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一 閑時卻用詩家筆點繪人生不了情
——杜曉明古體詩創作簡評
與曉明先生至今僅一面之緣,但那緣卻來得歡暢。
塞上九月的午后,明凈溫馨。適逢新華社寧夏分社一位年輕的小友前來探訪,娓娓細語,年輕人不經意間提及他們的社長——曉明先生,講他的儒雅親和,講他的諄諄教誨,講他新出版的詩集……頷首靜聽,不禁心動,起了以文會友的念頭。畢竟文聯與新華社寧夏分社都在銀川文化街,幾乎就是近鄰。遂取出拙著《一片冰心》(文藝評論集)題贈轉送。小友離去,似乎只有片刻,就興沖沖地電話告知,曉明社長已將他的詩集贈我。稍頃,一本典雅精致的《昔我往矣》(湖北長江出版集團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就已在手中。又是幾個時辰,鳳城華燈初上,我去赴朋友的清雅茶會,竟與曉明先生不期而遇。我們四目相視,繼而開懷一笑。看來,這個九月的日子,注定了我與曉明先生的相識有緣有分。
曉明知道我寫過一些文藝評論,包括寫過古體詩歌評論,遂將他調任寧夏后的古體詩新作交給我,并囑我有空看一看,如喜歡可寫詩評評點一下。
接下來的日子,與曉明的詩作相伴,靜靜的辦公室里,卻也清韻繚繞。出于好奇,我又上網調閱曉明采寫的新聞通訊和名家訪談。于是詫異,曉明竟有兩副筆墨。一是記者之筆,那是一種敏銳、犀利、激揚著真誠與責任的筆墨;一是詩人之筆,細膩、深摯,清音雅韻、古意幽幽。或許,是記者之筆,給了他深闊豪放;或許,是詩人之筆給了他蘊藉委婉。而這二者的結合,成就了曉明的詩意人生。
品味梳理曉明留給我的古體詩稿,計151首。全是他調任寧夏近一年半(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的新作。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紀寫塞上風情,二是贈答友人,三是詠史感懷。
很明顯,落在曉明詩箋上的首先是這塊注定要親密接觸的塞上土地的獨特風情。不似金陵古都的秦淮月影、六朝煙雨、吳越天風,不似荊楚大地的長峽云翳、晴川鶴樓、屈宋華章,寧夏的山山水水卻是洗盡鉛華的清凈邈遠,說不盡的天高云淡。
賀蘭孤高塞云飛,獨障風煙萬古摧。
(《登賀蘭山》)
百年王氣凌霄漢,千秋荒冢向黃昏。
(《春日題西夏王陵》)
雪影星輝漫古原,一泓新月照六盤。
(《冬夜宿原州城贈友人》)
長河水來云從起,大漠山橫落日圓。
(《題中衛沙坡頭》)
賀蘭山前蒼鷺飛,黃沙漫道碧波洄。胡風塞馬碧云天,黃沙如海流紫煙。
(《春游寧夏沙湖》)
(《寧夏沙湖夜飲贈友人》)
數百年來清真寺,多少穆民浴春風。
(《題同心清真大寺》)
漢塞琴簫鳴盛世,回鄉花兒漫春情。
(《訪西吉海原中寧贈友人》)
……朗朗的詩句中,是別樣的豪放與驚喜,塞上的朔漠、長風、紫塞、云煙,熏染出洗練的詩情。詩人一路走去,盡攬塞上古跡名勝、新景翠色。澹澹唐徠渠、潺潺愛伊河、烽煙鎮北堡、銀川鐘鼓樓、賀蘭宏佛塔、興慶海寶寺、靈武長流水、中寧長山頭、涇源野荷谷、固原須彌山、寧南清水河……真乃“山銜紅日情無盡,霞落云飛暮復朝”(《夏日登銀川沙泉寨贈友人》),“日日黃河去無已,年年風景殊不同”(《游中衛城贈友人》),“諸公欲問江南事,塞上江南遍春輝”(《游銀川鳴翠湖贈友人》)。
