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他坐在小客店的樹蔭下,恍惚看見父親的教區和花壇,教堂墳地的高大樹木;看見了厄休拉、礦工們和蒙馬爾特大街;看見了南方、高庚和那些“姑娘們”,聽見他們的笑聲,這時他深知自己瘋了。便不斷地喊道:“這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在寂靜的田野里,面對著燦爛的陽光,他用手槍朝自己的胃部開了一槍。隨后,平靜地收拾起畫具象往常一樣走回旅店。他熬了兩天,痛楚難忍,但他未喊叫一聲。臨終前,他不斷吸煙,和弟弟提奧談論著藝術,終于1890年6月29日去世,嘴里還叼著點燃的煙斗,時年37歲。
他被埋在奧維爾,他的摯友和醫生加歇在他的墓邊種了他喜愛的向日葵以安息這偉大的靈魂。一向熱愛哥哥的提奧受不了這沉重的打擊,半年后在故鄉也因瘋逝世,后來也被安葬在哥哥的墓旁,永遠和他長眠在一起。
畢加索
巴勃羅·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現代藝術(立體派)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對于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比澜缜?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里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4幅。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畢加索作品
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魄又貧窮,住進了一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里當時是一些流浪藝術家的聚會所。也正是在此時,芳華十七的奧麗薇在一個飄雨的日子,翩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中。于是愛情的滋潤與甜美軟化了他這顆本已對生命固執頹喪的心靈,筆下沉淪痛苦的藍色,也開始有了跳躍的情緒。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整個畫風膨脹著幸福的溫存與情感歸屬的喜悅。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在《穿襯衣的女子》中,一襲若隱若現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著自黑暗中涌現的胴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著纖細隱約的美感。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致,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氳中垂憐著病態美;拼貼藝術形成的主因,源于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制,而神來一筆的產物。實際上拼貼并非首創于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將之引至畫面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首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貼手法實現立體主義的最佳詮釋。
后期畫注目于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于超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夸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復雜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畫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畢加索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加索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畢加索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著很大的影響。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回而進。
他靜靜地離去,走完了93歲的漫長生涯,如愿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中西方繪畫藝術的差異
中西方繪畫在色彩運用和對色彩的感受上顯然有所不同。中國傳統的繪畫是以墨調色,與西方繪畫以油色烘染出的立體感、明暗透視等有巨大差異,在厚與薄、深與淺、淡與濃等多組矛盾中求得視覺性效果。中國古代畫論中認為,墨具有五色:焦濃、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中國傳統繪畫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干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辨,是無凹凸遠近。中國的繪畫藝術以直覺的方式來感覺色彩的萬千變化,而西方繪畫藝術,整體上則是傾向于光學意義上的,更加富于幾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國畫和西洋畫不一樣,可能這是一個很大的特點。西洋畫是表象的,非常寫實的,更多中國畫是寫意的,這個寫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寫的意象,寫的是理想,寫的是畫境、意境。所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中國畫不光要畫得好,光是技術好不行,你還得有文化。涉及到詩、書、畫、印各方面的修養。
