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歷史·地理·人口(2)
- 石嘴山之最
- 石嘴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 4973字
- 2016-07-21 13:28:08
最早的關隘
鎮遠關是石嘴山市境內最早的關隘。據《萬歷朔方新志》記載:“國初……開鎮置鎮遠關,去平虜城北八十里,是寧夏北境極邊之地。”由此可知,鎮遠關的修筑時間,大致于洪武9年(1376年),耿忠為指揮創立寧夏衛的時期,地址在今惠農區西北約5公里地方之正義關溝口老關疙瘩處?!都尉笇幭男轮尽吩凇瓣P隘”中也記載:“鎮遠關:在平虜城北八十里,實為寧夏北境極邊之要地。關南五里,有黑山營,倉場皆備。弘治前,撥官軍更番哨守,為平虜之遮。正德初,因各處征調輪撥不敷,遂棄之,致虜出沒無忌,甚或旬月駐牧,滋平虜之患日深。鎮遠關自不能守,柳門等墩自不能嘹,平虜之勢遂至孤立。“在”北路平虜城”也中記載:“寧夏迤北舊有鎮遠關,關之東為黃河,關之西賀蘭山盡頭,山水相交,最為要地,以故設關防守,誠振古之見也。關之南五里,舊有黑山營,設有官軍備御。黑山營之南七十里,設平虜城。關之西,沿賀蘭山四十里,有打硙口,乃賊出入要地,有險可守。先年守筑三關,設立墩臺防哨。東西聯屬,遠邇觀望,烽火嚴明,賊亦難入。至弘治以前多因極邊地方,供餉不便,軍多逃散,兵力寡弱,遂行廢棄。黑山止有空營;鎮遠雖稱有墩有軍,相距平虜城百里之遠,孤危難守,有名無實而已?!?
根據上述記載,鎮遠關實為明代寧夏北部邊境之門戶。既是明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要沖,也是游牧民族入犯中原的必經之路。鎮遠關一旦失守,則寧夏門戶大開,可見其軍事地位之重要,顯然也是明代西北地區農牧業文明撞擊和交融的節點。因其重要地位,所以附屬的各類軍事設施相對完善,因而在現石嘴山區形成互相扶助的軍事系統,而鎮遠關則是整個軍事系統中的重點,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軍事作用。明代北路平虜城(今石嘴山市平羅縣)分守的賀蘭山隘口有:滾鐘、黃峽、水吉、鎮北、白寺、宿嵬、賀蘭、新開、塔峽、西番、大水、小水、汝箕、小風、大風、歸德、打硙口共17個。每個隘口中間或口門都筑有關墻,屯兵把守。清代平羅營分管的賀蘭山隘口有:石嘴子口、鎮遠關口、紅果子口、王泉口、打硙口、棗兒口、鎮北關口、韭菜口、歸德口共9個。
最早的烽燧
烽燧也稱烽火臺,亦稱墩臺、煙臺、烽堠、墩堠、烽燧、狼煙臺等。市境內最早的烽燧為明代洪武14年(1381年)所筑。明朝北路平虜營(今石嘴山市平羅縣)管轄的烽火臺有:鎮寧、瓦窯、敵門、曹紀口、雙谷墩、長勝、黑灘、靖夷、武定、柳門兒(迤東接黃河堰)、新七、下六、大乾圍、小乾圍、平羌、虎尾渠、明沙兒、下五、上六、白沙崗、定遠(以上21墩屬前衛周澄堡段)。舊七、哨池兒、打磑口外,武定、平虜、望遠、頭鋪樓、獨樹兒、寧朔、永興、威鎮、新高山(以上12墩屬前衛威鎮段)。乾州、窟駝渠、四十里店、保安(以上4墩屬前衛張亮堡段)。德勝(屬前衛謝保堡段)。仇家步口、上五、中五(屬右衛姚福堡段)。四棵樹、方純莊、上四、下四、新四、閘渠梢、余家廟(以上7墩屬前衛李綱堡段)、出水渠、榆樹步口、下三、劉遇春、王八當步口(以上5墩屬右衛王澄堡段)。潘昶橋、上二、郭家步口、保寬灘、楊家步口、龍王、雙廟兒、沿河二、曹家步口、皮家步口、沙嘴(以上11墩屬寧夏衛金貴堡段)。石榮、下頭、上頭。曹湖灘、顯圣廟(以上5墩屬中屯衛鎮河堡段)。新渠、減水閘、空塔兒、楊順橋(以上4墩屬左衛張政堡段)。王奉閘渠、雙渠、古城、大路、新界牌、瓦子崗、小鹽池灣、小新渠埂、大廟(以上9墩為萬歷40年新增)。
