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3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883字
  • 2015-12-29 09:34:19

取雄雀屎,以綿裹納齒孔中,日二易之。

姜生療齒有孔方。

附子(二分炮去皮) 蜜臘(五分)上二味相和為丸,塞齒孔中,即瘥。忌冷水油膩。

十二

齒挺出及脫落方五首

廣濟療齒牙風挺出疼痛,郁李根湯方。

郁李根(五兩) 芎 (二兩) 細辛(二兩) 生地黃(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先以鹽湯漱口,然后溫含之,冷即吐,更含取瘥。

崔氏療牙齒挺出,疼痛不可忍方。

羊腎脂(二合) 泔淀(二合) 牛糞(絞取汁一合) 甘草(半兩生用末之) 青黛 熏黃(半兩末)上六味相和銅器中,微火煎五六沸,取東引桃枝如箸大六枝,以綿纏頭,點取藥,更互熱烙為之又療疳濕,牙齒脫落,刺唇穿破,及下部侵蝕,并痔 齒悉療之方。(顧參軍授甘家秘之)青黛(二兩) 雄黃(研) 朱砂(研) 莨菪子(熬) 青礬石 黃礬石 白礬石(并燒令汁盡) 附子(炮) 苦參 甘草(炙) 藜蘆(炙) 細辛 麝香(研各一兩)上十三味搗篩為散,有前齒疾,稍稍著病上,日二三,濕 者,以井花水,平旦杪取半錢匕,水中服之,兼以薄綿裹如棗核許著蝕蟲 處,日三瘥止,下部中濕 蝕之,以苦參甘草作張文仲療齒根欲脫落方。

取生地黃搗,以綿裹貼齒根,常含之甚妙。

備急比見患齒風,傷齒挺出一分者方。

長咋地黃尤妙,更不復發。

十二

齒間血出方三首

病源手陽明之支脈入于齒,頭面有風,而陽明脈虛,風挾熱乘虛入齒齦,搏于血。故血出也。(出第二十九卷中)千金齒間血出者方。

竹葉濃煮,著鹽含之,冷吐。

又方童子小便溫含之,冷吐,血即止。(出第六卷中)備急療齒疼痛,齦間血出,神驗方。

好鹽熬,每夜封齒根上,瀝水盡,乃扣齒一二百遍,即瘥。忌棗沙糖等。

十二

齒血不止方四首

千金療齒血不止方。

刮生竹皮以苦酒漬之,令其人解衣坐,使人含 其背三遍,仍取茗草濃煮汁含之漱咽,終日為之。

又療齒齦間津液血出不止方。

生竹茹四兩醋浸一宿含之。

又方細辛(二兩) 甘草(二兩炙)上二味,醋一升煮,夜含之,及熱尤良。

又方礬石一兩燒末,以水二升煮,先拭血,乃含之。(并出第六卷中)

十二

齒腫方二首

千金療齒根腫方。

松葉(一把) 鹽(一合)上二味,以好酒三升煮,取一升含之,冷吐,瘥即止。

又療齒腫痛及蟲方。

黃芩 甘草 桂心 當歸 細草 蛇床子(各一兩)上六味切,以漿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含之,日三夜一良。(并出第六卷中)

十二

牙疼痛及蟲方三首

必效療牙風疼方。

取東墻下朽骨,削之如疼牙嚙許大,于 灰中煨燒令熱,于所痛處嚙之,冷即易之。

又牙蟲痛并蟲蝕方。

以水煮露蜂房細辛各等分,含之,即瘥止。

又療牙疼及頭,牙齦風腫,口急不開,面目虛腫皆頭起者方。

蒴 (五兩以水五升煮取四升去滓) 蜀椒(一兩) 吳茱萸 獨活 烏賊魚骨 桃膠(各一兩) 桂心(半兩) 酒(一合)上八味切,以水二升,煮取八合,投蒴 汁及酒更煎,取一小升,去滓含之就病處,日三,以瘥止為度。

十二

牙齒雜療方七首

集驗療齒楚痛方。

生地黃 桂心上二味合,以含嚼,咽汁無妨。(千金同)刪繁療心虛寒,口氣臭沖入,又蟲齒痛,芎 散方。

芎 (八分) 白芷(七分) 甘草(五分炙) 桂心(四分) 杜蘅(四分) 當歸(五分)上六味搗篩為末,以酒和方寸匕服之,日二服。

千金療酒醉,牙齒涌血出方。

燒釘赤,炷血孔中即止。

又療齒痛方。

當歸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礬石(六分燒)上四味切,以漿水二升,煮取一升含之,日五六,瘥止。

