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子(一升凈擇水漬一宿) 麻黃(去節) 防風 生姜 橘皮 荊芥 芎 (各三兩)桂心(二兩)(三十枚汗去目) 杜仲(上十五味切。以水二斗。煮麻子令牙出。去滓。取一斗。先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諸藥。煎亦不利。有患風 及大風者。不過三四劑。忌生蔥生菜熱面蕎麥豬魚筍。一切陳臭物。
又療偏風不隨。服補麻子湯后。次服枳實丸方。
枳實(炙) 防風 羌活 人參 羚羊角(各六分屑) 甘菊花 干葛 薏苡仁 桂心(各四分) 茯苓 升麻 黃連 干地黃(各八分)上十三味搗下篩。蜜和為丸。以酒空腹服如梧子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再。忌生蔥酢物豬肉冷水蕪荑生菜熱面蕎麥雞魚蒜筍。陳臭物。(并出第一卷中)千金甘草湯。療偏風積年不瘥。手腳枯細。口面 僻。精神不足。言語倒錯方。
甘草(炙) 桂心 芎 麻黃(去節) 人參 當歸 芍藥(各一兩) 獨活(三兩)秦艽(一兩半) 茯神術黃芩細辛(各一兩)上十九味切。以水一斗。煮麻黃。去沫。取汁七升。納諸藥。并瀝。和煮取三升。分為四服物等。
又方青松葉一斤。搗令汁出。清酒一斗。漬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漸至一升。頭面汗即止。(并出第八卷中)備急徐玉療偏風半身不遂。兼失音不語方。
取杏仁生吞。不去皮尖。日別從一七漸加至七七。周而復始。食后即以竹瀝下之。任意多少日料一升取盡。(文仲同出第二卷中)延年療偏風半身不遂。冷痹疰等方。
桃仁一千七百枚。去兩仁尖皮。以好酒一斗三升。并大升斗。浸經二十一日。出桃仁曝干。搗令極細。堪作丸即止。日別再服。服別三十丸。還將浸桃仁酒服之。禁食豬肉蒼耳。
余并不禁。
又小續命湯。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 。不能言語。拘急不得轉側方。
麻黃(去節) 防己 附子(炮去皮) 芎 桂心 黃芩 芍藥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 生姜(四兩切) 防風(一兩半)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分為三服。隔五日更服。頻進十劑。病不愈。
乃至二十劑。忌海藻菘菜生蔥豬肉冷水。(并出第十二卷中)又急療偏風。膈上風熱經心臟。恍惚神情。天陰心中 。如醉不醉方。
淡竹瀝(三升若熱多用竹瀝冷多用荊瀝) 羚羊角(二分屑) 石膏(十分碎綿裹) 茯神(六分切)上四味。以水一斗合竹瀝。煮取一升五合。去滓。食后欲消。分為三服。常能服之。永不畏風發。忌酢物。(經心錄文仲同)又方生附子(一兩) 無灰酒(一升)上二味 咀。附子納酒中。經一七日。隔日飲之一小合。有病出。無所怪。特忌豬肉生冷醋滑。(并出第一卷中)
風猥退方三首
病源風猥退者。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骨節懈怠。腰腳緩弱。不自覺知是也。皮肉薄弱。不勝四時之虛風。故令風邪侵于分肉之間。流于血脈之內。使之然也。經久不瘥。則變成風水之病。(出第一卷中)千金療猥退。半身不隨。失音不語方。
杏仁三升。去兩仁者及尖皮。洗入臼搗二升。令碎研。如寒食粥法。取汁八升。煎取四升。口嘗看香滑即熟。反此為不熟。唯熟為佳。停極冷。然后納好曲一升。炊時。以前所留一升杏仁肉。取四升搗。下水一斗六升。煎取八升。第一遍 也。次一炊。復取杏仁三升。
