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生態彭陽建設篇(2)

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寧夏代表團19位代表提出在全國黃土高原類型區推廣“彭陽經驗”的建議(第1798號建議)被列為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十個重點處理的代表建議之一。2005年5月和6月,水利部、農業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等部門相關人員兩次赴彭陽調研,調研組對彭陽經驗得出結論:“彭陽縣把小流域作為水土治理單元和經濟開發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溝、坡、梁、峁、塬綜合治理,扎扎實實地抓好了改土、治水、林草、道路四項工程;彭陽縣推行科技承包責任制,建立集科技培訓、示范、推廣為一體的服務機制,把科技真正滲透到生態建設的全過程;建縣20余年來,彭陽縣始終以建設‘綠色彭陽’為目標,制定了‘10年初見成效,20年大見成效,30年實現山川秀美’的藍圖,歷屆縣委、政府堅持生態建設不動搖,保持了工作的連續性。”決定對“彭陽經驗”先完善后推廣。

面對調研組對“彭陽經驗”提出的不完善之處,彭陽縣委、政府專門召開會議,對專家的“會診”結果進行了專題研究,開出“處方”:按照“整體推進,擴大成果”的要求,傾力打一場生態環境建設提升攻堅戰。今年以來,彭陽縣委、政府把開展退耕還林質量“回頭看”活動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環節來抓,對近年來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進行全面撫育管護,鋤草松土,修枝復壯,加密補植。同時,加大溝道、荒山治理和庭院四旁、機關學校、農田林網綠化力度,不斷提升生態建設水平。完成退耕還林撫育管護35.8萬畝、荒山造林7.1萬畝,綠化鄉村道路266公里,學校、村部及宗教場所159處,嫁接改良山杏5000畝;新建“一池三改”沼氣池1452座。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截至目前,已爭取立項建設項目21個,總投資6843.6萬元,其中國家補貼5700萬元。堅持以年初確定的十個重點開工工程和十個重點竣工工程為帶動,抓開工、促進度。西莊水庫、茹河一號大橋、茹河花園住宅小區、彭陽大道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新修水平梯田2.7萬畝,等級公路4條73公里,漫水橋3座;對部分流域道路進行拓寬、鋪沙。

(原載2006年7月19日《固原日報》)

西部新農村建設中值得借鑒的經驗

——寧夏彭陽“生態立縣”的調查

王昕朋

彭陽縣位于寧夏東南部,是以農業為主的山區貧困縣,卻在寧夏南部山區率先實現了脫貧目標,并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建設、水土保持、造林綠化等先進縣。

彭陽縣“生態立縣”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彭陽縣的經濟社會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2005年底,全縣完成地方生產總值6.72億元,比建縣之初的1983年增長了27倍;地方財政收入13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64元;農村電視覆蓋率為90%以上;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

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20多年來,全縣累計治理小流域83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2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縣之初的11.1%提高到65%。發展壯大了一批特色產業,地膜玉米、馬鈴薯、瓜菜為主的特色種植面積由0.5萬畝增加到45萬畝。

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在農田建設上形成了統一規劃,集中連片,人機結合;在林業建設上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劃營造;在水利建設上形成了骨干工程,井窖建設齊上,水利水保同抓。

鍛煉了一批農村建設的帶頭人。近年來,全縣經過“兩推一選”和“公推直選”產生的156個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班子成員,平均年齡37.8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普遍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全縣發展200多名新黨員,其中66%是經營及科技帶頭人、致富能手。

彭陽縣“生態立縣”的做法

彭陽的經驗有很多,我們認為具有典型意義和推廣價值的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實際出發,制訂發展規劃。彭陽1983年從固原分出時,農民人均收入只有70多元,地方財政年收入只有70多萬元。彭陽縣委、政府深入調查研究,確立了“生態立縣”戰略,做出了“10年初見成效,20年大見成效,30年實現山川秀美”的規劃。20多年來,歷屆縣委、政府圍繞這一長期規劃目標,“人接班,事接茬,一張藍圖干到底”,保證了生態建設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二是因地制宜,實施生態治理和生態建設。彭陽縣根據縣內荒山多、小流域多的實際,將小流域作為水土治理單元和經濟開發單元,實行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溝、坡、梁、峁、塬綜合治理,改土、治水、林草和道路四項工程同時推進。

