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所來徑:崔永慶參事文集
- 崔永慶
- 435字
- 2019-01-01 06:32:29
寧南丘陵山區生態環境建設與農牧業發展調研報告
為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和西部大開發要加快生態建設步伐,爭取十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精神,按照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確定的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方針,作為對寧夏中部干旱帶生態環境建設及農牧業發展調研的后續,又對南部丘陵山區(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生態環境建設與農牧業發展進行了調查研究。旨在深化對該區域自然和社會經濟發展新情況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寧南丘陵山區不同生態經濟類型區的發展方向、建設重點和對策建議。
本次調查范圍涉及中部干旱帶以南的四縣一區,包括固原原州區、西吉、隆德、彭陽、涇源縣(海原縣已列入中部干旱帶)。南部丘陵山區氣候、地貌較中部干旱帶復雜,調研中,以地形、地貌和降雨量作為主要分區依據,劃分不同的生態經濟類型區。調研采取典型調查與全面統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本次調研除形成此綜合性調研報告外,還形成了《寧南山區生態環境建設調研報告》、《寧南山區水資源調研報告》和《寧南山區畜牧業發展調研報告》三個子報告。
一、自然經濟狀況概述

與吳冠英、張雄智等專家調研草原問題。
調研范圍涵蓋的固原市原州區和西吉、隆德、彭陽、涇源四縣,土地面積1.13萬平方公里,人口152萬人,分別占全自治區的22%和27%,其中回族人口占50%。該區域屬于黃土高原,海拔較高,地形復雜,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河谷、川地呈帶狀交錯分布。因長期受水流切割和風蝕的影響,溝壑縱橫,地面支離破碎,生態條件十分脆弱,是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有名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
(一)生態與經濟的歷史演變
寧南丘陵山區在6000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是中華民族在黃河中上游繁衍生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森林茂密,草場遼闊,秦代還呈現出“水草豐美,土宜產畜,牛馬銜尾,羊群塞道”的繁榮景象。由于歷史地理和人文環境的影響,作為中原農耕文化輻射末稍的固原地區,始終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融合、沖撞地區。但游牧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局面,除個別時期外,一直延續到明朝。即使是明初,固原作為全國的養馬基地,也曾有過“秋風苜蓿萬馬肥”的畜牧發展盛況。自明朝中期以后,戍邊屯墾日盛,開始大量毀林毀草開荒,屯田規模曾達到120萬畝。到清代實行了“招民開墾,按畝收租”, “孳生人口,永不加賦”的政策,更大地推進了當地人口與墾植業的快速發展。至民國時期,大面積草原已不復存在,固原地區耕地面積達670萬余畝,人均占有耕地14畝,畜牧業比重已下降到13%。一個以森林草原和畜牧業為主要特征的生態經濟系統破壞殆盡,被農田和種植業為主的單一農耕經濟結構所代替。植被的破壞,使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為滿足人口急劇增長對糧食和燃料的需要,進一步墾荒毀林,草原與林地大幅度減少,從1960年~1975年僅十五年時間,六盤山天然次生林面積就減少了14.2%。種植業也進一步轉向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發展道路,畜牧業片面追求存欄數量,效益低,草畜失衡,使本來就比較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到更為嚴重的破壞,水土流失與干旱等災害加劇,農業和農村經濟陷入與生態環境互為因果關系的惡性循環之中。
(二)山區建設的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對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十分關心和重視。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組織過一次大討論,當時各派學術思想十分活躍,有水派、土派、林派、草派之爭。1980年春,鄧小平同志對這場大討論的報告曾作了明確的批示:“把這里搞成畜牧基地和林業基地,要用飛機種草種樹”。同年4月,國家科委、農委、中科院根據小平同志批示和專家意見,提出了關于“加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盡快建成牧業基地和林果基地”的報告,這既是這次大討論的總結,也是黃土高原建設方針的高度概括。為了貫徹小平同志的批示,當時中央主要領導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了“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窮致富”的戰略抉擇,這對我國黃土高原的治理與建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83年,國家“三西”扶貧建設工程開始實施,一批區內外科研院校所進駐南部山區,建立了固原上黃、陶莊、西吉黃家二岔和彭陽白岔等綜合性研究基點,開展了農林牧結合,生態農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試驗研究,取得明顯成效,為寧南山區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樣板。