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章

  • 古今醫鑒
  • 龔信
  • 4985字
  • 2015-12-30 09:34:07

如玉散(宗橘泉)〔批〕(按此方治外之劑) 治面上一切酒刺、風刺、黑靨斑子。

白芷 藿香 牙皂(去皮、子,各一錢) 甘松 三奈 水澤 白丁香(另研,各一錢) 天花粉 白茯苓(各一錢半) 杏仁(去皮,另研) 細辛 蜜陀僧(各一錢) 樟腦(五分,另研) 白芨(少許)上為末,臨臥用津唾調,或乳汁調,敷面上,明早溫水洗去,其面如玉。

治抓破面皮。

用生姜自然汁,調輕粉搽患處,更無痕跡。

耳病

脈腎脈浮而盛為風,洪而實為熱,短而澀為虛。兩尺脈短而微,或大而數,皆屬陰虛。相火上炎,其人必遺精,而兩耳蟬鳴,或聾。

病夫耳者,腎之竅也,其為病亦有數種∶有氣厥而聾者;有挾風而聾者;有勞傷而聾者;有熱氣乘虛,隨脈入耳,而為膿耳者;有耳出津液,風熱搏之,結核塞耳,亦令暴聾而為 耳者。然又有左聾者,有右聾者,有左右俱聾者。不可不分經而治之也。

治夫左耳聾者,因有所忿怒過度,則動少陽膽火,故從左起,以龍薈丸主之;右耳聾者,因有所色欲過度,則動太陽膀胱相火,故從右起,以六味地黃丸主之;左右俱聾者,因有所醇酒濃味過度,則動足陽明胃火,故從中起,以通圣散、滾痰丸主之。蓋左耳聾者,婦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聾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聾者,膏粱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側叨撝?,忿怒致耳聾者為多。丹溪曰∶厥陰、少陽熱多,當用開痰散風熱,其此之謂乎。

方通明利氣湯 治虛火上升,痰氣郁于耳中,或閉,或鳴,痰氣熾盛,或憂郁痞滿,咽喉不利,煩躁不寧。

蒼術(一錢,鹽水炒) 白術(一錢,瓦焙) 撫芎(八分) 陳皮(二錢半) 香附(一錢,童便炒) 生地黃(一錢,姜汁浸) 貝母(三錢) 黃連(一錢半,酒浸,豬膽汁拌炒)黃芩(一錢半,酒浸,豬膽汁拌炒) 黃柏(二錢,酒炒) 梔子仁(二錢,炒) 玄參(二錢,酒洗) 木香(五分) 檳榔(一錢) 甘草(炙,四分)上銼二劑,生姜水煎,入竹瀝服。

加減龍薈丸〔批〕(按此方治耳鳴之劑) 聰耳瀉火。

當歸(一兩,酒洗) 龍膽草(一兩,酒洗) 梔子仁(一兩,炒) 黃芩(一兩) 大黃(五錢,酒蒸) 蘆薈(五錢) 青黛(五錢) 木香(二錢半) 柴胡(五錢) 青皮(一兩)膽星(三錢) 麝香(五分)上為末,神面糊為丸,綠豆大。每二十丸,姜湯下,日進三服。一七后,用針砂酒以通其氣,針砂一兩,穿山甲末一錢,拌針砂養一晝夜,播出山甲,以酒一碗,將針砂浸三四日,噙酒口內,外用磁石一塊,綿裹塞耳,忌怒戒色。

玄參貝母湯(陳白野方) 治耳熱出汁作癢,乃痰也,腎火上炎也。

防風 天花粉 貝母 黃柏(鹽水炒) 白茯苓 玄參 蔓荊子 白芷天麻(各一錢) 生甘草(五分) 半夏(一錢,泡)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溫服。

黃龍散〔批〕(按此方治耳膿之劑) 治膿耳,因腎經氣實,其熱上沖于耳,遂使津液壅滯為膿,久不瘥,變成耳聾,亦有小兒沐浴,水入耳中停留,搏于氣血,醞釀成熱,亦成膿耳。

