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1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843字
  • 2015-12-29 09:34:19

巴豆(二枚去皮熬) 桃仁(去皮熬二枚) 松脂(大豆許)上三味搗作二丸,綿裹塞耳中。

又療耳鳴沸鬧方。

吳茱萸 巴豆(去皮熬) 干姜 石菖蒲 磁石 細辛(各一分)上六味搗末,以鵝膏和少許,以綿裹塞耳中,以鹽五升,布裹蒸之,以熨耳門,令其暖氣通入耳內,冷復易之,如此數用,瘥后常以亂發卷以塞耳中,慎風。

肘后療耳中常鳴方。

生地黃截斷塞耳,日十易之,以瘥,一云紙裹,微火中煨之用良。(出第四卷中)千金療耳鳴聾方。

當歸 細辛 防風 附子 芎 白芷(各六銖)上六味末之,以雄鯉魚腦和煎,三上三下,膏香,去滓以棗核許塞耳中,以綿裹之,魚腦用六合,微火煉之。

又方通草 細辛 桂心(各三分) 菖蒲(四分) 附子(一分) 礬石(一分) 當歸 甘草(各二分) 獨活(六分) 蔥涕(半合)上十味搗末,以白鵝膏半合旋旋和,以綿裹棗核大塞耳中,日三取瘥。忌如常。

又療耳聾,鳴如流水聲,久不治成聾方。

生烏頭凈洗,削如棗核大以塞耳中,日一易之,三日愈,亦療癢及卒風聾。(并出第六卷中)

十二

耳方一十首

病源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足少陰,腎之經也,勞傷血氣,熱乘虛而入于其經,邪隨血氣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汁,故謂之 耳。(出第二十九卷中)廣濟療 耳癢有膿不止,菖蒲膏方。

菖蒲(一兩) 野狼毒 附子(炮) 磁石(燒) 礬石(熬汁盡各一兩)上五味搗篩,以羊髓和如膏,取棗核大塞耳中,以瘥為度。

又療 耳膿血出方。

取車轄脂,綿裹塞耳中瘥。(肘后同千金治蟲入耳)又療 耳方。

黃連 龍骨 白蘞 赤石脂 烏賊魚骨(各等分)上五味搗末,以綿裹塞耳中,每著,以綿纏拭之著藥。

肘后療 耳,耳中痛,膿血出方。

取釜月下灰,吹滿耳令深,日三易之,每換即以篦子去之,然后著藥,取瘥為度。(千金云灶下灰薄耳中)又方附子末,以蔥涕和灌耳中,取瘥,單蔥涕亦佳,側臥令入耳中。(出中卷)又方桃仁熟搗,以故緋絹裹塞耳中,日三易,以瘥為度。(千金同)又方黃連 附子(炮各等分)上二味搗末,以少許微微吹入耳中,每著藥,先拭惡物,然后吹之。

又方釜月下墨末,以豬膏和,綿裹納耳中,日再。

集驗療 耳出膿水散方。

礬石 烏賊魚骨 黃連 龍骨上四味搗末,以棗核許綿裹塞耳中,日再。

千金療 耳出膿方。

黃礬石 烏賊魚骨 黃連 赤石脂(各一兩)上四味搗末,以綿裹棗核大納耳中,取瘥止,日二。(翼方用龍骨無赤石脂出第六卷)

十二

耳卒疼痛方三首

病源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入于腎之經也,不治,流入腎則卒然變脊強背直成痙也。若因氣通于腎候肘后療耳卒疼痛方。

蒸鹽以軟布裹熨之,取瘥良。

備急療耳疼痛有汁出方。

熬杏仁令焦黑,搗如泥作丸,以綿裹納耳中,頻易之瘥。

廣濟療耳卒疼痛求死者方。

菖蒲 附子(各一分)上二味末,以麻油和,以點耳中,立止。(肘后崔氏同)

十二

耳卒腫方二首

肘后療耳卒腫出腫方。

礬石燒末,以葦管吹耳中,日三四過,或以綿裹塞耳孔內,取瘥。

備急療耳卒腫方。

栝蔞根削可入耳,以臘月豬脂煎之三沸,冷以塞耳中,取瘥,日三作,七日愈,(肘后治卒得風覺耳中恍恍者)