國家陸續實施了“固海揚水工程”、“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西吉2605生態建設項目”、“4071項目”、“秦巴項目”以及退耕還林(草)等項目,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極大地改善了生產條件。經過20年的自身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寧南山區在上世紀末已整體實現了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2002年的1168元,人均糧食占有量達350公斤以上。林木覆蓋率提高到12.8%。
(三)問題簡析
寧南山區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生態問題突出是多方面因素制約和影響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
地理區位封閉,地形地貌復雜。寧南丘陵山區地處甘寧三省區的交匯處,遠離經濟發展中心。由于地貌類型復雜,倍受崇山峻嶺、溝壑澗谷阻隔,致使交通信息閉塞,難以惠澤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影響到區內不同地區的物質文化交流,不僅禁錮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變革,也很難形成吸引人才和資金的良好環境。
水資源匱缺,時空分布不勻。寧南丘陵山區屬半干旱雨養農業區,年水資源總量只有7.2億立方米(含海原縣),其中淡水占75%,人均385立方米,畝均80立方米,分別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4%和4%。地區分布不勻,涇河流域土地面積占29%,但水資源總量卻占46.7%;清水河流域土地面積占55.5%,而水資源總量僅占26%;降雨量從南往北也由600毫米以上減為400毫米以下。年際和季節分布十分不勻,變率大,不穩定,正常年與干旱年降雨量相差50%以上,而且是三年兩小旱,五年一大旱;農作物生長季節的降雨只占50%~70%,特別是對產量影響最關鍵的4~6月份僅占15%。另外,降雨量的相當一部分又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現,利用率較低,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的豐欠受雨量的影響很大。雨量充沛的年分,農業豐收,農民的日子就好過一些;而一遇干旱,農業形勢就變得嚴峻,甚至使一年的努力付之東流。盡管多年來在農田水利、水保工程和旱作節水農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農業基礎條件和抗御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災害的能力依然很弱,城市和工業發展所面臨的水資源短缺問題也日益突出。
區域功能定位不準,生態意識淡薄。寧南丘陵山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地質、土壤、氣候、生物條件等決定了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丘陵山地、梁塬溝壑遍布;黃土母質,疏松綿軟,易于沖刷塌陷;海拔較高,氣候冷涼,降雨偏少,生物種類少、生長速度慢,生態穩定性差,自我修復能力弱。而長期以來,由于人口過速增長所帶來的濫墾亂伐(樵)和超載過牧,使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極大地破壞。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扶貧建設項目,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改善生產條件,發展糧食生產,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生態問題并沒有作為第一位要素來考慮。該地區生態惡化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地方還日益加劇。目前反映水土流失的土地侵蝕模數年高達2500噸~8000噸/平方公里,平均5000 t/km2·a,每年沖走表土6000萬噸,造成土地支離破碎,大量表層土壤養分流失,氮磷和有機質流失達120多萬噸。使許多水庫被流沙淤積,喪失蓄洪能力。據測算,本區原有庫容8.6億立方米,現僅剩4.2億立方米,一半庫容被淤積。同時,水土流失還造成溝頭延伸、農田沖毀,使一些土石山區出現“青砂露面”,植物已無法生存。此外,林草面積減少,草場退化,一些動植物資源衰竭,鼠害等加劇也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明顯標志。