三是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土地規模效益。彭陽統一規劃,集中連片治理,用人機結合、機耕鎖邊的方法建設基本農田,全民齊上陣,社會同參與,從1992年起,基本農田每年以5萬畝的速度增加。

四是多種途徑探索農民增收渠道。他們根據各個區域的不同情況,積極探索農民增收的途徑,一批林牧、林果、林草、林藥、林菜結合型的后續產業應運而生。

五是向科技要效益,加強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他們推行科技承包責任制,建立集科技培訓、示范、推廣為一體的服務機制,把科技真正滲透到生態建設的全過程。

六是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彭陽在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充分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比如對一些長期居住山區的零散農戶,不是盲目并村、遷移,而是根據他們的要求,制訂了建設“生態莊園”的規劃。

彭陽縣的幾點啟示

彭陽“生態立縣”的做法,在我國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中值得推廣和借鑒。

一是保持農村建設規劃制訂和執行的連續性、長期性。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是一項長期工程,新農村建設也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各地政府在制訂規劃時具有連續性。

二是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的質量和效益。彭陽人抓住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部分存在互相聯系、互相制約關系的原理,根據其自然規律,綜合治理,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三是以實踐教育農民群眾,使農民群眾自覺發揮主體作用。彭陽以生態環境改善、效益增加、農民增收的實踐,教育農民群眾認識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變“要我干”為“我要干”。

四是繼續大力提倡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彭陽的做法,可以鼓勵西部地區吸引多方位的資金投入,走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困擾。

(原載2006年8月9日《人民日報》)

彭陽“813”工程打造生態示范縣

記者 馬和亮

陽春三月,桃紅杏綠,大地泛青。4月3日,1000多名縣直機關干部和3000多名彭陽一中的師生在城郊的山峁溝岔揮鍬起坑,植樹造林。彭陽縣打造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813”工程全面啟動。

彭陽縣是全國重點水土流失區。1983年彭陽建縣后,五任領導堅持“生態治縣”的方針,使全縣森林保存面積增加到190.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縣初的3%提高到20.3%,彭陽人用手挖出的綠色工程通道可繞地球三圈,被香港友人稱為“中國生態長城”。該縣也先后獲得“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全國生態建設先進縣”等系列殊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盛華仁在視察了彭陽的林業建設后,在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在黃土高原區推廣彭陽經驗的建議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建議之一。如何進一步加快生態立縣的步伐?新一屆領導班子按照“歷屆書記一本經,歷屆縣長一道令,四套班子大合唱,彭陽大念林草經”的宗旨,確立了投入資金千萬元、再上工程“813”(利用2007年至2009年3年時間,建設8個生態鄉鎮、100個生態村、10000個生態戶),打造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的目標。為此,縣上成立了由主管領導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對全縣實施“813”工程進行全面規劃,并且與項目涉及的鄉鎮領導簽訂了軍令狀。對于今年規劃實施的創建3個生態鄉鎮、24個縣級新農村示范村、30000個示范戶的目標,目前已經做到了人員、資金、技術、面積四落實。

(原載2007年4月8日《寧夏日報》)

彭陽筑起綠色長城可繞地球三圈

記者 張曉芳

“一夜春風一夜花”。昨天,記者在彭陽縣采訪,漫山遍野競相怒放的杏花、桃花撲面而來,遠望如浮云繞在山腰,近觀似胭脂施于肌膚。縣林業局副局長張建榮自豪地告訴記者,這只是彭陽縣干部群眾癡心建造的綠色長城中的一個美麗段落,全縣干部群眾24年來整地造林工程的總長度可以繞地球三圈。

