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年輕人一定要懂得的交往禮儀
- 年輕人一定要懂得的社交禮儀
- 冠誠編著
- 10803字
- 2019-07-02 10:57:07
自我介紹的禮儀
自我介紹一般指的是主動向他人介紹自己,也可以是應他人的請求而對自己的情況進行一定程度的介紹。恰當的自我介紹,不但能增進他人對自己的了解,而且還能創造出意料之外的商機。
1.不同場合下的自我介紹
根據不同場合、環境的需要,應該采取不同的自我介紹。
(1)一般公共場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場合。這種自我介紹最為簡潔,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項即可。它適合于一些公共場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場合,如途中邂逅、宴會現場、舞會、通電話時。它的對象,主要是一般性接觸的交往人。
(2)工作場合。它包括本人姓名、供職單位及其部門、職務或從事的具體工作等。姓名,應當一口報出,不可有姓無名或有名無姓;單位,供職的單位及部門,如可能最好全部報出,具體工作部門有時可以暫不報出;職務,擔負的職務或從事的具體工作,有職務最好報出職務,職務較低或者無職務,則可報出目前所從事的具體工作。
(3)社交活動場合。社交活動中,希望對方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與自己建立聯系時的自我介紹,內容大體包括本人的姓名、工作、籍貫、學歷、興趣以及與交往對象的某些熟人的關系等。
(4)講座、報告、演出和慶典儀式等一些正規而隆重的場合。這時的自我介紹包括姓名、單位、職務等,同時還應加入一些適當的謙辭、敬辭。
(5)應試、應聘和公務交接等有問答的場合。針對對方提出的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自我介紹時應該有問必答,問什么就答什么。
2.自我介紹的注意事項
除了在適當的場合進行適當的自我介紹,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應該注意一些問題。
(1)介紹自己時的順序。介紹的標準化順序,是所謂的位低者先行,即地位低的人先做介紹。
(2)自我介紹的時機。一般而論,在下面四種情況下,做自我介紹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其一,目標對象有空的時候。其二,沒有外人在場時。其三,周圍環境比較幽靜時。其四,較為正式的場合。比如,寫字樓、宴會廳、會客室等。
(3)講究態度。態度一定要自然、友善、親切、隨和。應鎮定自信、落落大方、彬彬有禮。既不能唯唯諾諾,又不能虛張聲勢、輕浮夸張。要表示出自己渴望認識對方的真誠情感,語氣要自然,語速要正常,語音要清晰。
(4)注意介紹的基本內容。自我介紹的內容根據不同場合有所不同,但是在自我介紹時,應一氣連續報出,這樣既有助于給人以完整的印象,又可以節省時間,不說廢話。
(5)注意介紹時間。最好能夠簡潔地進行一分鐘自我介紹或不超過一分鐘都行。為了節省時間,作自我介紹時,還可利用名片、介紹信加以輔助。
(6)注意介紹方法。進行自我介紹,應先向對方點頭致意,得到回應后再向對方介紹自己。應善于用眼神表達自己的友善,表達關心以及溝通的渴望。如果你想認識某人,最好預先獲得一些有關他的資料或情況,諸如性格、特長及興趣愛好。這樣在自我介紹后,便很容易融洽交談。在獲得對方的姓名之后,不妨口頭加重語氣重復一次,因為每個人最樂意聽到自己的名字。
(7)力求真實。進行自我介紹時所表達的各項內容,一定要實事求是,真實可信。過分謙虛,一味貶低自己去討好別人,或者自吹自擂、夸大其詞,都是不足取的。
介紹他人的禮儀
介紹他人是經第三者為彼此不相識的雙方引見的一種介紹方式。介紹他人通常是雙向的,即將被介紹者雙方均做一番介紹。
1.介紹他人的時機
(1)與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識的同事或朋友。
(2)在家中或辦公地點,接待彼此不相識的客人或來訪者。
(3)打算推薦某人加入某一方面的交際圈。
(4)受到為他人做介紹的邀請。
