以美國現在很安全。那位反恐專家馬上反駁道:“對于美國來說,這場恐怖襲擊只是個開始。”
那位主持人接著說:“但是,你們以色列已經好多年沒發生劫機事件了,我們會借鑒你們的經驗來制止和預防劫機事件的發生。”
“是的,我們確實成功地制止了劫機事件,但是我們無法制止恐怖主義。如今在我們那里,恐怖分子用炸彈襲擊購物中心、夜總會還有其他人口密集的地方。”這位反恐專家接著說,恐怖主義的新動向就是偷取部隊的制服和裝備,然后去擁擠的購物中心假扮保護顧客的人,騙取他們的信任,然后襲擊他們。反恐專家最后說:“恐怖分子的這種做法,給人們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那就是我們的衛兵和警察都有可能是恐怖分子。現在,他們不再相信任何人,在哪里都不覺得安全,在美國也可能會出現同樣的情況。我乘飛機的時候,總是會被喊出來,接受搜身、測試和檢查。我記得只有違法的人才會被那樣對待。現在,每次乘飛機,我們都會被當做可疑的恐怖分子而不是守法的乘客。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每個人都被當做了恐怖分子,這意味著真正的恐怖分子已經贏了。”
1920年,一輛滿載炸藥的卡車停在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摩根大通銀行的前面。卡車爆炸造成了嚴重的傷亡。如果你現在去紐約,還可以看到附近建筑物上殘留的疤痕。這起爆炸案的元兇一直沒有抓到。這不是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襲擊,也絕不是最后一次。
恐怖主義的范圍不斷擴大,購物中心、餐館、學校運動場館、教堂、辦公大樓等都會受到影響,就像此前所有與航空業有關聯的商業活動都受到了影響一樣。恐怖主義成本低廉,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強悍的恐怖分子,根本不必去國外物色人選。恐怖主義最大的問題就是恐怖心理,而這種心理狀態在信息時代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勝過了以往任何時期。也就是說,盡管恐怖主義一直都存在,但在信息時代,恐怖主義的威力大得多。
變化四: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正處于經濟衰退和崩潰的邊緣
很多人都還記得,幾年以前,日本還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方面最耀眼的明星。成千上萬的美國人開始學習日本人的企業經營模式。突然,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一切都變了。
同樣的事情會在美國發生嗎?很多美國人非常不喜歡這個想法,但也有一些人并不那么確定。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從曾經是世界經濟發動機的日本的突然衰退中吸取一些教訓。其中一些教訓就是:
第一,日本的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期陸續到了退休的年齡,與之相對,美國的嬰兒潮中出生的人將在2010年開始退休。到那時,美國的退休人口將會給經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會不會出現與今天的日本類似的情況?
第二,控制日本政府的統治階層年齡偏大。可問題是,到了2010年,誰來控制美國?已經年邁的那批嬰兒潮中出生的人,能夠像日本的老人那樣控制政府嗎?如果這些人退休之后仍然控制著國家,那么增加稅收以滿足他們生存需求的法案就有可能獲得通過。可如果增加年輕一代的稅務負擔,美國的經濟就有可能下滑,速度可能還會很快,因為有不少企業可能會轉移到稅收相對低廉的國家和地區。
第三,日本的傳統經濟文化反對變革。在日本有一種說法——土著就是指那些在島上生活了500年以上的族群。日本的問題之一,就在于那里的人們在一塊土地上生活了數千年。它的文化基礎讓任何改變都費時費力。
除了印第安人,大多數美國人并不是土著居民。這就意味著美國不會像日本那樣,需要對付數千年的文化傳統。然而,即便大多數美國人不是土著居民,人們仍然可以從很多變化和適應太慢的例子中得到很多教訓。你可以看到,在經濟上落伍的人,其實常常是那些固守舊有的思維模式和處世方式的人。我們可以從土著居民和他們的文化中受到很多啟發,不論好壞。
第四,日本人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工作勤奮、團結協作、儲蓄率高。美國人也希望具備這些美德,并把它們教給下一代。不過,即便擁有這些美德,日本還是無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退,為什么呢?