戍邊塞上,詩人平添一股豪氣,也飄落幾多凝重和沉郁。這是一個真實的男人,也是一段如歌的行涯。詠史感懷的篇章中,我們讀到了曉明的內心。曉明述其詩作曾言:“追慕魏晉、唐宋,體悟眾體,獨創己風。”其詠史之作,也將目光聚集于漢魏大唐的古圣先賢。他的詩筆涉及漢魏文壇的賈誼、董仲舒、東方朔、司馬相如、楊雄、張衡、郭璞、鮑照、江淹、謝朓、庾信,也詠嘆著“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邊塞詩人”(王之渙、王昌齡、岑參、高適),包括抨擊時弊、抒寫情懷的“詩骨”陳子昂、大唐賢相張九齡,以及“亞圣”孟子。這些詩,俯仰古今,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慷慨之音,也不無自我激勵之意。
陳思白馬雄塞遠,薊北旌甲被霜寒。
(《鮑照》)
上將擁旄事遠征,丈夫馬上取功名。
(《岑參》)
春水桃花遍芳洲,少年俊邁等閑游。
(《瘐信》)
愴然涕下幽臺上,天地悠悠無始終。
(《陳子昂》)
鐵衣遠戍辛勤久,絕域蒼茫燕歌行。
(《高適》)
哪堪玄鬢唱南寇,誰為高潔表寸心。
富貴何足論,貧賤亦安然。
舍我其誰也,不負母三遷。
(《駱賓王》)
縱橫過秦論,怨憤吊屈
(《賈誼》)
(《孟子》)
大唐賢相千秋后,丹橘猶存歲寒心。
(《韶州曲江謁唐故尚書右丞相張九齡墓》)
(《王之渙》)
……而曉明的五言長詩《塞上行》,更是鏗鏘訇然,回環有空,既有“報國無早晚,邊塞作故鄉”的自白,也有“披衣覺露滋,泫然動中情”的思情。及至《塞上靜夜思》《塞上春思》《鴻雁》等五言詩,更將一縷鄉愁淡淡地舒展,其情也柔,其意也幽。
在曉明的詩稿中,贈答之作占了很大的篇幅。長年的記者生涯,與家人聚少離多,使他更加珍重親情友誼,而他豐沛的內心、細膩的情思、直爽的性格,亦讓他從來就不缺少同樣真性情的朋友。如此,落在詩箋上的贈答詩句,也就尤其具備了一份濕漉漉的真切與溫潤潤的情愫。
宦旅數遷長信怨,冰心一片楚樓寒。
(《王昌齡》)
倜儻不羈唱出塞,胸懷大略賦從軍。
莫吟白日依山盡,鸛雀詩成泣鬼神。
晴川鶴樓相別后,塞上聞笛念君情。
(《荊楚赴塞外別馮公》)
我思塞上初圓月,應照故人夏夢長。
(《塞上夏日寄金陵友人(二首)》其二)
數載武昌湖畔月,依稀同照醉顏紅。
風煙塞上重逢后,柳陌長河一笑中。
(《塞上贈熊大師召政》)
莫問平生幾故知,家中自有慧賢妻。
噓寒問暖尋常語,同苦共甘少小時。
(《塞上贈劉偉》)
歷歷風塵經滿眼,歡顏未改鬢先斑。
人生難得再回首,早歲哪知世事艱。
塞外平川擁積雪,春城燈火夜闌珊。
相逢但問平安否,揮手天涯又數年。
(《春節長春同學會》)
而《春節歸故鄉白城憶少年游》(四首)七絕,則憶寫兒時故鄉的“冬節”“春嬉”“夏景”“秋趣”,讀之情趣盎然。
賞讀曉明古體詩作,除了題材的多樣、體裁的純粹之外,更深切的感受則是詩作內在精神氣度的飽滿。或許這也正是其詩富有張力的魅力所在。不是為了寫古體詩而寫詩,不是為了炫耀、為了附庸風雅,不是無病呻吟,而是要在古體詩的寫作中修煉自己內斂沉靜的氣度與含蓄蘊藉的品性。亦不是泥古、仿古,而是“新古典主義”。“詩必寫感懷,用古詩的體裁書寫個人當時情懷”。所以,登安徽九華天臺地藏寺,即有“宏愿誓求空地獄,念之每自意難平”(《春日登安徽九華山》);觀廣東開平碉樓,有“雞鳴桑樹鳧戲水,惟愿萬世開太平”(《題開平碉樓》);訪靈州故地(吳忠),有“我來靈州戍西塞,綠洲千頃好果園”,“何懼大漠孤煙直,但愛長河落日圓”(《靈州曲》);過眗衍城(鹽池),有“千載戎狄爭戰地,萬里靈夏肘腋間。而今甘草盈鄉野,灘羊滿圈果滿川”(《過昫衍城》);游鎮北堡影視基地,則有“戲將舊事敷演去,留與后人任點評”(《題鎮北堡影視基地》);即使是一次銀川春釣,也禁不住“高歌塞外好風日,不羨江南浪里人”(《銀川春釣》);而在另一首《銀川春色》中,詩人更是直白如話地吟道:“欲借黃河天上水,澆灌賀蘭山下花。寧夏多栽一株樹,北京少落一粒沙。”
