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二分屑) 獺肝(三分炙) 雄黃(四分研) 桂心(二分) 丹砂(四分研) 貝齒(十分炙研) 巴豆(三十枚熬去心) 蜈蚣(一枚去頭足炙) 真珠(四分研) 射罔(一分)麝香(一分研) 羚羊角(二分屑) 牛黃(二分研) 附子(一分炮) 鬼臼(二分)上十五味搗下篩,蜜和更搗五千杵,平旦服如胡豆二丸,酒飲并得,日三。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血物蘆筍。(并出第九卷中)
風濕痹方四首
病源風濕痹病之狀,或皮膚頑濃,或肌肉酸疼,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風濕氣多,亦變縱愈滿又云∶以手摩腹,從足至頭,正臥伸臂導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閉氣不息十二通,以療痹濕不可任,腰脊痛。(出第一卷中)千金諸風痹方。
桂心(一兩) 當歸(一兩) 茯苓(一兩) 防風(一兩) 甘草(一兩炙) 黃芩(一兩) 生姜(五兩) 秦艽(二分) 葛根(二分) 干棗(三十枚擘)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十一味切。水酒各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又療風痹游走無定處,名曰血痹,大主之方。
萆 (四分) 薯蕷(四分) 牛膝(四分) 澤瀉(四分) 蠐螬(三分熬) 天雄(三分炮)車前子(三分) 干漆(熬三分) 白術(shù)(三分) 地膚子(三分) 山茱萸(五分) 狗脊(三分) 茵芋(一分)上十四味搗篩,蜜和丸,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稍稍加之。忌桃李雀肉豬肉冷水蕪荑等物。
又白蘞散,療風痹腫,筋急展轉(zhuǎn),易無常處方。
白蘞(二分) 附子(一分炮)上二味搗下篩,酒服半刀圭,日三不知,增至一刀圭,身中熱行為候,十日便覺。忌豬肉冷水。(并出第八卷中)古今錄驗六生散,療急風痹,身軀拘痛方。
生菖蒲(一斤切) 生地黃(一斤) 枸杞根(一斤) 生商陸根(一斤) 生烏頭(半斤) 生姜(二斤)上六味,以淳酒漬之一宿,出曝干,復納酒中,令酒盡,曝令燥,搗下篩,以清酒一升,服一錢匕,日再服之。忌豬羊肉冷水蕪荑餳。(出第十四卷中)
風濕方九首
病源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于人也,風者八方之虛風,濕者水濕之蒸氣。若地下濕,復若經(jīng)有正數(shù)易深師療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
漢防己(四兩) 白術(shù)(三兩) 蜀黃 (五分)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生姜(三兩)上六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服湯當坐被中,欲解汗出,如蟲行皮中。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千金同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又四物附子湯,療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白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一身悉腫方。
附子(二枚炮八破) 桂心(四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二兩炙)上藥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當微汗。若汗出煩者,一服五合蔡公數(shù)用驗。忌豬肉冷水生蔥余忌同前方。(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又療風濕百節(jié)疼痛,不可屈伸,痛時汗出方。