作為一個第四代日裔美國人,我非常熟悉日本和美國的文化。我可以舉出日本人與美國人的最大不同。在日本文化中,人們非常愛面子,丟臉是非常恥辱的事情。丟臉和失敗成為日本人切腹自殺等行為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在日本文化中,死亡甚至要比丟臉更容易接受一些。
在美國就不是這樣。1986年《稅收改革法》通過之后,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房地產化為烏有。那個法案改變了要求,取消了一些讓房地產增值的虛假稅收優惠。接著,股市、房地產市場、儲蓄和貸款都迅速下滑。聯邦政府沒有緊緊抓住股價過高、過分杠桿化的房地產市場,而是積極插手,讓一個即將破產的行業(儲蓄和貸款行業)迅速破產。
聯邦政府的機構——美國資產重組托管公司成立了,它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房地產低價出售。也就是說,美國政府認識到自己犯了錯誤,致使國家遇到了麻煩,所以他們想盡快處理掉這些房子。日本政府卻一直沒有那樣做,雖然他們也想采用這種解決方式,但是他們的銀行還是緊緊抓住自己貸款的很多房地產業不放。他們不愿意承認自己犯了錯誤,還想繼續挽回面子,希望數年之后自己投資組合中的房地產能夠升值。
也就是說,他們緊緊抓住手頭的房子不放,而不是盡快清理掉它們。盡力挽回面子的心態,使得日本銀行、政客以及人民在世界面前蒙羞了。盡力挽回面子的心態,破壞了日本經濟,破壞了受過良好教育、工作勤奮、團結協作、儲蓄率高的日本人的經濟,盡管日本人身上的很多品質值得全世界學習。如果美國不能從中吸取教訓,就很有可能步日本的后塵。
我曾經寫過,儲蓄者與投資人的區別就如E象限人與I象限人的區別一樣。E象限人與I象限人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后者懂得如何迅速控制自己的損失。專業投資人不怕承認自己犯了錯誤,他們要的不是面子,而是金錢。當他們投資了一項不好的資產時,他們會盡快處理掉,即使這樣會讓他們損失一些錢。我看到過很多并不能算是真正投資人的人,他們投資一個項目之后,不管其價格跌到什么份上,都牢牢抓住不放,就像很多安然公司的員工。忠誠和堅韌是雇員的美德,但是對于投資人則相反。一個真正的投資人對于任何投資都不會一直鐘情下去,如果投資項目情況不妙,他們就盡快把它處理掉,繼續尋找更好的投資。我看到過很多普通投資者,他們的做法和日本人完全一樣。他們不愿承認自己犯了錯誤,而是死死抓住自己的投資不放,直到最后全部賠光。
很多投資失敗的人都不愿承認自己犯了錯誤。多年來,我經常聽到他們說下面這些話(我也曾經這樣對自己說過)。股價下跌時,我聽到他們說:“這只是一次微調,過不了多久肯定會反彈。畢竟,長遠來看,股市還是一直在走高。”等那只股票跌到最低點,他們又會說:“只要你不拋掉,就不會有損失。我要繼續持有這只股票,等它反彈時再賣出去。”或者說:“一旦股票開始賺錢,我就馬上賣掉它。如果它沒有賺錢,我就繼續持有。”如果股票連續好幾個月都在下跌,他們又會說:“我打算長線投資。”當我聽到不同國籍的人說出諸如此類的話時,就會想起日本人的個性特點——看重表面的聰明、正確,拼命保全面子。說起來也很有意思,美國人現在好像也在逐漸變成這種好面子的民族。
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專業的投資人,就要像美國人那樣迅速處理損失,而不要像日本人那樣寧愿去死也不愿丟面子。賠錢并不是什么丟臉的事。賠錢、失敗主要是由于自大與無知,而自大與無知的人隨處可見。
請牢記富爸爸教給我們的贏家和輸家的區別:“輸家扔掉了自己贏家的一面,緊緊抓住自己輸家的一面不放;贏家扔掉了自己輸家的一面,緊緊抓住自己贏家的一面不放。”對富爸爸來說,那是他生活的黃金法則之一。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明白了這個法則對于我來說有多么珍貴,尤其在我違反它的時候,它的意義就更加明顯了。我看到很多人在違反這個法則,死死抓住已經失敗的工作、企業、婚姻、朋友、投資、思想等不放,就是為了避免承認錯誤。在美國,我們不叫它保全面子,而叫它自欺欺人,叫它愚蠢。
變化五:中國將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經濟體
當經濟位居世界第二的日本處在衰退邊緣的時候,中國開始向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目標邁進。美國的經濟在萎縮,但中國的經濟卻一片繁榮。據估計,在2020年左右,中國有望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正如2002年5月6日《商業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中國擁有世界21%的人口,這幾乎等于擁有無限的人力資本。現在,中國打開了國門,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它的經濟影響力才剛剛開始嶄露頭角。
所有的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終將引發一場金融界的完美風暴。正當美國嬰兒潮中出生的人開始步入老年之時,中國的繁榮卻將達到頂峰。中國的崛起、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新興技術,一定會帶來一個全新的世界。可以肯定,美國以及全世界的貧富差距將會進一步加大。那些緊隨世界變化的人,將會變得前所未有的富有;而那些不能適應世界變化的人,將會在經濟和專業上變得更加落伍。
1271年,一個名叫馬可·波羅的年輕人來到中國。他發現中國是一個工業和貿易都很繁榮的大國。當時,歐洲國家剛剛步入商業世界。毫無疑問,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之后,歐洲就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強。1492年,哥倫布向西航行,希望尋找一條前往亞洲的最短路線,從此以后,世界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6世紀,西班牙通過劫掠南美洲的黃金,迅速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接下來,世界經濟強國的桂冠就在歐洲國家間傳遞,從法國到荷蘭,再到英國。從17世紀到20世紀,美國并不發達,只能算一個第三世界國家,一個充滿了投資風險的國家,就像現在的中國。1920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世界經濟強國的桂冠傳到了美國。不過今天,在歷經多年之后,中國統領世界的時代看樣子又要來臨了。龐大的勞動力資源、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以及各種嶄新的技術——誰知道將會發生什么?
