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生態彭陽建設篇(1)
- 聚焦彭陽(2004~2013)
- 中共彭陽縣委宣傳部
- 4672字
- 2016-02-19 10:21:55
百花齊放春滿園
——從三條示范小流域看彭陽縣生態建設
記者 宋兆璠
提起我市乃至全區的生態建設,大多人有刮目相看彭陽之說。記者近日赴該縣采訪后,也對其生態環境建設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張藍圖管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干,逐山頭逐流域統一規劃,一條溝一座山挨個治理,是對彭陽縣生態建設歷程的真實描繪。
麻喇灣:退耕還林換了天地
麻喇灣位于彭陽縣中部,總土地面積285平方公里。該區域地貌以梁峁、溝壑為主,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彭陽縣按照山水田林草路統一規劃、溝坡梁峁灘綜合治理的模式,堅持荒山治理與退耕還林草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林草建設與農田建設相結合,采取上退下田、陡遲緩田、灌草間作、喬草間作、喬灌草立體復合配套模式,加快麻喇灣生態建設步伐。現在,這里共完成“四荒”造林1.3萬畝,退耕造林8600畝,樹種以沙棘、檸條、山桃、山杏為主,間作以紫花苜蓿為主的牧草2000畝,新建高標準基本農田8500畝,修路15公里,打井打窖150眼。經過4年的綜合治理,流域內植被覆蓋率為90%以上,治理程度達到71.7%,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治理目標,野生動植物也不斷增加。
大溝灣:技術組裝織就新景
大溝灣位于彭陽縣城西南8公里處,屬茹河流域,是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
2000年以來,彭陽縣結合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堅持梁峁溝坡綜合治理,配置模式上采取林草間作、喬灌草混交、因地制宜、分類經營,大規模治理該流域。將“88542”徑流整地、截桿深栽、三季栽植、地膜覆蓋等抗旱造林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并大面積推廣應用。嚴格實行“四個暫扣”,即對松土鋤草不及時、水毀工程不修復、林地隔坡不種草、栽植補植不達標的暫扣補助糧款,并限期補救完善。多年的努力終顯成效,如今該流域已完成退耕還林7420畝,荒山荒溝造林2100畝,栽植樹種有沙棘、山桃、山杏等,新修道路6公里,綠化道路10公里,建成基本農田2800畝,打窖50眼,治理程度達到87.4%,實現了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的目的。
丁崗堡:連片治理形成百里生態長廊
丁崗堡位于彭陽縣城西北部,流域內有21個梁峁、28個溝道,水土流失嚴重。
自2001年春節開始,彭陽縣利用國家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的機遇,把丁崗堡作為全縣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堅持退耕造林種草與荒山治理相結合、與農田水利建設相結合及山上與山下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結合,科學規劃,綜合治理。在林草布局上,推行“山頂沙棘檸條混交,隔坡地埂苜蓿檸條,桃杏纏繞”模式,進行間作配置。目前,該流域已完成工程造林種草15376畝,建設基本農田1480畝、流域道路23公里,打井窖210眼,治理程度達到70%。如今,丁崗堡流域和附近的張溝流域、川口流域、麻喇灣流域連成一片,形成了一條百里綠色生態長廊。
(原載2004年12月8日《固原日報》)
彭陽20年“一張藍圖”繪就綠色山川
記者 楊登貴王霞
站在綠草齊腿、海拔2000米的丁崗堡山頂上極目遠眺,只見層層山巒層層綠,層層梯田繞山腰,村莊綠色片片,川道綠樹成蔭,滿目綠色已徹底改寫了彭陽縣“飛沙走石風作舞,河枯苗干旱做伴”的歷史。