人口增長過快,資源承載不堪重負。人口增長過快是制約寧南丘陵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資料分析,本區從1949~2000年,人口增長2.7倍,年均增長2.57%。即使在實行計劃生育期間,人口增長率依然保持較高水平,其中1990年和200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24.2‰和15.8‰,比北部引黃灌區分別高9.3和6.5個千分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超過糧食、油料等食物的增長,與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新增的投入和經濟總量大部分被人口消耗掉。由于人口對資源、環境、生態的壓力很大,已顯露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現實。目前本區人口密度為135人/平方公里,如按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半干旱地區人口承載力為22人/平方公里的標準,已超載5倍多,且仍然呈增長之勢。
二、生態經濟類型區的劃分
加快寧南丘陵山區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發展,不能走過去的老路,也不能套用北部引黃灌區或中部干旱帶的發展模式,必須針對本地區自然地理氣候條件的復雜性,劃分出不同類型的生態經濟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區治理,提高指導的針對性、準確性和可操作性。
本次調研根據影響該區域生態環境和農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確定以地形地貌和降雨量為主要分區依據,并綜合分析其他自然經濟發展狀況和特點,按照地形地貌及氣候特點的相對一致性、主要障礙因素及經濟發展特點的相對一致性和發展方向及主要措施的相對一致性的原則,將南部丘陵山區五縣(區)劃分為三大類型生態經濟區,即:黃土丘陵溝壑生態經濟區、河谷川道生態經濟區和土石山地生態經濟區。
(一)黃土丘陵溝壑生態經濟區
是南部丘陵山區面積最大、分布較廣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類型區域。根據降雨和地貌的不同,以450毫米降水為界又分為兩個區域和黃土丘陵殘塬區。該生態經濟區及四縣(區)42個鄉鎮(包括隆德縣七鄉、彭陽縣十二鄉二鎮、原州區東八鄉和西吉縣的十三鄉的全部或局部地區)。總面積5129.5平方公里,總人口52萬,分別占區域總面積的45.4%,人口的37.6%。人口密度102人/平方公里,在三個生態經濟區中最低;耕地面積265.82萬畝,人均耕地5.08畝,在三個生態經濟區中最多。
本生態經濟區土地資源豐富,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梁、峁、溝壑、殘塬交錯。海拔大部分在1500米~2100米,由北到南呈逐步增高之勢。光能資源豐富,而熱量和降水量則呈緯向分布和垂直分布,分布不均衡且差異十分顯著。該區域最突出的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南部山區的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該類區域。原州區每年僅溝頭溯源性延伸就損失耕地200多畝。其次,土地墾殖率高,生態環境惡劣,土壤貧瘠,生產條件很差,生產水平低下。再次,以農耕為主,廣種薄收,農牧業結構極不合理。
(二)河谷川道生態經濟區
該區域是指分布于清水河、葫蘆河、紅茹河等流域川道的平坦河谷川地區。該區域涉及四縣(區)26個鄉鎮(包括隆德縣西南三鄉一鎮、彭陽縣西南的四鄉一鎮、原州區北十鄉和西吉縣葫蘆河流域的五鄉二鎮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偯娣e2874.2平方公里,占區域總面積的25.4%,總人口48萬。人口密度167人/平方公里,在三個生態經濟區中相對密集。耕地面積180.1萬畝,其中灌溉耕地80多萬畝,人均耕地3.75畝,在三個生態經濟區中居中。
該生態經濟區地形相對開闊平坦,海拔相對較低;水資源較豐富,并有一部分揚黃灌溉土地。光熱條件和水利灌溉條件相對較好,無霜期較長,適宜于多種作物和經果林生產,是南部山區發展農牧業的精華之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固原市的縣城所在地和有一定規模的集鎮,如原州區的三營、七營,西吉縣的興隆、蔣臺,隆德縣的沙塘,彭陽縣的白陽等幾乎都集中于此區域,交通便捷,文化發達,二、三產業發展較快,也是南部山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精華地帶。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種植業結構不合理,畜牧業發展滯后;農業效益不高;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保灌率降低;部分地區土壤鹽漬化嚴重。
(三)土石山地生態經濟區
該生態經濟區以六盤山為主,包括月亮山、云霧山在內的石質山地和外圍土石山地。涉及五縣(區)32個鄉鎮(包括涇源縣全境、隆德縣東南部十鄉、彭陽縣西南部二鄉、原州區南部四鄉和西吉縣東北部六鄉)??偯娣e3303.4平方公里,占總區域的29.2%??側丝?9萬人,人口密度118人/平方公里,在三個生態經濟區居中。耕地面積140.3萬畝,人均耕地3.6畝,在三個生態經濟區居末。該生態經濟區又可分為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陰濕高寒區和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下的半陰濕冷涼區。
該生態經濟區多為土石質山地,土層較??;海拔較高,多在2000米以上;降水量多,大多在500毫米~650毫米;氣候冷涼,熱量條件差,積溫少,無霜期短;植被豐茂,保存著溫帶闊葉林區較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和大面積人工林,植被覆蓋度較高,是主要的水源涵養林區,也是涇河、葫蘆河、清水河三大水系的發源之地,俗稱寧南山區的“濕島”;中藥材資源豐富,有可利用中藥材300多種。目前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是人多地少,部分地方人口密度超過河谷川地區,人口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突出;土壤侵蝕程度雖然相對較小,但侵蝕危害重,一旦遭到破壞,很難恢復;歷史上毀林毀草開荒嚴重,發展畜牧業的草畜矛盾突出。
