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62字
- 2015-12-29 09:34:23
一論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咳嗽痰涎。清聲潤肺。寬膈除熱。
上清丸 黃濱江傳。
百藥煎(四兩) 薄荷(凈末四兩) 砂仁(二兩) 訶子 桔梗 甘松(各五錢) 寒水石(二兩) 元明粉(五錢) 硼砂(五錢) 片腦(五分)上為末。甘草熬膏。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茶送下。
一論口瘡連年不愈者。此虛火也。
玄門丹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玄參(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下。
一人口內如無皮狀。或咽喉作痛。喜熱飲食。此中氣真寒而外虛熱。用加減八味丸而愈一人舌腫舒退場門外。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經絡。連舌本散舌下。其熱當責于心脾二經。
所謂熱勝則腫也。當用蓖麻子去殼。紙裹。捶出油。透紙作捻。燒煙熏之而愈。云。蓖麻主浮腫惡氣。取油涂之。葉主風腫不仁。搗蒸敷之。則其能解風腫內熱也。可知矣。
一人胃弱痰盛。口舌生瘡。彼服滾痰丸愈盛。反瀉不止。惡食倦怠。此胃氣被傷也。予以香砂六君子湯。數劑少可。再以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而愈。夫胃氣不足。飲食不化。亦能為痰。補中益氣。乃治痰之法也。若虛癥而用峻利之劑。豈不危哉。
一人脾胃虛。服養(yǎng)胃湯、枳術丸。初有效。而久反虛。口舌生瘡。勞則愈盛。此中氣虛寒用理中湯少愈。更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而安。夫養(yǎng)胃湯。香燥之劑也。若飲食停滯。
或寒滯中焦。服則燥開胃氣。宿滯消化。最為近理。使久服則津液愈燥。胃氣愈虛。胃氣本虛而用之。豈不反甚其病哉。亦有房勞過度。真氣衰敗。或元氣不足。不能上蒸。中州不運致飲食不進。以補真丸治之。若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一和。中焦自治。飲食自進何口瘡之不愈哉。
一人舌青黑有刺。乃熱劇也。良由思慮過度。怒氣所得病者。要將舌來土壁上貼之方好予制此方即效。
清心散赤茯苓(去皮一錢) 酸棗仁(一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遠志(甘草水泡去心五分) 黃連(一錢) 胡麻仁(一錢) 枳殼(去穣八分) 小木通(八分) 小甘草(二分)上銼。水煎。溫服。
一男子口臭。牙齦赤爛。腿膝痿軟。或用黃柏等藥。益甚。時或口咸。此腎胃虛熱。以六味丸治之。悉愈。
一治口瘡喉痛牙疼妙藥。陳上余傳。
硼砂(一錢) 孩兒茶(二分) 雄黃(二分) 青黛(七分) 胡黃連(三分) 冰片(一厘)玄明粉(二厘)上共研末。搽上。
一香薷治口氣甚捷。蓋口臭是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甘美之意。而濁氣上干故也。一補舌唇方。賈蘭峰傳。
用鮮蟹燒灰。每二錢。用乳香、沒藥各二分半。涂之即生肉。如去多唇舌。用川烏、草烏為末。攤紙一條。以涼水調合貼之。即不覺痛。可用刀取。如流血。以陳鍛石涂之。愈后舌硬用白雞冠血點之。即軟。
一生舌方。
以活蟹一個。炙干為末。收之。如遇此患。敷上合口即已。
一治舌上腫硬。以百草霜、海鹽。等分為末。井花水調敷患處。