彭陽縣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區,干旱少雨,土地貧瘠。1983年建縣前,全縣水土流失面積2333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92%,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建縣之初,領導班子提出了給老百姓留下一個好的自然環境,給后任和后人留下一個好的發展空間的執政理念。至今,彭陽歷任七屆領導班子,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沒有一屆領導為體現自己的政績而“另起爐灶”,只是在每個階段創新思路擴充內涵。

結合新農村建設,去年底,新一屆班子提出要打造好生態經濟強縣、生態文化大縣、生態人居名縣3張“生態名片”,用3年至5年時間,在全縣打造8個生態鄉鎮、100個生態村、3萬個生態戶。縣委書記劉文英說:“這些工作雖然不可能都在本屆班子中看到政績,但這是打基礎、抓長遠的工作,縣委、縣政府照樣認真規劃,扎實落實,這也算是一項功勞吧。”彭陽建縣24年,每年春秋兩季干部停止辦公兩周義務勞動從沒間斷過,從縣委書記、縣長到一般干部,都要自帶干糧,肩扛鐵鍬,腳蹬布鞋,頭戴遮陽帽,上山同群眾一道修梯田、治理小流域、造林整地,累計義務植樹造林12.5萬畝、1200多萬株。

如今,全縣林木保存面積由建縣初的17.6萬畝增加到190.6萬畝,林木覆蓋率由3%提高到20.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11%提高到61%,水平梯田由3萬畝增加到89萬多畝。由于水平梯田保土保水保肥,全縣近50%的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后,糧食總產穩中有增。“如今,彭陽縣山變綠了,路變通了,田變平了,老百姓的日子比以前好了十幾倍。”城陽鄉城陽村農民楊世昌由衷地說。

(原載2007年4月13日《寧夏日報》)

彭陽獲我區首個生態建設模范縣

記者 王建宏

自治區政府7月20日召開的第96次常務會議將彭陽縣命名為“寧夏生態建設模范縣”。這是我區首次以自治區政府的名義命名“生態建設模范縣”。

彭陽縣1983年建縣以來,歷屆縣委、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和“生態立縣”方針不動搖,人接班,事接茬,初步取得了“山變綠,地變平,水變清,人變富”的成效。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建設、水利建設、水土保持、造林綠化、退耕還林標準化建設等先進縣,并于2003年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第八批全國生態示范縣。自治區政府號召全區各地向彭陽學習,堅持封山禁牧政策不動搖,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以更加開放的思想觀念,更加執著的奮斗精神和更加扎實的工作作風,為建設山川秀美的西北生態屏障而努力奮斗。

(原載2007年7月2日《寧夏日報》)

彭陽縣被評為“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縣”

通訊員張向軍

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全國退耕還林工作會議上,彭陽縣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縣”。

彭陽縣自2000年被自治區確定為退耕還林試點示范縣以來,認真貫徹國家“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十六字方針,嚴格按照“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要求,緊緊圍繞建立完善的生態體系和科學的產業體系、樹立種樹種草如種糧的思想,科學規劃,周密部署,精心實施,依法治林,圓滿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已累計實施退耕還林工程139.5萬畝,項目覆蓋了12個鄉鎮156個行政村,涉及21.39萬退耕農戶,現已實現了退耕還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整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凤县| 呼和浩特市| 盐亭县| 应用必备| 青海省| 抚松县| 崇阳县| 陵水| 东方市| 营口市| 明水县| 南开区| 崇信县| 天水市| 山东省| 息烽县| 宁安市| 焉耆| 健康| 临武县| 大化| 舟曲县| 永兴县| 镇巴县| 台州市| 宝丰县| 利津县| 嘉鱼县| 内江市| 扬中市| 惠安县| 梨树县| 珲春市| 沽源县| 抚顺市| 秀山| 吴江市| 大同县| 武定县| 新巴尔虎右旗| 常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