2001年,我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正當美國開始對阿富汗進行復仇式的轟炸時,小布什總統卻不在白宮。他在哪里呢?是在阿富汗前線鼓舞士氣嗎?不,他在中國,與一些企業界的領袖,比如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惠普公司的卡莉·費奧莉娜在那里討論商業發展,而不是戰爭。如果我當年30歲,而且正在考慮是否在一家公司長期做下去的話,我可能會憂心忡忡。為什么呢?因為他們討論的主題是:“任何在美國生產的東西,將來都可以放到中國生產。”這對于追求工作安全的美國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和生產線上的工人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每次去中國旅行,我好像總是能聽到羅斯·佩羅的話:“美國南部邊界的喧囂都是來自工作的。”他的意思是,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簽訂之后,美國人就把大量的工作機會讓給了墨西哥人。未來幾年,這種來自工作的喧囂還會越來越大,但并不是從墨西哥傳來,而是從中國和其他國家傳來。在那些國家,高新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地傳播,勞動力成本低廉,又有很多聰明的年輕人,他們渴望致富,渴望過上美國人現在過著的好生活。
1805年,威廉·普萊費爾寫道:“一個基本的結論是,財富和權力從來不會長久地停留在某個地方,它們總是在地球上四處游走,就像一支商隊。它們所到之處,遍地都是生機和希望。它們在的時候,一切總是欣欣向榮,物質資源極為豐富;它們離開之后,留下的總是滿目瘡痍、一無所有和貧瘠絕望。”
我們都聽過這種說法——富不過三代。也就是說,第三代人對于先輩辛辛苦苦掙來的財富并沒有感激之心,他們不是擴大投資和創造真正的財富,而是貪圖安逸和舒適的生活,盡情享樂,這樣下去他們家族的財富很快就會喪失殆盡。第三代人為什么還要努力學習和工作呢?畢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已經努力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們可以給孩子任何想給的東西。孩子們也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容易一些,于是他們簡單地想去上學,謀得一份高薪職位,擁有漂亮的房子和車子,然后將錢投入股市,等到股價上揚,他們就大賺一筆。我們是不是也抱著同樣的希望呢?假設每代人之間的年齡差距是25 歲,那么,自從1920 年以來,美國人已經到了第三代或第四代了。嬰兒潮中出生的那一代人,就是1920 年以來的第三代美國人,他們是不是曾經揮霍掉了大量財富呢?是不是已經到了財富和權力決定離開美國的時候了呢?
變化六:世界人口將繼續老齡化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理論:數百萬年之前,宇宙中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毀滅了地球上的恐龍。如果日本的經濟改革沒有或者沒有很快發揮作用,日本可能就會成為與世界經濟體系相撞的金融小行星,從而毀滅很多“金融恐龍”。我的一位日本朋友是一位經濟學家,他說日本在2006年破產的幾率是50∶50。如果這是真的,整個世界金融體系就會一片混亂。
這就是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正如我們所了解到的,日本人生來就是省吃儉用、積極儲蓄、努力工作的民族。如果他們的經濟發展放緩,他們就可能削減消費,同時更加努力地工作,試圖通過增加出口來解決財務問題。那就意味著他們可能會大幅降低所有產品的價格,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會為了保持競爭力而降低產品價格。最后出現的情況就是,世界上很多人的薪水都會隨之降低。
即便日本不破產,它的經濟也會面臨與美國、法國、德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人口嚴重老齡化,青壯年勞動力數量不足。日本、德國和法國這三大經濟體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將對美國經濟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將工人和退休者的數量看做資產和負債,那么人口老齡化問題就可以用下面的圖表表示:
在工業時代,工人的數量大于退休者的數量。當我們進入了信息時代,退休者的壽命延長,如何照顧老人就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
中國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中國的挑戰是計劃生育政策,這是他們在不久的將來需要處理的問題。
過去,一對夫婦在年老后可以指望自己的孩子和孫子照顧自己,但不久以后,他們的“獨苗”孫子就可能要贍養父母(2人)和祖父母(4人)。如果將這種政策沿襲到下一代,如果這對夫婦只有一個曾孫,那么他就需要贍養父母(2人)、祖父母(4人)、曾祖父母(8人)。這是多大的經濟壓力啊!