1983年彭陽縣成立以來,圍繞著建設“綠色彭陽”這一目標,幾任書記一本經,幾屆縣長一道令,帶領全縣人民發揚“勇于探索,團結務實,鍥而不舍,艱苦創業”的彭陽精神,引領彭陽林業建設“爬坡”。多年來,彭陽立足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地貌特點,把每條小流域既作為一個經濟開發單元,山、水、田、林、路、草統一規劃,溝、坡、梁、峁、塬、灘整體推進,到目前形成了北部干旱片帶以沙棘、檸條、紫花苜蓿為主的水保飼料林,中部地區以山桃、山杏為主的生態經濟林,紅、茹、蒲三河流域東南殘塬區以優質杏、核桃、花椒為主的干鮮果經濟林,西南部土石質山區以華北落葉松、沙棘為主的水源涵養林的區域布局和林草、林果、林藥、林菜結合等配置模式,構建了“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立體治理模式,基本做到了治理質量一次達標,水土流失一次控制。彭陽人用雙手挖出的“88542”工程帶子田長度可以繞地球近三圈,被外國友人稱為“中國生態長城”。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使彭陽的林業建設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五年來,全縣共完成退耕還林120.3萬畝,使全縣林草覆蓋率達80%,其中林木覆蓋率由建縣初的3%提高到18.5%。治理小流域84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71平方公里,年減少泥沙流量約500萬噸。更重要的是,以林業為主的生態建設為全縣經濟發展搭建了平臺,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全縣優質牧草留床面積達到86萬多畝,畜禽飼養總量由45萬個羊單位增加到93萬個羊單位。以地膜玉米、菌草、辣椒等為主的特色種植漸成規模。由于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勞務輸出人數由1999年的2萬人增加到現在的4.1萬人,年勞務收入由6360萬元增加到12469萬元。
(原載2005年9月23日《寧夏日報》)
生態立縣奠定彭陽農業持續發展基礎
記者 馮濤黃永銳蘇峰
彭陽縣堅持生態立縣的科學發展觀,以農田水利基本設施為突破口,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奠定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目前,全縣建成高標準機修農田83.7萬畝,人均累計達到3.3畝,糧食產量畝均提高50%以上。
彭陽縣境內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土壤瘠薄,生態環境脆弱。針對這種情況,該縣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突破口??h上把以“坡改梯”為主的基本農田建設作為夯實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堅持“打破地界,集中連片,上退下推,陡遲緩推”的原則和寬、大、平的工程標準,面積每年以3萬畝至6萬畝的速度遞增。小流域建設堅持走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的路子,并實施了山腰澇池建設等新的治理模式。今年共完成造林3892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9.42平方公里,并完成羅洼流域淤壩地壩系建設項目。眼下,彭陽縣水土流失治理率由建縣初的11%提高到60.9%,每年可為黃河攔截泥沙600多噸。水利工程建設推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堅持質量第一,效益為重的原則。目前已完成羅堡、常崾峴、馬旺堡3處人畜飲水工程,打井窖862眼。建集水場1120處,王洼北方半干旱集雨補灌旱作區節水農業技術體系集成與示范項目建設已全面竣工,促進了農業種植結構的合理調整。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與以退耕還林還草、小流域治理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的實施,使彭陽縣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監測數據表明,干旱帶山地土壤濕度三年來提升5%,地標保水能力增長38%。目前,彭陽縣已初步實現了“山變綠,水變清,地變平,路暢通”,生態步入良性循環和穩定解決溫飽的歷史性轉變。
(原載2005年11月27日《寧夏日報》)
彭陽縣多種模式治理小流域
記者 段文學
彭陽縣采取“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立體治理模式治理小流域取得實效。
彭陽縣已累計治理小流域82條,實際保存面積1423平方公里,水平梯田增加到83.7萬畝,林木覆蓋率提高到18.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61%。2003年,被國家環??偩至袨榈诎伺珖鷳B示范區;2005年,生態示范區建設又被列為全國人大十大建議之一重點辦理。