芍藥(四兩) 甘草(三兩炙) 芎 (四兩) 附子(三兩炮四破)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相去十里頃,忌同。
又療風濕身體疼痛,惡風微腫,湯方。
桂心(四兩) 麻黃(二兩去節(jié)) 芍藥(二兩) 天門冬(二兩去心) 生姜(三兩)杏仁(五十枚)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一升,日三。忌鯉魚,忌同。(并出第九卷中)古今錄驗附子湯,療風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不得屈伸,近之則痛,白汗出短氣,小便不得利,惡風不欲去衣,或一身流腫方。
桂心(三兩) 白術(shù)(三兩) 附子(二枚炮八破) 甘草(三兩)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微汗即止。若汗出煩者,稍服五合,驃騎使吳疼痛生姜又療風濕體疼,惡風微腫。天門冬湯方。
天門冬(三兩去心) 葛根(四兩) 生姜(三兩) 桂心(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芍藥(二兩) 杏仁(五十枚) 甘草(二兩炙)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忌鯉魚,余同前。(深師無芍藥名天門冬湯并出第十四卷中)又療頭風濕,面如針刺之狀,身體有腫,惡風汗出短氣,不能飲食。麻黃湯方。
麻黃(四兩) 芎 (一兩) 莽草(一兩) 當歸(一兩) 杏仁(三十枚)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日三,糜粥將息佳。
又辨中風偏枯風痱風懿風痹,偏枯者。半身偏不隨,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變,智不亂病智不出眩風十湯獨活(五兩) 葛根(四兩) 干姜(二兩) 桂心(四兩) 半夏(四兩洗) 甘草(二兩炙)防風(三兩)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得少微汗出好。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生蔥。
又療濕家始得病時,可與薏苡麻黃湯方。
薏苡(半升) 麻黃(四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杏仁(二兩)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濕家煩疼,可以甘草麻黃湯發(fā)汗,不小異
許仁則療香港腳方三首
許仁則曰∶此病有數(shù)種,有飲氣下流以成香港腳飲氣即水氣之漸。亦有腎氣先虛,暑月承熱,以冷水洗腳,濕氣不散,亦成香港腳,亦有腎氣既虛,諸事不節(jié),因居卑濕,濕氣上沖,亦成香港腳背滿物,味湯小腹服之吳茱萸(二兩) 生姜(五兩) 橘皮(三兩) 桂心(二兩) 大檳榔(十枚)上藥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久,一服覺諸狀可,欲重合服亦佳。服湯后,將息經(jīng)三四日,即服后桑根白皮等十味丸。忌生蔥。
又方桑根白皮(五兩) 生姜(屑六兩) 蜀椒(汗) 桂心 升麻(四兩) 五味子(四兩)上藥搗篩,蜜和為丸,以飲下之,初服十五丸,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大。
覺熱,食前服;覺冷,食后服之。
忌同。(蜀椒桂心元未見分兩)又至九月以后,宜合側(cè)子等十味酒服之,兼將下丸方。