枯白礬(一錢) 龍骨(一錢,研) 黃丹(一錢,飛) 胭脂(一錢,燒灰) 麝香(少許)上為末,先以綿杖子卷去耳中膿水,以藥摻入內,日日用之,勿令風入。

鼠粘子湯(陳白野方) 治耳內生腫如櫻桃,痛極。

連翹 黃連(酒炒) 玄參 桔梗 梔子(炒) 生甘草 牛蒡子(炒)龍膽草(炒) 板藍根(即靛子)上銼,水煎,食后服,隨飲酒一二盞。感腦加香附子一錢。

〔批〕(按此方治耳腫痛之劑) 治耳內忽太痛,如有蟲在內奔走,或有血水,或干痛不可忍者。

蛇蛻燒存性,為末,以鵝翎管吹入耳中。

聰耳湯(云林制) 治耳重聽。

當歸(酒洗,一錢) 白芍(酒炒,一錢) 川芎(一錢) 生地黃(酒洗,一錢) 知母(酒洗,一錢) 陳皮(一錢) 烏藥(一錢) 白芷(一錢) 防風(酒洗,一錢) 羌活(酒洗,一錢) 獨活(酒洗,一錢) 細辛(七分) 薄荷(一錢) 蔓荊子(一錢) 本(酒洗,一錢) 黃柏(酒炒,一錢)上作一劑,水煎,食后服,用藥后,頭低睡一時。

獨勝丸 專治耳鳴、耳聾。

黃柏(八兩,人乳拌勻,酒浸曬干,再用鹽水炒褐色,去皮)上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湯下。

熏耳神方(習南泉傳) 專治氣聾,不論遠年近日者神效,實聾難治。

蘄艾(一兩,為粗末,后用) 磁石(七錢,燒過) 當門子(即麝香,三粒) 珍珠(七顆,用鐵筒套在鐵鍋底上 過)上三味,研為細末,合一處令勻,卻將白綿紙一張鋪熱鐵器上,用黃蠟五錢搽紙上,分作數片,紙上攤艾,艾上摻藥,卷作筒子,點火吹滅,側耳熏之。重者三四根即通,力能隔耳透咽,既通且用艾塞,不可見風。

透鐵關法(賈蘭峰傳)〔批〕(按此方治耳聾之劑) 治耳聾。

用好活磁石二塊,銼如棗大頭尖,搽麝香少許于磁石尖上,塞兩耳孔,口中噙生鐵一塊,候一時兩耳氣透,颯颯有聲為度,勤用三五次即愈。

鼻病

脈左寸脈浮緩為傷風鼻塞,鼻流清涕;右寸脈浮洪而數,為鼻衄、鼻 。

病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表解通利辛溫之藥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經多有火邪,郁甚則喜多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

治治法清金降火為主,而佐以通利之劑。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再審其平素,只作肺熱治之,清肺火,瀉火消痰,或丸藥噙化,或末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又平素原無鼻塞之病,一時偶感風寒,而致鼻塞聲重,或流清涕者,只作風寒治之。

方麗澤通氣湯 治鼻不聞香臭。

黃 (一分) 蒼術 羌活 獨活 防風 升麻 葛根(各六分) 炙甘草(四分) 白芷 川芎(各二分) 麻黃(不去節,冬月加)上銼作一劑,生姜三片,棗二枚,蔥白三根,水煎,食遠溫服。忌冷物,風寒涼處坐臥。

通竅湯〔批〕(按此方治不聞香臭之劑) 治感風寒,鼻塞聲重流涕。

防風 羌活 本 升麻 干葛 川芎 蒼術(各一錢) 麻黃 白芷(五分) 川椒 細辛 甘草(各三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蔥白一根,水煎熱服。

蒼耳散 治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是膽移熱于腦也。

辛夷仁(五錢) 蒼耳子(一錢半,炒) 白芷(一兩) 薄荷葉(一錢)上為末,蔥、茶調下二錢。

黃連通圣散 治腦漏,膽移熱于腦,則辛額鼻淵,即防風通圣散加黃連、薄荷,水煎熱服。

天竺黃丸(秘方) 治鼻淵。

當歸 川芎 白芷 人參 茯苓 麥門冬 防風 荊芥 薄荷蒼耳子 香附子 蔓荊子 秦艽 甘草(各二兩) 天竺黃(三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湯送下。