又宜真蒲黃末。頻摻舌上。內以黃連一味。煎湯服之。以瀉心火。
一治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一治舌無故出血如泉。槐花炒為末。摻之即止。
一治舌忽脹退場門外。俗云蜈蚣毒。用雄雞冠血一小盞。浸之即縮入。
一舌吐不收。名曰陽強。
一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
一男子舌常破而無皮狀。或咽喉作痛。服清咽利膈散益甚。予以理中湯治之。乃愈。
繭唇
內經云。脾氣通于口。又云。脾之榮在唇。蓋燥則干。熱則裂。風則腫。寒則揭。若唇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名曰繭唇。有唇腫重出如繭者。有本細末大。如繭如瘤者。或因七情動火傷血。或因心火傳授脾經。或因濃味積熱傷脾。大要審本病。察兼癥。補脾氣。生脾血。
則燥自潤。火自除。風自息。腫自消。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熱消毒之藥。或用藥線揭去皮。反為翻花敗癥矣。
一論肝經怒火。風熱傳脾。唇腫裂。或患繭唇。
柴胡清肝散柴胡 黃芩(炒各一錢) 黃連(一錢五分) 山梔(七分) 當歸(一錢五分) 川芎(六分)生地黃(一錢) 升麻(一錢二分) 甘草(三分) 牡丹皮(一錢五分)上銼一劑。水煎。食后頻服。若脾胃弱。去芩、連。加白術、茯苓。
一論陰虛火動。唇燥裂如繭。
濟陰地黃丸熟地黃(四錢) 山茱萸(酒蒸去核二錢) 干山藥(三錢) 遼五味子(四分) 麥門冬(三錢) 當歸(酒洗三錢) 肉蓯蓉(二錢) 甘枸杞子(三錢) 甘菊花(三錢) 巴戟肉(三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送下。
一論中氣傷損。唇口生瘡。或齒牙作疼。惡寒發(fā)熱。肢體倦怠。食少自汗。或頭痛身熱煩躁作渴。氣喘。脈大而虛。或微細軟弱。
補中益氣湯人參 黃 (蜜水炒) 甘草(各一錢五分) 白術(去蘆) 當歸 橘紅(各一錢) 柴胡升麻(各五分)上銼一劑。姜、棗煎服。
一論唇素燥裂生瘡。用橄欖燒灰為末。以豬油調涂患處。立已。
一論冬月唇干血出。用桃仁搗爛。豬油調涂唇上。即效。
牙齒
右寸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齒痛。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夫牙齒者。乃骨之萃也。骨乃腎主之。則諸經血脈津液。皆潤澤清涼矣。蓋血旺則涼。
涼即骨堅固。血虛則熱。熱則齒浮動。人之上唇。人中之下牙屬腎脈。下前齒屬任脈。其兩頤上下及環(huán)口。皆屬乎陽明二經。故牙床屬土。牙齒猶如木栽土上。土涼則根固。土熱則齒搖。牙即骨也。骨不能痛。其痛者。牙齦筋肉也。人食梅多者。牙即矬麻。痿而不能力嚼者。非木酸制土耶。其牙齦肉脫。胃火也。牙疏脆者。腎之相火也。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緣心火之下。陰精承之。若承之不缺。何痛之有。其牙患之名。有風牙蟲牙。牙疳牙宣。蓋由于火之不齊也。故熱則生風。風字有蟲。又曰。血遇火則沸而出。牙宣也。熱兼外邪則腫痛。真陰未成而熱熾者。曰疳。乃潰塌之速。凡為治者。保腎水者知其本。清胃火者知其標疏風邪者知其權。蓋風藥善通經開腠。則是火郁宜發(fā)之義耳。修養(yǎng)家常食淡些。則血不凝戒慎濃味甘辛香辣。則不積火。治牙至藥不效時。熱之積也。蓋因縱欲而陰虛。嗜味以為補。而益增其火。其目下嗜欲之節(jié)。乃為后邊晚景。不甚苦于牙也。稟陽明火多者。易作牙病也。凡用椒姜巴豆蓽茇性熱辣者。擦而定痛。雖快于一時。實乃資邪益深矣。戒之戒之其小兒牙疳牙痛者。恣以甘。嗜以味。而不知節(jié)。濃其衣。重其棉。而不知攝。乳兒作疳者母之遺熱也。烘焙床被夜暖。圖于睡寐。況臟腑真陰未成。所以為害暴也。固不可不留心究明于斯矣。