側(cè)子(五兩) 生姜(八兩) 桑根白皮(八兩) 桂心(四兩) 白術(shù)(八兩) 五加白皮(六兩) 丹參(六兩) 續(xù)斷(五兩) 牛膝(五兩) 細辛(四兩)上藥切,絹袋盛,用無灰酒五升,浸五六日,初服一雞子黃許,日再服,稍稍加之,以知為同并出
論陰陽表里灸法三十七首
蘇恭云∶凡香港腳發(fā)有陰陽表里,當隨狀療之,不可妄依古方也,惠陰療陽,病表救里,皆為重虛實,危殆之甚也。若病從陰發(fā),起兩足大指內(nèi)側(cè),上循脛內(nèi)及膝里,頑痹不仁,或腫先發(fā)于壯,向從絕骨皆依以瘡云
炙香港腳穴名
陽陵泉(二穴在膝外側(cè)骨下宛宛陷中是也) 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骨絕頭陷中又云一尺是也) 風市(二穴平立垂手當中指頭髀兩筋間是也黃帝三部針灸經(jīng)無風市二穴此處恐是環(huán)銚風市疑其別名未詳所出) 昆侖(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是也) 陽輔(二穴在絕骨前半寸少下是也徐云明堂無絕骨名有陽輔二穴在膝蓋下外側(cè)三寸傍廉骨當小指兩筋間是也黃帝三部針灸經(jīng)丙卷陽輔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前三分與此不同)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是也) 條口(二穴在上廉下二寸是也) 下廉(二穴在條口下一寸是也) 太沖(二穴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二寸經(jīng)丙卷犢鼻二穴灸經(jīng)無膝目二穴) 曲泉(二穴是也黃帝三部針灸經(jīng)丙卷曲泉穴在膝下內(nèi)側(cè)輔骨下宛宛中帝三部針灸經(jīng)中 一名中都在太陰也) 復溜(二穴在內(nèi)踝上陽維(二穴在內(nèi)踝后一寸動筋中是徐同) 太陰(二穴在內(nèi)踝上八寸骨下陷中是徐同) 太陰蹺(二穴在內(nèi)踝下向宛宛中是黃委中(二穴在膝后屈中央是徐蘇同) 承筋(二足腸下分肉間陷中是徐蘇同) 涌泉(二穴在腳心上件穴并要,不可 能灸其穴,最要者有三里,絕骨承筋,大沖,昆侖,涌泉,有患者可灸其三帝冬差可已灸所不蘇恭云∶香港腳初發(fā)轉(zhuǎn)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噦逆者灸涌泉。若從頭至連背痛,寒熱如瘧,及腰痛者,灸委中,頭項背痛,隨身痛即灸,不在正穴也。
又云若香港腳盛發(fā)時,自腰以上,并不得針灸,當引風氣上則殺人,氣歇以后,有余病者,灸無妨,唯冬月得灸,春夏不可灸,自風市以下固宜佳耳。
又云∶若氣上擊心不退,急灸手心三七炷,氣即便退;若未退即悶,兼煮豉酒熱飲逐之即瘥,不去即取烏特,牛尿一大升暖服,以利為止,縱至三服五服彌佳。
又若已灸腳而胸中氣猶不下滿悶者,宜灸間使五十炷,兩手掌橫文后,一云三寸兩筋間是也。
又若胸中氣散,而心下有脈洪大跳,其數(shù)向下,分入兩髀股內(nèi),令人心急,忪悸者,宜以手里二又若心腹氣定,而兩髀外連膝悶者,宜灸膝眼七炷,在膝頭骨下相接處,在筋之外陷中是。若后更發(fā),復灸三炷。
又凡人雖不患香港腳,但苦髀膝疼悶,灸此無不應手即愈,極為要穴,然不可針,亦不可多灸,唯只灸七炷以下。
又若腳十指酸疼悶,漸入趺上者,宜灸指頭正中甲肉際三疰,即愈。
又若大指或小指傍側(cè)疼悶,覺內(nèi)有脈如流水,上入髀腹者,宜隨指傍處灸三炷,即愈。(并出上卷中)唐論。若手指本節(jié)間疼稍入臂者,宜灸指間疼處七炷,即定。
又若心胸氣滿,已炙身脛諸穴,及服湯藥,而氣猶不下,煩急欲死者,宜灸兩足心下當中陷處各七炷,氣即下,此穴尤為極要,而不可數(shù)灸,但極急乃灸七炷耳,以前諸灸法并經(jīng)用,門驅(qū)
灸用火善惡補寫法一首