中國傳統的美學觀念一直延續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樸實、返璞歸真為美,這個中國畫里表現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國人的禪學思想比較發達,形和意之間的關系不是弄得很實實在在的。一開始雖然是從寫實、描繪人物出發,但是漸漸地融進了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美學觀念和形意之間辨證的這種思維方式。所以在中國從色彩、構圖、黑白、線條,各個方面都表達了這種獨特的哲學觀念和思維觀念,乃至人生的倫理觀念。而且中國人歷來有一種運動的畫面感,這就是中國人天然地有電影的思維、運動的視覺形象,所以中國畫里散點透視。你一看它是運動著的,看著山水是活的。
中國畫意象所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同一,強調的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主張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觀情志外象化,客觀之象情趣化,可謂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當然,中國畫也要面對客觀物象,但這些物象經與審美主體交融后,也就蛻變成一種精神狀態的物化方式,絕不再拘泥于客觀真實的度量標準。對于自然物象,它不是不知,而是不必去知,更無意刻意去知,于是,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而善散點構成;不講三度空間,而求二度變化;不講塊面刻畫,而取輪廓勾勒;不講物理重心,而重主觀感受。它掙脫物理形象而獲得提煉,變成一種具有主觀意象的精神軌跡,發揮著遠遠超出客體形體本身的精神效應。中國畫的意象特性有著強烈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它的藝術追求也是另辟蹊徑,既表現客觀,還強調主觀。作畫時,要意在筆先,胸有成竹,筆簡而意工,象約而境奇,不僅求之于象內、境內,更著眼于象外、境外。中國畫重神輕形、重意輕象,要求神形兼備、意廣象圓、情景交融。追求筆有盡而意無窮,象有限而意無邊??傊?,所有這些都是中國畫意象特性的豐富內涵。幾千年來,中國畫瑰麗多彩、綿延相繼,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今天,也仍顯奪目光彩,這是與中國畫意象特性的審美觀分不開的。
西方繪畫藝術概括地講有兩大派,一是寫實派或稱具象派,認識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純客觀的,始終貫穿著以科學精神為基礎,畫家觀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對景寫生。要求對象、光源、環境、視點四固定,即創作時對客觀景物的位置、視點只能選擇,而絕不能在畫面上隨便移動,以求嚴格按照物理、光學原理,科學準確地再現三維空間的客觀世界,并把運用和體現透視、解剖、光彩原理的準確程度當作衡量藝術質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畫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體和光影上,不允許增加任何個人的意念和想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表現X光、紅外光譜、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內容和畫派,意在進一步從畫面上體現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二是抽象派。西方藝術貫走極端,藝術家們在對具象寫實感到厭倦以后,從印象派開始,僅在數十年內,有些人就從具象這個極端急劇轉到抽象——另一個極端。抽象派與嚴格地再現客觀物象的寫實派正好相反,創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變形,追求抽象的裝飾性和視覺效果,或用光色和幾何形態的抽象組合形式表現個人主觀的思想體驗,甚至是潛意識、下意識,以及種種隱秘的心理。隨著夸張變形的創作方法越來越走向極端,有些人甚至干脆丟掉畫筆搞起了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某些西方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所標榜的前衛,實際是遠離現實,逆反一切傳統文化、道德觀念,越來越趨向病態的自我表現,給正常的藝術發展造成重大干擾和破壞,也必然難以引起觀者的共鳴,無法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繪畫展現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帶向一片寬闊的用鮮花與綠色織繡出來的原野。在一幅幅畫中,各色線條像天籟的旋律,像隱身人的樂舞,更像無形春風,將生命的色彩翻飛,使之高蹈清揚,如音樂的節奏和詩歌的韻律。在繪畫的創造上,中國傳統一向推崇的是那些不以繪畫為專門職業,但擅于繪畫的文化人,被稱為文人畫家的畫家,首先應該是一個在文化上有修養的人,同時又具有繪畫技能,所以,繪畫藝術的最高價值正是隱藏在藝術家無功利的動機之中。繪畫本來就是一種源自心靈的感動,這種感動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畫面上的色彩、線條、肌理、結構、空間相互共鳴,與畫家的心靈共鳴,繼而與觀者的心靈共鳴。于是,便產生了一種被中國先哲概括為“天人合一”的繪畫——純粹的繪畫。一個人開始動筆作畫總有某種原因,對周圍的事物表明態度、狀物或者抒情,在特定的空間里寫出自己目光之所見,在畫面上留下物象的身影,甚至也可能就是一種無意識的摹仿,在筆墨的揮灑和折轉間,反照和疊變著通向人生的玄思,通向自然萬物的情懷。狀態出神、聯想自由,入神處都在意識的邊緣進行,線與面的旋律動向不易料測,時有驚喜的跳躍,皆合心律,最終獲得如有神助,不期而遇的回響,成為一個個色彩篇章生命的凝定,沖擊著每一位欣賞者的心靈。
中國畫往往只是寥寥數筆,但是從這幅畫面上你能讀到的東西,那可是太多了。所以就像于教授說的,在中國繪畫當中,我們指的是真正的中國繪畫,有中國文化神韻的中國繪畫,你真的可以讀出所有東方文化藝術的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