研取一斗二升汁。煎取六升。第二 也。次一炊準第二 取杏仁汁多少。為第三 也。疑米不足八升汁。煎取四升更 之。以熟為限。一石米。杏仁三斗。所以節次。研杏仁者。恐并煎汁酢故也。若冬日任意并煎。準計三斗杏仁。取一石六斗。煎取八斗四升漬曲。以外分之酒熟。封四七日開。澄取清。然后押糟。糟可干末。和酒服之。大驗。(士弱氏口 音豆酒也 音分一蒸飯也)又方蓖麻子脂(一升) 酒(一升)上二味。銅缽盛著。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并出第八卷中)千金翼療猥退風方。
蒼耳子(五升苗亦得) 羊桃(二升切) 蒴 (切) 赤小豆(各二升半) 鹽(二升)上五味。以水兩石五斗煮。取五斗。適寒溫。納所患之腳。漬深至絕骨勿過之。一度炊二斗米頃出之。慎風冷。汗從頭出。(出第八卷中)
風曳及攣方二首
病源風 曳者。肢體弛緩不收攝也。人以胃氣養于肌肉經脈也。胃若衰損。其氣不實。
氣不實則經脈虛。經脈虛則筋肉懈惰。故風邪搏于筋而使 曳也。(出第一卷中)范汪療中風 不能起。逐水消食。平胃下氣方。
百部(四分) 烏頭(炮) 牛膝 白術(各一分)上四味搗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可至三匕良。忌豬肉冷水桃李。(出第二十卷中)古今錄驗療風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 攣。獨活湯方。
獨活(四兩) 生姜(六兩) 甘草(炙) 桂心 生葛根 芍藥 栝蔞(各二兩)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蔥。(出第四卷中)
柔風方二首
病源血氣俱虛。風邪并入。在于陽則皮膚緩。在于陰則腹里急。柔風之狀。皮外緩腹里急。四肢不能自收。里急不得伸息者。柔風侯也。(出第一卷中)深師療柔風。體疼白汗出。石膏散方。
石膏(二兩研) 甘草(一兩炙)上二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可以七服。武家黃素方。(出第九卷中)古今錄驗療中柔風。身體疼痛。四肢緩弱欲不隨。獨活葛根湯。產后中柔風。亦用此方羌活 桂心 干地黃 葛根 芍藥(各三兩) 生姜(六兩)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二兩)上八味切。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五合。日三。忌生蔥蕪荑海藻菘菜。(范汪同出第八卷中)
許仁則療諸風方七首
許仁則療諸風病方。此病多途。有失音不得語。精神如醉人。手足俱不得運用者。有能言精神俱不異平常。而發作有時。每發即狂言浪語。高聲大叫。得定之后。都不自醒者;有諸事不異尋常。發作有時。每發即狂走叫喚者。有時每發即作牛羊禽獸聲;醒后不自覺者。有諸事不異尋常。發作有時。發即頭旋目眩。頭痛眼花。心悶輒吐;經久方定者。有諸事不異平常。發作有時。每發即熱。頭痛流汗;不能自勝舉者。此等諸風。形候雖別。尋其源也。
俱失于養生。本氣既羸。偏有所損。或以男女。或以飲食。或以思慮。或以勞役。既極于事。
能無敗乎。當量已所歸而舍割之。靜思息事。兼助以藥物。亦有可復之理。風有因飲酒過節。不能言語。手足不隨。精神昏恍。得病經一兩日。宜合生葛根等三味湯服之方。
生葛根(一挺長一尺徑三寸) 生姜(汁一合) 竹瀝(二大升。如不可得宜用 竹根一大升切。以水一大斗如上法上藥先取生葛根凈洗刷。使搗極碎且空。榨取汁令盡訖。又搗。即以竹瀝潑灑極榨取汁。汁數。及食前食后。如覺腹內。轉作聲又似痛。即以食后溫服之。如此經七日以后。服附子等十味湯。
