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歷史·地理·人口(1)
- 石嘴山之最
- 石嘴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 4870字
- 2016-07-21 13:28:08
最早的人類活動
考古發現,早在4~1.5萬年前,今石嘴山地區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市境平羅縣陶樂鎮南的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平羅暖泉、明水湖,惠農燕子墩,陶樂高仁鎮、程家灣、察汗埂等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于賀蘭山溝谷的早期巖畫,均表現了遠古游牧民族經濟生活、社會風貌和原始宗教的鮮明特征。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牛達生、杜玉冰在《石嘴山地區原始社會文化遺存》(《石嘴山史志》1989年第1期)中指出:“水洞溝發源于靈武縣境,經陶樂縣(編者按:今平羅縣陶樂鎮)南境流入黃河。在石嘴山市境內,也曾發現過類似水洞溝類型的石器。所以,只要不拘泥于現在的行政區劃,水洞溝時代的人類,就是石嘴山地區最早活動的人類,就是石嘴山地區最早的文化?!?
最早的市境段黃河
古地理研究表明,在距今一二千萬年前,今石嘴山西界的賀蘭山脈進一步急劇抬升,東界鄂爾多斯高原也緩緩隆起,中間陷而成斷陷盆地。到了距今三百萬年左右,銀川盆地成為一個浩瀚的大湖。后來,隨著地殼構造運動的變化,分水嶺被切開成峽谷,打開了湖水出路,盆地內洪水漫流,遂出現了這里原始的黃河。中更新世時,黃河完成了上下全河的連接,向東流入平原。中、晚更新世時黃河已基本接近現貌。黃河自南而北從陶樂明東長城附近進入石嘴山,在市境內流經全長140多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01億立方米,洪峰期均值流量為3440立方米/秒,枯水期均值流量為491立方米/秒。由于市境黃河水勢平緩,市境內溝渠縱橫,池塘、湖泊、灘涂星羅棋布,很多水面與河溝通,為發展養漁業創造了優越場所。
最古老的巖畫
早在北魏時期,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對賀蘭山等地巖畫有過記載:“黃河又東北,礪巖山西,去北五百里,山巖之石自然有文,皆為虎馬狀,祭然成著,類似圖焉。故謂之畫石山也?!贬B道元還將巖畫的內容描述為:“人面形、神靈形,動物人足跡,車轍刀劍、佛像”等等。直到公元20世紀80年代后,賀蘭山巖畫文化才真正引起世人關注。市境賀蘭山巖畫主要分布于賀蘭山北段的黑石峁、樹林溝、西峰溝、韭菜溝、歸德溝等處,現已發現巖畫2000余幅,其中黑石峁、樹林溝巖畫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關賀蘭山巖畫的鑿刻上限,學術界尚無統一認識。多數專家分析,賀蘭山巖畫最早可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
值得注意的是,據古地理研究和考古證明,與賀蘭山巖畫臨近的早于賀蘭山巖畫發現和研究的桌子山、陰山巖畫之鑿刻上限,距今1萬多年以前。事實上,從賀蘭山——桌子山——陰山一代已出土的史前動物化石物種及舊石器、新石器文化遺存的眾多相近性來研究,可知賀蘭山——桌子山——陰山一帶的河邊湖畔、山前陰濕地帶,史前人類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生息繁衍,過著狩獵生活。因此,不拘泥于賀蘭山巖畫本身,用系統的、聯系的眼光把賀蘭山——桌子山——陰山早期巖畫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這或許是追溯賀蘭山早期巖畫上限的依據之一。
最神秘的巖畫
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境內的賀蘭山黑石峁巖畫,被人們稱為市境最神秘詭異的巖畫。黑石峁是賀蘭山小棗溝北側的一個山頭,海拔1432米,山頭上大小石塊質地堅硬,呈褐黑色,表皮細膩光滑,像涂抹了油彩,遍布山頭,故名“黑石峁”,巖畫鑿刻于黑石上。黑石峁上的黑石頭民間一說為天外來客“隕石”散落,一說為“外星人所為”。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曾報道過黑石峁這方神秘的巖畫。黑石峁巖畫首次發現于1984年6月23日,共計59幅。最大的是第9幅“群羊圖”,長1.23米,寬1.085米;最小的是第23幅,長8厘米,寬7厘米。黑石峁巖畫已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個地質成煤期