十二

通耳中膿方二首

廣濟療耳膿水通耳,礬石散方。

吳白礬(八分燒汁盡) 麻勃(一分) 青木香(二分) 松脂(四分)上四味搗末,先消松脂,后入藥末,可丸如棗核,凈拭以塞耳中,取瘥。

又療通耳膿水出方。

吳白礬(八分燒令汁盡末) 紅藍花胭脂(四十枚)上二味和粉,凈拭耳中,以粉粉之,每拭然后著藥。

十二

蟲入耳方九首

廣濟療蟲入耳腫,不聞人語聲,有膿血出方。

黃 (四分) 干姜(一分) 蜀椒(一分)上三味搗末,以生地黃搗取汁和,用綿裹棗核大塞耳中,日三夜一,以瘥止。

肘后療百蟲入耳方。

苦酒漬椒灌之,即出。

又方溫湯灌耳中。

又方搗藍青汁以灌之。

千金療蟲入耳方。

取桃葉火熨以塞耳,卷之入中。(肘后同)又方以蔥涕灌耳中,即出。(并出第六卷中)崔氏療蟲入耳方。

若甲蟲入耳者,以火照之,手打木入,勿令損之,即向明出之,或蚰蜒諸蟲入耳,以酢灌之,或麻油或人尿亦佳,或酢酪更妙。

備急療蟲入耳方。

以銅錢二七枚,以豬膏煎之,用將灌耳。

又方以兩刀于耳前相敵作聲,蟲即出走。

十二

蜈蚣入耳方三首

肘后療蜈蚣入耳方。

以木葉裹鹽,炙令熱,以掩耳上,即出,冷復易之驗。

又方閉氣滿即吐之,復閉準前,以出為度,或死耳中,徐徐以鉤針出之。若積久不出者,取新豚肉炙,向耳中拓之,以出為度。

千金療蜈蚣入耳方。

炙豬肉掩耳,即出。(集驗短劇同出六卷中)

十二

蚰蜒入耳方三首

肘后療蚰蜒入耳方。

熬胡麻搗,以葛囊盛枕之,蟲聞香則自出。

又方以水銀大豆許瀉耳中,歆臥空耳,向下擊銅器,叩齒十下,即出蚰蜒,呼為土蛄,似蜈蚣黃色細長是也。

備急療蚰蜒入耳神效方。

以牛酪滿耳灌之,即出,當半消,若入腹,空腹食好酪一二升,即化為黃水,不盡更服,神效。(肘后同)

十二

飛蛾入耳方二首

肘后療飛蛾入耳方。

先大吸氣,仍閉口掩鼻呼氣,其蟲隨氣一口出。

又方閉氣,以筆管極吹之,即出。

十二

蟻入耳方二首

肘后療蟻入耳方。

燒陵鯉甲末,以水和灌之,即出。

備急療蟻入耳方。

炙豬脂安耳孔上,即出,或兩邊。

十二

耳雜療方八首

廣濟療耳鳴或聾,漬酒方。

菖蒲(一斤) 通草(一斤) 磁石(一升碎綿裹)上三物切,以絹袋盛,清酒二斗浸之,春夏三日,秋冬五日,溫服三合,漸加之至五合以下,丸藥亦甚良。

又療兩耳腫,膿水出,不聞人語聲方。

黃 升麻 犀角(屑) 梔子(各六分) 玄參(八分) 干藍 芍藥 人參(各四分) 大黃(八分) 青木香 黃芩 芒硝(各六分)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食后少時以枸杞根湯下二十丸,漸增之。忌如常。

又療兩耳腫方。

青木香 防己 芍藥 玄參 白蘞 大黃 芒硝 黃芩(各八分) 赤小豆(十分) 紫葛(八分)上十味搗散,以榆木白皮搗汁和之,涂布帛上,貼腫取消。

千金療卒聾方。

細辛(一分) 菖蒲(一分) 杏仁(三分) 曲末(三分)上四味搗篩,研杏仁合之如脂,棗核大以綿裹塞耳中,日一易,小瘥,二日一易,夜去之,旦即著。

又底耳方。

燒黃礬搗末,綿裹塞耳中,二三日即瘥。

又療耳干耵聹不可出方。

爛搗自死蚯蚓,取汁灌耳,不過數灌,即挑出之。(并出第六卷中)千金翼赤膏,主耳聾齒痛方。

丹參(五兩) 蜀椒(一升) 大黃 白術 細辛 芎 (各一兩) 大附子(十枚) 干姜(二兩) 巴豆(十枚去心) 桂心(四寸)上十味銼,以苦酒漬一宿,以豬膏三斤煎,三上三下,藥成去滓,可服可摩,耳聾者,綿裹核大崔氏療風氣及腰腳,并耳聾方。

