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錢五分) 芍藥(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如汗不止,加黃 。
葛根解肌湯〔批〕(按此方治陽明胃經,解肌之劑)治足陽明胃經受證,目痛鼻干不眠,微頭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府病,別有治法。
干葛 柴胡 黃芩 芍藥 羌活 白芷 桔梗 甘草上銼,每服一兩,生姜三片,棗一枚,石膏末一撮,水煎熱服。
無汗惡寒,去黃芩,加麻黃。
小柴胡湯〔批〕(按此方治少陽膽經和解之劑)治足少陽膽經受證,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來弦數,屬半表半里,宜和解。此膽經無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利小便也。
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上銼,每服一兩,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小便不利,加茯苓。嘔,加陳皮、竹茹、姜汁。脅痛,加青皮。左脅痛,加枳殼、赤芍藥、牡蠣、桑白皮;右脅痛;加枳實、姜黃。痰多,加栝蔞仁、貝母。寒熱似瘧,加桂枝。渴,加知母,天花粉。齒燥無津液,加石膏。嗽,加五味子,金沸草。飽悶,加枳殼,桔梗。虛煩類傷寒證,加竹葉、炒粳米。本經與陽明經合病,加葛根、芍藥。熱入血室,男子加生地黃,女人加當歸、紅花。壞證,加鱉甲。若腹痛惡寒者、加芍藥、桂,去黃芩。心下痞滿,加黃連、枳實。若內熱甚,錯語心煩,不得眠,合黃連解毒湯。若脈弦數,無外證,內熱甚,惡熱煩渴飲水者,合白虎湯。若發熱煩渴,脈浮弦而數,小便不利,大便泄瀉,加四苓散。內熱多者,此名協熱,加炒黃連、白芍藥。若脈弦虛,發熱口渴,不飲水者,去人參,加麥門冬一錢半,五味子十粒。若脈弦虛,發熱口渴,不飲水者,去人參,加麥門冬一錢半,五味子十粒。若脈弦虛發熱,或兩尺脈浮而無力,此必先因房事,或曾遺精,或病中精不固者,加黃柏、知母,酒炒各二錢,牡蠣二錢,名滋陰清熱飲。若脈弦虛,發熱口干,或大便不實,胃弱不食,加白術、茯苓、白芍藥各一錢半。血虛發熱,至夜尤甚,加四物湯各一錢。口燥舌干,津液不足,去半夏,加天花粉,麥門冬各一錢半,五味子十五粒。
桂枝大黃湯〔批〕(按此方治太陽脾經腹痛之劑)治足太陽脾經受癥,腹滿而痛,手足溫,脈要沉而有力。此因邪熱以陽經傳入陰經也。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黃 柴胡 枳實上銼,生姜三片,棗二枚,臨服,入檳榔磨水三匙。
大柴胡湯〔批〕(按此方解表攻里之劑)治傷寒表證未除,里證又急,內實大便難,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宜此藥通表里而治之。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五分) 半夏(二錢) 大黃(二錢) 芍藥(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五分)上銼,作一劑,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以大便通利為度。如未利,再投。
黃連解毒湯〔批〕(按此方大解表里,清涼之劑)治傷寒大熱不止,煩躁口渴,干嘔喘滿,陽厥極深,蓄熱內甚,及汗、吐、下后,其熱尚未退者。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各二錢) 加柴胡、連翹(各一錢半)上銼,一劑,水煎服。
六一順氣湯治傷寒熱邪傳里,大便結實,口燥咽干,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繞臍疼痛,并皆治之。可代大小承氣、謂胃承氣、三一承氣、大柴胡、大陷胸等湯之神藥也。
柴胡 黃芩 芍藥 枳實 濃樸 大黃 芒硝 甘草上銼一劑,先將水二碗,滾三沸,后入藥煎至八分,臨服入鐵銹水二、三匙。如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揚手擲足,揭衣狂妄,斑黃便實,但屬正陽明府癥,根據本方。口燥咽干,大便實者,屬少陰,根據本方。如下利純清水,心下硬痛,屬少陰,根據本方。如怕熱發渴譫妄,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者屬厥陰,根據本方。舌卷囊縮者難治,須急下之。若譫語發渴,大便實,繞臍硬痛,有燥糞也,根據本方。熱病目不明,此神水已竭,不能照物,病已篤矣,急下之,根據本方。如結胸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妄,大便實者,根據本方,去甘草,加桔梗、甘遂。傷寒過經,及老弱并血氣兩虛之人,或產后有下證,或有下后不解,或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去芒硝。
蜜煎導法治自汗,大便閉結不通,及老弱之人,日久燥硬,又難服峻利之劑者。煉蜜如飴,乘熱拈如指大,長二寸許,兩頭如銳,納入谷道中,良久下結糞,加皂莢末少許更效。如無蜜,以香油代之,效。