(5)陪同上司、長者、來賓時,遇見了其不相識者,而對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6)陪同親友前去拜訪親友不相識者。
2.介紹他人的順序
(1)為他人做介紹時必須遵守“尊者優先”的規則。
(2)把年輕者介紹給年長者。
(3)把職務低者介紹給職務高者。
(4)介紹男士與女士認識,則先把男士介紹給女士。
(5)把家人介紹給同事、朋友。
(6)把未婚者介紹給已婚者。
(7)介紹來賓與主人認識時,應先將主人介紹給來賓。
(8)介紹社交場合的先到者與后來者認識時,應先將后來者介紹給先到者。
3.介紹時的注意事項
(1)介紹者為被介紹者介紹之前,一定要征求一下被介紹雙方的意見,切勿開口即講,顯得很唐突,讓被介紹者感到措手不及,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結果。
(2)被介紹者在介紹者詢問自己是否有意認識某人時,一般不應拒絕,而應欣然應允。實在不愿意時,則應說明理由。
(3)介紹人和被介紹人都應起立,以示尊重和禮貌;待介紹人介紹完畢后,被介紹雙方應微笑點頭示意或握手致意。
(4)坐著時,除職位高者、長輩和女士外,應起立。在宴會、會議桌和談判桌上,視情況介紹人和被介紹人可不必起立,被介紹雙方可點頭微笑致意;如果被介紹雙方相隔較遠,中間又有障礙物,可舉起右手致意,點頭微笑致意。
(5)向外人介紹自己的親屬時應盡量避免稱呼上的含混,如介紹公婆時,若只簡單地說“我爸爸”“媽媽”,用意雖善,但很容易招致混淆,最好還是說“這位是我公公”“這位是我婆婆”。介紹岳父母時則與此相類似。
介紹完畢后,被介紹者雙方應依照合乎禮儀的順序握手,并且彼此問候對方。必要時還可以進一步做介紹。
集體介紹的禮儀
集體介紹是他人介紹的一種特殊形式,被介紹者一方或雙方都不止一人,大體可分兩種情況:一是為一人和多人作介紹;二是為多人和多人作介紹。
1.集體介紹的時機
(1)規模較大的社交聚會,有多方參加,各方均可能有多人,為雙方做介紹。
(2)大型的公務活動,參加者不止一方,而各方不止一人。
(3)涉外交往活動,參加活動的賓主雙方皆不止一人。
(4)正式的大型宴會,主持人一方人員與來賓均不止一人。
(5)演講、報告、比賽,參加者不止一人。
(6)會見、會談,各方參加者不止一人。
(7)婚禮、生日晚會,當事人與來賓雙方均不止一人。
(8)舉行會議,應邀前來的與會者往往不止一人。
(9)接待參觀、訪問者,來賓不止一人。
2.集體介紹的順序
進行集體介紹的順序可參照他人介紹的順序,也可酌情處理。但注意越是正式、大型的交際活動,越要注意介紹的順序。
(1)“少數服從多數”。當被介紹者雙方地位、身份大致相似時,應先介紹人數較少的一方。
(2)強調地位、身份。若被介紹者雙方地位、身份存在差異,雖人數較少或只有一人,也應將其放在尊貴的位置,最后加以介紹。
(3)單向介紹。在演講、報告、比賽、會議和會見時,往往只需要將主角介紹給廣大參加者。
(4)人數多一方的介紹。若一方人數較多,可采取籠統的方式進行介紹。
(5)人數較多各方的介紹。若被介紹的不止兩方,需要對被介紹的各方進行位次排列。排列的方法:以其負責人身份為準;以其單位規模為準;以單位名稱的英文字母順序為準;以抵達時間的先后順序為準;以座次順序為準;以距介紹者的遠近為準。
3.集體介紹注意事項
集體介紹的注意事項與他人介紹的注意事項基本相似。除此之外,還應再注意以下兩點。
(1)不要使用易生歧義的簡稱,在首次介紹時要準確地使用全稱。
(2)不要開玩笑,要很正規。介紹時要莊重、親切,切勿開玩笑。
握手的禮儀
握手是陌生者之間身體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僅僅是幾秒鐘的時間。正是這短短的幾秒鐘,它如此之關鍵,立刻決定了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一個積極的、有力度的正確的握手,會表現出你對別人的重視和尊重。一個無力的、錯誤的握手方式,會立刻傳達出對你的不利信息。
1.握手的時機
高興與問候。遇到較長時間未曾謀面的朋友要握手,表示久別重逢而非常高興。被介紹給不相識者時要握手,表示自己樂于結識對方。在社交性場合,偶然遇到同事、同學、朋友、鄰居、長輩或上司時要握手,表示高興與問候。