明朝北路洪廣營管轄的烽火臺有:滾鐘里口、黃峽里口、水吉口、白寺口、宿嵬黑口、賀蘭口、新開口、小塔峽口、大塔峽口、西番口、大水口、小水口、汝箕口、寧靖、安定、桃柴口、小風口、大風口、歸德口、韭菜口、威遠、鎮北口、小棗兒、打磑里口、長沙窩、高渠梢、李家渠、馬藺井、歸德外口、歸德中口、大風外口、寧靖外口、汝箕外口、小水外口、大水外口、大水中口、懷安、觀音湖、窟灣、蘆溝子、暖泉兒、擒胡(汝箕外口以下屬右衛鎮朔堡段)。沙井、柳溝兒、羅哥渠、平湖、尖塔兒、雷家崗、新興(以上7墩屬右衛洪廣營段)。石溝、白灘(屬中屯衛虞祥堡段)。楊信、高家閘、甜水井、北沙城、蘆花橋、三岔渠、馬鞍橋、新立(屬右衛楊信堡段)。黃峽外口、黃峽敵臺、宿嵬口、廟兒、石關兒、宿嵬敵臺、振武(屬前衛丁義堡段)。駝峰嶺、雙塔湖、靖夷湖、岔渠、寧遠、黑埂、麻黃埂(以上7墩萬歷44年新增)。
清平羅營管理的烽火臺(當時稱內地塘訊)有:虎尾渠、雙渠、定遠、王奉閘、白沙崗(以上5墩屬平羅營)。田州、界牌、卞家崗、振武、烏谷、四十里店、小新、瓦子崗、保安、德勝(以上10墩屬李綱堡)。清洪廣營管轄的烽火臺(當時稱內地塘汛)有:黑埂、寧遠、羅哥、尖塔、雷家崗、中埂、新興(以上7墩屬洪廣營)。周胡疃、王千戶橋、靖羅、歸常沙窩、新常沙窩(以上5墩屬鎮朔堡段)。高家閘、甜水井、北沙城、平湖堡、夏家堡、馬鞍橋、鹽池灣(以上7墩屬鎮北堡)。
烽火臺的使用規定,歷代各不相同。明成化2年(1466年)的法令規定:“合設煙墩,并看守堠夫,務必時加提調整點,須要廣積稈草,烽火臺晝夜輪流看望,遇有警急,晝則舉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毋致損壞,有誤軍情聲息,……傳報得宜寇敵者,準其功,違者處以軍法”?!敖襁呠┡e放烽炮,若見敵一、二人至百余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清初規定,若有敵情,白天舉煙,并鳴一炮,沿邊傳到城鎮,敵若不退,每隔一時,照前舉行一次;敵若出境,白天舉空煙,夜間舉空火,不鳴炮。后又改為:在墩臺上豎一高桿,若犯敵在三五十人至百人左右,白天懸黃旗一,夜間懸燈籠二;五七百人至千人以上,白天懸青號帶一,并炬烽,夜間懸燈籠器。
最早的長城
明洪武14年(1381年),明王朝修筑山海關等處長城。在今石嘴山境內先后修建的有舊北長城(自紅果子溝口至惠農尾閘鄉下莊子村)、河東長堤(從舊北長城終點越過黃河,在陶樂境內沿黃河南下,到靈武橫城)、西長城(自中衛沿賀蘭山東麓北上接舊北長城),以及鎮遠關、黑山營、賀蘭山各大山口(如打磑口、紅果子口等)內的關墻、墩臺。永樂初年,筑平虜城(今平羅縣城關鎮)。由于蒙古部落逐漸強盛,邊墻等設施年久失修,明王朝于成化15年(1480年)命筑寧夏沿河邊墻(包括由石嘴山沿黃河西岸至銀川市東的鎮河堡一段)。正德初年(1506年)前后放棄北部的鎮遠關、黑山營等據點。嘉靖10年(1531年)筑北長城(西起賀蘭山棗兒溝,東至黃河西岸的沙湖),退守北長城,北長城以北地區成為蒙古部落的牧地。嘉靖15年(1536年),總制陜西侍郎劉天和于平虜城北五十余里的舊北長城遺址(已毀)復筑邊墻一道,即今惠農區境內的紅果子舊北長城。
