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9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47字
  • 2015-12-29 09:34:23

益府秘傳撥云龍光散蕤仁(五兩去粗殼取仁用溫水浸去嫩皮膜尖心用上好白竹紙包裹捶去油以盡為度用五錢)黃(二分五厘) 白磁砂(即好白細瓷器四五錢重用頭酸醋一碗將瓷器以砂罐盛貯放炭火內燒紅先投入醋內以七次為度又用童便一碗燒紅投內以七次為度又將醋童便合一碗又燒紅投入以七次為度先將磁研煉以水澄清用中間陰干五分) 好珍珠(八九分將雄雞一只以珠入雞肚內過一宿然后殺雞取珠用豆腐蒸過用五分) 硼砂(二錢五分) 琥珀(五分)真熊膽(三分以瓷瓦盛放火上煨去水用二分五厘煉) 砂(三四分將冷水一碗以火煮干為度用一分) 當門子(一分) 丁香(一分) 海螵蛸(水煮過六七次二分) 冰片(一分) 人龍(用男人孩子口內吐出食蟲即用銀簪破開河水洗刮令凈陰干二分)上精制一處細研。任意點眼。盲者復研。

一治血氣虛損。眼目昏暗。此壯水以制陽光。有誤服寒涼之過。黑暗全不通路。以十全大補湯加沉香、大附子、白豆蔻。東垣謂目能遠視。而不能近視。火盛而水虧也。法當補腎。六味地黃丸主之。目能近視。而不能遠視。有水而無火也。法當補心。定志丸加茯苓主之。又曰不能近視。晨服地黃丸。不能遠視。臥服定志丸。是以通手足少陰經也。是以知不能近視者。腎水虧火盛也。不能遠視者。心血不足也。

定志丸遠志(去心) 石菖蒲(各二兩) 人參(一兩) 白茯神(三兩) 加白茯苓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朱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米湯下。

六味地黃丸(方見補益)

喉痹

(聲啞 腮)兩寸脈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脈微而伏者死。

內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也。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二脈并絡于喉。氣熱則內結。結甚即腫脹。腫脹甚則痹。痹甚則不通而死矣。夫推原十二經。惟足太陽則下項。其余皆湊于喉嚨。然內經何獨言一陰一陽結為喉痹蓋君相二火。獨勝而熱。中絡故痛者速也。余謂一言可了者。火也。故十二經中。言嗌干嗌痛。喉腫頷腫。舌本強。皆君火為之也。惟咽痹急速。相火所為也。夫君火者。猶人火也相火者。猶龍火也。人火焚木其勢緩。龍火焚木其勢速。內經之言喉痹。則與咽舌其兩間耳。然其病同于火。故不分也。后之醫者。各詳其狀。強立八名。曰單乳蛾。雙乳蛾。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閉。走馬喉閉。熱氣上行。故傳于喉之兩旁。近外作腫。以其形似。是謂乳蛾。一則為單。二則為雙。其比乳蛾差小者。名謂之喉閉。熱結于舌下。復生小舌子。名曰子舌脹。熱結于舌中。舌為之腫。名曰木舌。強而不柔和也。熱結于咽喉。腫繞于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喉痹暴發暴死者。名曰走馬喉風。此八種之名雖詳。若不歸之火。則相去遠矣。其微者可以咸 之。若其大者以辛散之。今之醫者。皆有其藥也。如薄荷、烏頭、僵蠶、白礬、樸硝、銅綠之類。至于走馬喉痹。何恃此乎。生死人反掌之間耳。