歡迎與道別。在家中、辦公室里以及其他一切以自己作為東道主的社交場合,迎接或送別來訪者時,要握手,表示歡迎或歡送。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同相識之人道別,要握手,以示自己的惜別之意和希望對方珍重之情。拜訪他人后,在辭行時,要握手,表示“再會”。在重要的社交活動,如宴會、舞會、沙龍和生日晚會開始前與結束時,要與來賓握手,表示歡迎與道別。
理解與慰問。對他人表示理解,支持時,要握手。得悉他人患病、遭受其他挫折或家人過世時,要握手,表示慰問。
祝賀與感謝。他人給予了自己一定的鼓勵或幫助時,要握手表示感激。向他人表示恭喜、祝賀時,如祝賀生日、結婚、生子、晉升或獲得榮譽、嘉獎時,要握手以表示賀喜。向他人贈送禮品或頒發獎品時,要握手表示祝賀。應邀參與社交活動,如宴會、舞會之后,要與主人握手,表示謝意。
2.伸手的先后順序
一般情況,握手時雙方伸手的先后順序分為以下幾種:
(1)年長者與年幼者握手,應由年長者先伸手。
(2)長輩與晚輩握手,應由長輩先伸手。
(3)老師與學生握手,應由老師先伸手。
(4)女士與男士握手,應由女士先伸手。
(5)已婚者與未婚者握手,應由已婚者先伸手。
(6)社交場合的先至者與后來者握手,應由先至者先伸手。
(7)上級與下級握手,應由上級先伸手。
(8)職位、身份高者與職位、身份低者握手,應由職位、身份高者先伸手。
在一些特殊場合,握手時的伸手順序應注意以下原則。
個人需要與多人握手,應由尊而卑,即先年長者后年幼者,先長輩而晚輩,先老師后學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級后下級,先職位、身份高者后職位、身份低者。
在公務場合,握手時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決于職位和身份。而在社交與休閑場合,則主要取決于年紀、性別和婚否。在接待來訪者時,應由主人先伸出手來與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辭時,則應由客人首先伸出手來與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歡迎”,后者則表示“再見”。
3.正確的握手禮儀
在介紹結束后,互致問候的同時,雙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之間保持一步左右的距離,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拇指與手掌分開,其余四指自然并攏,握手時兩人伸出的掌心都不約而同地向著左方,然后用手掌和五指與對方相握。伸手的動作要穩重、大方,態度要親切、自然。右手與人相握時,左手應當空著,并貼著大腿外側自然下垂,以示用心專一。除老、弱、殘疾者外,一般要站著握手,不能坐著握手。
握手時間的長短可因人、因地、因情而異。時間太長使人不安,太短則表達不出熱烈情緒。初次見面時握手時間以1~3秒鐘為宜。在多人相聚的場合,不宜只與某一人長時間握手,以免引起他人誤會。
握手力量要適度。握手要堅定、有力,緊握對方的手。過重的“虎鉗式”握手顯得粗魯無禮;過輕的抓指尖握手叉顯得妄自尊大或敷衍了事。但男性與女性握手時,男方只需輕輕握一下女方的四指即可。
為了表示尊敬,握手時上身略微前傾,頭略低一些,面帶笑容,注視對方的眼睛,邊握手邊開口致意,如說“您好”“見到您很高興”“辛苦啦”等。握手時可以上下微搖以示熱情,但不宜左右晃動或僵硬不動。與尊敬的長者握手可用雙握式,即右手緊握對方右手時,再用左手加握對方的手背和前臂。
當自己的手不干凈時,應亮出手掌向對方示意聲明,并表示歉意。
在涉外場合,如遇到身份較高的外國人,有禮貌地點頭微笑或鼓掌表示歡迎就行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伸手的話,不宜自行上前要求握手。與數位外賓初次見面,握手問候的時間應大體上相等,不要給人以厚此薄彼的感覺,與其中一位認識而不認識其他人時,同前者握手也要留神這一點,不要跟他握起手來沒個完,而同其他人握手只是意思一下。
致意的禮儀
致意是一種常用的禮節,主要是以動作問候朋友,通常用于相識的人之間在各種場合打招呼。
致意的基本規范是:男士應當首先向女士致意;年輕者應當首先向年長者致意;學生應當首先向老師致意;下級應當首先向上級致意。當年輕的女士遇到比自己年歲大得多的男士的時候,應首先向男士致意。
