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原州區
原州區地處寧夏南部清水河之濱,是固原市政府駐地,人口44.75萬人。海拔1450~2500米,年均氣溫6.3℃,年均降雨量300~550毫米,干旱、冰雹、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較多。按地形地貌和氣候上的差異,南部為六盤山陰濕區、北部為清水河谷平原區、東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
原州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橫跨原州,厚重的中原文化、璀璨的伊斯蘭文化、神秘的西夏遺存文化、粗獷的草原文化、蒼勁的大漠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孕育出獨特的人文環境。
須彌山石窟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境內,坐落在城北55公里處六盤山支脈的東,山基以紫色砂巖、砂爍巖及頁巖組成,峰巒疊嶂怪石嶙峋,山中流水,風景秀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須彌山石窟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寺,與龍門、云岡石窟齊名,為中國十大著名石窟之一。它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繼續營造修繕,長期以來是自長安西行之路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佛寺遺址,被譽為“寧夏敦煌”。
須彌,是梵文山音譯,意為“妙光”“善積”等。現存洞窟162座,保存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繪、壁畫、石刻題記的洞窟70余座,造像350余軀,漢藏文刻記12處,碑刻3方,殘碑11塊,尤以北周和隋唐開鑿的大型廟窟的石雕造像最為精美。整個石窟呈扇型開鑿在自南向北8座山峰的東南崖面上,即大佛樓區、子孫宮區、圓光寺區、相國寺區、桃花洞區、松樹洼區、三個窯區、黑石溝區。須彌山石窟造像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精湛的藝術價值,是研究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宗教歷史不可多得的寶貴實物資料。
二十里鋪拱北又名五原山南古寺拱北,位于固原縣城南郊10公里處銀平公路、寶中鐵路東側,依山勢矗立在樹木蔥郁的幽雅環境中,是一座集中國傳統建筑和伊斯蘭建筑風格于一體的寺院。全部建筑為六進式,第一進為門廳,第二進為院落,第三進為磚坊,第四進為內門,第五進為墓室,第六進為后院。有樓、塔、亭、閣、照壁、六角八卦等,整個建筑氣勢恢宏、古樸典雅、肅穆神秘。
安西王府是元世祖忽必烈三子忙哥剌在六盤山的避暑府邸,也是當時西北地區行政中樞。
原州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位于西安、蘭州、銀川三省會城市的三角中心,101省道、312國道交會于此,福銀高速公路、寶中電氣化鐵路縱貫南北,固原支線機場已通航。
原州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16種,巖鹽、煤炭、硅砂、芒硝儲量可觀,鹽化工循環經濟扶貧示范區正在建設。有藥用植物91科400余種,糧油作物有小麥、玉米、土豆、莜麥、胡麻、葵花等20多種;主要特產有枸杞、蔬菜、瓜果、馬鈴薯等;清真牛羊肉深加工、釀酒、制藥、鑄造等一批產業享譽區內外近年來,原州區區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寧南山區統籌城鄉示范區、產業聚集核心區、生態文明先行區、民族團結和諧區的奮斗目標,大力弘揚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六盤山精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征程中邁出了堅實步伐。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2.3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90元。
農村經濟穩步增長。圍繞建設“現代生態農業示范縣(區)”的目標,引進龍頭企業參與產業開發,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預計完成農業增加值9.66億元,增長8%。一是堅持走園區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路子,充分利用冷涼氣候資源,采取引進良種、強化“農超對接”、加快“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等方式,蔬菜種植規模迅速擴張,效益明顯提升,總面積達到18萬畝。其中建成萬畝露地蔬菜基地3個,新建日光溫室、大中拱棚園區13個,設施農業面積達到9萬畝,成為寧南山區種植規模最大的冷涼蔬菜示范基地。