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81字
- 2015-12-29 09:34:23
脾虛者。甘草、大棗之類補之。虛則補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之。實則瀉其子。
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主之。又云。實則黃連、枳實瀉之。如無他癥。益黃散主之。
肺虛者。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癥。阿膠散。虛則補其母。脾乃肺之母以甘草、大棗補脾。實則瀉其子。腎乃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腎虛者。熟地、黃柏補之。腎無實不可瀉。錢仲陽止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藥。虛則補其母。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十二經絡
(徑而直者為經支而橫者為絡)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鬲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次注手陽明。
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
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鬲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下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次注足陽明。
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 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循唇。
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fā)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
入大指間。出其端。次注足太陰。
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 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
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次注手少陰。
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 內后廉。行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次注手太陽。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鬲。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囗。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囗。
抵鼻。至目內囗。斜絡于顴。次注足太陽。
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囗。上額交顛。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其直者。從顛入絡腦。
還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后廉下合 中。以下貫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次注足少陰。
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斜趨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內出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
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次注手厥陰。
手厥陰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鬲。歷絡三焦。其支者。從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循臂內。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次主手少陽。
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鬲。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抵囗。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囗。次注足少陽。
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囗。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后。其支者。別銳囗。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于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鬲絡肝屬膽。循脅里。
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次注足厥陰。
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 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顛。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huán)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鬲。上注肺。次注手太陰。
奇經八脈
督脈者。起于下極之囗。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絡舌。
沖脈者。起于氣街。并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帶脈者。起于季脅?;厣硪恢?。
陽蹺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陰蹺脈者。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陽維起于諸陽之會。
陰維起于諸陰之交。
診脈
皇極經云。人之四肢。各有脈也。一脈三部。一部三候。以應天數(shù)也。一脈三部。寸關尺也一部三候。浮中沉也。所以應之九數(shù)也。愚謂脈之理亦微矣。人有四時之正脈。有平生之常脈。有內傷之變脈。有外感之邪脈。有重陰之脈。有重陽之脈。有陽虛而陰乘之脈。有陰虛而陽乘之脈。有陽極而陰生之脈。有陰極而陽生之脈。有獨見之脈。有兼見之脈。有初病之脈。有久病之脈。有可治之脈。有不治之脈。其左右上下表里之間。有余不足。惟在乎分別陰陽。能分別陰陽。斯可以識脈之體。劉復真曰。昔王叔和以七表八里脈。決人之生死。
然又文理浩繁。今撮其樞要。以浮沉遲數(shù)四脈為宗。知風氣冷熱主病。且浮而有力者為風。
浮而無力為虛。沉而有力為積。沉而無力為氣。遲而有力為痛。遲而無力為冷。數(shù)而有力為熱。數(shù)而無力為瘡。更分三部。在何部得之。若在寸部。主上焦頭面胸膈之疾。關部。主中焦肚腹脾胃之疾。尺部。主下焦小腹腰足之疾。診其五臟。何臟得之。六腑亦然。學人又當以意會而加精別。庶不致按寸握尺之誚云。
七表八里總歸四脈
浮脈屬陽主表。舉指輕按而得之曰浮。浮而有力曰洪。浮而無力為芤。浮而長大為實。
沉脈屬陰主里。舉指重按而得之曰沉。沉而有力曰滑。沉而無力為弱。沉而似有似無為微。沉而至骨為伏。
遲脈屬陰在臟。舉指半重按之在內。再按乃見。一息三至曰遲。遲而有力為澀。遲而無力為濡。遲而似有似無為緩。
數(shù)脈屬陽在腑。舉指輕按而極急。一息六至曰數(shù)。數(shù)而有力為弦。數(shù)而無力為緊。
寸部主上焦頭面之疾。(凡診脈按至骨而見者謂之有力。按至骨而無者謂之無力。余皆仿此。)浮而有力主風。無力主虛。主頭面眼目。虛浮體重。風寒齒痛??谘?斜。
沉而有力主積。無力主氣。主胸膈痞滿??人詺饧?。膈氣翻胃。胸滿不食。
遲而有力主痛。無力主冷。主嘔吐痞滿。不入水谷。虛汗拘急。疼痛不已。
數(shù)而有力主熱。無力主瘡。主吐食煩躁??诳嘌矢???蜔釤┛?。頭痛口瘡。
關部主中焦胸腹之疾。
浮而有力主風。無力主虛。主兩臂拘攣。不能舉運。背脊筋疼。身體麻木。
沉而有力主積。無力主氣。主膨脹虛鳴。心腹疼痛。上下關格。不思飲食。
遲而有力主痛。無力主冷。主 癖腹痛。游走不定。上下攻刺。反胃吐食。
數(shù)而有力主熱。無力主瘡。主口熱作渴。嘔吐霍亂。怔忡煩躁。寒熱交爭。
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疾。
浮而有力主風。無力主虛。主寒邪腰痛。腿膝麻木。陰莖腫痛。大小便不利。
沉而有力主積。無力主氣。主臍下腫痛。腳膝酸痛。下虛盜汗。小便頻數(shù)。
遲而有力主痛。無力主冷。主小腹急痛。外腎偏墜。小便頻數(shù)。大便泄瀉。
數(shù)而有力主熱。無力主瘡。主小便不通。大便閉塞。或作腎癰。煩渴不止。
五臟見浮脈。主風虛之病。
心脈浮。主心虛。觸事易驚。神不守舍。舌強不語。語言錯亂。
肝脈浮。主癱瘓。筋脈攣搐。面腫牙疼。腸風下血。
脾脈浮。主脾虛作膨。飲食不進。上氣喘急。嘔逆泄瀉。