致意包括起立致意、舉手致意、點頭致意、微笑致意、欠身致意和脫帽致意等。起立致意常用于較正式場合長者、尊者到來或離去時,在場者應起立表示致意,如正在坐著的下級、晚輩看到剛進屋的上級、長輩也應起立表示自己的敬意。舉手致意適用于向距離較遠的熟人打招呼,一般不必出聲,只將右臂伸直掌心朝向對方,輕輕擺一下手即可,不要反復搖動。點頭致意適于不宜交談的場合,如會議、會談的進行中,與相識者在同一地點多次見面或僅有一面之交者,在社交場合相識亦可點頭為禮。點頭的正確做法是頭向下微微一動,不可幅度過大,也不必點頭不止。欠身致意適用范圍較廣,表示對他人恭敬。行禮時全身或身體的上部微微向前一躬即可。朋友、熟人見面若戴著有檐的帽子,則以脫帽致意最為適宜。脫帽致意的方法是微微欠身用距對方稍遠的一只手脫下帽子,將其置于大約與肩平行的位置,同時與對方交換目光。若與朋友相遇并迎面而過,可以回身問一聲好,并以一只手輕輕地掀一下帽子,不必將帽子脫下來。若戴的是無檐帽,不必脫帽,只需欠身致意。注意,致意時不可以手插兜。
女士無論在何種場合,不論年齡大小,是否戴帽,只需點頭致意或微笑致意。只有遇到上級、長輩、老師和特別欽佩的人的時候,以及見到一群朋友的時候,女士才需要率先向他們致意。
致意的各種方法可以在同一時間內使用一種以上,如點頭與微笑、欠身與脫帽均可同時使用。遇到對方向自己致意,應以同樣的方式向對方致意,否則是失禮的。致意要注意文雅,一般不要在致意的同時向對方高聲叫喊,以免妨礙他人。
在餐廳等場合,若男女雙方不十分熟悉,一般男士不必起身走到跟前去致意,在自己座位上欠身致意即可。女士如果愿意,可以走到男士的桌前去致意,此時男士應起身協助女士就座。
在社交場合遇見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不宜立即起身去向對方致意,而應在對方的應酬告一段落之后,再上前致意。
鞠躬的禮儀
鞠躬禮是人們在生活中對別人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既適用于莊嚴肅穆、喜慶歡樂的儀式,也適用于一般的社交場合。如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下級對上級、表演者對觀眾等都可行鞠躬禮。領獎人上臺領獎時,向授獎者及全體與會者鞠躬行禮;演員謝幕時,對觀眾的掌聲常以鞠躬致謝;演講者也用鞠躬來表示對聽眾的敬意。
行鞠躬禮時,須脫帽,呈立正姿勢,臉帶笑容,目視受禮者。男士雙手自然下垂,貼放于身體兩側褲線處;女士的雙手下垂搭放在腹前。然后上身前傾彎腰,下彎的幅度可根據施禮對象和場合決定鞠躬的度數,一般為60°,而90°大鞠躬常用于特殊情況。
鞠躬禮在某些國家較為盛行,如日本、朝鮮等。在接待這些國家的外賓時,可以行鞠躬禮致意。行鞠躬禮一般有三項禮儀準則:受鞠躬應還以鞠躬禮;地位較低的人要先鞠躬;
地位較低的人鞠躬要相對深一些。
特別是在日本,這是他們的見面禮節,是一種鄭重其事的表達方式,表示對他人尊重和敬佩的。不同彎身程度,行鞠躬禮時雙手下垂的程度,所表達的尊敬程度都不相同。
最恭敬的鞠躬禮的做法是:端立,背部挺直,雙手扶住雙腿正面。行禮時,深深地向下彎身,雙手的指尖直至雙膝為止。僅用于對長輩、上司、外賓表達敬意,以及對給予自己極大幫助的同事、朋友表示深深的感激。
吻禮的禮儀
吻禮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種禮節,包括親吻、擁抱和吻手禮三種。隨著對外交往的廣泛開展,這種禮節也會在涉外交際活動中遇到,應該有所了解。
1.親吻的禮儀
親吻作為一種西方禮俗,起源于古羅馬。親吻不同于接吻,它因行禮者相互關系的不同而親吻時“接觸”的具體部位也各不相同。長輩與晚輩親吻時,長輩吻晚輩的額頭;晚輩則吻長輩的下頜。平輩親友、熟人之間只能相互輕吻一下或輕輕貼一下對方的臉頰。
雖然親吻禮在西方比較流行,但是即使是夫妻或情侶也不在大庭廣眾之中接吻,有些國家還明令禁止人們在街頭接吻。有的國家親吻禮僅限于同性之間使用。
2.擁抱的禮儀
在歐美各國、中東和南美洲,親友、熟人見面或告別之時,常常使用擁抱禮,并常與親吻并行。擁抱不但是人們日常交際的重要禮節,也是各國領導人在外交場合中的見面禮節。它和親吻一樣,也是通過身體的某一部分的接觸來表示尊敬和親熱。擁抱可以理解為縮短了距離的握手,或者是胸部的“親吻”。