豬膽汁導法〔批〕(按此方治表里實熱。通利之劑)治陽明自汗,小便利,大便結,不可攻者。豬膽一枚,和醋少許,以竹管灌入谷道中,一時許通。
桃仁承氣湯〔批〕(按此方治發狂便血之劑)治熱邪傳里,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目黃,膽語燥渴,為蓄血證,脈沉有力,宜此下盡黑物則愈。未服前,如血自下者,為欲愈。不必服。
桃仁(十個,去皮) 桂枝(一錢半)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半) 甘草(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去渣,入芒硝,再煎一、二沸溫服,血盡為度。
白虎湯〔批〕(按此方治發渴之劑)治身熱而渴,有汗不解,或經汗過,渴不解者。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上銼一劑,水煎,待米熟,去渣溫服。如口燥煩渴,或發赤斑,根據本方加人參,名化斑湯。如秋感熱之疫癘,或陽明下后,大便不固,熱不退者,或濕溫證,熱不退而大便溏者,根據本方加蒼術、人參,一服如神。
無汗脈浮,表不解,而陰氣盛,雖渴不可用白虎湯,汗后脈洪而渴,里有熱,乃可用。
三黃石膏湯治陽毒發斑發黃,身如涂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干而赤,齒燥,過經不解,已成壞癥。表里皆熱,欲發其汗,熱病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溫癥而成此癥者。又有發汗后三焦大熱,脈洪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加衄,狂叫欲走。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 麻黃 石膏 豆豉上銼一服,生姜三片,細茶一撮,水煎溫服。
三白飲 治傷寒時氣,熱極狂亂者,及發熱不退。
雞子(一個,用清) 白蜜(一大匙) 芒硝(三錢)上合作一處,用涼水和下。如心不寧者,北人謂之心慌也,加珍珠末五分。
地龍水〔批〕(按此方治發狂之劑)治陽毒傷寒,藥下雖通,結胸硬痛,或發狂亂。大白頸地龍四條,洗凈研爛,入生姜汁一匙,白蜜一匙,薄荷汁一匙,再入片腦半分,研勻,徐徐灌令盡。良久漸快,穩睡少頃,即與揉心下片時,再令睡,當有汗則愈。若不應,再投一服。
柴胡連翹湯〔批〕(按此方治傷寒譫語之劑) 治傷寒大熱,譫語呻吟,睡臥不得。
柴胡 黃芩 枳殼 赤芍藥 桔梗 連翹 山梔 栝蔞仁 黃連 黃柏 甘草上銼,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瀉心導赤飲〔批〕(按此方治不語之劑)治傷寒心下不疼,腹中不滿,大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目赤唇焦,將水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俗醫不識,呼為死證,遂以針灸誤人多矣,殊不知邪熱傳入少陰心經也。因心火上炎而逼肺,所以神昏,名越經證。
山梔子 黃芩 麥門冬 滑石 人參 犀角 知母 茯神 黃連(姜汁炒) 甘草上銼一服,生姜一片,棗二枚,燈心二十莖煎。臨服。人生地黃汁三匙。
消斑清黛飲〔批〕(按此方治發斑之劑)治熱邪傳里,表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虛出于皮膚而為斑也。輕如疹子,重則如錦紋,重甚則斑爛皮膚。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汗下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短氣,燥糞不通,斑如墨,皆不治。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關前陽脈洪大,便是發斑之候。
柴胡 玄參 黃連 知母 石膏 生地黃 山梔子 犀角 青黛 人參 甘草上銼一服,生姜一片,棗二枚,水煎入醋一匙服,大便實,去人參,加大黃。治赤斑,用獨腳烏 根研酒服,神效。
茵陳湯治陽明里熱極甚,煩渴熱郁,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而身發黃膽。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身必發黃,宜茵陳湯調下五苓散,通利大小便,立效。
茵陳(去梗,五錢) 大黃(二錢五分) 山梔子(五個)上銼一劑,水煎服,以利為度。
治傷寒發黃。目不識人。(黃賓江傳)生蔥火煨熟,去粗皮,扭出汗,蘸香油,點目兩 。
三川劉尚書方 治濕熱發黃,死在旦夕。
用烏骨白雄雞一只,干 去毛,破開,刳去腸雜,刀切爛,鋪心胸間,黃退病愈,神效神效。
小陷胸湯 治小結胸,心下痞滿而軟,按之則痛。
黃連(二錢,炒) 半夏(五錢) 栝蔞仁(三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不拘時服。
開胸散 治結胸。
柴胡 黃芩 半夏 枳實 枯梗 黃連 栝蔞仁 山梔子 甘草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玄參升麻湯〔批〕(按此方治咽痛之劑)治傷寒失下,熱毒在胃,發斑咽痛,甚則譫語。