又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共秤重一兩半者炮) 生姜 干姜(各三兩) 桂心(一兩) 石膏(六兩碎綿裹) 生犀角(屑) 地骨白皮 白術 獨活 芎 (各二兩)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服。服湯后如覺欲汗。少覆之。令汗出。須臾歇汗后。以藥末粉身。其湯須服五六劑。間三四日服一劑。
其方一劑后量患進退。臨時加減藥物。熱多加生麥門冬一兩。去心。冷多加桂心一兩。有痛加當歸二兩。不能食加人參二兩。大便澀加檳榔七枚。合皮子用之。忌豬肉生蔥桃李雀肉等。
又療風熱未退。服湯日數未滿。病后未堪服丸。宜合薏苡仁等十二味飲服之方。
薏苡仁(一升) 葳蕤(五兩) 生麥門冬(二兩去心) 石膏(八兩碎綿裹) 杏仁(六兩去尖皮兩仁碎)參(二兩)竹瀝(一升)上藥切。以水一斗煮十味。取三升。去滓。納竹瀝白蜜攪調。細細飲之。不限冷暖。及食前后。若熱多即食前冷凍飲料。冷多即食后暖飲。如服丸藥。以飲送彌佳。
又療風熱未退。頻服湯飲。力不能攻。宜合苦參十二味丸服之方。
苦參 干姜 芎 (各六兩) 玄參 丹參 人參 沙參 白術(各五兩) 地骨白皮 獨活(各四兩) 薏苡仁(二升) 蜀升麻(二升)上藥搗篩。蜜和為丸。用薏苡仁飲下之。初服十五丸。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大。
處。去沙參。加當歸六兩。若覺有氣。去玄參。加橘皮四兩。若大便澀加大檳榔仁二十枚。
忌桃李生蔥生菜蕪荑。
又至九月以后。二月以前。宜合五加皮等入味藥酒。細細用下前丸飲之方。
五加皮 薏苡仁 大麻仁(熬各五升) 丹參(五兩) 生姜 生地黃(各四斤) 桂心(五兩) 大豆(一斗熬)上藥切。以絹袋盛。用無灰清酒六斗。浸六七日。細細取下前丸。初服一二合。再服稍稍加至五六合。能至一升亦佳。忌生蔥蕪荑。
又預防熱病急黃賊風。干葛散方。
干葛 干地黃(各三斤) 新香豉心(一升)上三味。曝令干。搗篩為散。每食后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匕。牛乳蜜湯竹瀝粥飲梅漿任意下之。
又依前干葛等三味散服之。雖覺熱氣少退。熱未能頓除。宜合黃連等八味散服之方。
黃連 黃芩 干姜 蜀升麻 知母 干地黃(各一斤) 梔子仁 大青(各半斤)上藥搗篩為散。每食后。飲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加至二匕。若能食飲適寒溫。男女節勞逸卷中)
張文仲療諸風方九首
元侍郎希聲集張文仲方九首。奉敕語張文仲等諸患風氣。醫人處方多不同。可共諸名醫修一本進來。仍令殿中監王方慶。專勾當臣文仲言。臣準敕諸名醫集諸方為一卷。風有一百二十種。氣有八十種。風則大體共同。其中有人性各異。或冷熱。庸醫不識藥之行使。或冬藥夏用。或秋藥冬用。多殺人。唯香港腳頭風大風上氣。此四色常須服藥不絕。自余諸患看發。
即服。輕者服小方。重者服大方。藥味雖同。行使殊別。謹上如后桑枝煎。療偏風及一切風方。
桑枝(銼一大升不用全新嫩枝)上一味。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夏月井中沉。恐酢壞。每日服一盞。空腹服盡。又煎服。若豫防風能服一大升。終身不患偏風。無忌。
又療風飲子方。
羌活(三兩) 桂心(半兩) 人參(一兩) 蜀升麻 茯神 防風 生姜(合皮切) 生犀角(屑各二兩)上八味切。以水一大升。煮取二大合。分溫三服。如熱下竹瀝一盞。一無禁忌。唯忌生蔥酢。
又方仲云∶四時俱服神方。十九味丸。
防風 羌活 五加皮 芍藥 人參 丹參 薏苡仁 玄參 麥門冬(去心) 干地黃 大黃青膝(八分) 茯神(八分) 桂心(八分)上十九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以酒服十五丸。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為度。忌豬肉魚蒜生蔥酢蕪荑。