擁抱禮的標準方式是兩人相距20厘米相對而立,各自抬起右臂,將右手扶著對方的左后肩,左手扶著對方的右后腰,雙方的頭部及上身向左前方相互擁抱,禮節性的擁抱即到此結束。如果為了表達更為親密的感情,在向左側擁抱之后,然后頭部及上身向右前方擁抱,最后再次向左前方擁抱,才算禮畢。男女之間則抱肩擁抱,與此同時親面頰的方式是左一右二交替。作為公關禮儀的擁抱,雙方身體不宜貼得太緊,擁抱時間也較短,更不能用嘴去親對方的面頰。西方人在商務往來中一般不使用擁抱禮。
3.吻手禮
吻手禮是流行歐美上流社會異性之間的一種最高層次的見面禮。行吻手禮時,男士行至女士面前距離約80厘米,首先立正欠身致敬,征得女士同意。女士將右手輕輕向左前方抬起約60°時,是準許行吻手禮的暗示。男士以右手或雙手輕輕抬起女士的右手,同時俯身彎腰以自己微閉的嘴唇象征性地輕觸一下女士的手背或手指,要穩重、自然、利索,不發出“吮”的聲音,不留“痕跡”。行吻手禮僅限于室內,而且主要是男士向已婚女士表示敬意的一種做法。
在法國、波蘭和拉美的一些國家里,向已婚女士行吻手禮,是男士有教養的表現。因此,在涉外場合,如果外方男士向中方女士行吻手禮時,應禮貌地予以接受。
以親吻為禮節時,需要注意不要發出聲響。以擁抱為禮時,需要注意不要用力過猛或把對方弄疼,同時不論是親吻還是擁抱都不可勉強對方,而要注意場合。在阿拉伯國家,親吻禮是不能用到異性之間的。西方人在進行商務活動時,是不以親吻或擁抱為禮的。行吻手禮時,若女士沒有暗示可以或雙手戴手套,強行行吻手禮的男士是失禮的。女士也應自謙,不能隨便暗示別人向自己行吻手禮。
稱呼的禮儀
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際中,經常要與各種年齡、性別、身份的人互相交往和相處,都有一個如何稱呼別人的問題。由于各國、各民族語言不同,風俗習慣各異,因而在稱呼上差別很大。如果稱呼錯了,不但會使對方不高興,甚至還會鬧出笑話來。
1.國際交往中的稱呼禮儀
公眾稱謂一般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一般社交場合和工作場合,“同志”這個稱呼比較普及。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一些社交場合,稱男士為“先生”,年輕女子為“小姐”“女士”,也可以用職業名稱來稱呼,如教師、醫生、律師和導演等;某些職稱也可以稱呼,如教授、編輯、記者、工程師和技術員等;也可以用職務稱呼,如王校長、張主任、李總編,或用軍銜稱呼,如王將軍、楊少校、李連長等。
國際交往中,一般對男子稱先生,對女子稱夫人、女士、小姐,這些稱呼均可冠以姓名、職稱、銜稱等,如“戴維先生”“秘書小姐”“杰克夫人”等。但在日本,對女子一般不稱“小姐”“女士”,而稱“先生”,如“中島京子先生”。
對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為部長以上的高級官員,按國家情況稱“閣下”、職銜或先生,如“部長閣下”“主席先生閣下”“大使先生閣下”等。但美國、墨西哥、德國等國沒有稱閣下的習慣,因此在這些國家可稱先生。對有地位的女士可稱夫人,對有高級官銜的婦女也可稱“閣下”。
君主制國家,按習慣稱國王、皇后為“閣下”。對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稱爵位,也可稱“閣下”,一般也稱先生。
對醫生、教授、法官、律師以及有博士等學位的人士,均可單獨稱“醫生”“法官”“律師”等,同時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師先生”“馬丁博士”等。
對于自己已經認識的人,多在姓氏之前加上稱呼,千萬不可以用名代姓,如說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人們一定要稱之為華盛頓總統、華盛頓先生,因為華盛頓是他的姓,如果稱他為喬治先生,保證震驚全場。因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會如此稱呼主人的,此點國人都常常弄不清楚,所以也讓別人驚異連連。
有不少人一見外國人就稱“Sir”(先生),這是不對的。因為這只有對看起來明顯十分年長者或是雖不知其姓名但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適用,當然面對正在執行公務的官員、警員等也可以Sir稱呼,以表尊敬;而對女士則一律以Madam(夫人)稱呼之,不論她是否已婚。
2.中國人的稱呼禮儀