其最不誤人者。無如砭針出血。血出則病已。易曰。血去惕出。良以此乎。昔余治一婦人。

木舌脹。其舌滿口。諸醫不愈。余以銀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至盈斗。余昔又治一男子。纏喉風腫。表里皆作。藥不能下。余用涼藥灌于鼻中。下十余行。外用拔毒散敷之。陽起石燒淬。與伏龍肝。各等分。細末之。以新水掃百遍。三日熱始退。腫始消。又嘗治一貴婦喉痹。蓋龍火也。雖用涼劑。而不可使冷服。為龍火。宜用火逐之。人火者。烹飪之火是也。乃使曝于烈日之中。登于高堂之上。令家人攜火爐。坐藥銚于上。使藥常極熱。不至太沸。通口時時呷之。百余次。其火自然而散。此法以熱行寒。不為熱而插格故也。大抵治喉痹。用針出血。最為上策。但人畏針。委曲旁求。瞬息喪命。凡用針而有針創者。宜搗生姜塊。調以熟白湯。時時呷之。則創口易合。銅人亦有。然痛微者可用。速者恐遲則殺人。故治喉痹之人。與救人同。不容少待。內經火郁發之。發謂發汗。咽喉中豈能有汗。故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后之君子。毋執小方。而曰吾藥不動臟腑。又妙于出血。若幸遇小疾而獲效。不幸遇大病而死矣。毋遺后悔可也。

一論喉痹危急。死在須臾。牙關緊閉。病患大指外邊。指甲下根。不問男左女右。用布針針之。令血出即效。如大勢危急。兩手大指俱針之。其功尤效。

一論治不測急慢喉痹。腫塞不通。

開關神應散盆硝(研細四錢) 白僵蠶(微炒去嘴八分) 青黛(八分) 蒲黃(五分) 麝香(一分) 甘草(八分) 馬勃(三分) 片腦(一分)上各為細末。稱足。同研極勻。瓷瓶收貯。如有病癥。每用藥一錢五分。以新汲水小半盞。

調和。細細呷咽。如是喉痹。即破出血。便愈。如不是喉痹。自然消散。若是諸般舌脹。用藥半錢。以指蘸藥擦在舌上。下咽津唾。如是小兒。一錢作為四五服。亦如前法用。并不計時候。

勃一名馬囗。菌也。虛軟如紫絮。彈之紫灰出。狀如狗肝。生濕地園中久腐處。主惡瘡馬疥。敷諸瘡。以蜜拌調呷。治痹咽痛。

一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初起或壯盛人。上焦有實熱者可服。

清咽抑火湯連翹(一錢五分) 片芩(一錢) 梔子(一錢) 薄荷(七分) 防風(一錢) 桔梗(二錢)樸硝(一錢) 黃連(一錢) 黃柏(五分) 知母(一錢) 玄參(一錢) 牛蒡子(一錢) 大黃(一錢)甘草(五分)上銼一劑。水煎。頻頻熱服。聞生過楊梅瘡者。加防風、山豆根二兩。

一論虛火上升。喉內生瘡。喉閉熱毒。最能降火滋陰。

滋陰降火湯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二分) 川黃柏(蜜水炒一錢) 生知母(一錢) 懷熟地黃(一錢五分) 天花粉(一錢) 生甘草(一錢) 加元參二錢。白桔梗去蘆三錢。

上銼一劑。水煎。入竹瀝一盞。溫服。

一論喉痹腫痛。聲啞不出。飲食不下。陰虛。相火上炎。咳嗽痰喘。潮熱虛勞等癥。內服此藥。外用神仙通隘散。吹之即愈。

滋陰清火湯懷熟地黃(一錢) 山茱萸(酒蒸去核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山藥(一錢) 澤瀉(一錢)桔梗(二錢) 元參(一錢) 牡丹皮(一錢) 黃柏(用蜜水炒一錢) 天門冬(去心一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甘草(一錢)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外用硼砂一味。噙化咽下。降痰消毒如神。

一論咽喉腫痛。屬素虛弱者。或服涼藥過多而作瀉者。皆可服。

清上養中湯小甘草 桔梗(各二錢) 元參 當歸 黃芩(各一錢) 陳皮(去白)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麥門冬(去心) 連翹(各八分) 人參 防風 金銀花(各八分)上銼一劑。水煎。食遠頻服。有痰。加貝母。

一論咽喉腫痛。不能言語。或吐或瀉。或不食。或四肢冷痹。但可進藥。無不愈者。此從治法也。

通關散炙甘草(一錢五分) 人參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桔梗(各二錢) 防風(七分)薄荷(五分) 荊芥 干姜(炒)或加大附子(炮各三分)上銼。水煎。頻頻與服。