張文仲療齒痛,風引腫搖動發作,不療蟲蝕盡方。

礬石(燒) 干姜 藜蘆 蛇床子 甘草(炙) 細辛 蜀椒 防風(各一兩)上八味搗散,以一錢匕和溫酒二合含之。勿咽汁,冷即吐出,日三度,瘥止,齒落自復生甚效。

又療歷齒稍碎壞欲盡方。

礬石如棗大,以綿裹含之,取瘥。

古今錄驗療牙齒根搖擬欲墮者齲齒方。

取生地黃,綿裹含之,微嚼,候汁味盡棄之,乃更含之。

十二

緊唇方一十三首

病源脾與胃合,胃為足陽明,其經脈起鼻,環于唇,其支脈入絡于脾胃,脾胃有熱,氣發于唇,則唇生瘡,而重被風邪寒濕之氣搏于瘡,則微腫濕爛,或冷或熱,乍瘥乍發,積月累年廣濟療緊唇,水銀膏方水銀 熏黃(研) 青礬(研) 苦參(各二兩末) 絳緋(一方) 亂發(一雞子大)細辛(二兩末)上七物,以緋裹發,用麻油一斤蠟二兩先煎苦參細辛,以緋發消盡,入水銀石藥及蠟,候膏成,收凝定,以敷病上,取瘥為度,水銀和石藥兩味研令盡,入煎之。

又療緊唇瘡久不瘥,石硫黃膏方。

石硫黃(研) 白礬(燒) 朱砂(研) 水銀 麝香 黃柏(末各一分)上六味和水銀,研于瓷缽中,以水銀盡,用臘月豬脂和如泥,先拭凈,涂之,日三五,以瘥為度,甚良。

短劇療緊唇方。

以白布纏作燭,著空斧中燒布,斧刃有汗出,以指歷取,涂病上取瘥。(千金同)千金療緊唇方。

灸虎口男左女右七壯。

又方灸承漿三壯良。

又方青布燒灰酒服之,又以脂和涂。

又方以蠟片灸貼之,一宿瘥。

又方灸松脂粘貼。

又方先灸瘡,燒蛇皮灰以敷之。(并出第六卷中)崔氏療緊唇方。

取膝頭垢,綿裹燒敷之。

又方取屠兒肉幾上垢,燒涂之。

又方燒人屎灰敷之。

又方馬芥亦名刺芥,搗取汁,日曝令濃,先揩唇,使血出,以藥匕涂之,亦療刺風。(并出第四卷中)

十二

沈唇瘡爛方五首

肘后療沈唇常瘡爛方。

以五月五日鯉魚血,墨和涂。

集驗療沈唇緊唇方。

以青布卷燒炷著斧上,取汁涂之良。(千金同)又方取亂發蜂房六畜毛燒作灰,以豬脂和如膏敷。(千金同)又方鱉甲及頭垢,燒灰敷之。(千金同)又方礬石燒末,和胡粉敷之差。

十二

唇瘡方三首

肘后療唇瘡方。

以頭垢敷之,日三。(千金同)又方以東壁土敷之。

千金療唇瘡方。

胡粉敷之。

十二

口瘡方一十一首

廣濟療口瘡煎方。

龍膽 黃連 升麻 槐白皮 大青(各二兩) 苦竹葉(一升) 白蜜(半升)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下蜜煎之,涂口瘡瘥。

又療口舌生瘡,含煎方。

升麻 大青 射干(各三兩) 梔子 黃柏(各一升) 蜜(八合) 薔薇白皮(五兩)苦竹葉(一升切) 生地黃(汁五合) 生玄參(汁五合無用干者二兩)上十味切,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滓,入生地黃汁蜜,煎成一升如餳,細細含之,取瘥即止。

又心脾中熱,常患口瘡,乍發乍瘥,積年不瘥方。

升麻(八分) 大青 枳實(炙) 甘草(炙各六分) 苦參(七分) 黃連(八分) 生干地黃(八分)上七味搗羅,蜜丸,以水服二十丸,日再。忌如常法。

集驗療口瘡方。

升麻 黃柏 大青上三味切,以水煮含之,冷吐,瘥止。

又方蘆根(四兩) 黃柏 升麻(各三兩) 生地黃(五兩)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含,取瘥,含極冷吐卻,更含之。

