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飲食(1)

飲食習慣

三餐有別

健康的生機飲食幾乎是現代追求健康飲食的人最后唯一選擇,而這種健康飲食如何落實在我們的三餐中,卻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健康的理念中,我們常聽到“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的口訣,事實上這是很重要的飲食原則。依照人體的生理時鐘,早上時間身體的重點在排泄,下午時間重點在補充營養,晚上時間重點在分配營養及修補一天的損耗,所以一日三餐在餐飲的設計上,極其重要。

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午餐:是三餐中補充食物最好的時候,應多攝取完整營養,尤其可強調蛋白質的補充。在營養的設計上,必須注意自己需消耗多少體力。

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

飲食須定時定量

(1)飲食須定量

定時進食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按照一定時間有規律地進食,能使人體建立起條件反射,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節律地進行活動。每當接近吃飯的時候,胃腸便開始分泌消化液,飲食之物則可在體內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將營養輸布全身。如果隨意進食,不分時間,就會使腸胃長時間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打亂胃腸消化的正常規律,使消化功能減弱,從而導致食欲減退,影響健康。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嚴格按時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定時習慣,則消化功能健旺,于身體健康大有益處。

(2)飲食要定量

人體每天均需攝入一定量的食物,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如果攝入量不足,人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就會影響健康,甚至會滋生各種疾病。反之,如果攝入量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亦可損傷脾胃功能,引起疾病。因此,飲食要定量。正確的方法是根據自己平時飲食的量來決定每餐吃多少。一般而言,每餐以七八分飽為宜。

飲食要葷素同食

飲食專家提醒,葷素搭配才是最科學的飲食方式。

葷,指雞、鴨、魚、肉等動物性食物;素,指稻谷、薯豆、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從營養保健角度看,葷素搭配在營養結構上具有互補性,能夠使營養素種類齊全。

(1)葷菜中只有糖原(動物淀粉),沒有淀粉,沒有纖維素,更沒有果膠;而素菜中單糖、雙糖、多糖以及食物纖維等樣樣都有。

(2)葷菜中沒有維生素C,素菜中沒有維生素A(只有維生素A原,即胡蘿卜素)。除豆腐乳外,素菜中沒有維生素B12,葷菜特別是肝臟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

(3)動物蛋白質營養價值較高,如乳品的蛋白質消化率為97%~98%,蛋類為98%,肉類為92%~94%;而植物性的大豆(整粒食用)為60%,馬鈴薯為74%,玉米為66%。如植物蛋白質與動物蛋白質搭配食用,營養價值可明顯提高。

(4)小麥、小米、大豆、牛肉若按39%、13%、22%、26%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可提高到89%。35%的雞蛋蛋白質和65%的馬鈴薯蛋白質混合食用,其生物價值高居各類食物的榜首。

可見,將葷素混合在一起食用,就可以從中攝取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食物纖維素、脂溶性維生素等營養素。也就是說,葷素搭配是營養素種類較為齊全的理想的膳食模式。

所以,為了身體健康著想,我們在日常飲食中要葷素搭配,切忌偏葷或偏素。

飲食五味不可缺

研究表明,五味:酸、甘(甜)、苦、辛(辣)、咸與人體健康關系密切。五味調和,有益健康;反之,五味偏頗,則對健康有害。

酸味

適當吃些酸食,可健脾開胃,促進食欲,并可增強肝臟的功能,提高鈣、磷元素的吸收。但過量服食可引起胃腸道痙攣及消化功能紊亂,故脾胃有病者宜少食。

甘味

甘味具有補養氣血、解除肌肉疲勞、調和脾胃、緩解疼痛、解毒等作用。但過食甜膩之品,則會壅塞滯氣、助濕生痰,甚至誘發糖尿病。

苦味

苦味具有除煩燥濕、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利尿等作用。但多食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癥。

辛味

辛味可發散、行氣、活血,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的代謝、祛風散寒、解表止痛。但食之過量會刺激胃粘膜,故患有痔瘡、肛裂、消化道潰瘍、便秘以及神經衰弱的患者不食為好。

咸味

咸味能軟堅潤下,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的滲透壓平衡以及正常的水鈉鉀代謝作用。在嘔吐、腹瀉及大汗后,適量喝點淡鹽水,可防止體內微量元素的缺乏。但成人每天攝入食鹽量不宜過多,過食可誘發水腫、高血壓、動脈硬化等。

飲食要粗細搭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不吃糙米粗糧,只吃精米精面,這與科學的養生之道背道而馳。

因為在稻麥的鼓皮中,含有多種對人體來說較重要的微量元素及植物膳食纖維。如鉻、錳,若經加工精制后,就會大量減少。如果缺乏鉻、錳這兩種元素,就容易發生動脈硬化。

植物纖維能加速食物的排泄,使血中膽固醇降低。食物太精細,膳食纖維必然很少,往往食后不容易產生飽腹感,很容易造成過量進食而發生肥胖。如此,血管硬化、高血壓的發病率就會增高。

粗糧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本身對大腸產生機械性刺激,促進腸蠕動,使大便變軟暢通。這些作用,對于預防腸癌和由于血脂過高而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都有好處。

此外,膳食纖維還會與體內的重金屬和食物中有害代謝物相結合排出體外。

所以,從人體健康養生的角度來看,不宜長期吃精食細糧,而應經常吃點玉米面、綠豆等,做到粗細糧搭配食用。

但長期大量進食高纖維食物,會使人體蛋白質補充受阻,脂肪攝入量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因而造成骨骼、心臟、血液等臟器功能的損害,降低人體免疫抗病的能力。

那么,吃多少高膳食纖維食物,即粗食才真正有利人體健康呢?