一論喉痹。雙單乳蛾。風腫吐咽不下。死在須臾。治一應喉痹之總司也。山豆根為末。

用熊膽和為丸。用雞 皮陰干。研末為衣。如綠豆大。每用一丸。放舌上。徐徐咽下。即愈。

一治喉風等癥。

起死回生散蜈蚣(三錢炮存性) 膽礬(一錢) 全蝎(三錢炒存性) 蟬蛻(一錢焙存性) 僵蠶(去絲嘴一錢炒) 穿山甲(麩炒三錢) 蟾酥(一錢) 乳香(五分) 川烏(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五分。或二錢。小兒每服一分或六七厘。用蔥頭搗爛。和藥。酒送下。出汗為度。如口不開。灌服。忌豬羊油雞面七日。

一論單乳蛾、雙乳蛾、喉風、喉痹腫痛。水漿不入。死在須臾。賓崇周 家試驗。

膽礬(一錢五分) 硼砂(一錢八分) 雞內金(制過二錢) 枯白礬(二錢) 百草霜(三錢以眾末黑為度)上各為細末。用絹羅過。用中指盛藥。按上患處。入噙。令痰多去。后用薄荷湯漱口。

如甚。

將鵝翎削尖。刺破。用藥按上。或用鵝毛蘸醋帶藥刷上。滿口刷攪。引痰出盡。即愈。一方加熊膽五分。更效。

一論喉風腫痛幾死。雙橋周 家屢驗。

茶子 霜梅 釅醋上三味。研爛去渣。將藥汁蘸掃咽喉。實時吐痰而愈。

一論喉痹腫痛。湯水不下。死在須臾。用此一吹即活。

牛黃(二錢) 硼砂(一錢) 雄黃(三分)上為細末。每用一分五厘。吹入喉內。即愈。

一論喉痹腫痛。車左源傳效。

郁金(一錢) 雄黃(五分) 巴豆肉(去殼四個兩個生用兩個用豬油包裹燈上燒熱存性)上為末。三味攪勻。每用一分二厘。入竹筒內。吹患處。小兒用六厘。

一治喉閉風閉難治者。豬牙皂角一條。用蜜調和。水煎。如急。立服。緩則露一宿。尤妙。倘如口緊者。撬開灌之。將危者即蘇。

一治喉風危急。用大黃為末。竹筒盛之。安青魚膽七個入末。待干。研末聽用。遇患喉痹。吹入鼻中或喉中。立效。

一論時氣纏喉。入喉腫塞。水谷不下。牙關緊閉。不省人事。

神應散雄黃 枯礬 藜蘆(生用) 牙皂(炙黃)上各等分。為末。每用豆大一粒。吹鼻內。吐痰神效。

一論喉痹乳蛾。咽喉腫痛。湯水不入。死在須臾之急。巴豆去谷。搗為末。入細辛末少許同研勻。卷在紙內。中間剪斷。如左患塞右鼻。如右患塞左鼻孔中。雙腫左右相替塞之。

咽喉立開如神。

一論喉痹腫痛。水漿不入。死在須臾。(扶滿劉匯昆傳)先用皂角、細辛為末擦牙。次用陳鹽松菜燒灰。霜梅肉、生艾葉擂爛。同扎于筷頭上。蘸喉數次。吐痰盡。即食百沸湯。食后。

用米粥調服。

一治咽喉腫痛。

百藥煎 硼砂 甘草 生白礬(各等分)上四味。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后。用米湯調。細細呷下。

一論纏喉腫痛。皂角為末。用醋調涂外頸上。干則易。其乳蛾即破而愈。

一論喉風腫痛。不可忍者。霜梅五個或七個去核。白礬一兩。研爛。用好醋一碗。入藥同煮以礬化為度。待溫。用筷扎綿繳齒上下至喉。先繳牙外。自外而繳至舌下。自舌下又繳至舌上。繳至喉。其痰自然涌出。

痰帶絲者即愈。無絲者絲斷不治。

一論喉痹壅塞不通。用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鐘服之。以瘥為度。如冬月無濕花。可浸干者。絞取濃汁如前。服之有效。

一論咽喉腫痛。

吹喉散 周印池傳。

牙硝(一兩五錢) 硼砂(五錢) 雄黃(二錢) 僵蠶(一錢) 冰片(二分)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吹喉立效。