彭陽縣自1983年建縣以來,把生態建設作為改善自然環境的“重頭戲”來抓,先后提出了白岔流域農業經營模式、黑窯灘流域“1335”家庭單元模式等建設思路,并在治理過程中總結出了“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立體治理模式。國家退耕還林(草)政策出臺后,彭陽縣及時提出了“10年初見成效,20年大見成效,30年實現彭陽山川秀美”的宏偉目標,把生態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去謀劃,去實施。去年又把溝道治理和城鄉綠化納入生態建設之中,使生態建設的思路不斷得到補充和完善。
多年來,彭陽縣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梁峁溝坡塬綜合治理,重點抓了“四大工程”,即:以農田為主的溫飽工程,以窖壩為主的集雨工程,以林草為主的退耕工程,以道路為主的通達工程。通過綜合治理,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彭陽縣積極探索,大膽實踐,苦干不苦熬,巧干不蠻干,不斷總結完善成功經驗和做法。按照“林草間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糧林藥合理搭配,喬灌草鑲嵌配套”的思路,科學指導生態建設。在北部干旱丘陵區,大力發展以山杏、沙棘、山桃、檸條為主的經濟林,在中部紅、茹河谷殘塬區、建成優質綠色果品、地膜玉米及瓜菜、藥材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基地,在西南部土石質山區,加大天然林保護力度,并利用降雨較多的優勢,采取生態移民和生態修復措施,建成水源涵養林。
在多年的生態建設中,彭陽縣各級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廣大干部搶在先、帶著干。春、秋兩季縣直部門停止辦公兩周義務植樹造林多年從未間斷,為群眾樹立了榜樣。各部門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各投其資,密切配合,協同作戰,摸索出“農田建設先行開路,林草措施鑲嵌配套,水保、工程截流補給,科技培訓提高素質,扶貧開發促進增收”的幫帶模式,確保了治理效果。
(原載2006年4月5日《固原日報》)
彭陽干部三件寶:鐵鍬、布鞋、遮陽帽
記者 華少甫
彭陽縣干部帶領群眾治理小流域、修梯田、造林整地,每年消耗“賀蘭牌”優質鐵鍬2萬余把。僅此一項,使縣供銷社贏利2萬元。鐵鍬消耗之多,折射出彭陽人苦干實干挖山不止的精神??h委書記劉文英說,彭陽人造林整地時,沿等高線開挖的80厘米寬,80厘米深的水平溝,加起來的長度可繞地球兩圈半。
彭陽1983年建縣以來,歷屆班子在城市建設上始終堅持“小打小鬧”,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不搞負債工程,不上貸款項目。他們把“政績”寫在黃土高坡,豐碑樹在大山深處。彭陽縣干旱少雨,溝壑縱橫,是國家級貧困縣。建縣初,第一屆領導班子,根據彭陽的實際確定了“生態立縣”的方針。至今,先后6屆領導班子,一任接著一任干,共繪一張藍圖。沒有一屆領導為體現自己的新思路而“另起爐灶”??h發展和改革局的負責人說,1998年以來,彭陽縣每年爭取到國家各項資金1億多元,其中50%用于大農業投到山里。在彭陽縣,從縣委書記、縣長到一般干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自帶干糧,肩扛鐵鍬,腳蹬布鞋,頭戴遮陽帽,上山同群眾一道修梯田或治理小流域或造林整地,每季至少勞動10天,干部形象幾乎與農民無二。縣供銷社主任楊儉說,縣供銷社下屬7個公司12個基層供銷社,一年要賣2萬把鐵鍬。鐵鍬、布鞋、遮陽帽已成為彭陽干部的三件寶,家里有幾個干部就有幾把鐵鍬、幾雙布鞋、幾頂遮陽帽。楊儉風趣地說,在彭陽縣,要想戴好“烏紗帽”,先要戴好遮陽帽。
彭陽縣干部群眾利用22年時間,將山河重新打理了一遍。如今,全縣治理小流域81條142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1%提高到61%。高標準梯田由建縣初的3萬畝增加到70萬畝。由于水平梯田保水保肥,糧食畝產量由過去10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全縣近50%的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后,糧食總量不減,林木覆蓋由3%提高到18.5%。2005年,彭陽縣農民人均收入達1764元,在固原市五縣區名列榜首,比建縣初增長24倍。城陽鄉韓寨村農民韓維兵說:“老百姓心里有桿秤:這些年彭陽縣是苦了干部,富了群眾?!?
(原載2006年4月22日《寧夏日報》)
第1798號建議敦促彭陽縣傾力生態提升
通訊員林生庫
從摸索到“彭陽經驗”的形成,從“彭陽經驗”的提出到完善“彭陽經驗”,彭陽歷屆縣委、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一路汗水,一路收獲,面對榮譽,正視不足,彭陽縣以第1798號建議為動力,傾力生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