在中國的稱呼禮儀中,關系十分密切的人之間,可以不稱其姓而直呼其名。長輩對晚輩大都這樣稱呼,但關系普通者之間以此稱呼是不適當的。
在同事之間,可以姓氏前邊加上“老”或“小”相稱,對年長者稱“老章”,對年輕者稱“小吳”。
對于知識界人士,可以直接稱呼其職稱或在前邊冠以姓氏,如“曾教授”“曹醫生”等。對于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或師長,可以稱呼其“先生”。
有時遇到才結識的朋友,且年長于自己,不知該怎樣稱呼好的話,可以稱之為“老師”,尤其對文藝界人士可以這樣做。年輕的朋友為了表示親熱以“哥們兒”“姐們兒”相稱,不太文雅,而叫人外號則更是粗俗失禮的行為。
向他人介紹家人時,中國人喜歡稱呼自己的伴侶為“愛人”,稱呼父母為“家父、家母”,稱呼子女為“小兒、小女”。對朋友的父母兒女則分別稱為“令尊”“令堂”“令郎”“令愛”。
3.稱呼的五個禁忌
在使用稱呼時,一定要避免下面幾種失敬的做法。
(1)錯誤的稱呼。
誤讀也就是念錯姓名。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對于不認識的字,事先要有所準備;如果是臨時遇到,就要虛心請教。
誤會,主要是對被稱呼者的年紀、輩分、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系作出了錯誤判斷,將未婚女子稱為“夫人”,就屬于誤會。相對年輕的女性,都可以稱為“小姐”,這樣對方也樂意聽。
(2)使用不通行的稱呼。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如山東人喜歡稱呼“伙計”,但南方人聽來“伙計”肯定是“打工仔”。中國人把配偶經常稱為“愛人”,在外國人的意識里,“愛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3)使用不當的稱呼。工人可以稱呼為“師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稱為“出家人”。但如果用這些來稱呼其他人,沒準還會讓對方產生自己被貶低的感覺。
(4)使用庸俗的稱呼。有些稱呼在正式場合不適合使用,如“兄弟”“哥們兒”等一類的稱呼,雖然聽起來親切,但顯得檔次不高。
(5)稱呼外號。對于關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張給對方起外號,更不能用道聽途說來的外號去稱呼對方,也不能隨便拿別人的姓名亂開玩笑。
使用名片的禮儀
名片使用起來簡便、靈活、文明,能適應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十分頻繁的需要,成為現代交際的一種工具。
1.遞名片禮儀
交換名片是建立人際關系的第一步,一般宜在與人初識時自我介紹之后或經他人介紹之后進行。遞送名片的先后沒有太嚴格的講究,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先向地位高的人遞名片,男性先向女性遞名片,女性也可主動向男性遞名片。當對方不止一人時,應先將名片遞給職務較高或年齡較大的人;如分不清職務高低和年齡大小時,則可依照座次遞名片;應給對方在場的人每人一張,以免厚此薄彼。如果自己這一方人較多,則讓地位較高者先向對方遞送名片。因為名片代表一個人的身份,在未弄明對方的來歷之前,不要輕易遞送名片,否則,不僅有失莊重,而且有可能讓人引起反感。
遞送名片時,應面帶微笑,正視對方,將名片的正面朝著對方,恭敬地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別捏住名片上端的兩角送到對方胸前,手指不要壓到名片上的資料。如果是坐著,應起身或欠身遞送,遞送時可以說一些“我叫×××,這是我的名片,請笑納”或“請多關照”之類的客氣話。
如果同外賓交換名片,可先留意對方是用單手還是雙手遞名片,隨后再跟著模仿。因為歐美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慣于用一只手與人交換名片;日本人則喜歡用右手送自己的名片,左手接對方的名片。
2.收名片禮儀
接受他人名片時,應起身或欠身,面帶微笑,恭敬地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接住名片的下方兩角,并輕聲說“謝謝”。如對方是地位較高或有一定知名度的,則可道一句“久仰大名”之類的贊美之辭。