三、發展方向及重點
(一)總體發展思路
基本思路應當是生態優先,草畜主導,特色種植,產業開發。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生態建設的歷史機遇,堅持生態優先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為原則,因地制宜,分區指導的原則,轉變發展模式,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打破糧食自給平衡的羈絆,突出草畜產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走農牧結合、產業開發之路,促進南部山區由自給型種植業向生態型農牧業的根本性轉變。為此,必須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堅持“水”字當頭。以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為中心,繼續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先導,以水保工程和生物工程實施為基礎,蓄住天上水,攔住地表水,用好地下水,防止水土流失,充分發揮有限水資源的作用。
二是樹立生態建設的綜合性、系統性的思想,將生態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緊密地結合起來,確保退得下,還得上,不反彈,能致富,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和可持續發展。
三是針對不同生態經濟區的自然、經濟特點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分區指導,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合理確定各生態經濟類型區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解決好“退多少”、“怎么退”、“還什么”的問題,確保建設效果。
(二)分區發展方向及重點
(1)黃土丘陵溝壑生態經濟區。發展方向:堅持生態建設與基本農田建設相結合,加快退耕還林還草步伐,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把發展草畜業作為主導產業,積極發展特色旱作節水農業,努力將該區建成以草畜業為主導、農牧結合的生態型特色農牧區。
發展重點:因地制宜,搞好退耕還林還草。大于15度坡耕地要全部退耕還林、種草。在450毫米以上降水量地區,喬、灌、草結合,有條件的可發展一定的經濟林;450毫米降水量以下地區,灌草結合,灌木以擰條為主。黃土丘陵殘塬區,塬面建造小網格窄林帶防風林網,溝岔地可積極發展經果林。
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草畜業。該生態經濟區人均占有耕地較多,加上開荒地大都在10畝以上,種糧產量低而不穩。要轉變以糧為主的傳統觀念,樹立以牧為主的思想,以發展生態型畜牧業為核心,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為養而種,為加而種。要在退耕還林還草的基礎上,引草入田,用至少一半的旱作基本農田種植飼草,或糧草輪作,發展牛羊舍飼養殖。同時,建設好兩個產業帶,即在西吉、隆德和原州區西南部建設優質馬鈴薯產業帶;在彭陽和原州區東部建設以地膜玉米為主的優質飼用玉米產業帶。
大力發展特色旱作集水農業。推廣應用井窖集水補灌、膜側種植等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發展家庭養殖和以經果林為主的庭院經濟。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積極發展綠色無公害特色種養業。
(2)河谷川道生態經濟區。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其在寧南丘陵山區特有的自然經濟優勢和突出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二、三產業,大力發展和不斷完善小城鎮,盡快提升發展水平,提高在寧南丘陵山區的經濟份額,將其建成寧南丘陵山區的經濟核心區和高效、特色、精品農牧業示范區。
發展重點: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擴大經濟作物比重,加快發展高效、特色、設施農業,規模化地發展果、菜、中藥材等經濟價值較高的特色種植;充分利用豐富的飼草料資源,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實行糧草間作,舍飼育肥,將其建成固原市重要的農產品商品基地。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應以水利建設為重點,加快更新改造和配套續建,擴大有效灌溉面積。發展節水高效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水分生產效率,努力控制土壤鹽漬化。生態環境建設以實施綠色通道工程為核心,建設和完善農田防護林網,構筑區域綠色屏障。
抓好小城鎮建設和二、三產業發展,積極扶持興辦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流通組織,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以該生態經濟區為切入點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實際上是提高水和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擴大生態環境的人口容量的戰略選擇。
