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點,跳動的文字音符:你不能不知道的標點故事
- 武曉蘭 江海燕
- 3974字
- 2019-01-01 06:08:48
2 新式標點的誕生和推行
清末民初,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外文中的標點符號被介紹到中國來,讀書人從中認識到標點符號的方便,有的直接把西式標點全盤搬用到自己的著作中,如190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嚴復翻譯的《英文漢詁》在出版時就使用了西式標點并最早實行橫排,也有的參照西式標點擬定了一套新式標點符號。1892年至1910年間,切音字運動時期出現了好幾種新式標點方案,如1906年朱文熊的切音字著作《江蘇新字母》出版,1908年劉孟揚的切音字著作《中國音標字書》出版,其中就有作者自定的標點符號,這個時期可以說是新式標點符號的萌芽期。
在以切音字為代表的文字改革運動的影響下,“言文一致”“文字必須分清句讀”的呼聲日甚一日,舊式句讀符號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推陳出新,用新式標點符號取代舊式句讀符號自然成為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譜》中擬定的標點符號有10種,這是較早比較完善的標點符號方案,但還沒有通用。
五四時期,使用新式標點符號的報刊書籍越來越多。《新青年》《學藝》《科學》《法政學報》《每周評論》《東方雜志》等報刊還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新式標點的討論文章,胡適、陳望道、劉半農、錢玄同等人均闡發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如《科學》雜志發表的胡適的《論句讀及文字符號》(1916年),《新青年》發表的錢玄同的《論應用文丞宜改良》(1917年),《學藝》雜志發表的陳望道的《標點之革新》(1918年)都提出了很有見解的主張。隨著白話文的影響日益擴大,傳統句讀的不完備與白話文的矛盾日益明顯,人們認識到句讀符號已不能適應當時讀寫交流的需要,于是借鑒外文的標點符號,結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作了較大改進,在此基礎上擬定出更為完備的新式標點符號方案。陳望道、胡適、錢玄同、魯迅等人都在這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新式標點在討論和實踐中從形式、種類到用法都日臻完善。有一位熱心研究標點的學者高元在《法政學報》第1卷第8期(1919年)發表了《新標點之法》的長文,介紹了馬建忠在《馬氏文通》和胡適在一系列論述中的句讀理論,并將二人主張加以比較,分析異同優劣,還說明了采用西式標點符號的理由,介紹了10種新式標點符號,即句點(。),重點(:),半重點(;),讀點(、),詢標(?),呼標(!),夾注標(()[]),摘引標(└ ┑),不盡標(……),破折標(——),重點闡述了其中6種符號的用法,最后還提出“每段之始必須低一格”的書寫要求。
1919年4月,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六位教授代表北京大學同仁在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提出了一份較完善的標點符號方案,這個方案主要是胡適和陳獨秀參考日文、英文的標點提出的,先是發表在《東方雜志》第16卷第12號(1919年)上,同年4月,由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議決了這個《新式標點符號案》,習慣上稱為“舊案”,后來經胡適修訂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修正案),稱為“新案”。1919年11月29日馬裕藻、朱希祖、錢玄同、劉復、周作人、胡適六位國語統一籌備會成員向當時的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希望向全國正式頒行標準統一的新式標點方案。
議案分三部分:第一,釋名。闡述了“標點符號”的含義,說明為什么叫“標點符號”。文中說:“所謂‘標點符號’,含有兩層意義:一是‘點’的符號,二是‘標’的符號。‘點’是點斷,凡用來點斷文句,使人明白句中各部分在文法上的位置和交互關系的,都屬于‘點’的符號。……‘標’是標記,凡用來標記詞句的性質種類的,都屬于‘標’的符號。……舊有‘文字符號’‘句讀符號’等名稱,總不能包括這兩項意義,故采用高元先生《論新式標點之用法》一篇(《法政學報》第八期)所用‘標點’兩字,定名為‘標點符號’”。第二,標點符號的種類和用法。先說明議案中標點符號的三個來源,一是借鑒西洋通行的符號來標記中國文字,二是沿襲中國的舊式句讀符號,三是新創幾種符號,而后分項說明12種符號的形式和用法。計有:句號、點號、分號、冒號、問號、引號、驚嘆號、破折號、刪節號、夾注號、專名號、書名號等12種。句號和點號兼用中(。)西(·、,)兩種寫法,引號采用日本的寫法(),刪節號從英文的三點式(…)改成六點(……),破折號從英文的占一格(—)改成占兩格(——),問號、驚嘆號、書名號都借用外文的標點。最后還把兩種“舊式標點符號”:圈號(。)與點號(、)作為附錄列于其后。文中還特別說明:“本案所主張的標點符號,大致是采用西洋最通行的符號,另外斟酌中國文字的需要,變通一二種,并加入一二種。”第三,理由。認為“文字沒有標點符號,便發生種種困難;有了符號的幫助,可使文字的效力格外完全,格外擴大,綜計沒有標點符號的大害處僅有三種,小害處不可勝舉。”