千金療口瘡不歇,生牛膝漱口煎方。

生牛膝 生 荷根(各三兩) 刺柏葉(一兩)上三味銼,綿裹,以酒三升積一宿,微煎一兩沸,含之。

必效口瘡方。

黃芩 芍藥 羚羊角(屑) 黃柏 大青 苦竹葉(各二兩) 升麻(三兩)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去滓納蜜二合,攪含,冷吐,以瘥止。(肘后同)古今錄驗療口瘡湯方。

細辛 甘草 桂心(各三兩)上三味切,以酒一升,煮取六合,含之。

又黃芩湯,療口瘡,喉咽中塞痛,食不得入方。

黃芩 黃連 甘草(炙) 黃柏(各一兩)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含之,冷吐取瘥。

又方大青(四分) 山梔子 黃柏(各一兩) 白蜜(半斤)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兩沸,含之,取瘥止。

又升麻散,主口瘡方。

升麻(六分) 黃柏上二味搗末,以綿裹含之。

十二

口瘡久不瘥方二首

千金療口瘡不瘥,入胸中生瘡,三年以上不瘥方。

薔薇根濃煮汁,含之,又稍稍咽之,三日三夜瘥,冬取根,夏取莖葉。

又方以角蒿灰涂之,一宿知,二宿瘥,勿咽汁,取瘥為度。

又論云∶凡患口瘡及齒,切禁油面酒醬醋膩,干棗,瘥后七日斷之彌佳。若不久慎,尋手即發,發而更療,其瘥稍遲,慎之慎之。薔薇根角蒿為口瘡之神藥,人皆不知之。

十二

口吻瘡方四首

病源足太陰為脾之經,其氣通于口,足陽明為胃之經,手陽明為大腸之經。此二經并夾于口,其腑臟虛,為風邪濕熱所乘,氣發于脈,與津液相搏,則生瘡,常濕爛有汁,世謂之肥瘡千金療口吻瘡方。

楸白皮及濕貼之,數易取瘥。

又方掘經年葵根欲腐者彌佳,燒灰以敷之。

又方白楊枯枝鐵上燒一頭,取熱涂之。本方云療燕吻又方以新炊飯了,甑唇及熱熨之三十下,三兩度瘥止。

十二

口干燥方五首

刪繁療口熱干燥,甘草丸方。

甘草(六分炙) 人參(六分) 半夏(六分洗) 烏梅肉(六分) 棗膏(十分)上五味,搗篩四味,棗膏相和,入蜜丸如彈子,含之瘥。(千金同分兩小異)千金療口干,除熱下氣方。

石膏(五合碎)上一味,以水三升,煎取二升,入蜜二升,煮取二升,去滓,稍稍含咽之,瘥止。

又口干方。

豬肪脂雞子大,擘納醋半升漬一宿,絞汁服之,取瘥為度。

又方酸棗一升(去核) 酸石 榴子(五合) 干葛(三兩) 烏梅(五合去核) 麥門冬(四兩去心覆盆子(三合) 甘草(炙) 栝蔞(三兩)上八味搗,以蜜丸含如棗核大,潤為度。

張文仲主口干方。

干棗肉(三兩) 甘草(炙) 杏仁 烏梅(二兩)上四味搗,以蜜和丸如棗核含,以潤瘥止。

十二

口臭方九首

千金療口中臭方。

桂心 甘草 細辛 橘皮(各等分)上四味搗篩,以酒服一錢匕,瘥止為度。

又方甘草(五兩) 芎 (四兩) 白芷(三兩)上三味搗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三十日口香。

又方濃煮細辛含之,久卻吐,甚良。

又方橘皮(五分) 桂心(三分) 木蘭皮(四分) 芎 (六分一云棗四十個)上四味搗篩,以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一方無芎 亦可以棗丸含化)又方大豆熬令焦,以醋沃,取汁含之。

又方細辛 豆蔻上二味等分,搗末煮,含之甚良。

又方梔子 甘草(炙各三分) 細辛(五分) 桂心(二分) 芎 (四分)上五味搗篩,蜜丸,食后服七丸,日再瘥止。

又方芎 白芷 橘皮 桂心(各四分) 棗肉(八分)上五味,搗篩四物,以蜜和棗肉為丸,食后服十丸,又含之,以差為度,此方甚驗。

古今錄驗療口臭方。

甘草(二兩炙) 細辛(二兩末)上二味,臨臥,三指撮以酒服之。甚良。(千金同)。

十二

舌論一首

刪繁舌者主心,小腸之候也。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善用機衡,能知五味,凡有所多脾而