抒寫真性情,的確是曉明詩作的靈韻所在。
我曾驚嘆曉明詩作的出手之快,以一年半內創作150余首的速度而言,幾乎每四天就有一首新作問世。是一種怎樣的力量在支配創作?曉明的職業身份第一是記者,第二是新聞媒體的管理者,而詩人的身份,曉明似乎從未當真過,他只承認自己是一位非科班出身、“偶爾寫寫”的業余作者。而事實是一切絕非偶然。曉明家學深厚,少時即受古體詩歌熏陶,大學時代當過詩社社長。畢業后開始做新華社記者。1996年正式開始古體詩創作。屈指算來,23年記者生涯,14年古體詩創作。作為記者,曉明必須與時代同步,做“永遠在場”的時代見證人,履行深入生活、關注時代、發現社會熱點、快速反映新聞事實的職業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曉明永遠不缺乏創作素材。而多年的古體詩寫作,又使得曉明能夠熟練地轉換寫作方式,將現實中的激情與感懷迅速收納到古體詩創作的維度,在含蓄繾綣的意境中彰顯自己的詩性襟懷。如同他的前輩領導、《新華每日電訊》報原副總編輯韓曉峰先生所言:每在人生有感悟時,就寫一篇古體詩歌留念。曉明在以激揚之筆書寫時代的同時,借古體詩抒發真性情,這的確已成為他的思維慣性、他記錄感懷表達情感的不二選擇。
客里光陰書作伴,戍邊歲月花為情。
他年若得遙相憶,詩賦百篇心底銘。
(《塞上贈友人》)
或許,與當下互聯網時代流行的微博不同,曉明的選擇更多了一層回歸古典、傳承文化、涵養心性的意蘊。而曉明的文化磁場也的確深深影響著身邊的朋友,成為他們的感動。
由于有深厚的古典文化涵養,由于有敏銳的觀察、深刻的體悟,曉明的詩作含蓄雋永。能夠以史入詩,巧用典故,化古人詩句入詩。在營造意境、遣詞造句上也頗見功力。五言詩《題六盤山野荷谷》:
采荷隴山秋,野荷過人頭。
清清發滿溪,婷婷帶離愁。
低頭弄裙裾,花兒出歌喉。
試問涇河水,緣何向東流。
那山谷的清幽,婷婷的野荷,潺潺的溪流,還有婉約的歌聲,將人帶入一個林風天籟的空間,又好似進入了王昌齡《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的詩境。而《題中衛北長灘(二首)》其二描繪新農村景致:“雞犬相聞閭巷間,水車搖蕩牧牛還。枕河墟落天向晚,塞上人家盡炊煙。紫燕時來窺戶牖,老農閑坐話村言。慈顏淡淡如親舊,故里依稀現眼前。”又怎么沒有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古風呢!即便是閑適之作《題銀川初雪》:
獨上高樓思渺然,萬英搖蕩野鳧還。
唐渠澹澹洄清碧,楊柳依依含素煙。
古巷深松負積雪,寒塘衰草委波瀾。
忽聞塞上吹笛曲,卻引詩情到人間。
滿滿的詩情,別樣的詩意人生。我以為,這首詩當是曉明作為一名職業新聞工作者和一位擅長詩詞歌賦的特色詩人的真實寫照。
用詞的精美、對仗的工整、詩韻的和諧,以及由景入情的輕揚,也確有沁雅怡香的詩味入心入意。凡此種種,恕不一一列舉。
在結束本文之前,我還想引用曉明先生的《塞上答友人》一詩:
欲寫長河落日圓,須來塞上戍邊關。
朝云且曉春風暖,暮雨當聞秋雁寒。
政事清平常動問,民生疾苦入心間。
閑時卻用詩家筆,題盡河西十萬箋。
寫到這里,忽然想到,何不借用曉明詩句入題:
閑時卻用詩家筆,點繪人生不了情。
是為評。
2010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