經云。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
一論一切牙齒腫痛。皆屬胃經火盛。多辛熱濃味。及服溫暖之藥過多。以致胃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而熱。其齒喜冷惡熱者。
加味清胃散當歸尾(二錢) 生地黃(三錢) 牡丹皮(三錢) 升麻(四分) 黃連(六分) 加防風一錢五分。荊芥一錢。軟石膏三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若牙顴額半邊痛者。加防風、羌活、白芷、細辛。若牙齦脫而出血者。加扁柏葉、黃芩、荊芥、梔子。
若虛損人牙痛者。加黃柏、知母、人參、甘草。若滿口浮而痛。
不能力嚼者。加連翹、元參、芍藥。小兒牙疳者。乳母服。加天花粉、元參、白芷。醇酒濃味。唇齒作痛。或牙齦潰爛。連頭面頸項作痛者。并加犀角、連翹、甘草。胃氣齒痛。加草豆蔻、細辛、防風、羊脛骨灰。去牡丹皮。
一論胃有實熱齒痛。或上牙痛尤甚者。
涼膈散連翹 梔子(各三錢) 大黃(四錢酒蒸) 芒硝(一錢) 黃芩(三錢) 薄荷(八分) 知母(一錢五分) 升麻(四分) 石膏(三錢) 黃連(六分) 甘草(八分)上銼一劑。水煎。頻服。
一論風牙疼痛。
草烏(二錢米泔水浸去皮炒焦) 細辛(一錢) 全蝎梢(五錢洗去臊) 白僵蠶(五條炒去絲) 冰片上研勻。搽患處。開口流涎。內服清胃散。
一治風牙腫痛。
保牙散軟石膏(一兩) 川烏(三錢) 草烏(三錢) 花椒(三錢)上俱生用為末。擦牙漱口。吐之立已。
一陳省齋遇一道人。治牙痛如神。
巴豆(去殼三枚) 真川椒(七粒)上先將川椒略焙為末。次入巴豆同研極細。入紅米飯些須搗研。為丸如黍米大。每用一丸貼痛處。
一陳恕軒治牙痛不可忍者。
花椒(炒) 胡椒 白礬(半生半枯) 食鹽(炒)上各為末。合和同研。每少許擦痛處。吐涎即止。
一治風冷齒痛。
白芷 細辛 良姜 蓽茇 川椒 香附 蜂房(炒)上各等分。為細末。擦牙搐鼻。
一治牙痛方。
黑豆(一兩炒) 鹽(六錢) 花椒(五錢) 生姜(六錢) 連須蔥(六錢) 艾(六錢)上白水煎。漱口吐去。
一論牙屬腎。骨之余。不作痛。作痛者。乃陽明經之火也。血壅牙根。齒齦浮起作痛也宜清胃火為主。其牙齒疏脆剝削。漸覺齒稀。牙蛀去。乃屬腎之真陰虧欠。牙不堅實。宜服六味地黃丸。
滋陰清胃固齒丸 善治牙痛。自能固齒。
山藥末(一兩) 牡丹皮末(一兩) 黃柏(酒炒為末二兩) 黃連(酒炒為末一兩) 升麻(二兩) 當歸末(酒洗一兩) 元參末(一兩) 干葛末(一兩)上用知母一兩。山楂肉二兩。煎濃湯去渣。凈汁煮葛粉為糊。又用 米飯一盞。研爛。和葛粉。
同又研勻。調以上八味末為丸。如綠豆大。以水飛過朱砂為衣。曬干。每服三錢。食后。白湯送下。要忌一切濃味姜蒜椒辣各等物。
一治胃經虛熱齒牙作痛者。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熟地黃、牡丹皮、白茯苓、白芍。
一論齒動作渴。屬脾胃虛弱。陰火熾盛者。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酒炒黃柏、知母。
一治每勞心則齒縫腫。而不能咀嚼。此元氣虛弱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