一治咽喉腫痛。水吞不下。用青鹽、白礬、硼砂各等分。為末。吹患處。有痰吐出而愈一治咽喉腫痛。水漿不入。死在須臾。用真蟾酥為末。用筷頭點入對嘴上。實時消散。

其效速如風。

一論久嗽喉痛。

小太平丸人參(二分) 五味子(三分) 天門冬(去心五分) 麥門冬(去心二錢) 玄參(八分) 徽墨(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噙化下。痰甚。加貝母。

一論勞役過傷。忽咽喉腫閉。不省人事。喘促痰涌。汗出如水。肢體痿軟。脈浮大而數此飲食勞役。無根虛火上促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肉桂。頓蘇。

一論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勞則愈甚。此脾肺氣虛。膀胱有熱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元參、酒炒黃柏、知母。稍愈。去知、柏。加山藥、山茱萸。

一論咽喉腫痛。服涼藥過多。或過勞。痛愈甚。此中氣虛熱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炒芩、連。

一論積熱上攻。痰涎壅塞。喉痛聲啞。腫痛難禁。

上宮清化丸 內閣秘傳。

黃連(去毛六錢) 桔梗(去蘆六錢) 山豆根(四錢) 粉草(四錢) 薄荷葉(一錢) 白硼砂(六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時常噙化。

一論喉痛有痰。聲啞。

薄荷(二兩) 細茶(一兩) 白硼砂(七錢) 烏梅肉(二十一個) 貝母(二錢) 冰片(三分) 孩兒茶(五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皂角子大。每噙化下。

一論聲啞。

甘草 烏梅 桔梗 烏藥上銼。水煎。溫服。

一治出聲音方。

訶子(炮去核一兩) 木香(一兩) 甘草(五錢)上銼。水煎。入生地黃汁一合。再煎數沸。放溫。分六服。每食后。日進半料。

一論聲嘶失音。

鐵笛丸當歸(酒洗一兩) 懷熟地黃(一兩) 懷生地黃(一兩) 天門冬(去心鹽炒五錢) 黃柏(蜜炒一兩) 知母(五錢) 麥門冬(去心鹽炒五錢) 玄參(三錢) 白茯苓(去皮一兩) 訶子(五錢)阿膠(炒五錢) 人乳(一碗) 牛乳(一碗) 烏梅肉(十五個) 甜梨汁(一碗)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黃豆大。每服八九十丸。訶子湯下。蘿卜湯亦可。

一治失音。用槐花新瓦上炒熟。懷之。隨處細嚼一二粒。久久自愈。

一治失音。用生白礬。煉蜜為丸服效。

一治聲啞失音不出。用豬板油切爛。入蜜內重湯煮熟食之。

一論 腮腫痛。

防風 荊芥 羌活 連翹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上銼。水煎服。外用赤小豆末。醋調敷。恐毒瓦斯入喉難治。

一方。用鍛石不拘多少。炒七次。地下放七次。醋調。涂腫處立愈。

一論 腮疙瘩腫痛。及吹乳。

南薄荷(三錢) 斑蝥(去翅足炒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分。燒酒調下。立消。服藥后。小便頻數。服益元散一服。

一治卒喉中生肉。以棉裹筷頭蘸鹽。指肉上。日六七度易。

一人患喉閉。以防風通圣散治之。腫不能咽。此癥須針之無奈牙關已閉。遂刺少商穴出血。口即開。更以膽礬入患處。

吐痰一二碗許。仍投藥乃愈。嘗見患此疾者。畏針不刺。多斃。少商穴在手大指內側。

去爪角如韭葉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泰州市| 九龙城区| 西宁市| 临沂市| 昂仁县| 集贤县| 永顺县| 尼木县| 巴彦淖尔市| 杭锦后旗| 梁平县| 北京市| 鄂伦春自治旗| 昭觉县| 资中县| 关岭| 禄劝| 邢台县| 泰安市| 昭平县| 盘山县| 长沙市| 临沭县| 阿巴嘎旗| 石楼县| 平果县| 东源县| 遂川县| 克什克腾旗| 宝鸡市| 波密县| 江北区| 永吉县| 辽宁省| 泸定县| 佛学| 澄城县| 横山县| 平武县| 曲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