地質發育史上,距今24.5億年~17億年的早元古代時期,今石嘴山地區為一片大海。后來,在地質運動的作用下,石嘴山幾經海陸交替的動蕩變化,到了距今3.0億年~2.8億年的古生代晚石炭紀至早二疊紀時期,才基本上結束了漫長的海洋環境。石炭紀時期,今市境林木繁盛,石松目、楔葉目、木賊目等發育,為地下成煤提供了豐裕的物質來源,這是市境第一個成煤期,今石嘴山的太原組煤層就是該成煤期的產物。到了早二疊世時期,海水最終退出,淺海、濱海相轉變為以河湖相為主的沉積環境,成為市境第二個成煤期,經過沉積及成巖作用,形成早二疊世山西組煤層。侏羅紀時期氣候溫濕,以真蕨、蘇鐵、銀杏、松柏類為主的森林出現,成為市境第三個成煤期,今市境馳名中外的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就是侏羅紀早期沉積而后變質所為。古老而又漫長的地質演變歷史,最終孕育了今石嘴山這片煤炭資源豐厚的熱土,養育著生生不息的石嘴山各族兒女。
埋藏地下最深的古樹化石
1978年10月,石炭井礦務局二礦開掘梯頭下山皮帶運輸巷時,礦地質測量科的賈興武與王洪林,在距地面202米深的井下發現了一株硅化木化石,由于礦里沒有陳列室和化石防腐設備,化石雖被發現,也只好讓它繼續沉睡地下。這是市境發現的埋藏地下最深的古樹化石。1985年2月2日,市地方志辦公室編輯賈長安聞訊后,即赴二礦深入井下202米處考察了此化石,并于2月11日在《中國地質報》頭版發表了《寧夏石炭井二礦發現一株距今二億七千萬年的硅化木植物化石》消息。此硅化木古樹化石長4米,直徑0.3~0.4米,呈黑灰色,南北走向平臥于粗礦巖中,化石表面樹皮紋路清晰可見。它對研究石炭井地區古地理沉積環境和古河谷的水流方向以及水運能力等,提供了重要依據,具有很高的地質研究價值。
1990年5月和1995年8月,人們又在石炭井玻璃海帶灘發現古樹化石3棵,其中一棵長15米(現存12米)。1995年5月7日,平羅縣寶豐鎮農民李占柱等人在大武口賀蘭山小渠子溝采石場發現一株長8米余,直徑1.5~2米左右的古樹化石,距今已有2.5億年。此后,人們又先后在石嘴山礦務局二礦處和火坑沿發現古樹化石3棵,在石炭井二礦新建西街發現古樹化石遺址1處?,F在,賀蘭山小渠子溝古生物化石區已被列為石嘴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集中的古動物化石群
1985年11月發掘的惠農縣(今惠農區)尾閘鄉西河橋村古動物化石群,是迄今市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古動物化石群落。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的發掘研究,在600平方米的3個密集點上,距地面3~6米的紅黃色砂質黏土層中,發現以犀牛化石為主的哺乳動物化石群,初步斷定還有鹿、羊、馬、鴕鳥等化石,屬一次性就地埋藏,年代約在1.5萬年前第四紀晚更新世。這是在銀川平原北端、賀蘭山東麓凹陷帶的湖相沉積上的首次發現。化石群分布集中,保存完好,埋藏豐富,在國內極為罕見,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1999年,自治區文物局會同惠農縣政府就西河橋古生動物化石作了搶救性挖掘,在96平方米的范圍內挖掘出古生動物化石52具。其中有犀牛、大象、野豬、大角鹿、盤羊、獵狗、虎、狼等20多個宗屬的化石,既有大型劍齒食草動物,也有中小型食肉類動物。經專家初步鑒定,距今3萬年至15萬年,這里就有人類生存。這起古動物化石與賀蘭山黑山子巖畫中的兩幅“犀牛圖”相吻合,與陶樂縣南界水洞溝文化屬同一時期。
最古老的植物活化石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的石嘴山市惠農區麻黃溝以及落石灘一帶,生長著1.5萬畝高約30~50厘米的強旱生蒺藜科落葉小灌木“四合木”。這種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殘遺瀕危珍稀植物四合木,被譽為植物中的“活化石”和植物中的“大熊貓”。四合木分布范圍非常狹窄,在世界范圍內零星散見于俄羅斯、烏克蘭部分地區,中國僅見于石嘴山麻黃溝及落石灘一帶,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石嘴山市政府已對四合木生長區進行了保護和開發,使之成為石嘴山地區頗具潛力的旅游景點和旅游區之一。
最早納入中原王朝的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發動統一全國的戰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為了加強統治,廢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今石嘴山市黃河東岸的平羅縣陶樂鎮屬秦北地郡。這標志著今石嘴山部分地區開始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