(3)土石山地生態經濟區。發展方向:該區是黃土高原上一片難得的綠島,擔負著整個南部山區水源涵養、調節氣候的重任。應從確保地區生態安全考慮,堅決實行退耕還林(草),著力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將其建成寧南丘陵山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西北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基地。
發展重點:加大退耕還林(草)的力度。在水源涵養林的核心區以及緩沖區的耕地要全部退耕還林(草)。陰濕高寒地區以喬木為主,大力發展針闊混交林;半陰濕冷涼區,喬灌結合、灌草結合,封育結合,與向外延伸擴張的核心區共同培育成水源涵養林基地。
在水源涵養林基地外圍有條件的地區,大力發展林草間作、林藥間作,在保障生態效益的同時,積極發展特色種養業,提高生態建設的經濟效益。
在理順管理體制,搞好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加快旅游資源的開發,發展生態旅游業。
四、對策及建議
(一)堅持不懈地搞好基本農田建設
旱作基本農田建設不僅是旱作農業穩產、高產的根本途徑,也是強化降水就地入滲,保土、保水、保肥,提高降水利用率、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據研究,新修梯田比坡耕地平均增產62.5%, 0~50厘米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高30%。因此,堅持不懈地建設高標準旱作基本農田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草畜業和特色種植業、確保退耕還林還草不反彈的基本替代條件和根本保障。從調查看,基本農田建設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總量問題,要確保人均至少3畝基本農田。要將15度以下的坡耕地全部改造成高標準基本農田。二是解決好基本農田不平衡的問題,突出解決前些年基本農田建設中留下的空白村、空白戶。要將黃土丘陵溝壑區15度以下的坡耕地全部改造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年降水在450毫米以上的地區,以連坡梯田為主;年降水在450毫米以下的地區,以隔坡梯田為主。
(二)開源節流,保護和利用好水資源
制約寧南丘陵山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是水資源短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比聯合國規定的極端缺水地區人均占有量500立方米的標準還少115立方米。如果考慮到今后人口的增長,固原中心城市發展對水的進一步需求,需水量缺口將更大。因此,必須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為中心,以增強節水抗旱綜合能力為重點,抓好水源涵養林建設,擴大涵養水源;集中資金,修復病險水庫,抓好灌區配套改造工程建設,提高保灌率;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結合,溝坡治理工程和井窖工程結合,攔蓄天然降水,發展集水農業和集水林業;以培肥地力為主,因地制宜,綜合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切實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并且要積極謀求開發新的水源,如盡快申請國家立項,開工建設六盤山引水工程、興仁揚水工程等,確保固原中心城市發展、人畜飲水和農牧業發展。
(三)樹立畜牧業為主導的思想,加快草畜業發展
從寧南丘陵山區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狀況看,必須走農牧結合、以生態型畜牧業為主的發展之路。在目前寧南丘陵山區草畜業發展中,既存在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問題,也存在著草畜不平衡、良種覆蓋率低和舍飼養殖管理水平低等實際問題。但已涌現出不少好的典型,如原州區頭營鄉徐河村,大力發展舍飼養羊,戶均養羊20只,戶均收入8000元,畜牧業收入占農業總產值的40%以上;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和單家集村50%的農戶從事養牛、販牛,戶均養牛10~20頭,年收入達2~3萬元,不僅自己增加了收入,還帶動周邊農戶從事“三粉”加工。這些地方,養畜致富的思想已在農民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在促進畜牧業發展上,目前要重點抓好優良基礎母畜群的建設、舍飼養殖技術的推廣、畜群疫病防治、飲水窖和圈舍建設;抓好天然草場保護、人工種草、飼料玉米種植為核心的飼草基地建設;抓好黃土丘陵溝壑區養羊基地建設、土石山區養牛基地建設、以隆德為重點的瘦肉型豬基地建設;積極發展固原雞、西吉驢等特色養殖業。
(四)搞好天然林保護,加快退耕還林(草)步伐
歷史上,僅歸六盤山林業局管理的天然林區面積曾達到200多萬畝,轄13個林場。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將約一半的林場和林地下放到縣管理。如今,較好保存下來的只有彭陽掛馬溝等幾個林區,其余約70%的面積已淪為荒山。從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大六盤生態功能區的設想考慮,應把與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的涇源縣、隆德縣和原州區的6個縣屬林場,納入保護區建設范圍,加快建設速度。同時對現散布于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內的5117戶農戶,5萬畝插花地,列為最先生態移民和退耕的重點。退耕還林還草應按自治區八年任務三年完成的要求,做好具體規劃和設計。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草,確保成效。
