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書法藝術(1)

  • 藝術小百科
  • 子夜
  • 4944字
  • 2016-02-22 11:38:03

書體的分類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記所占事項及事后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2)刻符

秦代一種有特殊用途的篆書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秦書有八體,三曰刻符。用于符信。”段玉裁注:“《魏書·江式表》符下有書字符者,周制六節之一,漢制竹,長六寸,分而相合。”這類篆體專刻于符節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屬上,不能婉轉如意,故筆畫近于平直,形體近于方正,如現存陽陵虎符上的文字。

書法藝術

(3)大篆

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相傳為益所創。針對不同的書寫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稱“鐘鼎文”)、籀文之別。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4)小篆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于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5)鳥蟲書

亦稱“蟲書”。篆書中的花體。春秋戰國時就有這種字體,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鐘镈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秦書八體,“四曰蟲書”;新莽六書,“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段玉裁注:“幡,當作幡,書幡,謂書旗幟;書信,謂書符節。”說明此類書體多用于旗幟和符信,在漢印中也不乏鳥蟲書入印的實例。

(6)署書

亦稱“榜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書有八體,“六曰署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

(7)石鼓文

石鼓文比金文規范、嚴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書體。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傳后世,保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跡之一。

(8)隸書

亦稱“佐書”、“吏書”。字體名。形體扁平方折,便于書寫。始于秦代,通用于漢魏。唐代張懷瓘《書斷》引東漢蔡邕《圣皇篇》:“程邈刪古立隸文。”晉代衛恒《四體書勢》:“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胥吏)佐書,曰隸字。”程邈將當時這種書寫體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創隸書之說。秦隸出于秦篆,字形構造仍有較多的篆書形跡,后在漢代通用中不斷發展完善,成為筆勢、結構與秦篆完全不同的字體。

隸書的出現,沖破六書的造字原則,奠定楷書基礎,標志漢字演進史和書法史上的轉折。魏晉時曾混稱楷書為隸書,因別稱有波磔的隸書為“八分”。湖北云夢出土的《秦律簡》和漢《五鳳元年十二月簡》,即是秦漢手寫隸書的代表作。

(9)草篆

書體名。飛白的別稱。東漢蔡邕稱:“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金石林·緒論》:“一曰飛白,篆貌隸骨,雜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指以草書筆法書寫的篆字。《書史會要》稱:“(趙)宦光篤意倉史文學,創作草篆,蓋《天璽碑》而小變焉,繇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躡遺跡。”傅山等都擅長草篆書。

(10)楷書

楷書有兩個問題難以定位:一是其名稱與正書、隸書、今隸、八分書、章程書混淆而難分;二是其起源定于何時眾說紛紜。一般而言楷書的標準在于方正端齊,有別于長縱形的小篆書和橫扁形的隸書,有勾起而無波挑。筆畫轉折處不用轉而用折等。另外,行書的行式,甲骨、鐘鼎中不固定,左右行不拘。自秦以后,一律從右至左,無不例外。孫過庭《書譜》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可說是一種概括。

(11)瘦金書

亦稱“瘦金體”。楷書的一種。宋徵宗趙佶楷書學褚遂良、薛曜、薛稷而出以新意,運筆挺勁犀利,筆道瘦細峭硬而有腴潤灑脫的風神,成一家法,自號“瘦金書”。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近人葉昌熾《語石》稱其書:“出于古銅甬書,而參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稱瘦金書也。”存世作品有《楷書千字文》、《神霄玉清宮碑》。今之仿宋體,亦是從此中脫出。

(12)草書

字體名。別稱“藁書”。廣義指不論時代、字體、凡寫法潦草者;狹義專指筆畫連綿、書寫便捷的字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漢興有草書”。漢初通行的手寫體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后逐漸發展成“章草”。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蘊有隸書波磔的筆畫和字字不相聯綴的形跡,成為編旁相互假借,筆畫連綿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稱的草書。至東晉王羲之而臻于完善。唐代中期張旭、懷素將“今草”寫得更為放縱奇詭,筆走龍蛇,被稱為“狂草”,以別于“今草”。