又療一切風及偏風發四肢。口目 戾。言語謇澀。其湯不虛人。勝于續命湯。故錄傳之。特宜老人用之方。
生地黃(汁) 竹瀝 荊瀝(以上三味汁各取一升五合) 羌活 防風(各二兩) 蜀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八九破重一兩者有神)上六味切。納前三瀝汁中。寬火煎取一升五合。去滓。溫分二服。服別相去八九里。風甚頻服五六劑。驗不可論。特宜老小等。無問冬夏。并同服之。無忌隔三日服一劑。益佳。
忌豬肉蕪荑。
又煮散方。
茯神(六兩) 防風 牛膝 枳實(炙) 防己 秦艽 玄參 芍藥 黃 白蘚皮 澤瀉麥門冬(一兩去心) 羚羊角(二枚屑)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三兩炙) 磁石(二十四兩綿裹)上二十一味。切如麻豆。分作二十四帖。每日取一帖。著杏仁十四枚。去尖皮兩仁者碎。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空腹頓服。每春中夏初。服禁生冷。忌醋生蔥海藻生菜。
又療一切風。乃至十年二十年不瘥者方。
牛蒡根(細切一升) 生地黃(細切) 牛膝(細切) 枸杞子(微碎各三升)上四味。取無灰酒三升漬藥。以疏絹袋盛之。春夏一七日。秋冬二七日。每服皆須空腹。
仍須稍稍令有酒色。
又寒水石煮散方。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白石脂 龍骨(各八兩) 桂心 甘草(炙) 牡蠣(各三兩熬)赤石脂 干姜 大黃(各四兩) 犀角(一兩屑)上十二味搗。以馬尾羅篩之。將皮囊盛之。急系頭。掛著高涼處。欲服以水一升煮五六沸。納方寸一匕藥。煮七八沸。下火澄清。瀉出頓服。服之。每日服亦得。百無所忌。小兒服又五粒松酒方。(冬十月以去服)五粒松葉(七斤并大片) 麻黃(七兩去節) 防風 黃 獨活 秦艽(各二兩) 牛膝(四兩) 生地黃(一斤) 芎 (二兩)上九味切。以無灰清酒四大斗漬。春七日。冬二十日。夏五日。日別二三度服。服別大合四合以來。忌如藥法。
又釀酒法。
糯米(一升) 曲(一升半) 防風(半斤切) 蒼耳子(三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煎取六升。米曲一時拌于瓷器中。盛暖著一周時即熟。若須重釀。
任情覺冷。加五味子一升。(并出上卷中)
風狂方九首
病源風狂者。由風邪入并于陽所為也。風邪入血。使人陰陽二氣。虛實不調。若一實一虛。
動中由血千金方療狂邪 惡。或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方。苦參為末。以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又方療癲狂不識人。
人屎燒灰酒調服之。
又方療風狂百病。
麻仁四升。水八升。猛火煮令牙生。去滓。煎取七升。旦空心服。或 或不 。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令人摩手足須定。凡進三服。
千金翼療癲狂不識人。
伏龍肝為末。水調方寸匕。日進三服肘后方療風狂喪心。
取葶藶一升。搗三千杵。取白犬倒懸之。以杖杖血出盛取以和葶藶末。丸如麻子大。一丸三服取瘥。
又方莨菪子二升。酒五升浸之。出曝干。再漬盡酒止搗。服一錢匕。日三。勿多服益狂。
又方防葵為末。酒服一刀圭至二三。身潤又小不仁為候。
又方自縊死者。繩燒三指撮服之。
又主狂言恍惚方。
灸天樞百壯。(并出第十四卷中銅人經天樞俠臍二寸)