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說
大哉醫(yī)乎。其來遠矣。肇自開辟。厥初生民。有壽夭則有札瘥。有札瘥則有醫(yī)藥。故神百草。黃帝注內經。伊芳尹作湯液。雷公制炮炙。與夫著書立言垂世者。若內經。其言深而要其旨邃以宏。其考辯信而有征。實為醫(yī)家之祖。下此則秦越人和緩者。緩獨能知晉侯之膏肓。而未有著述。惟越人所著八十一難經。則皆發(fā)明內經之旨。又下此則淳于意華佗。佗之熊經鴟顧。固亦導引家之一術。至于刳腹背湔腸胃而去疾。則誠精于技矣。意之醫(yī)狀。司馬遷備志之。又下此則張機之金匱玉函經及諸論。誠千古不刊之妙典。第詳于六氣之所傷。而于嗜欲飲食疲勞之所致者。略而不議。又下此則王叔和。篡岐伯華佗等書為脈經。敘陰陽內外。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條陳十二經絡。洎夫三焦五臟六腑之病。最為著明。
又下此則巢元方病源候論。似不為無所見者。但論風寒。而不著濕熱之篇。乃其失也。又下此則王冰推五運六氣之變。撰為天元玉策。周詳切密亦人之所難。茍泥之。則局滯而不通矣又下此則孫思邈王燾。思邈以絕人之識。操慈仁惻隱之心。其敘千金方翼。及粗工害人之禍。至為憤切。后人稍闖其藩垣。亦足以其術鳴。但不制之書。或不能無遺憾也。燾雖闡明外臺秘要。所言癥治方藥灼灸之詳。頗有所祖述。然謂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者。
則一偏之見也。又下此則錢乙龐安時許叔微。叔微具在準繩尺寸之中。而無所發(fā)明。安時雖能出奇應變。而終未離于范圍。二人皆得張機之粗者也。惟乙深造機之閫奧。而擷其精華。建五臟之方。各隨所宜。謂肝有相火。則有瀉而無補。腎為真水。則有補而無瀉。皆啟內經之秘。尤知者之所取法。奈世知乙之淺。其遺書散亡。由于閻孝忠所集居多。孝忠之意。初非乙之本真也。又下此則上谷張元素。河間劉完素。睢水張從政。元素之與完素。雖設為奇夢異人。以神其授受。實聞乙之風而興起者焉。若從政則又宗乎完素者也。元素以古方今病決不能相值。治病一切不以方故其書亦不傳。其有存于今者。皆后來之所附會。其學則東垣李杲深得之。杲推明內外二傷。而多注意于補脾土之設。蓋以土為一身之主。土平則諸臟平矣從政以汗吐下三法。風寒暑濕燥火六門。為醫(yī)之關鍵。其治多攻利。不善學人殺人。完素論風火之病。本內經論病機氣宜一十九條。著為原病式。闡奧探微。有非大觀官局諸醫(yī)所可仿佛究其設施。則不越攻補二者之間也。近代名醫(yī)。若吳中羅益。滄州呂復。皆承東垣之余緒。武林羅知悌。丹溪朱彥修。各挹完素之流風。又若臺之朱佐。越之滑壽。慈溪王節(jié)齋余杭陶節(jié)庵。吳郡薛立齋。咸有著述。未易枚舉。嗟夫。自內經以來。醫(yī)書汗牛充棟。不為不多。蓋醫(yī)之有內經。猶儒道之六經。無所不備。后賢著述。若仲景東垣河間丹溪四子之說可謂醫(yī)書之全備。猶學庸論孟為六經之階梯。不可缺者也。故曰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然素問論病之因。著藥之性。脈訣詳癥之原。運氣法天之候。一以貫之于內經。斯醫(yī)道之大成。乃千古不易之定論。實為萬世之師法矣。
五臟六腑脈病虛實
(凡十一條)
肝臟脈病虛實
肝象木。旺于春。其脈弦。其神魂。其候目。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聲呼。其臭臊。
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陰其經也。與膽合。膽為腑主表。肝為臟主里。肝氣盛為血有余。則病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氣逆則頭眩。耳聾不聰。頰腫。是肝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則宜補之。于四時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于日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于時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禁當風。
肝部左手關上是也。關部脈來。綽綽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長竿。春以胃氣為本。春肝木旺。
其脈弦細而長。是平脈也。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謂之賊也。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當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乘肝母之克子。為虛邪。雖病當愈。反得緩而大者。是脾之乘肝。為土之凌木。為微邪。雖病不死。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平病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新張弓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心臟脈病虛實
心象火。旺于夏。其脈如鉤而洪大。其候舌。其聲言。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養(yǎng)血。其色赤。
其藏神。手少陰其經也。與小腸合。小腸為腑主表。心為臟主里。心氣盛為神有余。則病胸內痛。脅支滿。脅下痛。背膊間痛。兩臂內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心氣不足。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痛。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是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于四時病在心愈于長夏。長夏不已。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于日愈于戊己。戊己不已。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于時日中慧。夜半甚。
平旦靜。禁溫衣熱食。
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寸口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瑯 曰平。夏以胃氣為本。夏心火旺。
其脈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脈也。反得沉濡而滑者。腎之乘心。水之克火。大逆不治。反得弦而長。是肝乘心。母之克子。雖病當愈。反得緩而大。是脾乘心。子之乘母。雖病當愈。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為微邪。雖病不死。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前曲后倨。如操帶鉤。曰心死。真心脈至。牢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脾臟脈病虛實
脾象土。旺于長夏。其脈緩。其候口。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養(yǎng)形肉。
其色黃。其藏意。足太陰其經也與胃合。胃為腑主表。脾為臟主里。脾氣盛。為形有余。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饑。足痿不收。囗善螈。腳下痛。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于四時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于日愈于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于時日中慧。平旦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以泄之。甘以補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脾部右手關上是也。六月脾土旺。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也。長夏以胃氣為本。
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為大逆不治。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當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克脾水之凌土。為微邪。當瘥。脾長而弱。來疏去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
五至曰命盡。六至曰死。病脾脈來。實而盛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堅銳如鳥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絕。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其色不澤。毛折乃死。
肺臟脈病虛實