(13)狂草

亦稱“大草”。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擺脫東晉王羲之一路草書溫文爾雅風格,筆勢連綿奔突,字形變化多端,極龍飛蛇舞之致。得名于唐代張旭、懷素。傳世的張旭《古詩四帖》及懷素《自敘帖》即為代表。

(14)行書

亦稱“行押書”。書體名。相傳為漢末劉德升所創。行書一般在楷書形體的基礎上,作流暢便捷的書寫,既不象草書縱放難辨,又較楷書生動簡便,是社會上廣泛使用的手寫書體。書寫行書湏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云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認為行書“以筆老為貴,少有誤失,亦可暉映。所貴濃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俱全。”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

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范圍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

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兇。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準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鉆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鉆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

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刻在甲骨上,并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見甲骨檔案)。

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農業、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其主要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征,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篆書

漢字古代書體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認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篆書,廣義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大篆,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如漢書藝文志載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許慎也說:“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古文或異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損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因此后人都認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種形體了。

秦始皇時代,以小篆為官方制定的標準字體。它是由西周金文那種圓潤筆勢不斷發展而成的,以李斯為代表,用筆圓筆藏鋒,勻平嚴整,筆畫粗細一致、左右對稱。然因筆畫繁復,書寫不易,多為典重場合使用。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廢除混亂的六國文字,推行秦的小篆,因此小篆也被稱作秦篆。秦篆以《泰山刻石》與《瑯邪臺刻石》為典范。《泰山刻石》文字結體肅穆嚴整,《瑯邪臺刻石》則稍生動而磨泐過甚。《嶧山刻石》原石已佚,現拓本為宋代復刻,篆法多唐代李陽冰筆意,不及秦原刻蒼厚。《秦詔版》因制作時間緊迫而匆匆鑿就,故文字大小錯落,筆法瘦勁,甚具跌蕩生動之致,漢代之金文、碑額等均是其風之延續,為后世學者開一新境。

到了漢代,隸書以其方折簡便的寫法取代篆書而成為通行文字。但篆書仍在許多場合應用,并留下了對后世影響極大又極豐富而饒有時代特色的作品。漢之碑刻以《袁安碑》、《祀三公山碑》、《嵩山少室石闕銘》為代表。《袁安碑》繼承秦篆而有所發展,作風圓勁清朗,后世對其評價甚高。《祀三公山碑》許多文字漶漫不清,從可辨文字來看,其篆法是很特殊的。《少室石闕銘》篆法輕松自如。三種石刻字數較多,便于學習者把握其風格。漢碑額作風多樣,以《張遷碑》篆額為最有特色,其結體寬扁,布局密集穿插,頗有法無定法之感。漢代金文定要稱為“漢金文”,以區別于商周金文,文字較多者是新莽時期的《嘉量銘文》,其緊縮中宮而伸長垂筆之文字結體,與清代鄧派小篆不謀而合。

南北朝至元朝可以說是篆書的衰落時期,通用文字已發展為比隸書實用性更強的楷書與行書。篆書早巳不被一般人所熟悉。雖然唐代出現了大篆書家李陽冰,元代的書畫家趙孟頫等亦擅篆書,但畢竟如鳳毛麟角,沒有大兵團,尖子的水平也不可能與篆書流行的時代抗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齐齐哈尔市| 靖宇县| 靖宇县| 耒阳市| 济宁市| 石河子市| 四子王旗| 雷州市| 琼海市| 邯郸市| 榆社县| 阿坝| 宁南县| 惠来县| 中宁县| 泾源县| 金沙县| 香格里拉县| 依兰县| 米易县| 墨竹工卡县| 车险| 镇坪县| 那坡县| 柳林县| 长治县| 九寨沟县| 望城县| 胶南市| 安新县| 衡东县| 丹凤县| 右玉县| 天峨县| 桦南县| 株洲市| 西充县| 黄浦区| 禹州市| 乃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