磁石(十二兩碎) 石菖蒲(四兩) 通草(三兩) 瞿麥(二兩) 山茱萸(三兩) 白術(三兩) 獨活(四兩) 芎心(三兩)生姜(五兩) 杏仁(一升)竹葉(一握) 石膏(上二十味切,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宜向暮服之,令盡。慎如常法,五日禁食羊肉。

十二

鼻中息肉方一十一首

病源肺氣通于鼻,肺臟為風冷所乘,則鼻氣不和,津液壅塞,而為鼻 ,冷搏于血氣停結鼻坐伸除。

肘后療鼻中塞肉不通利方。

又方礬石(一兩燒) 通草(半兩) 真珠(一兩)上三味末,以綿裹如棗核納鼻中,日三易之,有加桂心細辛各一兩,同前搗末,和使用之。

又方陳瓜帶搗末,以敷塞肉上,取瘥。

礬石(燒) 胡粉(熬各等分)上二味末之,以青羊脂和涂塞肉上,以瘥。

又方細辛 瓜蒂各等分末,以吹鼻中,須臾涕出,頻吹之即瘥。千金方以絮裹如棗大塞鼻中須臾通張文仲亦治鼻 不聞香臭短劇療鼻中塞肉。通草散方。

通草(半兩) 真珠(六銖碎) 礬石(一兩燒) 細辛(一兩)上四物搗末,以綿裹如棗核,沾散如小豆,并綿頭納鼻中,日三取瘥。(千金同)千金療鼻中息肉方。

灸上星二百壯,入發際一寸,又夾上星兩傍相去三寸,各百壯灸之,取差。(出第六卷中)千金翼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方。

礬石(三分燒) 藜蘆(二分) 瓜蒂(二七枚) 附子(二分炮)上四物搗末,蘆管吹小豆許于鼻孔中,或以綿裹塞鼻中,日再,以差為度,一方加葶藶半兩。(出第十一卷中)崔氏療鼻中息肉,不聞香臭方。

燒礬石末,以面脂和著鼻中,數日息肉隨藥出。(千金同)必效療鼻中清涕生塞肉方。

細辛(六分) 附子(五分炮) 甘遂(六分) 通草(五分) 干姜(四分) 吳茱萸(三合) 桂心(四分)上七味搗篩末,蜜丸如杏仁,綿裹塞鼻,臥時著,即涕出,日三,避風,以瘥為度,或以帛裹頭,甚良妙。

古今錄驗療鼻中息肉。通草散方。

通草 細辛 蕤仁 雄黃(研) 皂莢(去皮子各一分) 白礬(二分燒) 石(三分泥裹燒半日研) 藜蘆(三分炙) 地膽(三分熬) 瓜蒂(三分) 巴豆(十枚去皮) 閭茹(三分)地榆(三分)上十三味搗篩末,以細辛白芷煎湯,和散敷息肉上,又以膠清和涂之,取瘥。

又療鼻中息肉方。

生地膽(一枚) 細辛 白芷末上三味,以地膽押取汁,和藥以涂貼息肉上,取消,亦只以地膽汁于竹筒中盛,當上灌之即消,無生者,干即酒煮汁用之。

十二

鼻方五首

病源肺主氣,其經手太陰之脈也,其氣通于鼻。若脈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香臭;若風冷傷于臟腑,而邪氣乘于太陰之經,其氣蘊積于鼻者,則津液壅塞,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千金療鼻 方。

甘遂 通草 細辛 附子(炮各一分)上四味搗末,以白雄犬膽丸少許,納鼻中瘥。(崔氏同云卒熱涕出四五升愈)又方皂莢炙,末如小豆,以葦管吹鼻中。

又方以干姜末吹之,又蜜和塞之。

又方以鐵 (一云鎖)磨石,取末,以豬脂和,綿裹塞鼻中,取瘥止。

又方伏面臨床前,以新汲水淋玉枕上取瘥。(并出第六卷中通按玉枕腦后也)