專家指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入量以10~30克為宜。除了粗糧以外,蔬菜中膳食纖維較多的是韭菜、芹菜、茭白、南瓜、苦瓜、紅豆、空心菜、黃豆、綠豆等,也可適量食用,以替代粗糧攝取的不足。

干稀搭配好吸收

所謂干,指米飯、饅頭、花卷、餅、面包、糕點等;所謂稀,指粥、湯、奶、豆漿等。干稀平衡主要體現“稀”的作用上。

干稀搭配在一起,粥、湯、奶、豆漿對食物消化有特殊作用。首先,能夠濕潤口腔和食道,使進食順暢。其次,粥作為半流質食品,能夠刺激口腔分泌睡液和刺激胃分泌胃液,因而有利于對干食的消化吸收。

干稀搭配進食能夠更多地吸收一些營養素。如饅頭(或花卷)配玉米糊,窩頭配大米粥,紅薯配小米粥,窩頭配面湯……都能夠起到蛋白質互補作用,提高了蛋白質的利用率和生理價值。粥能夠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等維生素。米飯或面食配湯,如配海帶湯,可以攝取更多的碘;配魚湯,可以吸收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吃飯喝湯與吃“湯泡飯”是兩回事。核心是“湯泡飯嚼不爛”,因為湯和飯混在一起,食物在口腔不等嚼爛就隨湯一起咽下去了。由于舌頭上的味覺神經沒有受到充分刺激,胃和胰臟分泌的消化液不多,吃進的食物不能很好的被消化吸收,因此吃“湯泡飯”不是好習慣。

選配雜食營養全面

雜食指的是粗、細糧都吃,葷菜、素菜搭配,膳食品種多樣化。

我國傳統膳食的特點是雜,古代醫學就提倡“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多以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為主,這是不科學的“雜食”,非但不能互補,反而會相互抑制,妨礙胃腸道對營養成分的消化吸收。

醫學統計發現,我國百歲長壽的老人絕大多數飲食習慣良好,飲食簡單,膳食成分混雜,沒有忌口,葷素搭配,素食為主,食量適中。近年西方國家流行“四色膳食”,即每日膳食中至少有四種顏色的食品——紅、白、綠、黃,這也符合我國雜食觀的原理。雜食的最大好處是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齊全并互補,如谷類富含B族維生素,人體缺乏B族維生素會影響生長發育,皮膚黏膜組織會出現病變。谷物中的蛋白質主要存在于谷粒的表層,如果與薯類一起食用,可百補其各自營養素的不足。蔬菜富含鈣、磷、鐵、鉀等礦物質,是強健骨骼、牙齒,促進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其中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減少有害物質與腸黏膜的接觸,有效防冶腸癌的發生。肉、蛋、魚、蝦等富含蛋白質、脂肪,其中的賴氨酸、蛋氨酸、色氨酸,更是人體必需的氧基酸,如果與豆腐及豆制品一起食用(豆腐中蛋氨酸含量很少),能顯著提高兩類食品的吸收利用率。

偏食某些單一的食物,由于缺乏其他營養成分,長久下去會對身體造成許多不良影響。選配雜食,不同食物各自所含的不同營養成分相互搭配,營養全面,利于健康。

細嚼慢咽好處多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細嚼慢咽好處很多:

(1)促消化

可減輕胃腸負擔,幫助消化,提高攝取營養的效率。

(2)抗癌作用

細嚼可增加唾液分泌,使食物得到唾液充分攪拌,可使食物中的致癌物轉化為無害物質。美國醫學家研究發現,多咀嚼對致癌物質有中和作用,研究人員將唾液加入致癌物質中,致癌物質可喪失其致癌作用。

(3)預防肥胖癥

咀嚼和肥胖也有很密切的關系。人的腦中有控制食欲的中樞,多用一些時間咀嚼食物,食欲中樞能發出正確的指令,使人的飲食適量并有飽腹感,長此下去,自然可避免食因性肥胖癥。

(4)中和食鹽

食物中的食鹽過量不利于身體健康。食物經過反復咀嚼之后,能促使細胞分泌礦物質,其中的鉀可與體內的鹽發生中和反應。

(5)促進血液循環

多咀嚼具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咀嚼時,下頜肌肉牽拉該部位的血管,加速了太陽穴附近血液的流動,從而改善心腦血液循環。此外,多咀嚼還可松弛大腦神經,解除精神緊張,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

