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中華杞鄉賦

陸巖

驚濤駭浪開畫卷,千山萬壑留回聲。煌煌五千年文明華章,浩浩一萬里九曲黃龍。千回百轉東流,一瀉千里入海。天下黃河富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溯二千年青史昭昭,中華杞鄉名播華夏。

驚濤駭浪開畫卷,千山萬壑留回聲。煌煌五千年文明華章,浩浩一萬里九曲黃龍。千回百轉東流,一瀉千里入海。天下黃河富寧夏,中寧枸杞甲天下。溯二千年青史昭昭,中華杞鄉名播華夏。

中華之杞鄉:漢曰眴卷縣,隋稱豐安城;明建寧安古堡,遂成文明故地。民國中葉,衛寧分隸,始稱中寧。自西漢始,四建縣治,五設州府,六代帝王巡幸。雄踞銀川屏藩,鎖扼玉塞津梁。

察古觀今,物換星移,中寧因枸杞而名勝。枸杞者:本野生灌木也,經千年馴化栽培,終成神奇之物,葉稱天精草;花謂長生草;實名枸杞子;根曰地骨皮。棘如枸之刺,莖似杞之條,故名枸杞也。觀枸杞品相,古樸稚拙,不艷不妖。綠衣紅袖迎風立,華傘如蓋扎龍根。雖關山重重阻隔,然枸杞聲名遠播,駝隊蜿蜒走西口,皮筏飄搖下包頭。安徽藥材客,四川貨郎擔,云南馬幫馱,絲綢古道飄紅果神韻,大江南北留枸杞仙蹤。

漫步歷史長河,揀拾甲骨碎片,辨認枸杞字樣。查證中華典籍,翻閱詩經巨著,驚現枸杞篇章。陟彼北山,言采其杞,遂成絕唱。大明弘治年間,納枸杞為貢品,藥典本草多有著述,宮廷民間奉如神品。根莖花與實,收拾無遺棄,祛病入藥,惠澤中華。杞鄉有幸:賴清水河血脈滋潤,奉枸杞為不老神物。杜鵑啼血,拳拳赤心,父授子承,源遠流長。

臨其境也,塞上江南魚米之鄉,北國風光豐饒之地。東望牛首入云,西接香山連綿,南有羅山屏障,北連漢武長城。襟帶大漠,黃河中流。攜河曲鎖鑰之雄渾,得交通樞紐之便利。塞上名城,錦繡杞鄉,山河毓秀,風物迥異。捧一河金湯生五谷,掬一抷黃土建杞園。隋唐秧歌千年一夢;余丁錢鞭世代消愁;蒿子長面魂牽夢繞;劉廟舞獅氣沖斗牛。觀夫杞鄉勝景,古有八景傳世:余丁早春,始于一抹新綠;勝金雄關,坐擁山川險要;黃河古渡,慣聽人喊馬嘶;星渠柳翠,掩映一渠春水;牛首慈云,撩起佛光面紗;河曲映日,演繹曠世奇觀;石空燈火,溫暖千年古剎;鳴沙過雁,望斷古塔云天。幸甚至哉,中寧八景風光無限也。

觀我杞鄉,陽春布德澤,杞鄉出蛟龍。張子華奔走呼號鬧革命,孫殿才投筆從戎奔延安,肖漢興為民請命成絕筆,李吉武舍生忘死留英名。解放寧夏,大軍直插中寧;沙洲談判,馬匪灰飛煙滅。摧枯拉朽追窮寇,紅旗漫卷換新天。

唯我杞鄉,英才濟濟,風華燦燦。枸杞酒風靡華夏,杞芽茶香飄九州,才赴枸杞宴,又唱枸杞歌,枸杞論著,汗牛充棟。枸杞燈點亮元宵夜空,枸杞節迎來八方賓朋。

今我杞鄉,天地形勝,政通人和。有干群之合力,得發展之先機。君不見,苦甲天下喊叫水,棗瓜間作米糧川。山川共濟,十年九旱不再;回漢同心,民族團結楷模。看今朝,濱河大道畫中游,工業園區起高樓,縣城新區鼓點急,魅力杞鄉競風流。枸杞之鄉,慕朝陽以升騰;冶金重鎮,鑄輝煌以辛勤;物流之都,拉世界以咫尺;金岸明珠,耀中華以光明。

鳳舞杞鄉添錦繡,龍躍江河壯神州。看杞鄉兒女,萬里征程才始,創時代偉業,書熱血春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炉霍县| 金溪县| 芷江| 文昌市| 嘉义市| 洛南县| 阳朔县| 龙海市| 泰来县| 木兰县| 体育| 鄂伦春自治旗| 宽甸| 微山县| 普兰店市| 瑞丽市| 达州市| 临清市| 原阳县| 遂溪县| 博白县| 林周县| 安吉县| 和平区| 石屏县| 黑河市| 中山市| 威远县| 潍坊市| 普格县| 玉树县| 石狮市| 遵义市| 福贡县| 山西省| 孟州市| 乐山市| 彝良县| 昌都县| 抚顺县| 应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