〔批〕(按此方治鼻淵之劑) 治鼻中時時流臭黃水,甚者腦下時痛,俗名控腦砂,有蟲食腦中。

用絲瓜藤近根三尺許,燒存性,為末,酒調服。

洗肺散 治鼻中生瘡。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黃芩(二錢) 半夏(二錢) 杏仁(去皮,一錢) 五味子(一錢半) 甘草(五分)上銼一劑,生姜五片,水煎,食后服。

清肺飲子(秘方) 治鼻紅肺風。

山茶花(一兩) 黃芩(二兩) 胡麻仁(二兩) 山梔子(二兩) 連翹(一兩) 薄荷(三兩) 荊芥(一兩) 芍藥(一兩) 防風(一兩) 葛花(二兩) 苦參(二兩) 甘草(二兩)上為末,茶清調服三錢,后用搽藥。

搽鼻去紅方(秘方) 治鼻紅肺風。

白礬(一錢) 杏仁(四十九個) 水銀(一錢) 輕粉(七分) 白楊(七個) 大楓子(四十九個) 京墨(一錢) 五味子(四十九個) 核桃(七個)上共為末,雞子清調搽患處。

治鼻中肉贅,臭不可近,痛不可搖,以白礬末加 砂少許,吹其上,頃之化水而消,與勝濕湯、瀉白散二帖,此濃味擁濕熱蒸于肺門,如雨霽之地突生芝蘭也。

參歸丸 治酒渣鼻,乃血熱入肺。

苦參(凈末,四兩) 當歸(凈末,二兩)上用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后熱茶下。

口舌

病《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或見酸苦辛咸味。原其所因,未有不因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經曰∶陰之五宮,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于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虬螂滓茻嵊谛∧c,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證,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肛也。又舌吐不收,名曰陽強;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

方綠袍散 治口瘡。

黃柏(去粗皮,一兩) 青黛(三錢)上為末,摻患處噙之,吐出涎即愈。一方加密陀僧一錢。

赴宴散(段干兵傳)〔批〕(按此方治口瘡外敷之劑) 治口瘡。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細辛 干姜上各等分,為細末,先用米泔水漱口,后搽藥于患處,吐咽不拘,神效。

升麻散 治上膈癰毒,舌上生瘡,咽喉腫痛。

升麻 赤芍 人參 桔梗 干葛(各錢半) 甘草(七分)上銼一劑,水煎,徐徐服之。

《內經》曰∶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口為糜,五苓散合導赤散一服而愈。

〔批〕(按此方治口瘡內服之劑) 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氣虛,相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治之即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末摻之。

上清丸(王天中傳)〔批〕(按此方治口瘡噙化之劑) 治口舌痛生瘡。

薄荷葉(三兩) 硼砂(五錢) 天花粉(一兩) 天竺黃(五錢) 風化硝 百藥煎防風 孩兒茶(各一兩) 桔梗(七錢) 甘草(一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口中,徐化下。

香茶餅 清膈化痰香口。

孩兒茶(四兩) 桂花(一兩) 南薄荷葉(一兩) 硼砂(五錢)上為末,用甘草煮汁,熬膏作餅,噙化咽下,美味香甜。

硼砂丸(王天中傳)〔批〕(按此方清上香口之劑) 治口氣,口干,口舌生瘡。

硼砂(二錢) 片腦 麝香(各一分) 馬牙硝(風化,四錢) 寒水石( ,一錢)上為末,用甘草膏為丸,如麻子大。不拘時含一丸,咽津。

口唇緊小,不能開口,不能飲食,不治即死,用白布作燈炷如指大,安刀斧上燃燒,令刀上汗出,拭取敷唇上,日二三度,或用舊青布燒灰,調清服,或和豬脂涂敷。又以蛇蛻燒灰,先拭凈敷之;又宜燒亂發、蜂房、六畜毛灰,豬脂調敷。