中河萬畝供港蔬菜基地生產技術程序通過歐美認證,產品首次打入國際市場,原州區被授予“中國(西部)冷涼蔬菜之鄉”稱號。二是圍繞建設“國家級馬鈴薯種薯繁育縣(區)”目標,創新機制,引進企業,三級繁育體系建設全面提速,新建組培室5000平方米,繁育原種4000萬粒,發展原種田3500畝,一級種薯田6.25萬畝,帶動全區種植優質馬鈴薯53萬畝。建成中河、張易、三營3個萬畝種薯示范基地,采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全程機械化作業,種植水平大幅提高,示范區種薯畝均產量2800公斤以上,得到全國馬鈴薯大會觀摩團的充分肯定,原州區被授予“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稱號。“六盤山”牌馬鈴薯種薯、鮮薯獲得第十一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及設備技術展覽會金獎。
工業經濟增效提速。按照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求,傾力打造工業發展平臺,全力抓好招商引資,著力理順企業產權關系,工業對縣域經濟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7.21億元,增長95%。
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以打造西蘭銀交會中心物流集散地和寧夏旅游目的地為契機,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改造提升餐飲住宿、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積極發展連鎖經營、中介代理、物流配送等新型業態,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9.74億元,增長10.6%。
農田水利建設成績卓著。突出水利基礎地位,認真做好“水”文章,組織開展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科學調度揚黃水,全面推廣噴灌、滴灌等現代節水灌溉技術,新建揚黃調蓄水池13座,調蓄能力達到410萬立方米,極大地提高了揚黃水利用效率。農田水利建設連續五年獲得自治區“黃河杯”競賽獎。
科技服務成效顯著。大力推進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科技入戶及農村信息化工程,引進推廣先進適用技術30項。在全區11個鄉鎮及30個示范村實現了信息化服務基本數據共享和應用。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4%。原州區榮獲“全國科普示范(縣)區”和“三農科技服務金橋獎”。
文體活動豐富多彩。認真實施全民健身及文化惠民工程,安裝衛星地面接收系統1萬余套,放映農村數字電影2000余場(次),為全區194個行政村和50個社區自樂班采購配備了文化體育活動器材。新建農家書屋135家,實現了全區村級農家書屋全覆蓋。充分發揮區民族藝術團和街道社區文體協會文化宣傳主力軍作用,積極組織開展廣場文藝演出、全民健身登山比賽等群眾性文體活動40余場次。全區文化體育事業呈現繁榮發展良好勢頭,榮獲“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中國文學之鄉——西吉縣
西吉縣以境內席芨灘演化得名,位于固原市西部,總面積3130平方公里,總人口50.73萬人,其中回族28.67萬人,占總人口的56.5%。目前已享有“中國馬鈴薯之鄉”“中國西芹之鄉”“中國文學之鄉”的殊榮。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勞務輸出工作示范縣。
西吉縣土地類型多,土層厚,適宜農、林、牧副、漁業綜合發展。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夏糧作物有小麥、豆類,秋糧作物有莜麥、蕎麥、糜谷、玉米、燕麥、馬鈴薯,經濟作物有胡麻、蕓芥。野生植物有69科155屬430多種,其中有70余種藥材和野生蕨類等;西吉縣彩鯽是世界珍貴而稀有的魚種之一。西吉縣境內有葫蘆河、清水河、祖厲河三條水系,但年徑流量很小,夏季多枯竭。境內氣候溫和,雨量較少,光照充足,無霜期短,降水和溫度變化大。春季氣溫回升快,干旱多風,冷暖變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暫,氣溫適中;秋季雨量較多,降溫快,霜凍早;冬季長,嚴寒干燥。四季交替變化不明顯。年平均氣溫5.3℃,年平均降水量350~500毫米,無霜期僅有100~150天。