最新的地殼運動奇觀
位于市境惠農區紅果子的明代舊北長城“錯斷”遺跡,轟動中外地震、地質界,引起游客極大興趣,成為人們直接能感受到的最新的地殼運動奇觀。1965年,中國科學院西北地震考察隊首先發現在這段長城中有兩處斷層錯動,并量得西斷點水平位移1.45米,垂直位移0.9米,東斷點垂直斷距1.5米。1967年,中國科學院測量隊與地球物力研究所又用地面立體攝影測得西斷點水平位移為1.9米。多年來,區內外和國內外地震學者、地質工作者先后到石嘴山對紅果子長城錯動進行了多次考察。1980年9月,全國8級大地震學術討論會在寧夏召開,近百名專家、學者參觀考察舊北長城錯斷奇觀。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首席地質學家華萊士認為,紅果子舊北長城錯段“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珍跡,對活動斷裂帶的定量研究和地震重復率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規模最大的漢墓群
20世紀90年代已經查明,石嘴山市陶樂縣(今平羅縣陶樂鎮)境內的兵溝漢墓群,是石嘴山市迄今發現的最集中、數量最多的漢代墓群。所謂“兵溝”,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天然大峽谷,因秦漢時期為屯兵戍邊之地,故名“兵溝”。這里有自西漢武帝元鼎2年(前115年)至東漢光武帝建武16年(40年)150年間的漢墓100多座。兵溝漢墓有單葬墓、合葬墓,從內部結構看有磚墓室、木墓室、石墓室、土墓室,墓室內呈拱形,用子母青磚箍建,墓室寬敞。具有極高的文物考古和旅游價值。
最早的縣級行政建置
公元前114年,在今石嘴山市平羅縣下廟鄉暖泉村設置的廉縣,是石嘴山地區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縣級政權。西漢元鼎3年(前114年),因北地郡戶口增多,朝廷將其西南部分出另置安定郡,并在新的北地郡之下增設廉縣,管理今石嘴山市的黃河西岸地區。黃河東岸地區則修復、拓展了塞外渾懷障,調士卒屯田戍邊,并專設渾懷都尉進行管理。《漢書·地理志》載:“廉,卑移山(今賀蘭山)在西北”,為西漢北地郡19縣之一。王莽的“新朝”曾將廉縣改名為“西河亭”。東漢恢復原名,為北地郡6城之一。廉縣距今已有2100余年,當時轄境包括今寧夏永寧縣以北的銀川市、石嘴山市地區,為漢廷管理屯田移民的行政中心,也是賀蘭山東麓的邊防要塞。《后漢書·烏桓鮮卑列傳》載:“光和中”(178~184年),鮮卑王“檀石槐死”,“子和連代立”,“后出攻北地,廉人善弩者射中和連,即死。”東漢初期,廉縣因戰亂民眾被迫南遷,途中喪亡過半。永建4年(129年)9月,因對羌族作戰取得階段性勝利,朝廷派大臣郭璜督促百姓“各歸舊縣”,廉縣的建置得以恢復。永和6年(141年)10月,因羌族再度爆發起義,朝廷又下令將北地郡南徙馮翊(今陜西高陵),廉縣隨之廢棄,此后再未恢復。
最早的移民記載