馬裕藻等人在呈文中說:“現在報紙、書籍,無論什么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到底,不但不講文化的區別,連鑒賞的意思都沒有了,建議教育部把這幾種標點符號頒行全國。”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準了這個“議案”,“訓令”分正文和附錄兩部分。正文指出:國語統一籌備會函送新式標點符號議案,“遠仿古昔之成規,近采世界之通則,足資文字上辨析義蘊,輔助理解之用”,規定全國一律遵照施行,附錄即胡適修訂的《新式標點符號案》全文。這是由政府頒行的第一個標點符號方案。這個方案的法令化在標點符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標志著標點符號的正式產生和成熟,還標志著經過漫長的多源探索,中國人在參考外來標點的基礎上,根據文字使用的需要,把原有的句讀符號和外來符號依據約定俗成的原則統一起來,使標點符號在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基礎上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它還標志著標點符號經過繼承、引進、改造趨于完善并被普遍推廣開來。從此,標點符號在書面語言中再也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書面語言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漢語書面語言的一大進步。此后,標點符號改變了由讀者添加的習慣,取得了幫助記錄語言的輔助工具的正式資格。在社會生活中,標點符號只是個完善和普及的問題了。
1923年,國語研究會出版了“漢字改革號”(1922年8月付印,1923年發行)專門刊登了一篇《本刊底符號和用法底說明》列舉了該刊“常見的標點、格式、用字”,意在普及推廣。其他刊物也有這樣做的。
和句讀符號相比,新式標點的優點是明顯的:第一,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標點符號系統;第二,增強了標點符號的表現能力,不僅能表現語句的停頓,而且還能表現句子的語氣,標記一些詞語的性質。后來,新式標點符號在書面語言的具體實踐中又得到了不斷的修正,如句號采用了傳統的小圓圈(。)的形式,頓號(、)從逗號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標點。
新式標點終于風行全國,盡管當時反對的人不少,然而歷史潮流終究難以阻擋。影響所及,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還出版了一批加標新式標點的古書。
但是,除白話文和標點古籍外,其他方面如行政機關很少采用。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胡適向羅家倫再次提出推行標點符號的建議。1933年7月,行政院發布第500號“訓令”,制定《公文標點舉例及行文款式》,要求“于明年一月一日起一律實行”。盡管這個“訓令”并沒有得到認真的貫徹執行,但是新式標點在書報雜志中,在文藝作品中卻得到了廣泛的推行。
有意思的是,新式標點產生以后,人們習慣上把句讀符號和標點符號看成是一回事。1938年夏丏尊、葉圣陶合著的《文章講話》開篇就是《句讀和段落》,次年出版的唐弢的《文章修養》其中一篇就是《句讀和段落》,實際上都是講新式標點符號用法的。
當然,在新式標點的使用過程中,各行其是的情況還是時有所見,包括一些著名作家也是如此。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受到外文的影響,許多人不自覺地沿用外文的習慣,沒有做到“洋”為中用;另一方面頒布的方案還不夠完善嚴密,魚龍混雜,參差不齊,這也是事物發展過程中難免的現象。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文化事業十分重視,及時地對標點符號進行了總結和完善。1951年9月,國務院(政務院)新聞出版總署頒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在原有12種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增加了兩種,即頓號和引號,并對標點符號的名稱、形狀和用法作了明確的規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還發出了《關于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要求各機關、通訊社、出版社、各級學校認真學習《標點符號用法》,要求各機關“指定固定的文字秘書,各編輯部指定專職文字編輯,專司訂正一切稿件中文字混亂和標點混亂之責”,使標點符號得到迅速全面的推行。各出版社還出版了一批標點符號的專著,許多現代漢語教材也都設有專章介紹標點符號,影響最大的是呂叔湘、朱德熙的《語法修辭講話》,該書第六講專講標點符號,至今仍是研究標點者不可不讀的重要文獻。至于報刊上發表的關于標點符號的論文有好幾百篇。可以說,新中國成立的最初幾年是標點符號研究的又一個高峰。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標點符號用法》的公布是標點符號進入完善期的標志。
1990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根據40年來的實踐,修訂并重新發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品種由原來的14種增加到16種(新增了連接號和間隔號兩種,改書名號為《》)。這16種標點符號,表示停頓的“點號”按停頓時間長短依次為頓號、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問號、嘆號,前4種為句中點號,后3種為句末點號。表示“標記”的標點,一類是多筆寫的,一類是一筆寫的,多筆寫的有前后之分的是引號、括號和書名號,無前后之分的有破折號和省略號,一筆寫的有著重號、連接號和間隔號。適應橫排文字的需要,某些說法也作了相應的改動,標點形狀也有變化,并更換了全部例句。這個《標點符號用法》的說明更詳盡清晰,用法更豐富,規范性、科學性更強,它標志著我國的標點符號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也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
可以預料,標點符號還在進一步發展完善,還在進一步科學規范,會進一步成為人們使用書面語言得心應手的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