(6)美容作用

多咀嚼可使集中在口腔周圍的表情變得發達,使面部毛細血管暢通,這對防止皺紋及改善面部營養都有好處。

(7)固齒作用

多咀嚼使牙齒活動加強,發揮了固齒的功效,并可預防下頜松脫。

(8)抗衰老作用

人到老年,胃腸功能減退,吞咽反射減弱,細嚼慢咽可起到防噎、助消化、抗衰老的功效。

飲食宜專致愉悅

《千金翼方》云:“食勿大言。”說明古人主張進食時要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不可一邊吃飯一邊思考其他事情,或邊看書報邊吃飯等,如此心不在“食”,既影響了食欲,又不利于消化吸收,久之還會引起胃病。

樂觀愉快的心情可使人食欲大增,并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反,如果在憂愁、悲哀、憤怒等情況下勉強進食,會妨礙脾胃納運功能,出現食欲不振或脘腹脹滿疼痛等癥。所以,古有“人之當食,須去煩惱”之說。

“看天吃飯”的飲食養生法

(1)濕潤偏熱天氣:空氣濕度高于60%,氣溫在20℃~30℃。我國許多地方的春季具有這種天氣特征。在這種天氣下,人體的新陳代謝較為活躍,很適宜食用蔥、麥、棗、花生等食品。同時還要適當補充維生素B,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如筍、菠菜、芹菜、薺菜等。古人認為,春發散,宜食酸以收斂,所以春季要注意用酸調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春天里的韭菜以它獨有的清香、鮮美,成為千家萬戶的佐餐佳品,而韭菜的營養則可以與一些肉食媲美。

(2)濕潤高溫天氣:空氣濕度高于60%,氣溫高于30℃。這其實就是我國夏季的天氣特征。此時,人的食欲普遍下降,消化能力減弱。所以,夏季飲食應側重健脾、消暑、化濕,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色澤鮮艷,可適當選擇具有鮮味和辛香的食物,但不可太過。由于氣溫高,不可過多食冷飲,以免傷胃、耗損脾陽;要注意飲食衛生,變質腐敗的食物不可進食,避免引發腸胃疾病。

(3)干燥偏寒天氣:空氣濕度低于40%,氣溫在5℃~20℃之間。依據我國季風氣候的規律,我國北方的秋季和南方的冬季,大都具有這樣的天氣特征。在干燥偏寒天氣下,“燥邪”易犯肺傷津,引起咽干、鼻燥、聲嘶、膚澀等燥癥,宜少食辣椒、大蔥、酒等燥烈食品,而應多吃一些濕潤并具有溫熱性質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蘿卜、番茄、豆腐、菱角、銀耳、鴨肉、梨、柿、青果等,多飲些開水、蜂蜜水、淡茶、菜湯、豆漿等以及多吃些水果,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4)干燥寒冷天氣:空氣濕度低于40%,氣溫低于5℃。這種天氣在北方持續的時間較長。宜多吃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我國冬天的飲食習慣的確是多食蛋禽類、肉類等熱量多的食品,而烹調多半采用燒、燜、燉等方法,其中以“冬令火鍋”最受青睞。當然,干燥寒冷天氣下,也必須注意飲食平衡,尤其要注意多食蔬菜(火鍋也要盡可能地“葷素搭配”),同時還要適當吃一些“熱性水果”,如橘、柑、荔枝、山楂等。

少吃多餐養好胃

據加州哥倫比亞制片場營養服務組主任崔勃爾說,超過5小時不吃東西,你就會餓得失去控制,變得顧不了健康目標和營養觀念了,看到什么就吃,無法抵抗外界吃的誘惑。因此,少吃多餐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中醫也主張少吃多餐。孫思邈就說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币馑际钦f,人宜少食多餐,不宜一頓吃得很多。尤其是患有胃病的人,因為患病后,消化功能較差,而身體的營養需求卻會增加,許多營養物質往往因為嘔吐、腹瀉、水分攝取太多或服用利尿劑而大量流失。解決這兩難局面并持續補充營養,以少食多餐為最佳途徑。即使無病之人,少吃多餐對心血管也是很有利的。一頓飯吃的東西越多,為了消化這些食物,身體產生代謝熱量也就越多,特別注意少吃高蛋白的食物,它們產生的代謝熱量尤其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达县| 且末县| 翁源县| 丰镇市| 临夏市| 游戏| 开江县| 临夏县| 婺源县| 淮安市| 重庆市| 屏山县| 民乐县| 江油市| 永州市| 马龙县| 昭觉县| 黄石市| 晴隆县| 西华县| 吴忠市| 固镇县| 连山| 海盐县| 加查县| 呼玛县| 东光县| 讷河市| 巴林右旗| 宜良县| 筠连县| 济源市| 沁阳市| 建阳市| 邯郸县| 新平| 武宁县| 遵义县| 静乐县| 巨野县| 阆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