一論齒浮作痛。耳面黑色。口干作渴。日晡則劇。此脾虛也。用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一朱工部午后有熱。遇勞遺精。其齒即痛。此脾腎虛熱。先用補中益氣湯、六味丸。更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男子齒浮作痛。耳面黧色。口渴。日晡則劇。脾虛弱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一男子口臭。牙齦赤爛。腿腳痿軟。或用黃柏等藥。益甚。時或口咸。此腎經虛熱。余用六味地黃丸而瘥。
一男子每遇發(fā)熱。牙即浮腫。此足三陰虛火。用加減八味丸。而不復作。
一論腎氣虛寒。牙齒作痛。面色黧黑。精神憔悴。腳膝無力。飲食少思。或痰氣上升。
小便頻數。齒不堅固。或口舌麻悶。畏飲冷水。以八味丸數服而安。
一治胃中客熱牙疳。出血口臭。齒齦腫痛腐爛。
甘露飲枇杷葉(三錢) 石斛(三錢) 黃芩(二錢) 枳殼(一錢) 天門冬(三錢) 生地黃 熟地黃山茵陳 麥門冬(各三錢) 甘草(八分)上銼。水煎服。
一李小園患滿口牙齒疼痛。潰爛動搖。飲食不下。乃牙疳也。諸醫(yī)不效。忽遇一道人傳方。一擦即愈。
川椒(炒一錢半) 銅青(一錢) 硼砂(一錢)上三味為末。每少許擦患處。流涎立已。
一治牙疳。根內臭爛黑色。有蟲作痛。
雞內金(即雞肫內粗皮陰干一具) 白芷(二錢) 銅青(一錢) 麝香(一分)上為細末。以溫鹽水漱口。貼患處即愈。
一治牙疳臭爛。久不愈。
白硼砂(二錢) 白枯礬(一錢) 蘆薈(五分) 青黛(三分) 輕粉(三分) 雄黃(二分)冰片(一分)上為細末。候睡去時。以竹管引藥。吹在牙疳上。或以雞翎掃敷之。
一論牙痛或腫。風牙、蟲牙、動牙長痛不可忍。宋知府傳。
馬蜂窩 白蒺藜 花椒 艾葉 蔥頭 荊芥 細辛 白芷(各等分)上銼散。醋煎。口噙良久。吐出即瘥。
一治牙痛。蟲蛀不已。諸藥不效者。
救苦丹蟾酥(三分銼細乳汁少溶化于器內) 雄黃(二分) 細辛(二分) 冰片(二分)上將酥乳調和。細細納蛀牙孔內。或痛牙齦縫中。口中痰涎任流出之。內服加味清胃湯一方。治蟲牙腫痛。用雄黃二分。麝香少許。搽于蟲孔中。蟲死則痛止。
一方。治風牙、蟲牙作痛。用黃蜂窩一個。以花椒填滿其竅。以白鹽一錢。封口燒存性入白芷、羊脛骨灰各一錢。同研為細末。先以清茶漱口凈。然后以藥擦之。及敷痛處。如有蟲蛀孔作痛。以少許塞孔中。立驗。
固齒明目烏須黑發(fā)良方 牙痛胃火。濃味所起。齒痛腎虛。房勞過矣。補腎牙牢。清火痛止。節(jié)欲甘淡。何疾下愈。經驗良方。擦牙固齒。明目烏發(fā)。香口潤體。久而用之。其妙無比。
何首烏(黑豆拌蒸一次牛膝拌蒸一次四兩) 旱蓮草(四兩) 槐角(黑豆煮汁拌蒸四兩)懷生地黃(酒拌砂鍋內蒸一日至黑二兩) 骨碎補(刮去皮毛炒七次一兩五錢) 青鹽(二兩) 沒食子(公母成對二兩)上共為細末。每早擦牙。滾水咽下。能用于須發(fā)未白之先。可免染須之勞。烏須黑發(fā)。
固齒牢牙。
牢牙固齒烏須黑發(fā)秘方 臨川劉云來傳。
沒食子(四錢) 青鹽(二兩) 細辛(二錢) 地骨皮(二兩) 熟地黃(二兩) 破故紙(炒四兩)上共為細末。每早擦牙良久。滾水咽下。
擦牙烏須方 本縣丁族傳。
白茯苓(去皮) 細辛 牙皂(燒成灰存性) 五倍子(炒黑各等分)上為細末。頻頻擦牙。日久。須白者轉黑。
一擦牙固齒。牙宣口臭。烏須烏發(fā)。吏部吳繼疏試效。
旱蓮草(炒干切碎半斤) 香附米(四兩)上二味。入砂鍋炒黑存性。為末擦牙。
一固齒烏須。王斗岳傳。
青鹽(炒一兩) 槐角子(炒一兩) 牡丹皮(酒洗一兩) 破故紙(酒炒七錢) 細辛(酒洗五錢) 熟地黃(酒浸一日曬干一兩) 沒食子(三錢) 百藥煎(二錢)上共為末。每早擦牙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