肺脈浮。主咳嗽氣急。大便風秘。面浮面瘡。吐血吐膿。
腎脈浮。主腰疼牙痛。小腹氣痛。腿足生瘡。足膝無力。
五臟見沉脈。主積氣之病。
心脈沉。主小便淋瀝??┭蜓?。小便不通。寤而不寐。心驚。
肝脈沉。主怒氣傷肝。脅痛肥氣。眼目昏痛。肚腹脹滿。
脾脈沉。主中滿不食。痞氣色黃。手足不仁。嘔吐泄瀉。貪睡。
肺脈沉。主咳嗽多痰。上氣喘急。嘔血失聲。息賁肺癰。
腎脈沉。主風滯腰疼。小便不利。陰癩作脹。奔豚腹?jié)M。
五臟見遲脈。主冷痛之病。
心脈遲。主小便頻數(shù)。心疼嘔水。怔忡多悸。伏梁臍痛。
肝脈遲。主筋攣骨痛。目昏多淚。觸事易驚。轉筋麻木。
脾脈遲。主咳嗽泄瀉。腹中有蟲。痰涎多壅。飲食不化。
肺脈遲。主寒嗽喘滿。大便溏瀉。皮膚燥澀。夢涉大水。
腎脈遲。主小便頻數(shù)?;唤Oッ勊嵬?。陰濕盜汗。
五臟見數(shù)脈。主瘡熱之病。
心脈數(shù)。主煩躁狂言。舌上生瘡。小便赤澀。眼目昏花。
肝脈數(shù)。主眼痛翳膜。目昏多淚。頭風眩暈。婦人血熱骨蒸及。
脾脈數(shù)。主口臭胃翻。齒痛牙宣。多食不飽。四肢不舉。
肺脈數(shù)。主咳嗽吐血。喉腥目赤。大便閉結。面生痤痱。
腎脈數(shù)。主消渴不止。小便血淋。下疳生瘡。陰囊濕癢。
論五臟見四脈應病詩
左寸心部。
浮數(shù)頭疼熱夢驚。浮遲腹冷胃虛真。沉數(shù)狂言并舌強。沉遲氣短力難成。(主氣不相接續(xù))左關肝部。
浮數(shù)患風筋即抽。浮遲冷眼淚難收。沉數(shù)背瘡常怒氣。沉遲不睡損雙眸。
左尺腎部。
浮數(shù)勞熱小便赤。浮遲陰腫濁來侵。沉數(shù)腰疼生赤濁。沉遲白濁耳虛鳴。
右寸肺部。
浮數(shù)喉熱閉。浮遲冷氣瀉難禁。沉數(shù)風痰并氣喘。沉遲氣弱冷涎停。
右關脾部。
浮數(shù)齦宣并益汗。浮遲胃冷氣虛膨。沉數(shù)熱多并口臭。沉遲腹?jié)M脹堅生。
右尺命門部。
浮數(shù)泄精三焦熱。浮遲冷氣濁時臨。沉數(shù)渴來小便數(shù)。沉遲虛冷小便頻。
內因脈
(喜怒憂思悲恐驚內應氣口)喜怒傷心脈必虛。思傷脾脈結中居。因憂傷肺脈必澀。怒氣傷肝脈便濡??謧谀I脈沉是。緣驚傷膽動相須。脈緊因悲傷胞絡。七情氣口內因之。
外因脈
(風寒暑濕燥火外應人迎)緊則腎不移。虛因傷暑向胞推。澀緣傷燥須觀肺。細緩傷濕要觀脾。浮則傷風肝部應。弱為傷火察心知。六邪合脈須當審。免使將寒作熱醫(yī)。
不內不外因脈
勞神役慮定傷心。虛澀之中仔細尋。勞役陰陽傷腎部。忽然緊脈必相侵。房帷任意傷心絡。
微澀之中宜忖度。疲極筋力便傷肝。指下尋之脈弦弱。飲食饑飽定傷脾。未可輕將一例推。
饑則緩弦當別議。若然滑實飽無疑。叫呼損氣因傷氣。燥弱脈中宜熟記。能通不內外中因生死吉兇都在是。
定死脈形候歌
指上如湯沸涌時。旦占夕死定無疑。尾掉搖搖頭不動。魚翔腎絕亦如期。去疾來遲勢劈劈。
命絕脈來如彈石。三陽谷氣久虛空。胃氣分明屋漏滴。散亂還同解索形。髓竭骨枯見兩尺。
蝦游狀如蝦蟆游。魂去行尸定生憂。雀啄連連來數(shù)急。脾無谷氣定難留。欲知心絕并榮絕。
如刀壓力細推求。更有肺枯并胃乏。如麻蹙促至無休。指下渾然如轉豆。三光正氣已漂流。
脈辨生死
洞虛子曰。蝦游雀啄代止之脈。故名死癥。須知痰氣關格者。時復有之。若非諳練數(shù)歷未免根據(jù)經斷病。而貽笑于大方也。蓋病勢消鑠殆盡者。其氣不能相續(xù)。如蝦游水動。屋漏滴點而無至者。死脈也。其或痰凝氣滯。關格不通。則其脈固有不動者。有三兩路亂動。時有時無者?;虺叽缫嘤幸酂o者。有關脈絕骨不見者。或時動而大小不常者。有平居之人。忽然而然者。有素稟痰病。而不時而然者。有僵仆卒中而然者。皆非死脈也。
診雜病生死脈歌
五十不止身無病。數(shù)內有止皆知定。
止猶代脈也。脈來五十動而不見一止者。無病也。五十配天地造化之數(shù)。易系辭曰。大衍之數(shù)五十。五十乃備。一乃數(shù)之始。十乃數(shù)之極。人之脈息。晝夜循環(huán)。五臟脈一動循一臟。
五動循環(huán)五臟。遍五十動。是十次五數(shù)。循環(huán)遍則數(shù)皆極處。而不見止者。五臟皆平。故無病也。
四十一止一臟絕。卻后四年多沒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十五一止一年殂。
以下有止看暴病。
四十動而見一止者。是一臟欠動脈之極數(shù)。故知一臟絕也。先絕腎經。何以言之。夫天一生水。腎屬水。生成之一數(shù)也。人之五臟所生。先生乎腎。腎水主肝脈。肝木生心火。命門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所以先絕腎。期應四年而死。三十動而見止者。兩臟欠動脈之極數(shù)。
是知腎與肝二經無氣。期應三年而死。二十動而止者。三臟欠動脈之極數(shù)。是腎肝心三臟無氣。期應二年而死。十五動而一止者。知腎脾肝心四臟皆無氣。期應一年而絕也。
新注云。上言脈之動止。未知診切何部而取據(jù)。謹按素問難經云。每于平旦寅時。日未出。
飲食未進。血氣未亂。醫(yī)者可以存神定意。心無外馳。診于指下。右手寸口。默數(shù)脈息至止以決之。夫寸口者。右手氣口也。內經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