十二

舌本縮口噤方二首

刪繁療舌小腸腑寒應舌本縮,口噤唇青,獨活解噤膏方。

獨活 芎 (各三兩) 天雄(一兩炮) 防風(一兩) 蜀椒(二合) 莽草(十葉)細辛桂心(各一兩) 苦李根皮(三兩) 豬肪(二升)上十味 咀,綿裹,以苦酒一升淹漬一宿,以豬肪微火煎之,去滓膏成,凝以綿裹少許,口含于舌下壓之,取瘥。日三度易之。此方甚良。

又生艾葉薄法。

無生艾葉者,取干者搗之,以水淹一升已來,熟搗以帛涂之,于寒處上封裹之,以瘥為度。

十二

舌上瘡方二首

千金云;舌上瘡不得食,舌本強,頸兩邊痛,此因心虛熱所致,療之方。

柴胡 升麻 梔子仁 芍藥 通草(各四兩) 黃芩 大青 杏仁(去尖皮) 生姜(各三兩) 石膏(八兩)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療舌上瘡方。

豬膏(一斤) 蜜(二升) 甘草(如指節三寸)上三味相和,煎相得,即含棗許咽之,日三,瘥止。

十二

咽喉舌諸疾方七首

千金喉舌諸疾方。

松子 苦芥子搗,以苦酒和粘貼。

又方麥面,以苦酒和涂之,痛止。

短劇療喉諸病方。

雞子一枚破,以黃白攪,吞之瘥。

文仲療咽喉舌諸方。

爪耳下張口解間突處痛,爪勿止,兩三食久,即得咽喉開。

又方隨所近左右,刺手中指爪甲下,令血出,當先縛中指令血聚,刺之。

備急療急喉咽舌病者方。

隨病所近左右,以刀鋒裁刺手大指甲后爪中,令出血即愈。

又方病患臥急,爪其 心,隨所近左右,以瘥為良。

通按一本咽喉舌諸疾方七首,與前不同,今附錄之。

千金烏 膏,喉嚨者,脾胃之候。若藏熱,喉則腫塞,神氣不通方。

生烏 (十兩) 升麻(三兩) 通草 羚羊角 芍藥(各二兩) 薔薇根(切一升) 生地黃(切五合) 豬脂(二斤) 艾葉(六銖生者猶佳)上九味 咀,綿裹,苦酒一升淹浸一宿,納豬脂中,微火煎,取苦酒盡,膏不鳴為度,去滓,薄綿裹膏似杏仁大,納喉中細細吞之。

又方療喉痹。

以牛角燒,研末,酒服方寸匕。

又方療喉痹痹卒不語。

煮大豆汁吞之。

又方療喉痹燥腫連頰,吐氣數者,名為喉痹。

馬鞭草一握,勿見風,截去兩頭,搗汁服之瘥。

又方療舌腫。

以醋和釜底墨,濃敷舌上下,脫皮更敷,消息取瘥。

又方療舌脹。

用雄雞冠血,盞盛浸舌,咽下即縮。

肘后療舌上出血如鉆孔者。

煎香薷汁,服一升,日三服盡。

十二

口唇舌鼻雜療方一十四首

廣濟療疳蟲蝕唇鼻齒口,及余處皆效方。

石硫黃(研) 干漆(熬) 文蛤(燒作灰)上三味各等分,絹篩之,每用減取胡桃大,麝香棗核大,研和,先拭上惡物血等,然后敷之,日三。

肘后療唇里忽生丸核稍大方。

以刀鋒決之,令血出瘥。

刪繁療舌主心臟,熱即應舌生瘡裂破,唇揭赤,升麻泄熱煎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靖安县| 张家界市| 综艺| 恩平市| 伊宁县| 鸡东县| 五华县| 镇雄县| 读书| 萨嘎县| 凯里市| 郓城县| 海宁市| 阜城县| 新巴尔虎左旗| 剑河县| 夏河县| 勐海县| 宜昌市| 石棉县| 贺州市| 翁源县| 射阳县| 固原市| 西畴县| 鄂州市| 邓州市| 法库县| 镇坪县| 松江区| 澎湖县| 耒阳市| 甘肃省| 宣武区| 莱西市| 宁强县| 西平县| 峨边| 衡阳市| 连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