新加坡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那里的人口出生率非常低,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出資鼓勵人們多生孩子。另外,新加坡也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子女必須出錢贍養父母。也就是說,如果子女沒有贍養父母,就有可能被送進監獄。
變化七:華爾街已經陳腐過時
在占據了世界經濟舞臺多年之后,實體的交易場所已經過時,例如紐約證券交易所,它很快就將成為歷史了。現在,我們已經將股市搬到了虛擬的網絡空間。隨著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都可以上網并認識到在網上也可以買賣股票,很多網上交易商開始帶著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和來自股市的即時報價信息在網上進行交易,未來的證券交易場所就是這種虛擬的網絡空間。
2002年2月25日,《商業周刊》的封面文章標題是《被出賣的投資者》,標題下面寫道:“20世紀90年代,一批新的投資者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現在,他們中的很多人感到自己被華爾街、公司、會計師和政府誤導了。”文章正文中說,一些投資者向經紀人提出了341項集體訴訟,要求經紀公司賠償140億美元,他們創下了歷史紀錄。他們“指控經紀人為了從原始股分配中獲得回扣,提供具有誤導性質的招股說明書,而人們對于不良建議的抱怨也在急速攀升”。其實,“被出賣的投資者”這一標題并不準確,“陳腐過時的投資者”可能更為恰當一些。通過傳統的經紀人和經紀公司買賣股票和有價證券的體系,就像一只工業時代的霸王龍。現在,如果你有一臺可以上網的筆記本電腦,就足以擊敗來自華爾街和世界各地的落伍的投資者。現在,不僅股市可以搬到虛擬的網絡空間,投資者也可以。
變化八:大公司將失去公眾信任并破產
《商業周刊》2002年5月6日的封面文章是:《公司管理的危機——過高的薪水、軟弱的領導、腐敗的分析師、自滿的董事會、可疑的會計賬目,如何改革這個體系?》文章中寫道:
最新一波的懷疑論可能是源于安然公司的丑聞,但是隨著公司的不當行為和錯誤決策一次次地被披露,最近10年來企業在繁榮的經濟形勢下建立起來的信用可能會有所動搖,懷疑和不信任會進一步蔓延。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指控、犯罪答辯、政府措施、財務重報、罰款等只會讓人們認為,這個體系天生就是不公平的。
從很多方面來說,安然公司與其交易伙伴安達信會計公司是一個特例,是一場“完美風暴”。在這次丑聞中,貪婪、過分的疏忽,以及徹底的欺騙一起毀掉了這兩家非常大的美國公司。不過,這些道德方面的問題已經在頂尖的藍籌股公司中蔓延開了……
資本主義的誠信原則岌岌可危。
值得注意的是,“變化八”中引用的這篇《商業周刊》的文章是在最后定稿前加進去的,那時我已經將本章的題目定為“完美風暴”了。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也用了同一個詞。或許,我們的確應該對此多加小心!