十二

肺寒鼻方二首

刪繁療肺寒損傷氣咳,及多唾呼聲鼻塞,干棗補肺煎方。

棗肉(二升取膏) 杏仁(一升去尖皮研) 酥(一升) 姜汁(一升) 蜜(一升) 餳糖(一升)上六味,依常微火煎,每服一匙瘥止。

又療鼻塞有清涕出方。

細辛 蜀椒(汗) 桂心 芎 吳茱萸(各三分) 皂莢(炙屑二分) 附子(八分炮)上七味切,以苦酒漬一宿,以豬脂一斤煎,以附子色黃膏成,以綿裹納鼻中,兼以摩頂

十二

鼻窒塞不通利方七首

短劇療鼻中窒塞。香膏方。

白芷 當歸 芎 細辛 辛夷 通草 桂心 薰草(各三分)上八味 咀,以苦酒漬一宿,以豬膏一升煎,以白芷色黃成膏,濾去滓,取少許點鼻中,或綿裹納鼻中,以瘥止。(千金無桂心不用薰草用莽草)千金鼻塞多年,不聞香臭,清水出不止方。

取當道車輾過蒺藜一把搗,以水三升煎令熟,先仰臥,使人口含一合,灌鼻中,不過再,大嚏,出一兩個息肉似爛蟲,即瘥。(一方用黃連各二兩)又療鼻窒,氣息不通方。

小薊(一把)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服。

又方綿裹瓜帶末少許,塞鼻中。(并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療鼻中不通利窒塞者,香膏方。

當歸 芎 青木香 細辛 通草 蕤核仁 白芷(各二分)上七味切,以羊髓微火煎,白芷色黃膏成,去滓,以小豆許納鼻中,日再,以瘥為度。

(千金有莽草無青木香云大熱鼻中赤爛者以黃芩梔子代當歸細辛)又療人鼻塞不通。皂莢散方。

皂莢(一分炙去皮子) 細辛 辛夷 蜀椒 附子(炮各等分)上五味搗末,以少許吹鼻中,或以綿裹塞之,即通。

又療鼻窒塞不得喘息。皂莢散方。

皂莢(去皮子炙) 菖蒲(各等分)上二味,以末綿裹塞鼻中,暮臥之時,乃著,甚良。

十二

鼻塞常清涕方二首

病源夫津液涕唾,得熱即干燥,得冷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于鼻,其藏有冷,冷隨氣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出第二十九卷中)肘后療老小鼻塞,常有清涕出方。

杏仁(二分) 附子(二分) 細辛(一分)上三味切,以苦酒拌,用豬脂五兩煎,成膏,去滓以點鼻中即通,又以摩囟上佳。

必效療鼻塞多清涕方。

細辛 蜀椒 干姜 芎 吳茱萸 皂莢(去皮尖) 附子(各三兩) 豬膏(一升三合)上八味切 咀,以苦酒浸一宿,以豬脂煎,候附子色黃,去滓膏成,凝以綿裹少許導鼻中。并摩頂。

十二

鼻生瘡及疳蟲蝕方九首

病源鼻是肺之候,肺氣通于鼻,其臟有熱,氣沖于鼻,故生瘡也,養生方導引法云。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五通,治鼻瘡。(出第二十九卷中)千金療疳蟲蝕鼻生瘡方。

燒銅箸投酢中以涂之。

又方綿裹人屎灰,夜臥著之。

又方燒祀灶飯末以敷之。

又方燒牛狗骨灰末,以臘月豬脂和敷之瘥。

又方燒杏仁,壓取油敷之,又乳和敷。

又方取烏牛耳垢敷之良。

又方燒故馬絆末敷之。

又方取牛鼻頭津敷之良。(并出第六卷中)必效療鼻內熱氣生瘡,有膿臭,并有蟲方。

礬石(一兩燒) 生地黃(三兩) 苦參(一兩)上三味切,以水八合,煮取三合,以綿濾之,微微點鼻中,日三五度,瘥止。

十二

牙疼方八首

廣濟療牙疼,巴豆丸方。

巴豆(十枚去皮心熬研如膏) 大棗(二十枚取肉) 細辛(一兩末)上三味相和,研為丸,以綿裹著所疼處咬之,如有涕唾,吐卻勿咽入喉中,日三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结县| 通渭县| 浠水县| 西青区| 崇明县| 上饶县| 汝阳县| 浦江县| 双辽市| 青铜峡市| 周至县| 区。| 织金县| 仪征市| 屏东市| 景宁| 米易县| 通江县| 麻城市| 太仓市| 安康市| 神农架林区| 长岛县| 博罗县| 佛山市| 吐鲁番市| 炉霍县| 沁水县| 新田县| 武山县| 彰武县| 潢川县| 祁东县| 温宿县| 滦南县| 焦作市| 谢通门县| 卢氏县| 延安市| 许昌市|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