北魏政權在平定“三齊”后,于太和元年(477年)將山東歷城縣(今山東濟南)百姓遷至今平羅縣陶樂鎮一帶。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卷三:“塞外渾懷障……太和初三齊平,徙歷下民居此,遂有歷城之名?!边@是對市境中原大規模移民的最早記載。酈道元雖然沒有記載移民人數,但據專家推算,歷城在內地屬大縣,一縣之民都遷來,人數應在萬人以上。
最大的黃河洪災
清光緒30年(1904年),平羅縣之河岸石嘴山、上下營子各處,均自六月初一日(7月13日)起,陰雨連旬,河水增漲,民房、地畝、渠堤及夏秋麥、豆、罌粟等項多被淹沒,平羅縣屬民房倒塌尤多。據水利部門調查推算,洪峰流量達7450立方米/秒,為市境近百年來最大的黃河洪水。
最早的古道
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記載,通往市境的大車道有二:一條是從靈州~今平羅姚伏鎮東“田州古塔”附近的“定遠軍城”180里;另一條是由“定遠軍城”~“西受降城”(在今內蒙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700里。石嘴山背山面河,東面隔河而止,唯賀蘭山的大武口溝、歸德溝、大峰溝、汝箕溝和鎮遠關溝等通往山后,是越山往來的主要通道。明代市境為邊防要塞,建堡寨、筑長城,經常運送輜重等,故開辟了從打磑口(今大武口溝),向東南~鎮朔堡、周城堡、姚伏堡、洪廣營、立崗堡到寧夏城(今銀川市)的便道;向東向北開辟了至威鎮堡、平虜城(平羅城)、哨馬營、石口堡(石嘴山)、黑山營、鎮遠關等地的便道。清代開惠農、昌潤二渠移民屯墾,新建寶豐、新渠二縣后,為發展農業經濟,構成了以平羅城為中心,向市境內輻射的古道,至此市境內有古道25條,總長517.5公里。
最早的回族
回族在石嘴山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清康熙初年,今石嘴山境內平羅縣寶豐一帶已有回民定居,多由陜西、甘肅等地遷入。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惠農渠、昌潤渠開通以后,朝廷“招民墾種”,今寧夏固原、吳忠等地回族部分遷至石嘴山,逐漸形成回族村落。據編纂于1940年的《寧夏紀要》記載,當時石嘴山人口“回民占三分之二”。由于歷史的原因,回族人口多在平羅縣、惠農縣的“三邊”(河邊、灘邊、湖邊)“兩稍”(渠稍、溝稍)地帶居住,自然條件差,生活水平低。在咸豐年間西北回族反清斗爭中,石嘴山地區回族群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寧夏回族反清斗爭的重要地區之一。
天主教最早傳入時間
清光緒5年(1879年),比利時教會派傳教士閔玉清、桑桂仁,由綏蒙地區進入今石嘴山市平羅縣黃河東岸的陶樂鎮五堆子、紅崖子一帶開展傳教活動,這是天主教傳入寧夏地區之始。天主教在石嘴山地區下營子購買土地1000余畝,建教堂和住宅,從老教區遷來大批教徒,并發展新教徒100余人,下營子教堂便成了天主教在寧夏的第一個據點。后發生的下營子教案,在平羅縣城和整個寧夏府乃至清廷都引起巨大轟動。它是寧夏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