“雞窩”外的生活
1974年,我必須為自己作個決定:是步窮爸爸的后塵,還是走富爸爸的路子。當時,富爸爸向我提了個建議,幫助我作出了最后的決定。他說:“當你爸爸建議你重返學校拿碩士學位,以便找到一份更好、更安穩的工作時,他實際上是在談論‘雞窩’內的安全。肯定會有很多人認為你爸爸的建議很好,因為他們也在尋找‘雞窩’內的安全。很多人想要的是一份安穩的工作,穩定的薪水,豐厚的福利以及有保障的退休金。那是一種‘雞窩’內的生活,而我建議你走出去,面對‘雞窩’外的生活。你要從這兩者之中作出選擇。我13歲的時候,就不得不面對‘雞窩’外的生活,到現在我已經在‘雞窩’外奔波了一輩子了。你今天也要面臨這種選擇,你要選擇是在‘雞窩’外生活,還是在‘雞窩’內生活。相信我,這兩種生活完全不同。”那一年,我選擇了“雞窩”外的生活。
1979年,我面臨再一次的選擇。正如大家了解到的,我當時一無所有,沒有錢,沒有工作,也沒有棲身之處。在我申請那份薪水很高的銷售經理的職位時,“雞窩”對我充滿了誘惑。但我最終還是鼓起勇氣堅持了下來,拒絕了那份工作,其動力之一,就是富爸爸關于“雞窩”的小故事。
我又用了15年的時間,才感受到“雞窩”外的生活有多么舒適,但我仍然要說這個實踐過程是值得的。現在,每當我聽說有人失去了工作、退休的積蓄、房子和對未來生活的希望時,我就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富爸爸的有關“雞窩”的小故事。我知道,“雞窩”外的世界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很可怕的。沒有工作,沒有錢,機會也少得可憐。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雞窩”外的生活是充滿激情、樂觀向上的,而且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我和我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似乎總在閱讀一個又一個悲慘的故事,但在我們的世界里,還有更多的金錢、更多的機會以及前所未有的樂趣等著被發掘。在我看來,這中間的區別只是你到底是從“雞窩”外還是“雞窩”內看世界的問題,或者說也僅僅只是聽從什么人的建議的問題:你是聽從“雞窩”里的人的建議,還是“雞窩”外的人的建議?的確,就像人們常說的那句話:“關鍵是看你站在哪里。”
1974年,我選擇了到“雞窩”外生活。在我作出決定之后,富爸爸對我說:“‘雞窩’外面到處都是說謊者、騙子、娼妓、懦夫、白癡、失敗者,也經常會有圣人、勇士、品德高尚的人、勝利者和天才。如果你選擇了‘雞窩’外面的生活,你就必須學會跟所有人打交道,因為只有和他們接觸之后,你才能了解他們。”也就是說,在“雞窩”外我每次和人打交道,都會有人裝出圣人、勇士、品德高尚的人、勝利者和天才的樣子來。有時候,不論結果怎樣,在打交道的過程中,你都會知道自己接觸的人到底是不是說謊者、騙子、娼妓、懦夫、白癡、失敗者,或者是不是貨真價實的圣人、勇士、品德高尚的人、勝利者和天才。
富爸爸進一步向我解釋,很多人畢業之后,就會去大公司或政府機構找一份安穩的工作,那是為了尋找一個讓自己免受現實世界傷害的地方。他們投資的時候,同樣會尋找讓自己免受現實世界傷害的項目。因此,近幾年來共同基金才會成為重要的投資工具。我的朋友羅爾夫·帕特擁有MBA學位、CPA資格,曾經在銀行當產品經理,他說過:“人們喜歡共同基金,是因為他們認為共同基金是干凈的。很多投資新手都覺得共同基金很安全,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基金經理能夠清掃掉現實世界的許多細菌和塵埃,給自己一個安全可靠的投資項目。”
在安然公司發生丑聞和許多藍籌股公司破產之后,很多投資者意識到,“雞窩”里的生活開始變得有些像“雞窩”外的生活了。可問題在于,很多人并沒有準備好應對“雞窩”外的生活,于是,我們開始向一場巨大的股市災難緩緩靠近。
《商業周刊》的文章《被出賣的投資者》講述的是一個身處股市的投資者希望政府能夠加強管理,從而保護像自己一樣的人。可以預見,那些明知自己被出賣但又自作聰明的投資者仍將留在股市,他們在退休之前會出售共同基金,并牢牢抓住他們最了解、最信任的現金。當這一切發生的時候,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股市崩盤就會爆發,那些生活在“雞窩”外的人將發現生活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樂趣。不幸的是,那些仍然生活在“雞窩”里的人會發現,現實生活太恐怖了。
很多人將2000年定為世界從工業時代走向信息時代的門檻,這種轉變正是讓股市和我們的生活跌宕起伏的原因。當完美風暴的風力逐漸加大,“雞窩”里的一些人開始撣去簡歷上的灰塵,動身尋找新的“安全”工作。還有的人緊緊抓住原有的工作不放,雖然他們很怕打開自己的退休金賬戶報表。也有很多人可能會發現自己不得不離開“雞窩”,因為他們被解雇了或是找不到工作,內心充滿了恐懼,因為他們沒有接受過能支持他們生存下去的財商教育。當颶風的怒吼嚇倒大多數人的時候,一些“雞窩”外面的人卻隨風起舞,甚至開起了颶風派對。我們將在本書的下一部分繼續討論如何為未來做準備,不論你是生活在“雞窩”里還是“雞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