治唇緊燥裂生瘡。

橄欖不拘多少,燒灰,豬脂和敷患處。

治口唇裂破成瘡(劉太府方)爐甘石(二錢,火 ) 文蛤(一兩) 黃柏(一兩) 蒼術(五錢)除甘石外,三味同炒赤色,共研極細,入片腦三分,再研,用蠟油調敷唇上。

補唇舌方(太醫院傳)用鮮蟹燒灰,每二錢,用乳香、沒藥各二分半涂之,即生肉。如多,去唇舌,用川烏、草烏為末,攤紙一條,以涼水調合貼之,即不覺疼,可用刀取。如流血,以陳鍛石涂之即止。愈后舌硬,用雞冠血點之即軟。

舌強腫如豬胞,以針刺舌下兩傍大脈,血出即消。勿刺著中央脈,令人血不止,則以火燒銅箸烙之;或以雜草燒鑊銹,醋調敷舌上下,脫去再敷,須臾即消。此患人多不識,失治則死。凡舌腫,舌下必有蟲狀如螻蛄臥蠶,有頭有尾,頭小白,可燒鐵釘烙頭上即消。

治舌上腫硬。

百草霜 海鹽(各等分)上為末,井花水調敷。

又方真蒲黃末,頻摻舌上,內以黃連一味,煎湯服之,以瀉心火。

病機云∶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治舌無故出血如線,以槐花為末,摻之即止。

治舌忽脹退場門外,俗云是蜈蚣毒,用雄雞血一小盞浸之,即縮入。

牙齒

脈右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而痛;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病夫齒者,腎之標,骨之余也。足陽明胃之脈,貫絡于齒上齦;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于齒下齦。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飲,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寒飲。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腸胃中有風邪也;有開口則噦臭不可近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有痛而動搖者,腎元虛也;有蟲食而痛者,蓋腸胃中有濕熱而生蟲也。

治治之宜瀉陽明之濕熱,更以擦牙誅蟲之劑以治其標,則齒自然而固矣。

一牙痛之證,其人腸胃素有濕熱,上出于牙齦之間,適被風寒,或飲冷所郁,則濕熱不得外達,故作痛也。

一牙痛胃脈弱而無力者,以補中益氣湯加生地黃、牡丹皮。

方清胃散 治上下牙齒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大痛。

此因服補胃熱藥,或食辛熱之物過多之所致也,此藥神效。

當歸身 生地黃(酒洗) 黃連(夏月倍用) 牡丹皮(各三錢) 升麻(一兩)上銼一劑,水煎,稍冷服。如痛甚,加石膏二錢,細辛三分,黃芩一錢,細茶三錢,大黃蒸一錢。腫,加防風、荊芥各一錢。

治胃有實熱齒痛,或上 痛尤甚者。

用涼膈散,大黃以酒蒸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為佐,頻頻噙咽,即愈。

細辛湯 治上 牙疼,屬足少陰腎虛熱。

升麻(一兩) 細辛(二兩) 黃連(一兩) 蔓荊子(一兩半) 牛蒡子(兩半) 蓽茇(兩半) 薄荷(五錢) 黃柏(七錢) 知母(七錢) 防己(一兩)上銼,水煎溫服。

白芷湯〔批〕(按此方清火止痛之劑) 治下 牙疼,屬手陽明虛熱有風。

防風 荊芥 連翹 白芷 薄荷 赤芍 石膏上銼,水煎,溫服。

千金一笑散(翟敬 傳) 治牙痛不可忍,登時即止。

巴豆(一個,入大火略燒,去殼) 胡椒(三粒)上同一處搗,令爛,用薄綿包藥入口,上下痛齒咬定,流出涎水,勿咽,良久取出即止。若是三兩個牙痛,多是蟲牙痛,去胡椒用花椒,如法使。

塞耳藥(宋蘭皋方) 治牙疼。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行唐县| 三明市| 岚皋县| 东宁县| 镶黄旗| 六枝特区| 徐汇区| 嘉黎县| 沂南县| 靖安县| 犍为县| 刚察县| 明光市| 丰台区| 壤塘县| 阳新县| 奉节县| 施甸县| 南靖县| 巴里| 那曲县| 乌兰察布市| 庆城县| 蛟河市| 临朐县| 翁牛特旗| 顺义区| 乐安县| 平原县| 长乐市| 保德县| 吕梁市| 浮梁县| 安龙县| 修武县| 丹寨县| 阳江市| 兴文县| 孝感市| 册亨县| 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