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所來徑:崔永慶參事文集
- 崔永慶
- 1486字
- 2019-01-01 06:32:32
灌區糧食生產能力下降值得注意
寧夏引黃灌區以其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的自流灌溉條件、長期精耕細作培育的豐饒土壤條件和農作傳統經驗,糧食單產高,生產優勢明顯,歷史上一直是西北的糧倉。1958至1972年統計,平均糧食總產量占全區糧食總產量的55%,糧食收購量占全區的70%,1973年國家確定寧夏引黃灌區為全國商品糧基地之一。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寧夏引黃灌區10個縣(市、區)中已有9個縣(市、區)建成為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糧食生產能力大大提高,灌區糧食總產量占全區的比重穩定地提高到70%以上。使全區人均糧食占有水平躍居全國前列,為全區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世紀之交,在農業進入新階段的戰略性結構調整中,由于價格等因素的影響,糧食生產形勢發生了明顯的逆轉。灌區的糧食總產量由1999年的215.6萬噸下降到2003年的178.7萬噸,減幅達17.1%。即使在全區糧食大豐收的2002年,灌區的糧食總產量不但比1999年低6.7%,還低于近年來平收的2001年。灌區糧食總產量占全區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73.6%,下降到2003年的66.1%(2002年為66.6%),下降了7.5個百分點。而且在糧食品種的構成上,又突出表現為主要作為口糧消費的小麥和水稻產量的降低。1999年灌區麥稻總產量128.2萬噸,占灌區糧食總產量的59.5%;2003年下降到82.6萬噸,占總產量的46.2%,下降幅度達13.3個百分點。4年麥稻總產量減少45.6萬噸,減少幅度達35.6%。即使是全區糧食大豐收的2002年,灌區麥稻總產量113.8萬噸,還比2000年和2001年占總產量的比重各下降3個百分點。
灌區糧食生產形勢的逆轉,反映了綜合生產能力的下降,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1999年,灌區糧食播種面積為534.7萬畝,以后逐年下降,到2003年糧食播種面積為466.3萬畝,凈減少68.4萬畝,減少了12.8%。灌區糧食播種面積占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的比重由1999年的43%下降到2003年的38.6%。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有結構調整的因素,不可忽視的是耕地面積減少的因素。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區耕地面積2002年比2001年減少78萬畝,2003年又比2002年減少140萬畝。雖然90%以上是退耕還林,按政策規定不作為耕地減少指標,但畢竟減少的還是實際使用的耕地。單就灌區耕地面積減少另作統計,2002年比2001年減少了2.1萬畝,2003年比2002年又減少了9.5萬畝。全區現在實際擁有的耕地面積雖尚未降到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的底線,但壓力已越來越大?;窘ㄔO占地有增無減,且占用優質耕地的比例加大。2003年度計劃占用的耕地指標為2.7萬畝,實際占用了3.54萬畝。而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的難度越來越大,易開發的耕地后備資源已基本用完,耕地后勁不足。
另一方面是耕地生產能力下降。突出的表現是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的降低。1999年,灌區糧食平均畝產量404公斤,以后逐年下降,到2003年為383公斤,下降了5.1%。其中小麥和水稻的平均畝產量也呈逐年下降之勢,分別由1999年的344公斤和627公斤下降到2003年的277公斤和529公斤,各下降了19.4%和15.6%。耕地生產能力下降主要是種糧效益降低而致的管理松懈和投入減少。據統計資料顯示,全區每畝耕地施用化肥的折純量2001年為16.7公斤,2002年減少到13.7公斤,減少了18%。在年度耕地占補中,新增的開發、整理和復墾的耕地,其生產能力自然也比較低,這也是表現出來的耕地生產能力下降的一個因素。
據有關部門研究,2010年以前,全區糧食安全的年生產量指標是270~280萬噸。這個指標正好是全區1998~2003年的糧食平均總產量。達到這一全區總量的灌區糧食總產量是200萬噸以上。該研究還表明,達到這一糧食產量安全指標的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的警戒線是1100萬畝。與灌區糧食總產量200萬噸相應的播種面積則應保持在500萬畝以上。顯然,灌區無論是糧食總產量,還是糧食播種面積,2003年都已滑落在安全警戒線之下。而且,這種趨勢是1999年以來逐年形成的,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和警惕。
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建立、健全全區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區域糧食安全是全局糧食安全的基礎。我區現在的糧食生產水平總體上雖處于安全水平之上,但從中長期看,人增地減和居民糧食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趨勢不會改變,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必須高度重視的大事。中央要求日常的糧食安全應由地方政府負責,依據這一要求精神,應進一步統一各級領導的認識,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建立起包括糧食生產的總量、播種面積、國家和農民儲備量等調控指標在內的高效的全區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二、嚴格耕地保護
各地的土地利用規劃可否在政府研究后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以嚴格加強土地利用管理。劃定的基本農田,要落實到地塊。決不允許在基本農田里挖魚塘、種樹和建畜圈。完善征地的制度和程序,嚴格控制征地規模,特別要嚴格控制征用耕地,落實好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包括嚴格的耕地糧食生產力補償制度。灌區的耕地大部分是經歷近2000年的人為灌溉和精耕細作而培育出來的優質良田,是寧夏的精華之地,更應十分珍惜并嚴加保護。通過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確保穩定的糧食播種面積。
三、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和服務
加強和落實對種糧農民的扶持和服務(稅收、補貼、收購價格、貸款、科技等),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通過加強管理和增加投入,恢復和提高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在組織引導貧困山區發展勞務經濟的同時,要采取綜合措施促進灌區勞動力轉移,以利于灌區種糧農民擴大經營規模和提高效益。
四、建立高效、準確的農村資源、經濟和社會信息系統
這個系統要特別強調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切忌失真。同時要有對重要問題的前瞻性、預測性分析。為領導的宏觀決策和市場經濟發展服務。
2004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