最早的農業開發
秦漢時期,是今石嘴山地區最早的農業經濟開發時期。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南地”(今黃河河套西北部,包括市境)后,在今平羅縣陶樂鎮南部修筑邊防城池塞外渾懷障駐軍守備。第二年即公元前214年,實行了兩項移民河南地的政策:一是“徙謫戍”,把犯有輕罪的囚徒,流放到新建的亭、障、城戍守。這些人到艱苦邊塞充軍,脫離了囚牢之苦,也得到一點慰藉。這樣,塞外渾懷障就迎來了第一批城民。二是移民“實之初縣”,就是往新設置的縣遷移內地漢民。今石嘴山地區時屬富平新縣,也有移民安置。
到西漢衛青、霍去病驅走匈奴后,邊境安定,河套以南成為安寧之鄉。尤其是寧夏平原,不但土地肥沃,而且有黃河自流灌溉之利。因此,西漢朝廷開始向北地郡的富平縣、靈州縣、廉縣大規模移民。元狩3年(前120年),山東因河水泛濫遭特大水災,上百萬災民流離失所,朝廷將其中的70余萬口安置到新秦中,其中包括今天的石嘴山地區;元鼎6年(前111年),漢武帝又下令往河南地調撥士兵60萬,安排到各城、障,平時戍守、屯田,一旦有警,召之能戰。今石嘴山市的河東地區,因屬塞外渾懷障防區,是軍屯的重點之一。漢武帝在渾懷障設渾懷都尉一職。西漢河套地區設“障”10多個,寧夏近400公里黃河,只有兩個。各障設都尉管理的亦不多。西漢在各郡設都尉,職責是負責全郡軍事,相當于今天的省軍區司令。后來又設專職、專地的都尉。因此,西漢在塞外渾懷障屯田的士兵,至少過萬人。
最早的軍事城障
公元前215年,秦王朝為固防北部邊疆,派遣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把匈奴逐回其大漠故地,并在修筑萬里長城的同時,沿黃河建筑軍事城障34座(一說44),屯兵戍守。其中,在今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鎮修筑了軍事城池塞外“渾懷障”,這是石嘴山市境內迄今已知的最早的軍事城池。但僅過幾年,蒙恬被秦二世與趙高逼迫自殺后,守御渾懷障的士卒潰散,虛不設防,匈奴部落又趁機南侵包括今石嘴山全境在內的水草豐美的河南地。
駐軍最多的古城池
石嘴山地區山河交鎖,西有賀蘭山之固,東有黃河天塹之險,是寧夏的北大門,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代在石嘴山筑有定遠城,駐有定遠軍,最多時駐扎2萬多兵馬,是石嘴山地區駐軍人數最多的古城池。
唐早期分全國為十道,后增為十五道,今石嘴山地區多數時期屬于關內道的靈州管轄。天寶年間以前,整個關內道數十州,一共才設了9個軍府,石嘴山就占了兩個,一個是新昌軍,一個是定遠軍。天寶年間撤銷新昌軍,其兵馬并入定遠軍,從此定遠軍兵力更加強盛。
修筑定遠軍城的決策者是武則天時代四位名相中的兩位,即張仁愿和郭元振。他們都是赫赫有名的戰將,又都從宰相任上調任朔方行軍大總管,對石嘴山地區的戰略地位十分清楚。故張仁愿先于景龍元年(707年)在今平羅縣姚伏鎮東筑定遠城,6年后郭元振又在原地拓展重筑。又過約20年后,兵馬倍增,原來的城池不敷使用,信安王李瑋在城西另筑一城,取名羊馬城,又稱定遠西城,作為安置軍馬專用。后來新設定遠縣,又將羊馬城重新修繕作為縣治。從此,今石嘴山市平羅縣姚伏鎮就有了“一地兩城”。
定遠軍剛設置時,只有健勇(步兵)5500人。開元9年(721年),朔方節度使在靈州成立,其兵力主要部署在黃河外側的六座軍城,統稱“河外六城”,定遠軍城是其中之一,新增了騎兵,編制軍士7000人,戰馬3000匹。到天寶年間,兵員已近2萬。定遠軍的戰將和士兵中,有很多是在各羈縻州、“六胡州”招募的北方游牧民族后裔,即“六蕃子弟”,性格剛勇,能征慣戰,在保衛家鄉、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關中和京都長安的戰事中戰功卓著。唐元和12年(818年)10月,吐蕃首領率兵2萬余入侵定遠城,被定遠軍將士擊敗,一次斬首2000級,獲牛馬甚眾,定遠軍威遠揚。唐代詩人王維詩句中的“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檄交馳日夕聞”,盧汝弼“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半夜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的詩句,都形象地再現了定遠軍在賀蘭山這兵家必爭之地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