玄參 升麻 甘草(炙,三錢) 加石膏、知母。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梔豉湯〔批〕(按此方治懊 之劑)治汗、吐、下后,心煩滿悶或痛,頭微汗,虛煩不得眠,又復顛倒。心中懊 ,乃燥熱怫郁于內也。
山梔子 淡豆豉上銼一劑,水煎服。煩躁者,不得眠也,懊 者,郁悶不舒之貌也;煩者,火入肺也;躁者,火入腎也,故用梔子以治肺煩,豆豉以治腎躁。嘔噦加生姜,陳皮。有宿食而煩躁者,加大黃。下后腹滿而煩躁,加枳實、濃樸。下后身熱而煩,加干姜、甘草。瘥后勞復,加枳實。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已經汗、下,表里俱虛,津液枯竭,心煩發熱。氣逆欲吐,及諸煩熱,并宜治之。
石膏(二錢) 半夏(一錢五分) 麥門冬(去心,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上銼一劑,青竹葉、生姜各五片,粳米百余粒,煎服。熱極發狂,倍石膏、知母。嘔,加生姜汁。
溫膽湯〔批〕(按此方治不眠之劑) 治虛煩不得眠。
陳皮(去白) 半夏(制) 茯苓 枳實(炒,各二錢) 竹茹(一錢) 甘草(五分) 加酸棗仁(炒,二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如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加麥門冬、柴胡、人參、桔梗。
柴胡升麻湯〔批〕(按此方治聲嘶之劑) 治傷寒咳嗽聲嘶,或咽喉痛。
柴胡 黃芩 半夏 升麻 干葛 枳實 桔梗 知母 貝母 玄參 桑皮 甘草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柴胡竹茹湯 治傷寒潮熱作渴,嘔逆不止。
柴胡 黃芩 半夏 竹茹 知母 甘草上銼,生姜一片,水煎服。
柴胡枳桔湯〔批〕(按此方治喘咳之劑) 治傷寒胸脅痛,潮熱作渴,痰氣喘。
麻黃 杏仁 桔梗 枳殼 柴胡 黃芩 半夏 知母 石膏 干葛 甘草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解熱下痰湯(云林制)〔批〕(按此方治痰嗽之劑) 治結胸痰熱氣滯,咳嗽失聲。
紫蘇子 白芥子 枳實 黃連 黃芩 黃柏 栝蔞仁 石膏 杏仁 烏梅 桔梗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瓜蒂散〔批〕(按此方治痰喘上吐之劑) 治傷寒痰壅腦膈,昏不知人,以此吐之。
甜瓜蒂(炒,一錢) 赤小豆(一錢)上為末,每服一錢,豆豉煎湯調服,以吐為度。
定心湯(秘方)〔批〕(按此方治心慌之劑) 治傷寒瘥后心下怔忡。
生地汁、童便各半盞,二味和合,重湯煮數沸服。
治傷寒瘥后交接,復發欲死,眼不能開,口不能語。
梔子三十枚,水三升,煎至一升服,
中寒
脈大抵中寒,脈虛而微細。
證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也。寒為天地殺厲之氣,多由氣體虛弱之人,或調護失節,沖斥道途,一時為寒氣所中,則昏不知人,口噤失音,四肢強直,拘急疼痛者,先用熱酒、姜汁各半盞灌服,稍醒,后用理中湯。
治如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宜理中湯。或加藿香正氣散同服。寒甚脈沉細,手足冷者,附子理中湯。
一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宜五積散加吳茱萸。寒甚脈沉細,手足冷者,四逆湯加吳茱萸。
一寒中厥陰,則少腹疼痛,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甚者倍附子。此中寒比傷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
一冷極唇青,厥逆無脈。陰囊縮者,急用蔥熨法或吳茱萸熨法,并艾灸臍中與氣海、關元二三十壯佳。
一中寒雖燥熱煩渴,可煎理中湯,水中頓冷服之。此寒因寒用之法也。若以寒涼治之。立死。
方五積散 治寒邪卒中,直入陰經等證。
白芷(七分) 陳皮(一錢) 濃樸(八分) 桔梗(八分) 枳殼(八分) 川芎(七分)白芍藥(八分) 甘草(八分) 白茯苓(八分) 蒼術(二錢) 當歸(八分) 半夏(七分)肉桂(七分) 干姜(八分) 麻黃(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蔥白頭三莖,水煎熱服。冒寒,用煨姜。挾寒,加吳茱萸。婦人調經,用醋艾。
足浮腫,加五加皮、大腹皮。風痹,加羌活、獨活、防風。腰痛,加牛膝、杜仲、小茴香。手足攣急,加檳榔、木瓜、牛膝。咳嗽,加杏仁、桑白皮、馬兜鈴。遍身疼痛,加乳香,沒藥、細辛。難產,加麝香、交桂。老人手足痛,合和順氣散。手足風緩,加烏藥平氣散。濕痹,加烏藥順氣散。有濕,加檳蘇散。
按是方氣味辛溫,開郁行氣,發表溫里,大有回生起死之功,溫寒燥濕之圣藥也。夫寒濕屬陰,燥熱屬陽,人之有病,不過二者而已。善用藥者,以苦寒而泄其陽,以辛溫而散其陰,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余常用防風通圣散治熱燥之藥,生料五積散治寒濕之藥。
理中湯 治五臟中寒,唇青身冷,口噤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