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以打造西北最大的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為目標,狠抓種薯研發、培育和基地建設,種植馬鈴薯125萬畝,實現總產153萬噸。生產脫毒原原種4200萬粒,建立原種繁育基地5000畝、一級種繁育基地10萬畝。加大地膜覆蓋、標準化種植、機械化作業、新品種示范推廣力度,標準化栽培90萬畝,機械化作業70萬畝。展示品種青薯9號實現畝產5544公斤,創歷史新高。在將臺開工建設了年產原種2億粒、交易量20萬噸的西北最大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和交易中心。在銀川成功舉辦了西吉馬鈴薯宣傳推介活動,西吉馬鈴薯首次打入新華百貨等大型超市,實現了農超對接。采取開辟綠色通道等十項措施,促進了馬鈴薯銷售。預計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純收入850元。積極推廣“華林”模式,在將臺明榮、東坡、馬蓮北山、吉強萬崖、黃家川建成兩個拱棚示范園區和西芹、胡蘿卜、西紅柿三個萬畝特色蔬菜示范園區。西芹、胡蘿卜、西紅柿種植面積分別達5.2萬畝、1.68萬畝和0.86萬畝,總產量達39.5萬噸、5.88萬噸和0.53萬噸。產品遠銷重慶、武漢等20個大中城市,實現銷售收入5.3億元,農民人均特色產業收入600元。初步構建起一帶多園的現代農業格局。以示范鄉(鎮)、專業村和規模養殖戶培育發展為重點,走“以牛為主、多畜并舉”的草畜產業發展路子,推廣飼草料調制、畜品種改良等技術,狠抓基礎母畜擴繁、圈舍改造、飼草基地建設和疫病防控等重點環節。完成人工種草43.7萬畝,新建暖棚圈舍4.86萬平方米,青貯池1.45萬立方米。建設肉牛冷配改良點48處。發展肉牛養殖專業村10個,示范園區2個,百頭養殖場2個,500只以上肉羊規模養殖場30個。全縣肉牛肉羊飼養量分別達18.5萬頭和35萬只。動物防疫密度和標志率均達100%。預計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370元。
工業經濟實現歷史性突破。建成標準化廠房18棟3.6萬平方米的寧夏(西吉)閩寧產業園區,成為西吉建縣69年來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目前,道路、供排水、供暖、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完成。國圣食品等4家企業注冊入園,鴻威電子等3家企業達成投資意向協議,匯豐天塑業已建成投產。全年引進招商引資項目9個,到位資金11.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4.3%,是前4年招商到位資金總和的1.1倍,到位資金額和增幅均居全市首位。建成華電月亮山風電一期工程,二期工程進展順利;計劃投資18億元的國電寧夏分公司200兆瓦風電項目完成前期工作,新型工業邁出了新步伐。
旅游服務業日趨活躍。搶抓大六盤旅游帶建設機遇,投資7300萬元,開工建設了火石寨地質博物館、游客中心及景區道路、停車場、廣場、景觀等基礎設施。全面完成單家集紅色革命遺址和將臺堡紅軍長征紀念園改造修繕工程。火石寨景區“農家樂”初具雛形,參加了寧夏旅游春光萬里行、精品線路采購和寧蒙陜甘毗鄰經貿洽談會等旅游推介活動,提升了西吉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全年接待游客12萬人(次),實現旅游社會總收入2600萬元。
火石寨位于寧夏南部的西吉縣境內,由于它的山巒呈現暗紅色(也就是地質學上的丹霞地貌),在綠樹的掩映下,如同一團團燃燒的火焰,因而取名“火石寨”。每當春夏時節,滿山遍野花草叢生,色彩斑斕,蜂戀蝶舞,生機盎然。在稀疏的林木間,還生長著一簇簇箭竹,為北方山水增添幾分南國姿色。在火石寨方圓百里之內,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兀立山峰,其中著名的有掃竹嶺、石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城最為奇特。火石寨不但有令人神迷的自然景觀,還有十多處石窟建筑,和須彌山石窟一脈相承。
將臺堡位于西吉縣城東南的葫蘆河東岸,戰國秦長城在這里向東轉折。古代稱西瓦亭,為軍事要塞。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及二軍團與一軍團二師在將臺堡會師,宣告紅軍長征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結束了偉大的長征,將臺堡也聞名于世。
1996年10月,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二、四方面軍會師60周年而修建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紀念碑坐西朝東,由基座、碑身、碑頂三部分構成,坐落在多級臺階的墩臺上,碑身通高22.8米,碑頂雕有3尊紅軍頭像、象征著三大主力會師,花崗巖的碑身正面鐫刻由江澤民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16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紀念碑背面是中共西吉縣委、政府撰寫的碑文。基座是由代表中國革命勝利的8組浮雕組成。紀念碑東側有500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
震湖位于西吉縣城西南的蘇堡鄉黨家岔村,是1920年寧夏海源大地震后形成的湖泊,是世界第二大地震湖。西吉震湖形狀狹長,總面積達186萬平方米,平均水深約12米,最深處達27米。
黨家岔堰湖是目前同原地區最大的地震堰塞湖,也是寧夏最大的堰塞湖。湖內生長著鰱魚、鯉魚、草魚等近10種魚類,其中最為奇特的是五彩繽紛的鯽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