接過名片后,應十分珍惜,并當著對方的面,用15秒鐘左右的時間,仔細把對方的名片讀一遍,并注意語音輕重,有抑揚頓挫,重音應放在對方的職務、學銜、職稱上,不懂之處應當即請教。隨后,當著對方的面鄭重其事地將對方的名片放入自己攜帶的名片盒或名片夾之中,千萬不要隨意亂放,以防污損。
如果接過他人名片后一眼不看,或漫不經心地隨手向衣袋或手袋里一塞,是對人失敬的表現。
倘若一次同許多人交換名片,又都是初交,那么最好依照座次來交換,并記好對方的姓名,以防搞錯。
3.索取名片的方法
交換法。想要索取別人的名片,就要先把自己的名片遞給別人。別人自然會回贈一張自己的名片,畢竟“禮尚往來”是基本的禮儀規則。
指明法。直接表明自己的本意。例如:“王總,認識你很高興,能有一張你的名片嗎?”
聯絡法。欲向平輩、晚輩或地位相仿的人索取名片,可以說:“今后怎樣與你聯系?”如果對方不想給,會說“今后還是我與你聯系吧。”這是一種很巧妙的方法,彼此都不傷面子。不想給對方名片,不可以直接拒絕。可以說:“非常抱歉,我的名片用完了。”
謙恭法。欲向長輩或地位、職務高的人索取名片時,可以說:“以后如何才能向你請教?”實際就是暗示對方留下名片。對方想給就給,如果不想給,自己也不會顯得尷尬。
敬語的使用禮儀
敬語主要指的是在人際交往活動中蘊涵著的對他人表示敬重、禮讓、客氣等內容的語言。敬語是談吐文雅的重要體現,是展示談話人風度和魅力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尊重他人并獲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條件,是人際交往達到和諧融洽境界的推動因素。一般而言,敬語的類型可歸結為以下幾種。
1.問候型敬語
問候型敬語即人們彼此相見相互問候時使用的敬語,通常有“您好”“早上好”“久違了”等。問候型敬語的使用既表示尊重,顯示親切,又充分體現了說話者有教養、有風度、有禮貌。
2.請求型敬語
俗話說,人生在世,不可能“萬事不求人”,而請求型敬語就是在請求別人幫忙時所使用的一類敬語。這類敬語通常有“請”“勞駕”“請多關照”“承蒙關照”“拜托”等多種不同表達方式。
3.道謝型敬語
道謝型敬語即當自己在得到他人幫助、支持、關照、尊敬和夸獎之后表達謝意時所使用的敬語。這類敬語最簡潔、及時而有效的表達就是由衷地道一聲“謝謝”。除此之外,屬于這種類型的敬語還有“承蒙夸獎,不勝榮幸”“承蒙提攜”等。
4.致歉型敬語
在現代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層面不斷擴大,人際關系的網絡也日趨復雜,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而當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傷害或消極影響時,最平常的致歉型敬語是“對不起”“請多包涵”“打擾您了”“給您添麻煩了”“非常抱歉”等。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除了上述四種類型外,在其他一些場合下也常用敬語,如等待客人說“恭候”;請人勿送說“留步”;陪伴朋友說“奉陪”;中途先走說“失陪”;向人道賀用“恭喜”;贊賞見解用“高見”;歡迎消費者用“光顧”;談及老人年歲用“高壽”;稱小姐年齡用“芳齡”;說他人來信為“惠書”,等等。
不管運用何種敬語,在表達上都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敬語的使用要本著誠心誠意的原則,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應付或敷衍塞責。
(2)要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場合和不同氛圍靈活掌握敬語的使用,既要彬彬有禮,又要不落俗套。
(3)使用敬語時還應認真、得體、直截了當,不要含糊不清,同時還要注意對方的反應,并輔之以必要的體態語言。
總之,要力求通過敬語的表達使從事人際交往的人們在心里產生反響和共鳴,以達到感情的進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