張仲景云∶四肢者,身之支干也,其氣系于五臟六腑,其分度淺薄,灸之不欲過多,須依經(jīng)數(shù)也,過謂余病則宜依之。若香港腳不得拘此例,風毒灸之務欲多也,依此經(jīng)數(shù),則卒難愈疾松木傷筋也,于下承之,便得火也, 石似玉堅。以此石擊實鐵即火出,仍以極爛榆木承之即得,亦用艾取之。此是自滅也,以灸不吹聽自滅者下闊三分也。
當二分為準病不除矣。
此疾,馳名氣如賊出,賊出門特宜
雜療香港腳方一十五首
千金防風湯,療肢體虛風,微經(jīng)內(nèi)發(fā)熱,肢節(jié)不隨,恍惚狂言,來去無時,不自覺悟,南方支法存所用多得力,溫和不損人,為勝于續(xù)命越婢風引等湯,羅廣州一門南州人士常用,亦防風(三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秦艽(三兩) 獨活(三兩) 當歸(三兩) 遠志(二兩去心) 木防己(二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黃芩(二兩) 升麻(二兩) 芍藥(二兩) 石膏(一兩碎)麝香(二分) 生姜(二兩) 半夏(二兩洗)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初服濃覆取微汗,亦當三兩行下,其間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有熱加大黃二兩。先有冷心痛疾者,倍當歸,加桂心三兩,去大黃。忌海藻菘菜羊肉餳。(一方有白術(shù)出第七卷中)千金翼青丸主香港腳皮肉身體諸風方。
烏頭(一兩) 附子(三兩炮) 麻黃(四兩去節(jié)) 加枳實(四兩炙)上四味搗篩,蜜和丸梧子,酒服五丸,日三。忌豬肉冷水,如生用烏頭附子,服如麻子五丸。(出第十六卷中)必效曰楊皮酒,主香港腳偏廢,及主一切風,緩風手足拘攣并效方。
取白楊東南面皮,去地三尺以上,去蒼皮,勿令見風,細切。熬令黃赤色,即止,納不津器中,以酒浸隨皮多少,每令酒浸皮二三寸,乃以泥封,冬月二七日,春夏一七日開飲,晝二夜一,隨性多少,有酒氣為度,得脊口為佳,病可者飲至一石。若重者乃至兩石,以瘥為度,酒唯須不灰,其白楊不得取丘冢者,服每日一兩行鴨溏利。(蘇恭文仲備急同出第三卷中)蘇恭療諸氣方。
杏仁(一百二十枚) 大棗(六十枚去皮核) 香豉(三百粒熬令干)上三味。先搗豉,次搗杏仁,次搗棗,令極熟,取如彈丸大,含之,細細咽之。忌如藥法,此方雖少,深有效驗。
又凡香港腳內(nèi)須服藥攻擊,外須膏摩火灸發(fā)泄等,并是香港腳之要。若有攣急及有不仁之處不殺冶葛(二兩) 蛇銜(二兩) 犀角(二兩屑) 烏頭(二兩) 桔梗(二兩) 茵芋(二兩) 防風(三兩) 蜀椒(二兩) 干姜(二兩) 巴豆(三十枚又方云二兩去心皮) 升麻(二兩) 細辛(二兩) 雄黃(半兩) 鱉甲(一兩炙)上十四味細切。以酒四升漬藥一宿,以不中水豬膏五斤,以煎藥于微火上,三上三下,令藥菜蘆又療風痹,手足疼弱,鼠漏惡瘡毒,所有腹內(nèi)絞痛,百病摩之皆愈方。
莽草(三分) 牡丹皮(二兩) 蜀椒(四分) 藜蘆(三分) 芫花(二兩) 大黃(四分) 皂莢(二分) 附子(三兩)上八味搗篩,以苦酒三升漬一宿,以不中水豬脂三斤,微火上煎之,三上三下,令藥色黃,膏成去滓,以摩腫敷瘡,有毒不可服,及近孔要處,合藥勿令婦人孝子雞犬見之。其二膏療為佳又冶葛膏有巴豆,摩多損皮肉,用莽草膏方。
莽草(五兩) 附子(八兩生用去皮) 丹參(四兩) 漢防己(三兩) 芎 (四兩)椒(三兩) 吳茱萸(四兩)角(二兩屑) 當歸(三兩) 商上十五味切。以酢漬一宿,以好酥三大斤煎,九上九下,布絞去滓,用摩頑痹并腫處好,膏入肉亦無損傷,服諸藥不相妨,神效。忌豬肉冷水。
又冶葛膏方。
冶葛(二兩) 犀角(二兩屑) 漢防己(二兩) 莽草(二兩) 烏頭(五兩生用) 吳茱萸(五兩) 椒(三兩生用) 丹參(三兩) 躑躅花(一升) 升麻(三兩) 干姜(二兩)附子(五兩) 白芷(一升) 當歸(三兩) 桔梗(三兩)上十五味切。酢漬以成,煎豬肪七升,煎五上五下,去滓用之,以酥代肪善。忌豬肉冷水,舊方無白芷防己茱萸附子當歸有巴豆雄黃蛇銜防風鱉甲。
又神明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