(五)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著力培育區域優勢主導產業
在還林過程中,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在適宜區盡可能多地發展經果林。450毫米以下降水地區,必須堅持灌草結合。在大力發展以草畜業為主導產業的同時,積極培育區域優勢主導產業。種植業既要“為養而種”,也要“為加而種”。要下決心抓好馬鈴薯淀粉產業,實行“三條腿”走路,在發揮大龍頭帶動作用的同時,重視支持發展各類小型作坊式“三粉”加工,積極培育流通組織,開拓鮮薯外銷市場。此外要抓好以彭陽、原州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的小雜糧基地,以隆德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的優質中藥材基地,彭陽經果林基地。要變劣勢為優勢,積極發展無公害特色產業。要積極培育和扶持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農民經紀人隊伍作用,發展各類農副產品營銷組織,搞活當好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六)堅持不懈地抓好計劃生育和勞務輸出工作
人口的數量和素質問題始終是制約寧南山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山區農民計劃生育的意識有了一定的提高,為此,必須研究計劃生育工作的新形勢、新特點,制定有效政策和措施,切實抓好抓實。應認真總結、進一步完善、推廣彭陽縣試點的“少生快富”工程。建議制定“少生快富”和農村純女戶養老保險政策或法規,為有效控制人口提供保障。要繼續加大教育扶貧力度,切實抓好“普九”義務教育。同時加強青年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使之有一技之長,扭轉外出打工只是賣苦力的現狀,提高勞務經濟的質量。實踐證明,發展勞務經濟是寧南山區解決人口多、富余勞動力多和增加農民收入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如涇源縣大灣鄉,有勞動力8000人,年勞務輸出5000人次,其中輸出常年勞務3000多人。勞務經濟搞的較好的原州區,工資性收入已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6%。建議勞務輸出地政府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提供勞務信息,有組織地培訓、輸出、管理勞務工,提供法律咨詢、權益維護等方面的服務,確保輸得出、留得住、用得上、收益有保障。
(七)加大項目和資金扶持力度
加快寧南丘陵山區生態環境建設和農牧業經濟的發展,主要是靠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自身的發奮努力,也要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良機,加大項目和資金的投入力度。比如,以六盤山為主的土石山區是寧南丘陵山區水資源涵養中心,保護和建設好以六盤山為中心的以水涵養為主的生態經濟區對寧南山區的建設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十分贊同中共固原市工委、固原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建設大六盤生態經濟區的設想,支持他們抓住國家調整自然保護區保護范圍的機遇,擴大保護范圍,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退牧還草,將這一區域建成集生態保護、特色經濟開發、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生態經濟示范區。同時積極爭取享受中央退耕還林還草優惠政策,在對還草、還經濟林、還生態林國家分別補助2年、5年、8年的政策,即“258”政策的基礎上,爭取享受到國家對內蒙古自治區還草為5年補助期的“558”政策。另外,如小城鎮建設、交通建設、水利工程建設以及文化教育、科技、計劃生育等也都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比如,考慮到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固原市的城市發展,按較低的20萬城市人口和20億工業產值設計,年需引水4700多萬立方米,而現在的水源工程加東山坡引水只能提供1700多萬立方米,年缺水3000多萬立方米。如能及早謀劃上六盤山引水工程,不但可解決城市缺水問題,還可以解決一部分“旱改水”的問題。
包括中部干旱帶在內的寧夏中南部山區是我區的半壁河山,自然條件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寧夏全面建設小康,山區就必須有一個大的發展。就必須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使山區生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進而促進南部山區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也需要中央和自治區繼續對寧夏南部山區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