肺象金。旺于秋。其脈如毛而浮。其候鼻。其聲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養(yǎng)皮毛其藏氣。其色白。其神魄。手太陰其經也。與大腸合。大腸為腑主表。肺為臟主里。肺氣盛為氣有余。則病喘咳上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 脛足皆痛。是為肺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是為肺氣之虛也。則宜補之。于四時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在夏。夏不死。持于長夏。起于秋。于日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禁寒衣寒飲食。于時下晡慧。夜半靜。日中甚。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辛泄之。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平肺脈微短澀而如毛。秋以胃氣為本。病肺脈來。上下如循雞羽曰病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欲咳。其脈微遲。為可治。秋金肺旺。其脈浮澀而短。是曰平脈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為大逆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乘母也。不治自愈。反得緩大而長阿阿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
雖病當愈。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為微邪。雖病當愈。肺脈來泛泛而輕。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肺脈來。
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秋胃微毛曰平。胃氣少毛多曰肺病。但如毛無胃氣曰死。毛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真肺脈至。大而虛。如毛羽中人膚然。其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腎臟脈病虛實
腎象水。旺于冬。其脈如石而沉。其候耳。其聲呻。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養(yǎng)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陰其經也。與膀胱合。膀胱為腑主表。腎為臟主里。腎氣盛。為志有余則病腹脹飧泄。體腫喘咳。汗出憎風。面目黑。小便黃。是腎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腎氣不足。則厥。腰背冷。胸內痛。耳鳴苦聾。是為腎氣之虛也。則宜補之。腎病者腹大體腫喘咳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于四時病在腎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長夏。長夏不死。持于秋。
起于冬。于日愈于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無犯塵垢無衣炙衣。于時夜半慧。日中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咸以泄之。苦以補之。
腎部在左手關后尺中是也。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腎屬水。其脈大緊。
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善驚悸。以心萎者死。冬腎水旺。其脈沉濡而滑。名曰平脈也。反得浮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克水。為大逆不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可治。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腎。火之凌水。雖病不死。死腎脈來。發(fā)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腎病。但石無胃氣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腎藏骨髓之氣。真腎脈至。搏而絕。如彈石。辟辟然。其色黃黑不澤。毛折乃死。
諸真臟脈見者。皆不治。
膽經虛實病候
膽象木。旺于春。足少陽其經也。肝之腑也。謀慮出焉。諸腑臟皆取決斷于膽。其氣盛為有余。則病腹內冒冒不安。身軀習習。是為膽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膽氣不足其氣上嗌而口苦。
善太息嘔宿汁。心下淡淡如人將捕之。嗌仲介介數睡。是為膽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小腸虛實病候
小腸象火。旺于夏。手太陽其經也。心之腑也。水液之下行為溲便者。流于小腸。其氣盛為有余。則病小腸熱。焦竭干澀。小腹 脹。是為小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腸病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為小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
胃經虛實病候
胃象土。旺于長夏。足陽明其經也。脾之腑也。為水谷之海。諸臟腑皆受水谷之氣于胃氣盛有余。則病腹 脹。氣滿。是為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胃氣不足。則饑而不受水谷。飧泄嘔逆。是為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胃脈實則脹虛。則泄。關脈滑。胃內有寒。脈滑為實氣滿不欲食。關脈浮。積熱在胃內。
大腸虛實病候
大腸象金。旺于秋。手陽明其經也。肺之腑也。為傳導之官。變化糟粕出焉。氣盛為有余。
則病腸內切痛。如錐刀刺無休息。腰背寒痹攣急。是為大腸氣之實也。則宜瀉之。大腸氣不足。則寒氣客之。善泄。是大腸之氣虛也。則宜補之。診其右手寸口脈。手陽明經也。脈浮則為陽。陽實者大腸實也。苦腸切痛。如錐刺無休息時。
膀胱經虛實病候
膀胱象水。旺于冬。足太陽其經也。腎之腑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歸于膀胱。氣化。
分入血脈。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者入胞。則為小便。其氣盛為有余。則病熱。胞澀小便不通。小腹偏腫痛。是為膀胱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胞滑。小便數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之氣虛也。則宜補之。
三焦虛實病候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是也。上焦之氣。出于胃上口。并咽以貫鬲。布胸內。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上至舌。下至足陽明。常與營衛(wèi)俱行。主納而不出也。中焦之氣。亦并于胃口。
出上焦之后。此受氣者。泌糟粕。承津液。化為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主不上不下也。下焦之氣。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主出而不納。故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也。謂此三氣。焦干水谷。分別清濁。故名三焦。三焦為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氣盛為有余。則脹。氣滿于皮膚內。輕輕然而不牢。或小便澀。或大便難。
是為三焦之實也。則宜瀉之。三焦之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或瀉利。或胸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也。則宜補之。診其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尺脈遲。下焦有寒。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五臟補瀉主治例
肝虛者。陳皮、生姜之類補之。虛則補其母。腎者肝之母也。以熟地、黃柏補之。如無他癥。六味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瀉之。如無他癥。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以甘草瀉心湯主之。心者肝之子也。
心虛者。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肝者心之母。生姜補之。如無他癥。以安神丸主之。
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癥。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主之。
遲來的周先生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zhàn)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zhàn)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guī)腿怂懔巳蚊螅x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